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玉米大斑病菌遗传分化与致病的分子基础
河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项目完成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董金皋)
玉米大斑病是世界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 某些地区特别是春
玉米产区,大斑病已成为威胁玉米生产的第一大病害,造成了极
其严重的经济损失。引起玉米大斑病的病原菌为大斑病菌,研究
表明,该病菌是一种极易发生变异的病原微生物,但目前对其产
生变异的原因尚不清楚。
本成果一方面以我国不同玉米产区的大斑病菌资源为基础,
系统分析当前病菌遗传多样性现状和小种消长规律, 明确病菌遗
传变异的分子基础、毒素产生和调控的分子机制;另一方面,以
研究病菌遗传多样性与致病性相互关系的分子机理为主线,着力
解决植物病原真菌病害防治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完善病害防治体
系,探讨病害防治的新方法、新途径。
理论学说创新程度和发现点
1.理论创新
提出了植物病原真菌遗传变异的新观点。我国玉米大斑病菌
群体中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病菌的有性杂交是产生遗传多
样性的主要原因,而交配型分布的不均衡性决定了该地区的病菌
变异频率和小种的组成与分布。
对植物病原真菌致病机理作出了 4 种新解释。MAPK 信号
途径参与 HT-毒素活性的调控; 病菌的交配型与小种类别和致病
性无关;超级小种的产生源于不同小种间的有性杂交;HT-毒素
组分的多样性源于病菌的遗传多样性; 丰富了现代植物病理学理
论。
2.科学发现
首次发现了 123N 超级小种、MAT12 两性交配型菌株、足
量 8 个子囊孢子的子囊,为研究抗性遗传、培育抗病品种和指导
玉米品种合理布局奠定了理论基础。
3.技术创新
首创了获得足量 8 个子囊孢子子囊的诱导方法和快速区分
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的分子检测技术, 为研究真菌的分子进化和
遗传变异提供了有效途径。
主要论文发表情况及引用情况
本成果共发表论文 37 篇,其中 2 篇论文登录在 Nature 网
站上(Nature Cell Research) 3 篇被 SCI 索引,2 篇被 RPP ,
索引;7 篇被 AGRIS 收录;5 篇被 CABI 收录。发表的学术论文
被国内外 30 多个单位正面引用近 50 余次。论文创新性内容已
被编录国家面向 21 世纪教材和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培养了一
批本学科的学术骨干,带动了本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本成果申
请发明专利一项,已通过初审。
对推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及分支学科发展所起的作用
加强了植物病理学与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分析
化学等多学科之间的联系,推动了各学科在植物病理学研究中的
应用。拓展了植物病理学研究领域,丰富了植物分子病理学、植
物生理病理学、植物病理化学等新学科的理论内容,为研究真菌
分子进化和遗传变异提供了新模式、新技术和新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