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交通科技与管理智慧交通与应用技术0引言随着轨道交通网格化运营发展,高峰时段行车间隔不断缩小,行车密度随之增加,但地铁系统复杂、影响因素广泛、故障多发,列车实际运行处于动态变化中。在故障突发延误较大时,故障点前后车需统筹进行调整,其中后车需及时扣停至车站,避免列车进入区间,可能引起乘客恐慌及解锁车门等事件发生。目前故障点后车扣车相关研究较多,文中重点对故障点前车进行分析。1模型建立1.1变量及含义该文模型中所涉及的变量及含义见表 1。表 1变量及含义符号含义m上线列车数n线路车站数T延故障列车延误时间N需扣车数量T线路行车间隔T运区间运行时间Ti,j列车 i 在 j 站的站停时间T扣i,j列
2、车 i 在 j 站的扣停时间R列车到站时间Ri,j列车 i 在车站 j 的计划到达时间Ri,j列车 i 在车站 j 的实际到达时间D列车发车时间Di,j列车 i 在车站 j 的计划发车时间Di,j列车 i 在车站 j 的实际发车时间T大间隔载客列车到达本车次终止站后与前、后载客列车的最大实际行车间隔减去运行间隔1.2目标函数目标函数 1:实际运行图与计划运行图列车总偏离时间最小1。(1)目标函数 2:故障发生后产生的影响最小,即列车晚点数量最小。(2)(3)目标函数 3:乘客总候车时间最少。假设各站乘客均在列车进站前 t 时刻到达车站进行候车(见图 1),最大等待时间 T候=同一车站、同一运行
3、方向载客列车与前一列载客列车的最大行车间隔图定行车间隔2。图 1乘客候车时间示意图收稿日期:2023-09-01作者简介:杨卫斌(1987),男,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地铁运输组织。地铁故障情况下前车扣车调整建模及应用杨卫斌,郭磊磊,牛慧兰,王志磊(郑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摘要城市轨道交通一旦发生故障且故障点的初始延误较大时,列车无法按图行车,实际运行将偏离于计划,此时对故障点前车的行车调整尤为重要,处置不当将造成运行大间隔,降低乘客服务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文章对故障点前车扣车调整方式进行建模,分析扣车力度,选取合理的扣车方式,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为
4、调度员提供坚实的行车调整策略支撑,保障列车运行秩序。关键词行车间隔;初始延误;行车调整;建模;实例验证中图分类号U23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949(2023)22-0019-032023 年第 4 卷第 22 期20交通科技与管理智慧交通与应用技术(4)1.3约束条件(1)避免运行大间隔出现,即 T 大间隔 15 min。运行大间隔:载客列车到达本车次终止站后与前、后载客列车的最大实际行车间隔减去运行间隔大于 15 min,小于 30 min。故障车延误时间为T延,故障车所在车站至终点站区间数为M,故障发生后进行扣车,记为T扣i,j。故障车可修复,不用退车:(5)(6)(7
5、)(8)故障车无法修复,需要退车:(9)(10)(11)(12)(2)单个车站多停时间控制在 5 min 以内。(13)(3)单一车次全线多停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 10 min。(14)2故障点前车扣车模型应用2.1场景举例及扣车方式001 次列车在 H 车站发生故障导致运营中断,前方列车多次列车需适时、多次进行扣车,避免出现行车空白区域及运行大间隔3。选取不同扣车方式进行分析,其中全线运行时间 T全=1.2 h;平均运行时间 T运=2 min30 s;站停时间 Ti,j=36 s。2.2故障车前列车按“3、2、2”扣车第一步:将中断点前方第一列车(002 次)在车站(G站)扣车 3 min 后
6、放行,见图 2。图 2扣车 3 min第二步:将 002 次在 F 站扣车 2 min 后放行,将 003次在 D 站扣车 2 min 后放行。第三步:将 002 次在 E 站扣车 2 min 后放行,将 003次在 C 站扣车 2 min 后放行,将 004 次在 A 站扣车 2 min后放行。约束条件:“3、2、2”节点扣车符合约束条件 3 和约束条件 4,故障列车延误时间在 22 min 之内,符合约束条件 2.1,故障列车延误时间在 19.5 min 之内,符合约束条件 2.2。目标函数:Z1=故障车偏移时间+前车 1 偏移时间+前车 2 偏移时间+前车 3 偏移时间=35 min;Z
7、2=4;Z3=总的乘客候车时间=176 min,见表 2。3方案选择(1)故障延误 22 min,见表 3。根据表 3 可知,列车发生故障预计延误在 22 min 之内时,按照“3、2、2”扣车方式,列车偏移时间最小,为 35 min,产生的晚点影响与其他扣车方式产生影响一致,故优先选取“3、2、2”方式。(2)故障延误 22 min,见表 4。根据表 4 可知,列车发生故障预计延误在 2225 min 之内时,考虑行车间隔均匀性及故障影响最优化,选择“3、2、2、3”模式。4结语扣车是调度进行行车调整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给予故障点充足时间处理故障的同时,避免出现运行大间隔或空白区域,确保线路快
8、速恢复运营。该文从实际与计划的偏移、晚点数影响及乘客候车时间着手,建立扣车模型,根据列车延误情况,分析不同场景下的列车扣车调整方式,并选取实际线路进行验证,得出故障车前车“3、2、2”及“3、2、2、3”扣车方式,证明列车扣车调整的有效性及合理性,为调度员故障处置及行车调整提供技术支撑。参考文献1 张艺琳.面向信号系统故障的城市轨道列车运行调整及评价仿真研究 D.深圳:深圳大学,2020.21交通科技与管理智慧交通与应用技术表 2“3、2、2”节点扣车方式候车时间表车站发车/到达i+4(计划)i+3(计划)i+3(实际)i+2(计划)i+2(实际)i+1(计划)i+1(实际)i(计划)i 列车
9、(实际)候车时间A发车时间 7:00:387:04:387:06:387:08:387:12:387:12:387:19:387:16:387:38:3819+7+6-3*3 min40 s到达时间 6:59:487:03:487:05:487:07:487:11:487:11:487:18:487:15:487:37:48B发车时间 6:57:277:01:277:03:277:05:277:09:277:09:277:16:277:13:277:35:2719+7+6-3*3 min40 s到达时间 6:56:377:00:37(扣车 2 min)7:04:377:08:377:08:37
10、7:15:377:12:377:34:37C发车时间 6:55:006:59:006:59:007:03:007:07:007:07:007:14:007:11:007:33:0019+7+8-3*3 min40s到达时间 6:54:106:58:107:02:107:04:10(扣车 2 min)7:06:107:13:107:10:107:32:10D发车时间 6:52:286:56:286:56:287:00:287:02:287:04:287:11:287:08:287:30:2819+9+6-3*3 min40s到达时间 6:51:486:55:486:59:48(扣车 2 min)
11、7:03:487:08:48(扣车 2 min)7:07:487:29:48E发车时间 6:49:076:53:076:57:076:57:077:01:077:06:077:05:077:27:0719+9-2*3 min40s到达时间 6:48:376:52:376:56:377:00:377:03:37(扣车 2 min)7:04:377:26:37F发车时间 6:47:056:51:056:55:056:55:056:59:057:02:057:03:057:25:0523+7-2*3 min40s到达时间 6:46:356:50:356:54:356:58:35(扣车 3 min)7
12、:02:357:24:35G发车时间 6:44:436:48:436:52:436:56:436:56:437:00:437:22:4326-3 min40 s到达时间 6:44:136:48:136:52:136:56:137:00:137:22:13H发车时间 6:42:286:46:286:50:286:54:286:54:286:58:287:20:28 26-3 min40 s到达时间 6:41:386:45:386:49:386:53:386:57:38(延误 22 min)Z3=总的乘客候车时间=176 min表 3故障延误 22 min 时方案对比表故障情况i 次列车故障,延误
13、时间 22 min 时,故障车前车的扣车调整方式扣车调整方式i+1 次3、2、2 3、2、2、34、4、1、15、5i+2 次2、22、22、22、25、2i+3 次22222实际运行与计划运行偏移量Z1/min3541414144晚点数Z2/列次44444乘客候车时间Z3/min176195195195195经比对,选择“3、2、2”节点扣车方式表 4故障延误 22 min 方案对比表故障情况i 次列车故障,22 min 延误时间 25 min 时,故障车前车的扣车调整方式扣车调整方式i+1 次3、2、2 3、2、2、34、4、1、1i+2 次2、22、22、22、2i+3 次2222实际运行与计划运行偏移量Z1/min41414144晚点数Z2/列次4444乘客候车时间Z3/min195195195195行车间隔均匀性均匀不均匀不均匀不均匀经比对,选择“3、2、2、3”节点扣车方式2 李文.地铁列车扣车模型及其应用 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6(12):139-142.3 张学兵,俞太亮,李广刚.地铁列车运行调整策略选择与制约因素分析 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1(5):7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