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风筝
1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明确文章写作的目的,学会多角度阅读、品味和理解课文。
3、感受文章蕴含的浓浓的手足之情和对封建教育的批判,学习我的自我剖析的精神。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4.1.2学时重点
4.1.3学时难点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同学们我们街道每年春天都组织什么活动?(学生回答风筝节)每当你看到或者参与放风筝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快乐,激动……)但鲁迅先生不是这样,他要多到严冬里,那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和大家学习鲁迅先生的《风筝》。
活动2【导入】二 、检查预习情况
1、课前我让大家查阅关于鲁迅的文化常识,现在请同学介绍一下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立志学医,后弃医从文,决心用文学改变国人的精神1918年5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指出中国社会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接着,鲁迅还发表了《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药》等十几篇小说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另有杂文16本,约650多篇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6年l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特别强调思想家)
2、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shí huáng sè shù chà líng dīng xián wù bǐ
什物 惊惶 瑟缩 宽恕 丫叉 伶仃 嫌恶 可鄙
zhì nüè duò yì qiáo cuì mú wú gōng chéng
掷 虐杀 堕 苦心孤诣 憔悴 模样 蜈蚣 惩罚
3、检查词语的理解
伶仃: 孤独;没有依靠。文中指风筝少。
憔悴: 本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此指风筝色彩黯淡
苦心孤诣: 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
诀别: 分别(多指不易相见的离别)
笑柄: 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虐杀: 虐待人而致死。
瑟缩: 因寒冷、受惊而蜷缩或兼抖动。
惊惶: 惊慌。
可鄙: 令人鄙视。
活动3【讲授】三、整体感知,回答问题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请大家说说,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文中写风筝涉及了几个人物?他们两的关系是什么?
2、风筝在全文中的作用?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全文的感情低调?(用文中的词回答)。
3、划分课文段落,理清文章的脉络
1-2看到北京天空风筝浮动,“我”想到了故乡的风筝时节。
3-4回忆起自己幼年时的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
5-12中年时我明白了我的过错,想要补过,但小兄弟已经完全忘却了这件事;我无法补过,心里有无可把握的悲哀。
活动4【讲授】四、研读课文
(一)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活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明确: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理解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前后是否矛盾?
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
明确: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重点分析几个段落)(答案都在ppt上)
1、找出下面句子或者段落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含义,小组讨论得出结果,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用直线划出我和弟弟对风筝的态度 ,说出我和弟弟在这里是怎样的人?
2.读第四段;用直线划出发现弟弟偷做风筝后我和弟弟的神态和动作。
3.我为什么那样做,弟弟为何不反抗
4、找出我是如何省悟和补过的以及弟弟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后的神态。
揭露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自由、活泼的天性的扼杀。——主题
5、鲁迅先生在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之后感到了深深的自责,想了哪些办法去弥补自己的错误?效果如何?
6、弟弟为什么会忘记?弟弟忘记了但为什么“我的心只得沉重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虐杀者已经知道错误了,而精神被虐杀者却全然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活动5【活动】五、探讨本文的写作特色,重点探讨环境描写(在文中找出)。
1、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作用? 此段有何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严冬肃杀的气氛,烘托“我”悲哀的心情。开篇点题,引出回忆,定下感情基调。
2.第二段对故乡春天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
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
活动6【练习】六、联系实际,课外拓展
1、全班讨论“我爱弟弟吗?”找出文中相关内容支持你的观念。
2、小结这两个课时所学的内容。
活动7【作业】课后作业
1、总结“我”的性格特征。
2、回忆自己有没有对别人的爱好任意践踏的事。请模仿文中鲁迅踏坏他弟弟的风筝的过程,把它描写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