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工作, 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
理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
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
良反应。
第三条 受种者或者监护人( 以下简称受种方) 、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对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有争议申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的 , 适用本办
法。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按照卫生部的规定及《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进
行。
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
方案等原因给受种者造成损害, 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
需要 按照医疗事故技术
鉴定办法办理。
对疫苗质量原因或者疫苗检验结果有争议的, 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 向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处理。
第四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 , 实事 坚持
求是的科学态度, 事实清楚、定性准确。 做到
第五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由设区的市级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会
负责。
第二章 鉴定专家库
第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会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专家库, 为省级、设区的市级医学会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提供专家。专家库由临床、流
行病、医学检验、药学、法医等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 据相关学科设置专业 并依
组。
医学会可以根据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的实际情况, 专家库学科专业组 对
予以适当增减, 专家库成员进行调整。 对
第七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医药卫生等专业技术人员可以作为专家库候选人:
( ) 好的业务素质和执业品德; 一 有良
( ) 聘于医药卫生机构或者医药卫生教学、科研等机构并担任相应专业高 二受
级技术职务 3年以上;
( ) 病学专家应当有 3年以上免疫预防相关工作经验; 学专家应当有 3
三 流行 药
年以上疫苗相关工作经验;
() 四 健康状况能够胜任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工作。
符合前款( ) ( ) 规定条件并具备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法医可以受 一、四项
聘进入专家库。
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会原则上聘请本行政区域内的专家进入专家库; 当
本行政区域内的专家不能满足建立专家库需要时, 以聘请本行政区域外的专家 可
进入专家库。
-1-
第八条 医药卫生机构或者医药卫生教学、科研机构、医药卫生专业学会应
当按照医学会要求, 推荐专家库候选人; 符合条件的个人经所在单位同意后也可以
直接向组建专家库的医学会申请进入专家库。
医学会对专家库成员候选人进行审核。 审核合格的, 予以聘任, 并发给中华医
学会统一格式的聘书和证件。
第九条 专家库成员聘用期为 4年。在聘用期间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 医学
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 一 因健康原因不能胜任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的;
() 二 变更受聘单位或者被解聘的;
() 三 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 ) 刑事处罚的; 四受
( ) 反鉴定工作纪律, 节严重的;
五违 情
( ) 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六 省级
聘用期满需继续聘用的, 原聘医学会重新审核、聘用。 由
第三章 申请与受理
第十条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及其执行职务的
人员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 应当及
时向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十一条 省级、 设区的市级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成立预防接种异
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调查诊断专家组由流 负责
行病学、临床医学、药学等专家组成。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 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后, 药
对需要进行调查诊断的, 交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专家进行调查诊断。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由设区的市级或者省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 应当
专家组进行调查诊断:
() 一 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的;
() 二 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
( ) 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三对
第十二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应当依据法律、行政法规、部
门规章和技术规范, 合临床表现、医学检查结果和疫苗质量检验结果等, 综
结 进行
合分析, 出调查诊断结论。 作
死亡病例调查诊断需要尸检结果的, 方拒绝或者不配合尸检,
受种 承担无法进
行调查诊断的责任。
调查诊断专家组在作出调查诊断后 10 , 调查诊断结论报同级卫生行 日内 将
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十三条 调查诊断怀疑引起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疫苗有质量问题的,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对相关疫苗质量进行检验, 检验结果报告。 出具
第十四条 受种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
结论有争议时, 可以在收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之日起 60 向接 日内
种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医学会申请进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 提交预防接 并
种异常反应鉴定所需的材料。
第十五条 有关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材料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 一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
-2-
() 二 受种者健康状况、知情同意告知以及医学建议等预防接种有关记录;
() 三 与诊断治疗有关的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 检验报
告)
、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病理资料、护理记录等病历资料 ;
() 四 疫苗接收、购进记录和储存温度记录等;
() 五 相关疫苗该批次检验合格或者抽样检验报告, 进口疫苗还应当由批发企
业提供进口药品通关文件;
() 六 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有关的其他材料。
受种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应当根据要求, 分别提供由自己保存或者
掌握的上述材料。
负责组织鉴定的医学会因鉴定需要可以向医疗机构调取受种者的病程记录、
死亡病例讨论记录、会诊意见等病历资料。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医学会不予受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
( )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的; 一无
( )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
二已 人民法院、检察院委托的除外), 已经人民 或者
法院调解达成协议或者判决的;
() 三 受种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未按规定提交有关材料的;
() 四 提供的材料不真实的;
() 五 不缴纳鉴定费的;
() 六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不予受理鉴定的, 医学会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 对设区的市级医学会鉴定结论不服的, 在收到预防接种异常 可以
反应鉴定书之日起 15 , 日内 向接种单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会申请
再鉴定。
第十八条 申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 申请鉴定方预缴鉴定费。经鉴定 由
属于一类疫苗引起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 费用由同级财政部门按照规定统 鉴定
筹安排; 类疫苗引起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 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
由二 鉴定
承担。不属于异常反应的, 费用由提出异常反应鉴定的申请方承担。预防接 鉴定
种异常反应鉴定收费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鉴 定
第十九条 负责鉴定的医学会应当根据受理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所涉
及的学科专业, 定专家鉴定组的构成和人数。专家鉴定组人数为 5人以上单数。 确
专家鉴定组的人员由受种方在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受种方人员较多的, 可以由受
种方推选 1-2 名代表人随机抽取专家鉴定组成员。推选不出的, 由医学会负责抽
取。
第二十条 鉴定组成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回避: 应当
() 一 受种者的亲属;
() 二 接种单位的工作人员;
() 三 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人员;
( ) 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的人员; 四参
() 五 其他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人员。
第二十一条 专家鉴定组应当认真审查材料, 要时可以听取受种方、接种 必
单位、疫苗生产企业的陈述, 受种者进行医学检查。 对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