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学目标:
1. 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 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其中深刻的寓意。
3. 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古人人定胜天的道理 。
2.学习用对比塑造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的寓意。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 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
二、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三、订正读音。
教师逐一出示写有下列字的卡片(或将下列字集中写在一块小黑板上),请学生个体回答,集体订正。正音时,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字词的意思。为后边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万仞 惩山北之塞 迂 汝 曾不能 遂荷担者 叩石
箕畚 始龀 穷匮 亡以应 一厝朔东
四、再读课文。
学生再次放声读一遍课文。教师提示:注意读准字音。
五、读好停顿。
教师逐一出示下列语句(制成卡片,或写在小黑板上),请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后,对为什么这样读作一点解说。其间,随时提示学生会借助注释来读,慢慢培养使用注释的习惯。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六、试译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七、集体讨论。
每一组提出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全班研究、讨论。意见不一致时,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点词的意思。
1.方七百里
2.河阳之北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5.叩石垦壤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甚矣,汝之不惠
8.而山不加增
9.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八、听读课文。
教师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不看书。
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