收藏 分销(赏)

从非洲到世界的“未来实验室” 直击2023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16671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7.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非洲到世界的“未来实验室” 直击2023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非洲到世界的“未来实验室” 直击2023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44-151.时代建筑,2 0 2 3(4)来实验室”:直击2 0 2 3 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引文格式:许凌从非洲到世界的“未144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4许凌子支文军XU Lingzi,ZHIWenjun从非洲到世界的“未来实验室”直击2 0 2 3 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Laboratory of the Future from Africa to the Whole WorldA Review of the 2023 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摘要2023年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以“未来实验室”为主题,从非洲大陆和非洲裔的视

2、角,探索关于去殖民化和去碳化的全球议题,并以变革者的姿态探索未来的多种可能性。本次双年展一方面延续并强化了往届双年展有关建筑的社会议题,另一方面也在展陈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革新,讨论建筑展览的表达形式,激发不同建筑从业者的回应。文章主要围绕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发展背景、本届主题解读、各国展馆和国际展览、获奖作品、中国方案与未来愿景的呈现,以及学界讨论分析展开。关键词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未来实验室;非洲;去殖民化;去碳化;国际展览;中国馆;中国建筑师ABSTRACTThemedtheLaboratoryofthe在漫威电影黑豹中,“瓦坎达”是非洲的一个与世隔绝的神秘国度一一表面上贫穷落后、依靠农业为生

3、,而实际上则是拥有着独一无二资源的、地球上最先进的国家。当下,非洲大陆的广豪资源和绚烂文明正持续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要不是瓦坎达太封闭,不然瓦坎达的人民一定跟世界所有人都是朋友。”就让我们跟随今年的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一起,从非洲出发,探索世界的未来。1概况2023年第1 8 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以下简称“建筑双年展”,图1)于5月2 0 日开幕,由加纳裔苏格兰女建筑师、教育家、畅销小说家、非洲未来研究所的创始人莱斯利洛克(Lesley Lokko)策划,主题为“未来实验室”(The Laboratory of theFuture),洛克作为“非洲未来研究所”的创始人,首次将建筑双年

4、展的主题聚焦于非洲大陆,再由此出发,展望全Future,the 2023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approaches,from the continent of Africa and itsimmigrants,the issues that rack the world,such asdecolonization and decarbonization.Furthermore,the event explores future possibilities as a change-maker.On one hand,it goes back to the pre

5、viousissues of architectures social functions;on theother hand,it innovates the content and theform of the exhibition,discussing how to presentan architectural exhibition to inspire responsesfrom all practitioners.Focusing ontheeventsdevelopment background and the meaning ofthis years theme,this pap

6、er takes a look at thepavilions of various countries,the internationalexhibitions,the award-winning works,the世界未来的生态和文化革命。她说:“在这个星球上,有一个地方汇集着一切关于平等、种族、希望和恐惧的问题一一非洲。从人类学层面上来说,我们都是非洲人,而那些在非洲发生的事情,也发生在我们所有人身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作为国际建筑界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展览之一,一直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时代建筑在2 0 1 6 年和2 0 1 8年分别对第1 5届和第1 6 届建筑双年展进行了记

7、录和报道,今年,时代建筑再度来到现场,进行观察、采访和评论(图2)。2历届建筑双年展动态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的成功不仅在于其作为一种展示的生产,对不同时期的建筑时尚有着风向标般的敏感把控,更在于其本身将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从而成为与其他综合因素相互影响促进的生活记录。从1 8 9 5年的第一届威尼斯双年展到1 9 7 4presentation of China Pavilion and her futurevision,and delivers academic analysis of what theauthorshaveseen.KEYWORDSVeniceArchitecture B

8、iennale;Laboratory of the Future;Africa;Decolonization;Decarbonization;International Exhibition;ChinaPavilion;ChineseArchitects中图分类号:G245(546);C28;TU-856文献标识码:ADOl:10.13717/ki.ta.2023.04.144文章编号:1 0 0 5-6 8 4 X(2023)04-0144-08年格里高蒂(VittorioGregotti)为双年展首次增设建筑部,再到1 9 8 0 年第一届建筑双年展的正式举办,展览所关注的主题由虚转实,从

9、围绕精英阶层的装饰艺术转向了对社会现象和大众生活的关注;1 9 9 1 年第5届建筑双年展开始邀请国家馆成为展览的一部分,这再次打破了双年展的限制,摆脱了文化中心化的固定思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始更广泛地引发全世界的讨论和关注。最初几届建筑双年展多将关注点聚焦于当代建筑与过去的关系一一包括围绕后现代主义运动、重新肯定并反思被现代建筑所忽视的历史文脉。1 9 9 6 年第6 届建筑双年展开始将视野转向对当下和未来的感知,并鼓励创意的表达。2 0 0 0 年以后,展览的主题更加多元一一如第8 届和第9 届建筑双年展探索了建筑本体在跨工业、科技和网络发展下对传统的挑战;第10届至第1 2 届转而探索

10、建筑作为房屋的基础,如何承担超越其自身属性的、更高更多元的职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41451.第1 8 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海报VeneziaGiardini过去的呈现1980ThePresentofthepast2.第1 8 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现场7Arsenale策展人PaoloPortoghesi(意)伊斯兰国家的建筑1981BiennaleArchitectureinIslamicCountries策展人:PaoloPortoghesi(意)3.历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致敬历史威尼斯项目1985ArchitetturaTheVeniceProject

11、4.策展人莱斯利洛克第展人:AldoRossi(意)向一位荷兰建筑师致敬1986HendrikPetrus Berlage2023策展人:AldoRossi(意)TheLaboratory第五届国际建筑展19915thInternationalArchitectureExhibition1.Posterof the18thVeniceArchitectureBiennaleofthe策展人:FrancescoDalCo(意)面向未来Future感知未来:作为地震仪的建筑师1 9 9 6Sensors of theFuture,an Architect as Seismograph2.On th

12、e18thVeniceArchitectureBiennale策展人:HansHollein(奥地利)少一些审美,多一些道德2000美学反思LessAthetics,MoreAthics策展人:MassimilianoFuksas3.Previousexhibitionsof VeniceArchitectureBiennale(意)下一个2002Next4.Lesley Lokko,the curator材料技术策展人:DeyanSudjic(英)变形2004Metamorph策展人:KurtWForster(瑞士)城市:建筑与社会2006Cities:ArchitectureandSoci

13、ety策展人:RichardBurdetf(英)走出去:超越房屋的建筑2008OutThere:ArchitectureBeyond Building社会责任策展人AaronBetsky(美)人们相遇于建筑2010PeopleMeetinArchitecture策展人:妹岛和世KazuyoSejima(日)共同基础2012CommonGround本源挖掘第展人:DavidChipperfield(英)基本法则2014Fundamentals策展人:RemKoolhaas(荷兰)前线报道2016ReportingfromtheFront策展人:AlejandroAravenna(智利)时代思考自

14、由空间2018Freespace策展人YvonneFarrell&ShellyMcNamara(爱尔兰)我们将如何共同生活2021Howwill WeLiveTogether?策展人:HashimSarkis(黎巴嫩)未来挑战未来实验室2023TheLaboratoryoftheFuture4策展人:LesleyLokko(加纳-苏格兰)3能;此后的两届是针对建造初衷与本源的回顾;2018年的“自由空间”(Freespace)主题又在此基础上融入更多的感性思考,探索建筑与城市、社会和人的关系。2在经历了4 0 余年的发展后,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由精英文化走向大众认同,发展成为目前最重要的建筑展

15、览之一,从2 0 世纪断续地进行建筑的本源探索与多元价值的流变融合,以及展示手段的多样化尝试,到今天已不再是单纯的批判过去或是独行其道,更多的是确认其对现在和未来实践的影响。第6 届“感知未来一一作为地震仪的建筑师”(Sensorsof theFuture,an Architect as Seismograph)首次将建筑双年展的主题围绕时代氛围展开,2 0 1 6 年“前线报道”(ReportingfromtheFront)3和2 0 2 1年“我们将如何共同生活?”(HowwillWeLiveTogether?)都是从社会现状出发,讨论当下与未来的关系。今年第1 8 届建筑双年展延续对时代

16、的反思,同时作为“变革的推动者”,迎接来自非洲乃至全世界的未来挑战找(图3)。3面向未来的多元变革主题解读今年的建筑双年展迎来了首位非洲裔策展人,也是继2 0 1 0 年妹岛和世、2 0 1 8 年伊冯娜,法瑞尔(YvonneFarrell)和雪莉麦克纳马拉(ShellyMcNamara)之后第四位被任命的女性策展人一莱斯利洛克(LesleyLokko)(图4)。作为“非洲未来研究所”的创始人,洛克一直致力于研究非洲建筑与教育的未来,不断强调着世界正义、秩序与公正。因此,洛克将建筑双年展的出发点首次定位在非洲一一她说,“我一直认为我的家园所在的大陆是一个激烈进行的实验室,其中充满了关于我们想要

17、如何生活、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我们不想如何生活等问题。因此,这并非仅将想法整合在一起,而是关于如何呈现一个蒙绕于日常的想法。”本届建筑双年展“未来实验室”在继续关注近年来的社会及环境问题的基础上,以“变革者”的姿态,将目标放眼于“未来”,而“实验”一词也强调了对变革途径多元化的期待,今年的国家馆和主题展也给出了丰富多元的回应。本届展览围绕解决土地、边界、移民、文化认同、全球化和侨民关系等问题,扮演了一个工作室或实验室的角色,邀请来自各个创意学科的“建筑从业者”在其中追寻更为客观、公平的未来。3.1聆听更多第三世界声音策展人洛克说,“当下在建筑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直是一种单一的、排他性的声音,其范

18、围和力量忽略了绝大多数人一一好像我们一直在用一种语言倾听和表达。”随着南美洲与非洲的崛起,大众开始关注这些地区,但人们仰赖的却是带有些许道德绑架的、政治正确的价值观。现有的建筑展览多是从西方框架中诞生,因此,在双年展舞台上,非洲的历史表现往往是简化的,各种文化被扁平化地混为一体,不同的建筑风格以不连贯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尤其是在装饰艺术被现代主义风格逐渐取代以来。例如1 9 3 1 年的“巴黎殖民展览”,在展览设定中,非洲殖民地的展馆是由来自殖民者国家的建筑师设计的,在风格上混杂了欧洲和非洲的乡土建筑,展览的许多灵感来源混杂不明,设计师主要通过美学选择进行创造,是一种“虚假的真实”,所以非洲的展

19、馆过去在建筑领域一直未能获得应有的表现,也长期存在认知上的偏见。去年,首位非洲裔建筑师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DiebdoFrancisKre)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流动而复杂的非洲后裔文化渐渐开始对全球产生影响。各地的建筑从业者、艺术家和设计师都在寻求展示关于非洲的多样性,并拒绝那些强加于非洲大陆的观点。因此,今年建筑双年展将非洲视为“未来实验室”的主题恰逢其时,展览希望可以由此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在数量上占大比重却长期少有发声的第三世界里关于公平、种族、希望和恐惧的议题,不仅包括非洲,还有拉丁美洲、亚洲等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殖民的国家和地区,更全面地填充建筑史上的空白。展览还将建筑的定义扩展到包括艺

20、术、表演、游戏等层面,将其作为那些缺乏建造大型建筑的经验和资源地区的人们创造物理空间的可行方式。3.2持续推进低碳绿色生活材料和技术戏剧般的进步导致了生活方式的剧变,气候与环境的全球挑战使现存的建筑学体系面临危机。2 0 2 0 年的全球疫情掀起了建筑学反思自身范式的浪潮;第1 7 届建筑双年展“我们将如何共同生活?”温和却精准的主题迅速引起学界的积极反响;2 0 2 1 年联合国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促使建筑学思考应该以何种方式应对气候变化及碳中和问题,这些都使学界认为建筑学的转型问题已十分迫切。策展人深刻反思了当今世界的需求,洛克认为近年来的全球性流行病和局部地区战争都导致了气候危机和能源危机的

21、加剧,因此今年的建筑双年展还致力于应对气候能源问题。此次展览沿用了2 0 2 2 年艺术双年展的框架和形式,并未大规模重新搭建展场,并鼓励展览期间的所有活动采用更加可持续的模式来进行设计、安装和运营,同时对通过耗费大量临时性人工制品或建筑模型来表达建筑师信仰和思考的这一方式提出质疑。除此之外,今年还将重点提高对人群整体碳足迹的认知,例如扩大学科交又并首次举办面向公众的提高碳中和认知与交流的活动。“我们很清楚有必要从统计上量化人们的努力,用清晰的数字而不是模糊的“目146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4标”,但我们也认识到,改变也必须是文化层面上的一一建筑展览的文化必须改变

22、。这些改变必须发生在参展者和观众之间。”?4去殖民化、去去碳化、去中心化国际展览今年由洛克策划的国际展览主要围绕去殖民化和去碳化展开,参展者们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给出了丰富的回应,共同勾勒与想象未来的道路。今年,有一半以上的参展人来自非洲或具有非洲侨民身份,性别均衡,平均年龄为4 3岁,最年轻的是2 4 岁,且首次出现了由个人或五人以内的工作室设计的展品占大多数的情况。可见,除展览内容外,本次展览在参展人及作品的选择上也表达了去中心化的思想。位于双年展花园(Giardini)的中央展馆呈现了主题为“不可抗力”(ForceMajeure)的1 6组非洲参展人的作品,这些作品表明他们正以十年前无法想像

23、的方式重新定义建筑实践,其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坚守代表了“非洲和散居建筑生产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其中,“非洲未来研究所”的另一位创始人阿贾耶的事务所(A d j a y e Fu t u r e L a b,图5)展出了在非洲设计建造的博物馆、图书馆、医院、教堂、基金会和纪念馆等大型公共建筑,将场所创造、身份、记忆和意义的概念表达作为设计过程的核心元素,体现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热带现代主义将非洲传统的地方建筑与现代主义设计相结合,并积极地与世界其他地区对话。位于军械库(Arsenale)的“危险关系”(D a n g e r o u s L i a i s o n s)展出了3 7 名参展人跨越学

24、科、地域协作的案例。如在室内展厅入口摆放的传统非洲风格柱式,通过拼贴置入古罗马万神庙和哈佛大学非洲研究中心门廊,表达了为曾经“被束缚”的文明发声的态度(图6)。展览还包含了对于特殊人群的关注如由BDRBureau事务所和Carton123Architecten事务所完成的针对自闭症儿童设计的卡帕特学校(KappaertSchool,图7),从不同角度研究校园空间的体验方式,针对建筑入口引导方式、走廊形态、不同角色空间组织以及特殊天气进行设计,从而用公共空间的“软过渡”取代了“硬边界”,体现出设计者的公平思想与人文关怀。今年策展人的特别项目也首次扩展到和其他子题同等大小的规模,主要通过拼贴、装置

25、和视频等形式,围绕“食物”(food)、“气候”(climate)、“性别”(gender)和“地理”(geography)展开讨论;“来自未来的客人(GuestsfromtheFuture)”展出了非洲或非洲裔年轻参展人的作品。在军械库的户外展区还有一个由黑色木材搭建的巨型装置(图8,图9),名为“森林”(Kwae)。阿贾耶事务所通过木材层叠的特殊肌理营造出了如置身森林般的奇妙光影体验,呼应展览低碳主题的同时也彰显了统一呈现入口、窗洞、平台、家具等元素的策略。今年的建筑双年展还有9 场附属活动,围绕“未来实验室”的主题展开讨论。如“脆弱的通信一一苏格兰+威尼斯”(AFragileCorres

26、pondence-Scotland+Venice)通过讨论苏格兰尼斯湖周围的森林、奥克尼群岛的海岸和拉文斯克雷格钢铁厂的工业化遗迹,探讨了应对全球气候紧急情况挑战的替代视角和新方法;“威尼斯的加泰罗尼亚:跟随鱼群的方向(Catalonia in Venice:Following the Fish)”与巴塞罗那街头小贩联盟(TopManta)联手,围绕加泰罗尼亚非洲侨民的城市化、工作空间和住房问题展开,以引起人们对欧洲及非洲现实的关注等。5由非洲到世界的关键词国家馆本届建筑双年展包含6 4 个国家馆,分别在双年展花园(图1 0)、军械库(图1 1)和威尼斯岛的街巷中(图1 2)呈现。其中,尼日尔

27、和巴拿马是首次参展,而罗马教廷今年重返建筑双年展。各国从本国的国情和所关注的议题出发,为“未来实验室”提供了多元的观点和实践案例。5.1去殖民化本届建筑双年展首次将去殖民化作为议题之一,许多国家也借此机会发声。澳大利亚馆展示了“令人不安的皇后镇”(UnsettlingQueenstown)一“皇后镇”的名字遍布前大英帝国曾殖民过的大洋洲、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这一带有英国标签的名字和符号被强硬地烙印在原住民土地上,它象征了澳大利亚等地的被殖民史,标志着全球范围内的去殖民斗争。展览通过在展厅中悬挂的殖民时期的建筑碎片一一由铜管线框制成的贝尔韦德雷镇帝国酒店模型,并配以背景音、解说和视觉投影,营造

28、出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同样有过殖民历史的匈牙利也回顾了过去,重点展示了布达佩斯的一座大型新建筑一一民族志博物馆,通过模型结合动画短片和一个交互式计算机程序使参观者了解匈牙利的传统农村社区(图1 3)。5.2生态实验一些国家馆围绕生态问题展开讨论。如芬兰馆展示了当地在农村环境和度假屋中常用的小型堆肥厕所“外屋”(Huussi),将本国的传统在地设施分享给世界。展览质疑在气候危机背景下水资源和肥料浪费的后果,让设计师们重新思考建筑如何在未来生态中发挥作用。与芬兰馆类似,荷兰馆的主题是“构建生态系统”(Plumbing theSystem,图1 4)。通过一组名为金钱的水厂的系列画作,将复杂的经济系统

29、转化为以水为隐的空间环境。展馆还安装了一个创新性雨水收集装置并展示了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蓄水系统。策展人将展馆变成了一个实验室,虚实结合使水成为该项目的核心元素,警示人们任何行为都能对环境产生影响。丹麦馆的主题为“沿海想象”(CoastalImaginaries),项目围绕海边城镇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如海平面上升和未来沿海景观面临的挑战等问题展开,向参观者展示了一些湿地、景观和以自然为导向的设计如何有助于解决这些潜在的全球性问题。展览对哥本哈根的海岸线展开想象,并通过空间装置把部分研究转化为感官体验。GiardiniArsenaleTurtiipeigdwonestoeasibaleontwe

30、guTuttipadntmetai/Pevblebythepytempe/Ramgshusestmpn/RampAreaunifeeteupurficinSenvoscleDerveecalaradomaatenatFooeaunpeledgrouhd!lefnoeste/noeprocedurevehthetere/LnpertheietoMe theaooeutoootrdetallewruetgrevelederondt1011T219.波兰馆18.瑞士馆17.加拿大馆16.德国馆15.斯洛文尼亚馆15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414713斯洛文尼亚馆则在军械库

31、中一处用木材、毛毡和砖块搭建的展区展示了欧洲乡土建筑的内部环境,展现了室内温度的微小变化对全球气候产生的影响;还直观地介绍了他们所研究的空间可适应全年温度的办法一一通过“屋中屋”的策略控制能源的使用,以及在屋内抬升地台或通过柔性吊顶调整房间高度(图15),饲养的动物在房屋周围也可用作生态保温层等。5.3材料循环材料的循环使用也是近年来的热点议题。德国馆“开放维护”(OpenforMaintenance)展览的理念参考了2 0 世纪8 0 年代柏林的占屋运动(Instandbesetzung)。通过回收2 0 2 2 年艺术双年展上4 0 多个国家馆的剩余展览材料,将它们整齐归类放置在展厅中,并

32、部分用于搭建展馆内的家具和入口坡道,与去年德国馆艺术展操作的“暴露建筑改造前的原始地基和墙面”叠加呈现,使整体效果更为正当合理。展览结合展馆内的开放体验车间,向公众呈现了展览的幕后过程,突出可持续的、社会的、包容性的建筑和城市设计的机遇和潜力(图16)。美国馆则专注于一种材料一“永恒的塑料”(EverlastingPlastics),将古典的主立面入口用黑色塑料布加以遮盖,共展出了五组采用过量塑料废物设计的作品,亿次重新审视塑料的5.阿费耶事务所参展作品6.7.“危险关系”参展作品8.9.军械库室外装置1012.2023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导览图13.匈牙利馆14.荷兰馆1814长期影响,探讨

33、材料循环与美学和空间生态学的关系。比利时馆展示了正在研究的新材料活体菌丝,提出将持续生长的菌丝材料用于建筑并在未来实现与其共存的想法。土耳其馆调查了未使用建筑的能量和潜力一一让观众聆听由于城市加速扩张而产生的废弃建筑的故事,并希望可以通过改造使它们焕发新的活力,从而为遭遇地震灾难与经济危机的土耳其指出重建的方向。5.4住房及教育一些展馆关注住房危机和房地产企业的作用,如加拿大馆“非卖品!”(NotForSale!)讨论了住房建设的多样性。通过展示本国几个社区面临的住房危机一一由于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阶级歧视导致的住房不足,指出住房异化不仅不能满足加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还忽略了建筑师的设计能力;

34、展览期间,展馆也将作为其策展人一一反对住房异化建筑师集体(A A H A)的临时总部,共同呼吁加拿大作为资源大国应尽快创建新的住房系统(图17)。爱沙尼亚馆的“家庭舞台”(HomeStage)则直接打造了一个奇妙怪诞的家庭场景,参观者被视为邻居或房客,现场观看演员们在不同房间持续演绎的家庭琐事或突发事件。访客需要沉浸式地去感受如关怀、侵略和孤独等隐性问题,这与建筑的可见性之间形成强烈对比。同时,教育主题在今年也反复出现。保加利亚馆的“教育是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运动”(EducationIstheMovementfromDarknesstoLight)围绕人口减少、城市衰退和乡村逃亡的主题,从该国废

35、弃学校的视角切入,针对不断缩小的城乡环境展开更理性的讨论。北欧馆则带来了探索土著萨米建筑设计的相关书籍和材料档案,以及传统建筑知识和实践等一一这是一个名为“Girjegumpi”的巡回集体图书馆项目,但在双年展这样一个广泛快速吸收信息的平台,驻足阅读这一形式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还有待考虑。5.5基于建筑本体瑞士馆的“邻居”(Neighbours)直接展示建筑本身(图18),展馆将由布鲁诺贾科梅蒂(BrunoGiacometti)设计的瑞士馆和卡洛斯卡帕(CarloScarpa)设计的委内瑞拉馆之间的部分墙体和铁门拆除,使两个展馆的院落相互整合。改造后建筑的平面图被印在一大片白色地毯上,放置在有天窗

36、的房间中,观众的注意力得以聚焦在现场,脚踏实地的真实感让人印象深刻。波兰馆的主题“数据”(Datament)用超过2000m的彩色钢管搭建了一个允许参观者体验物理形式数据的艺术装置(图19),展览质疑数据作为发展的决策性因素一一仅通过数据看5.Works by Adjaye15.SloveniaPavilion6.7.WorksofDangerous Liaisons16.GermanyPavilion8.9.OutdoorInstallationatArsenale17.CanadaPavilion1012.Guidemapof2023VeniceArchitectureBiennale18

37、.SwitzerlandPavilion13.Hungary Pavilion19.PolandPavilion14.NetherlandsPavilion148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4到的未来城市的建筑和规划是扭曲的、脱离现实的,策展人认为现代技术不会为我们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但能帮我们提出好的问题。捷克馆直接为建筑师这一职业发声,主题为“非危险未来办公室”(TheOfficeforaNon-PrecariousFuture)。通过印刷展出一系列“提问”来调查建筑业尤其是年轻从业者面临的紧迫现象:“如果建筑师自己在有害的工作系统中工作,他们如何设计一个更美好的世

38、界?”5.6更高社会职能还有一些展馆讨论了建筑基于本体之外的多义性话题。日本馆“建筑,一个被爱的地方一一当建筑被视为一种生物”(Architecture,aPlace to Be Loved-When Architecture Is Seen as aLiving Creature),将建筑视为一个有生命、会呼吸的生物,需要加以培育才能与社会和谐发展。展馆通过利用坡地架空将下层开放给所有生物,织物百叶延伸出临时屋顶,再加上贯通的艺术装置,使展馆成为了一个能够与参观者产生对话的漫步空间;老式卡片投影机循环放映着日本馆自2 0 世纪诞生以来的沿革。展览强调了建筑不是冷冰冰的物体,而是人们与空间、环

39、境和自然界所有生物的一种联系(图2 0)。韩国馆“2 0 8 6:在一起会如何?”(2 0 8 6:TogetherHow?)同样关注了建筑及其可塑造环境的承载能力。展览展出了3 个积极参与再生项目的小社区一一建筑师在塑造生态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与当地社区开展的联合研究项目;以及一个参与式视频游戏,探索人们如何在2086年全球人口达到顶峰前共同抵御环境危机(图2 1)。名为“空间:每个人都属于其他人”的意大利馆由年轻五人组FosburyArchitecture策划,他们在开展前的几个月在意大利9 个偏远地区开展了9 项空间干预实践,将在这些地区协作研究过程的形式和理论进行展出,表达了他们更关注在

40、地项目而非临时展陈的思想具(图2 2)。5.7围绕本国国情一些展览专注于影响各自国家的紧迫问题。爱尔兰馆展示了“寻找Hy-Brasil,在将侧窗自然光作为唯一光源的房间,用黑色羊毛和细条海草模拟神秘的爱尔兰外海岛屿一Hy-Brasil,其边缘仿佛随着海平面起伏涨落般变化,与绘画、电影、声音、模型、地图和故事等媒介共同创造出身临其境的体验。爱尔兰馆试图为观众带来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相互切换的沉浸式体验,传达对该岛国的未来愿景,即在面对海上逆境和资源短缺时激发更多可持续生活方式(图2 3)。巴林王国探索了在这个高温高湿国家日常必需的冷却基础设施,展览名为“汗流決背的资产”(SweatingAssets

41、)。展厅环境模仿了岛上生活的温度、湿度和冷凝微环境;研究人员探索了强力空调产生的高冷凝水被重新利用的可能性,如引导给需要补给的湿地和农业区,从而为更大的生态做出贡献(图2 4)。类似地,阿联酋馆“干旱地丰富”(AridlyAbundant)研究了本国的干旱环境如何成为自然环境丰富的生产空间(图2 5)。通过探索本国干燥景观的潜力,为世界上其他面临干旱和荒漠化威胁的地区提供新的思路。乌拉圭馆“在歌剧中,年轻林业法的未来情景”(ln Opera,Future Scenarios of a YoungForestLaw)将该国19 8 7 年的林业法的化身至于中心舞台,形成了一套沉浸式剧场体验,将乌

42、拉圭想象成一个未来木材实验室,关注未来的整体生态。法国馆的“球形舞厅”(Ba l l T h e a t e r)(图2 6)也专注于展馆内的场景体验。展馆中央是一个利用回收材料的、模块预制的球形装置作为沉浸、实验和讨论的场所,从而提供表演者和观众的互动舞台,这些表演和研讨会旨在就环境和殖民遗产问题展开辩论,剧场还会在特定时间变成一个真正的舞厅,演员们精美的服饰和夸张的演绎吸引了诸多观众停留。然而,相比于乌拉圭馆运用机器设备保障演出的持续进行,法国馆邀请演员现场表演的方式却让展馆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空置状态。6更新共生中国国家馆今年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为“更新共生”(Renewal:ASymb

43、ioticNarrative),策展人是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阮昕,执行策展人是张海翱。展览于5月19 日举行策展人导览仪式,聚焦全球普遍关注的城乡可持续发展议题,通过近4 0 年来中国城乡更新的代表案例和前沿探索,从城市、自然与人的视角,展现当代中国的城乡发展,中国建筑师们以兼收并蓄、古今共生的思想共同描绘了一幅符合中国国情的未来愿景(图2 7 图2 9)。一进入馆内,参观者便能被强烈的中国风元素吸引一一红一白两组并列的光柱在展厅内依次排开,中间形成一条逐渐敞开的通路,路两端和地面上的镜面使增加了空间的延伸感。中间地面上印有改革开放4 0 年与中国人居环境相关的一些重要数据。展厅中的每个光

44、柱都是一个展台,其中摆放着制作精美、形式统一的模型,观众需要将身体探入一个个壁般的小空间才能窥得全貌,每个项目像卷轴一样展开供人阅读,同时整个展厅的空间氛围营造出国画中“散点透视”一般的流动体验。白色光柱内的项目讲述了中国建筑师如何在城乡空间更新中追求宜居的人居环境一一如黄印武将云南沙溪古镇粮仓改造的“先锋沙溪白族书局”朱铬提取传统景德镇柴窑元素设计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以及张彤基于鄂西地区传统干栏式木构建造系统所做的“两河口:一个土家村寨的自适应与拓扑再生”研究等。红色光柱内呈现的是一系列上海的城市更新案例一一如庄慎在上海老城核心区设计的“永嘉路口袋广场”和童明在周家渡高密度街道中设计的“

45、昌里园一一以园为界”。展馆中还有一个小型放映厅,通过新技术的运用展望人居环境与生态新的共生平衡。展馆外部是一组排列规整、高低错落的石墩和红色柱林,运用了与室内展厅相似的元素,在空间组织上却有所不同。数字模数形式的展现更强调现代主义和未来感,同时也成为许多2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23/41492920.日本馆21.韩国馆22.意大利馆23.爱尔兰馆24.巴林王国馆25.阿联酒馆26.法国馆27.中国馆28.中国馆策展人导览仪式现场29.中国馆30.张参展作品31.如恩参展作品20.Japan Pavilion21.Korea Pavilion22.Italy Pavili

46、on23.IrelandPavilion24.Kingdomof BahrainPavilion25.TheUnitedArabEmirates Pavilion26.FrancePavilion27.China Pavilion28.Forum held by China Pavilions curator29.China Pavilion30.WorksofZAO31.Worksof Neri&HuDesignand ResearchOffice游客的小憩之所。今年的中国馆从展陈布置到故事呈现,不仅回应了本届建筑双年展的主题,也体现了中国特色。7分布在双年展各处的中国之声除了国家馆,还有其

47、他一些中国建筑师及团队也受邀参加了本届展览,向世界展示了许多积极回应时代问题的中国方案。来自北京的标准营造(张柯)在军械库展区展出了13 个围绕公共空间设计实践的模型,主题为“共生院”(Co-LivingCourtyard),其设计通过轻巧却准确的策略来解决沉重的环境问题与共居问题。这些作品包括其获得阿卡汗建筑奖的“微杂院”项目,日照的社区艺术中心以及西藏的游客中心和码头,它们都参考了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并加以创新,将共居景观融入文化背景,达到了功能和空间的积极共存。5漂浮于展区上部的巨大的杭州肖峰艺术馆模型还原了设计本身,让参观者产生“在园林中边漫步边寞想”的体验,同时通过使用剥皮纸箱实现材料

48、的经济性,呼应双年展的“低碳”主题(图3 0)。来自上海的如恩设计(郭锡恩&胡如珊)同样在军械库展区展出了3 个适应性再利用项目,以“阈境”(Liminality)为题,试图将介于设计实践与理论探索中的“限空间”具象化地呈现在参观者眼前,通过场地模型、概念模型、局部模块和视频的形式共同呈现。“水舍南外滩精品酒店”改造的是抗战时期日军建筑,通过保留原有结构和刻意裸露原始墙壁,同时结合上海弄堂生活的体验,挑战了传统定义的栖居、舒适感、公共与个人的边界等概念并跳出栓楷;“青普扬州文化行馆”用现代的语言诠释中国传统四合院,并通过矩阵式的景观设计对传统园林设计中的人造自然提出挑战;“深圳南头古城有熊酒店

49、”用不同的设计手法处理空间内外的边界,在高密度的城市废墟上创造了奇妙的社交空间(图3 1。三组项目都在寻求尊重历史与创新改造之间的平衡,也呼应了主题:这既是特定建筑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过渡,也是中国建筑发展连续性的具象尝试。在建筑双年展的官方平行展“时间一空间一存在”(TIMESPACEEXISTENCE)上同样有中国建筑师及团队的身影。东南大学团队展出了一个在苏州网师园的文化装置“云窟”,提取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典型视觉母题,借助数字化工具将二维的传统冰裂纹图案衍化为三维的立体构成;浙江大学团队介绍了2 0 2 3 年亚运会生态公园及7 座建筑的生态设计策略;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

50、与利用中心介绍了位于武汉市江夏区鞍山湿地公园周边的湿地村项目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干扰。此外,由马清运主持的独立展“深绿”(DEEPGREEN),回应了中国乡村实践对于威双的思考,八个展区分别对应解决中国当代乡村问题的八大策略一一边界、记忆、符号、形态、媒介、对话、协作、共荣。展览展示了深圳特别合作区、先锋唐山矿坑书店、泾县马头村等从在地文化、社会生活、消费习惯等感知层面思考自然底层逻辑的项目。MAD还将独立展出作品nomadgarden,展览是基于其待建成作品一一个由鹿特丹港口一座百年历史仓库改造的移民美术馆项目,将建筑的设计语言通过公共艺术装置呈现,将象征自然的绿色封存在未来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