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的要素有什么?
连日来,一支支神采飞扬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活跃在上海滩。众多青年才俊在第二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上的上佳表现,令人感到江山代有才人出。在感受“挑战杯”无穷魅力的同时,我们也得到许多启迪。
导向资本市场,导向学生作业?
大学生创业大赛是资本市场导向型还是学生作业导向型?两种导向,两种命运。
一些高校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创业大赛应当是纯朴的大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他们最富有想像力,而想像力推动着世界上的一切进步。鼓励大学生大胆地想像,比什么都重要。
上海交通大学分布式ISP接入式创业计划受到关注。创业团队成员之一、上海交大电子工程系硕士申旦认为,要允许大学生有自己的缺点。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经费请人包装。大学生创业大赛不是公司与公司比赛,商业阵势固然重要,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为可贵。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生创业大赛不是学生作业,而是应当孵化企业家。
北京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赵民将中国企业家划分为三代:
1985年至1991年为第一代,称之为体力型企业家。特点是规模小,资金少,学历低,一般35岁以上。其结果是“万元户”。
1992年至1998年为第二代,称之为知识型企业家。特点是规模小,资金中等,有学历,一般30岁以上。其结果是“10万元户”。
1998年至2004年为第三代,称之为创新型企业家。特点是规模大,和资本市场挂钩,高学历,一般在25岁以下。其结果是“100万元户”。
赵民认为,在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核心技术、创业团队、风险投资、客户市场是其中四个关键因素。少一些作秀,多一点实际,那么,创业计划就会获得更多的风险投资,从而走出校园,成长为企业。
孵化几个企业,锻造几个学生老板?
不是每个创业团队都能成立企业。根据以往经验,100个创业团队中有1家成立公司,5个公司中有1个公司上市。面对如此高的淘汰率,风险投资不可不慎。面对创业的困难和艰辛,大学生也应当有足够的估计。
一些学者提出“创业漏斗”的概念。有学者预言:大学生创业团队成立公司后,将面临生存危机、领导危机、竞争危机和企业文化危机等四大危机,仍需过关斩将。这比他们在大赛中经受的考验要更为严峻。未来的路真的还很长。
回顾1999年首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的热点,不可不提“视美乐”和邱虹云。而今,视美乐怎么样了?
我们知道,视美乐公司是由清华大学3名在校学生在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决赛过程中创办的高科技公司。视美乐的核心技术——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机是由清华学生邱虹云发明的。1999年7月,视美乐公司与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两期共5250万的风险投资协议,第一期投入250万元用于产品中试,上海一百占20%的股权。这是我国第一例本土化的风险投资案例、第一例上市公司参与的风险投资。视美乐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机1999年底中试成功,进入批量生产的阶段。2000年4月,视美乐与青岛澳柯玛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协议,共同组建北京澳柯玛视美乐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澳视),双方各占50%的股权。
当年的清华学生、现在的澳视公司经理徐中对记者说,作为一家成长于大学生创业大赛的高科技公司,视美乐发展的每一步都凝集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关心。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与发达国家在许多地方仍有差距。但在大学生创业大赛上,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水平是比较接近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并非只盯着最后造就了多少个学生老板,而是旨在帮助大学生做好创业的准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第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结束了,但“挑战杯”的话题没有穷尽。
核心提示
创业计划竞赛源于美国,又称商业计划竞赛。自1983年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举办首届创业计划竞赛以来,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十多所大学每年都举办这一竞赛。在我国,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了中国最早的创业计划竞赛。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杯名的“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与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成为“挑战杯”旗帜下的两项重要赛事,并形成两赛隔年举办的格局。
“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挑战杯”系列赛事之一,逢双数年举办。竞赛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宗旨,传播自主创业意识。竞赛的举办为大学生在走出校门前提供了一个创业实践的平台、一条争取风险投资的途径。
创业大赛要求参赛者自由组成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并围绕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概念,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包括企业概述、业务与业务展望、风险因素、投资回报与退出策略、组织管理、财务预测等方面内容的创业计划书。作品内容涉及生物医药、电子通讯、互连网技术,加工制造、金融服务、日常生活、家用电器、食品加工、林业农业、教育文化、旅游娱乐等传统经济和新型经济的各个方面。创业大赛赛制分为全国、省、市学校三级赛制。各高校先选送作品参加省(市)比赛。省(市)比赛再选送出优异作品参加全国比赛。最终通过书面评审和秘密答辩的方式评出获奖者。
参赛作品的基本要求:
● 参赛者:创业计划竞赛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或团队,主要人员原则上不超过5人。
● 参赛作品:提出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服务,并围绕这一产品/服务,完成一份完整、具体、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创业计划书。
● 创业计划书:是基于具体的产品/服务,着眼于特定的市场、竞争、营销、运作、管理、财务等策略,描述团队的创业机会,阐述可能得到和利用的资源。应当主要包括以下8个部分:概述、产品/服务、市场、竞争、营销、经营、组织、财务。
创业计划书的核心构架:
概述:公司的业务和目标及其他
产品或服务:用途、好处;竞争优势所在;专利权、著作权、政府批文、鉴定材料等
市场:市场状况、变化趋势及潜力、调研数据
竞争:现有和潜在的竞争者分析;竞争优势和战胜对手的方法
营销:针对每个细分市场的营销计划;如何保持和提高市场占有率
运作:原材料、工艺、人力安排等
管理层:每个人的经验、能力和专长;组成营销、财务和行政、生产、技术
财务预测:营业收入和费用、先进流量;前两年月报、后三年年报
附录:支持上述信息的材料
评审要素:
1. 报告完整全面。创业计划一般包括:执行总结、产业背景和公司概述、市场调查和分析、公司战略、总体进度安排、关键的风险、问题和假定、管理团队、企业经济状况、风险预测、假定公司能够提供的利益等十个方面。
2. 方案可行。
3. 技术含量高或具备创新性。
4. 效益评价好。
5. 资金筹措方案合理。
6. 市场前景广阔。
评审的基本程序:
(一)审议创业计划书
● 初赛:评委会审议参赛者上报的创业计划书,筛选出较好的作品,淘汰较差的作品。对较好的作品进行指导,指出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反馈给申报者,继续完善和提高。
● 复赛:评委会评阅复赛后重新完成的创业计划书,进行书面评审和作品熟悉。书面评审得分占复赛最终成绩的10%。
(二)封闭答辩和质询
● 评委按抽签结果对作品进行分组封闭答辩,并按评审细则规定独立为每件作品打分。封闭答辩得分占复赛最终成绩的90%。封闭答辩时各队领队、指导教师不可旁听答辩过程,并不得以任何形式向选手进行提示或帮助。
● 评委参加成果展示会,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质询。
(三)公开答辩
经过封闭答辩和评委质询后经评委会复议将产生参加公开答辩团队名单,公开答辩将对外开放,公众可以观摩答辩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