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章编号:1001-8611(2023)05-0004-03创新科研组织方式 提升科技竞争实力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为例吴 琼 吴 洁 马明远 陈振华 魏建华 左进华 杨国航(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研处 北京 100097)摘 要:先进的科研组织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文章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为例,总结了创新科研组织方式的举措及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从完善评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京津冀联盟建设、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完善科研组织方式的建议,以期进一步增强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竞争实力。关键词:科研组织方式;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机制;资源配置;国际交流合作;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2、Innovating the Wa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rganization,Enhanc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king 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as an ExampleWu Qiong Wu Jie Ma Mingyuan Chen Zhenhua Wei Jianhua Zuo Jinhua Yang Guohang(Sci-tech Management Division,Beijing Academy of
3、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Beijing,100097 China)Abstract:Advanced scientific research organiz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Taking 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as an example,this pape
4、r summarizes the measures and achievements of innovative scientific research organization methods,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rganiz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perfecting the assessment mechanism,optimizing the resource allocation,pro
5、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 alliance,and deepening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so as to further enhanc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 of the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Key Words:Research organiza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city;A
6、ssessment mechanism;Resource allocation;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49/J.CNKI.ISSN1001-8611.2023.05.002收稿日期:2023-07-11作者简介:吴 琼(1984-),女,硕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科技管理,农业环境与植物营养。杨国航为本文通讯作者。第 42 卷 第 5 期2023 年 10 月农业科技管
7、理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42,No.5Oct,2023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知识多层面覆盖,学科多领域融合,成果多路径涌现,科学技术研究的综合性、复杂性日益增强。对于这些新变化和新特点,传统的科研组织方式已难以适应和满足需求1-4。先进的科研组织方式能够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种科研资源,激发科研主体的创新活力,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同时,有助于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与进步5-9。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科研组织方式上创新思路、做法,通过提升科研组织方式软实力,强化研究能力硬实力。文章介绍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创
8、新科研组织方式的举措及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以期为科研院所创新科研组织方式提供借鉴和参考。1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创新基本情况1.1 科研项目保质保量 “十三五”以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共落实各类科研项目 2 659 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8 项、参与课题 104 项、承担任务 257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60 项,含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1 项、优秀青年基金项目 1 项。1.2 科研平台建设实现突破 新增省部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5 个,已形成由 60 多个各类创新平台组成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其中,含2 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4
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 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4 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1 个农业农村部农业科学实验基地。1.3 科研产出效率稳步提升 获审、鉴定(登记)植物品种 486 个;新兽药证书 5 个(一类证书 2 个);授权专利 1 997 项;发布标准 209 项;获植物新品种权授权 224 项;授权软件著作权 1 148 项;发表 SCI 论文 1 562 篇,其中,Q1 区 783 篇,占 50.1%。另外,首次系统揭示西瓜果实品质性状进化的分子机制的论文在国际学术顶级刊物 Nature genetics 发表。1.4 科研成果奖励再创佳绩 获得各类政府奖励182 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
10、进步二等奖 7 项、省部级一等奖 31 项。另外,1 人获首届国际种业科学家奖。1.5 科技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环境与生态学三门学科进入 ESI 世界前1%。在中国农业农村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评选中,2项入选 2020 年成果,4 项入选 2021 年成果,分别占6.7%、12.9%。有 2 项成果分别入选 2020 年和 2021年“世界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其中,“基于北斗的农机自动导航与作业精准测控关键技术”是该项评选创办以来首个入选的农机领域成果。2 创新科研组织方式的举措2.1 调整内设研究机构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事业单位改革中,立足首都实际,聚焦超大型城市对鲜
11、活农产品供应链技术创新、中央厨房及餐饮食材(果蔬)供应链技术创新以及大城市人群营养健康的需求,新建了“农产品加工与食品营养研究所”,开展农产品采后保鲜、加工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农产品供应链技术和装备研究,农产品营养健康理论、技术和产品的研究以及相关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为保障首都北京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调整优化研究所学科分布,将原“草业与环境研究发展中心”更名为“草业花卉与景观生态研究所”,统筹全院从事草业、花卉的研究力量与资源,聚焦北京国际大都市市民对景观宜居需求,开展草与花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创新利用,遗传改良基础理论、育种技术、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生物
12、质能源与景观生态研究,助力北京现代都市农业发展。2.2 优化内部资源配置 在北京市财政支持下,2011 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科技需求启动了创新能力建设专项,通过专项项目布局,实现稳定支持与竞争立项错位互补,整合优化院内资源要素,抢占农业基础研究的制高点,打造学科融合的增长点,持续增强科研核心竞争力。1)强化前沿性、基础性研究部署,稳定支持种业创新。专项设立了种质资源保存、评价与创新类专题,对种业基础研究和育种项目进行长期稳定支持。每年以 2 000 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优异基因发掘、分子育种技术创新、新种质创制与新品种培育等研究,种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助力北京
13、市农林科学院打造种业科技创新高地,为北京“种业之都”建设提供科技支撑。2)持续加强长期基础性数据监测及数据平台建设。设立农业科研基础性数据平台专项,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产品产地环境治理提供长期数据支持,加大在耕地保育关键技术、根际微生物绿色调控、主要蔬菜绿色高效防控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为国家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提供解决方案。3)建立以学科建设统筹科研资源配置机制。围绕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遗传育种、农业绿色发展、农产品贮运加工与营养健康、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五大研究领域,组建了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基因组学育种、作物表形组学、林果病虫害绿色防控、乡村振兴五个协同创新中心
14、。以实施重点任务为抓手,打破所(中心)边界,集聚全院资源,积极推动院内协同创新、合作共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科研产出效率。4)构建项目带动高端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项目设置推动院内各层次人才培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先后启动了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杰出科学家培育专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形成了“院杰科优青青年”三位一体、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项目带动高端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资源配置,实现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效率双提升。2.3 组建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 为有效整合区域内农业科技创新优势资源,带动京津冀地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2016 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牵头,联合区域内各主要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组建京
15、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目前联盟成员有 72 家,已纳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正式运行。联盟单位从载体共建、联合攻关、成果共享等方面共建研发团队、联合实验室、研发实验基地,实现信息、资源、设备、成果共享。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先后投入 200 万元支持成立 4 个京津冀联合实验室,组建了 10 余个高水平区域创新人才团队,为京津冀协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研发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2.4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打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创新环境,确立防止平庸5吴 琼等:创新科研组织方式 提升科技竞争实力第 5 期化和拒绝逆淘汰的导向。持续打造创新文化品牌,高质量开展“农科大讲堂”“青年学术论
16、坛”等系列活动,探索建立“学科建设学片制”,邀请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知名专家为全院科研人员作专题报告,科研创新氛围空前活跃。同时,作风和学风建设进一步加强。积极落实 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制定 科研诚信管理办法,弘扬科学精神,培肥创新土壤,净化创新环境。3 创新科研组织方式中存在的问题3.1 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我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迫切需要完善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10-12。为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焕发事业发展新动力,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近年来积极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但目前科学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尚未建立,仍然存在分类体系不健
17、全、评价指标单一化、标准定量化、结果功利化等问题。3.2 原始创新能力亟待增强 对标国际农业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加速发展的局面,面向支撑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使命担当,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创新总体上仍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基础研究水平亟待提升等问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虽然在重大新品种培育、数字农业技术与装备、农业绿色发展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可喜的科技创新成果,但在培育从“0”到“1”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存在短板,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3.3 区域创新研究缺乏稳定支持 在推动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缺乏稳定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周期长,需要长
18、期稳定的财政支持,近年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积极拓宽渠道,联合争取国家和三地的创新项目。但目前开展区域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工作的经费主要来源仍是自有财政项目的支持,国家和三省市层面尚未形成长期稳定的创新项目经费支撑,制约着区域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3.4 国际合作交流有待进一步深化 国际交往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等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相辅相成,只有通过高水平的国际交往,北京才能够迅速成长为世界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北京的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不是简单的国际化,而是立体的多维度的国际化,是北京城市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13-15。目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仍存在针对各学科国际交流合作的方式、方法、内容等系统谋划不够
19、,对目标合作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禀赋、科技需求等方面的跟踪研究不充分、不系统等问题。国际合作开展的组织化、体系化程度不够,大多数处于依靠部分专家团队对接的发展阶段,国际交流合作的可持续性有待提升。4 完善科研组织方式的建议4.1 完善评价机制,激发科研创新活力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的“四个面向”要求,积极落实国家和北京市相关政策,紧紧围绕北京市“科创 30 条”,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松绑+激励”细则,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焕发事业发展新动力。多维度衡量科研和学术价值,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完善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分类评价机制,全面反映科研工作情况和成果的价值,鼓励原始
20、创新,推进成果转化应用,增强对乡村振兴的科技支撑能力。4.2 围绕农业中关村重点任务,优化资源配置 围绕现代种业、生物技术、营养健康、温室园艺、农机装备等农业中关村建设重点领域,以农业微生物国际创新研究院、桃产业技术研究院、智慧果园等为抓手,充分发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以及与郊区密切合作的优势,进一步强化与政府、企业的“金三角”合作,持续开展原始创新、自主创新、技术孵化、转化应用、科技服务,突破一批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打造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4.3 推进京津冀联盟建设,整合资源协同创新 加强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创新机制与模式,探索联盟实
21、体化运行,激发联盟活力,协同推进区域农业科技服务创新。加强与区域内地市级科研院所、企业和推广机构等的合作,持续推进“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创新基地”等一批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积极对接区域农业科技重大需求和任务,围绕农业污染防治、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业节水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协同攻关和试验示范。提升精准服务全国现代农业的水平,发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种业科技资源优势,扩大优良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在全国的辐射服务范围,发挥设施农业、农业信息化、战略咨询等科技资源优势,为推进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4.4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营造开放创新的科研环境 继续多渠道推动务实农业科技
22、国际交流合作。深入挖掘国际优势科技资源,围绕前沿学科建设和重大任务实施需要,加大智力、技术的引进力度,(下转第 19 页)第 42 卷农业科技管理66 参考文献1 徐雨,张斌,马聪,等.农业科研院所基本建设项目前期管理的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7):121-123,1262 吴元奇.浅谈政府投资项目评审的现状及相应的解决方法J.居舍,2018(18):1803 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 农业农村部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农业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的通知EB/OL.(2020-10-09)2023-05-10.http:/ 谭瑶瑶,郭红霞.中央预算内投资农业建设项目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
23、议J.农业工程技术,2023,43(13):5-75 郑丹婕.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工程咨询,2016(6):61-626 刘诗超.投资项目评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初探J.科技资讯,2011(15):2257 梁哲诚.政府投资项目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河南建材,2018(2):97-988 方松,蔡莹盈,夏耀西.我国政府投资农业建设项目管理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21,40(5):35-389 潘洪宇.政府投资项目评估重点与方法J.科技与创新,2020(4):97-98,10010 郭笃魁.公共部门基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研究以中国人民银行某地市中心支行营业用房改
24、造项目为例J.项目管理技术,2022,20(11):1-511 刘瀛弢,毛世平.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项目绩效及管理的考评体系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12):100-11012 方松,赵红萍.我国农业建设项目管理政策分析及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1,30(1):22-2413 王占行,朱少华,陈正,等.关于农业建设项目管理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1(11):29-3114 郭金瑞,张秀文.重视项目管理 做好项目前期工作J.农业科技管理,2005,24(4):62-6415 李志梅,武占会.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农业科研试验基地绩效管理指标构建初探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为例J.农业
25、科技管理,2022,41(4):47-5119王艳霞等:中央预算内投资农业建设项目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第 5 期(上接第 6 页)强化科技资源战略储备。主动对接国家和北京市相关部门国际合作政策,积极承担实施高质量国际合作项目,建设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持续推动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不断拓展与国际知名的境外大学、研究机构的务实合作,加强国际联合实验室、试验示范基地建设。5 参考文献1 孙虎,张磊,刘海礁,等.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背景下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的使命定位与路径选择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十三五”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6,35(5):15-182 刘钦,黄俊,
26、还红华,等.农业科研单位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研组织方式研究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8,37(1):29-323 温小林,庄义庆.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J.农业科技管理,2017,36(3):12-144 彭亚辉.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高校科研组织方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23):124-126,1335 严会超,黄江康,吕建秋.试论高校科技管理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5,25(6):107-1086 操菊华,康存辉.对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探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27(6):64-667 王福军,吴志刚,王虹,等.浅析
27、农业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8,27(1):49-518 张建国,侯慧敏,王仁庆,等.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新型科研组织研究与实践J.教育界,2017(6):35-369 吴洁,王之岭,吴琼,等.关于青年基金促进青年科技人员成长的思考J.科研管理,2017,38(S1):767-77210 顾升华.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完善高校科研管理体系J.科技资讯,2009(29):23811 董成立,姜梅芳.构建高校科研机构管理创新体系的几点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32(2):124-12612 赵文敬.浅析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与信息化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313 王云,李廉水.传统科研组织虚拟化过程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10):14-1614 吴贵生,汪涛.虚拟组织及其对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影响J.中国科技产业,2000(3):13-1415 朱桂龙,彭有福,杨飞虹.虚拟科研组织的管理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6):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