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1《鼎湖山听泉》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9070971 上传时间:2025-03-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1《鼎湖山听泉》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1《鼎湖山听泉》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鼎湖山听泉》 【设计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思考。” 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是要学生学会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明确提示学生“要发声读,读的正确、流畅,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因此,在有感情地朗读后,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品味出作品的妙处。” 但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教会学生“读中悟,悟后读,读后思,把感悟、理解和欣赏统一起来。” 【教材分析】 《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本课上承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下连后三篇散文。课文以游踪为线索,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学习本文可使学生提高朗读技巧,积累语言,明白游记散文的写法,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鼎湖山可写的景物很多,但是作者精心取材,把视线集中在山泉上;而且写景的角度也很独特,从“听”字入手,贯穿始终。 【学情分析】 听泉,令人耳目一新,课文又是令人向往的风景游记类题材,学生看到课题就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课堂上学生会学得比较投入。且初三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富于想象,喜欢朗读语言优美的写景文章。本课语言生动易懂,学生可以在读中领略鼎湖山泉声的美妙。 【教学目标】 1.能从“听”字入手,找出作者四次听泉的句子,并能说出每次听泉的感受。 2.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优美语言,体会比喻、拟人、想象等方法运用的含义与作用。 3.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式】 重视朗读,以读为本。在读中想象,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方式】 朗读和默读相结合,局部展开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资源】 多媒体辅助教学,收集鼎湖山的相关图片和泉水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会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会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难点:学会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课前自学】:学生自读并熟悉课文,自行划出并了解生字词的音和义,能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至少五个方面的疑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几幅鼎湖山的山、湖、树与泉水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图片用一个词来笑容自己的感受。 教师组织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一诗,提问:这首诗是从哪个感官角度来写的?从诗题上哪个字就知道?(视觉 —— “望”)而本文的标题却是—— 明确:通常写景以目赏为主,听觉处于次要的地位,然而作者谢大光在游览鼎湖山时却来个颠倒,主要从听觉来写,让人们在想象中去捉摸泉之形,去品味泉之美,显得空灵多姿。下面我们就跟随着作者一起去游览鼎湖山,一起去聆听鼎湖山美妙的泉声吧。(板书:鼎湖山听泉) 二、览文释题 迅速浏览课文,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点拨析题的角度,如“何时何地写何人何事”“为什么文章主要写泉”“为什么要写听泉”等)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一个“听”字,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独特的美。 三、快速朗读,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多媒体展示——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重要词语: 流连忘返 生意盎然 迥然不同 万籁俱寂 可见一斑 翩翩起舞 2.整体感知——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大意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圈点关键信息)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明确:这篇散文主要写作者游览鼎湖山听泉时的见闻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揭示了人生哲理。 四、自学指导——理清行文思路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作为游记散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划出文中的依据。 2.文中有几次集中描写了听泉?找到相关信息。 明确:作者行踪顺序是:到达鼎湖山——过了寒翠桥——进入山中——行至半山(补山亭)——庆云寺——寺旁客房 随着作者的行踪的变化,景物也会有所不同,这种写作方法就是“移步换景”。 还有时间顺序:黄昏——晚饭后——入夜 指出文中四次听泉的时间、地点: 第一次 (近黄昏、 过寒翠桥) 第二次 (进山后) 第三次 (补山亭) 第四次 (入夜、寺旁客房) 体会课文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理解课文是以空间转换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4.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 教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然后点名让学生回答,明确课文层次。 学生讨论后回答:(多媒体展示) 第一部分(第l段)初闻泉声,如见泉影 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爱上山泉 第三部分(第4—7段)补山亭仰望、庆云寺漫步 第四部分(第8—10段)枕泉而眠,得到感悟 五、自学指导——吟哦讽诵,体会情感 1.指导学生运用“吟哦讽诵”的方法诵读课文1—3节,并将自己预习读书时对于朗读方面、对于作者情感方面的质疑汇总起来,准备交流。(分小组诵读课文,注意诵读要领) 2.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并指出诵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再次诵读、体会,并在班上巡回指导。 3.组织学生谈谈诵读的体会和感想,可以从诵读的方法上谈,也可以就课文内容谈。 4.总结诵读方法(多媒体展示) ①读出快慢,读出轻重,读出情景,读出感情(技巧,情感) ②借助想象,让作者所绘景象展现在面前 ③品读泉美时,应重点体会作者的心情,带着感情去读,揣摩作者的情感,把喜悦读出来 六、课堂小结 整篇课文以“听”字统领全文,围绕“听”字组织材料,本节课我们侧重在诵读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结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七、布置作业 运用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找出作者在四次听泉中所听到的泉声的特点和产生的感受。 【课后自学】 1.积累好词佳句,自己摘抄。 2.运用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体会好词佳句的妙处。 【附: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第一部分(第l段)初闻泉声,如见泉影 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爱上山泉 第三部分(第4—7段)补山亭仰望、庆云寺漫步 第四部分(第8—10段)得到感悟,枕泉而眠 行踪顺序: (结合时间顺序) 登岸——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黄昏) △ △ △ (晚饭后)——(入夜)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出泉声的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教学重点】: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出泉声的美。 难点: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课前自学】: 1.找出作者在四次听泉中所听到的泉声的特点和产生的感受。 2.运用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体会好词佳句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作者在山途中观景听泉,感受到了泉声之响,泉水之多,泉声之美。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反馈 1.指名学生说出作者的行踪:(多媒体展示) 登岸——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黄昏) (晚饭后)——(入夜) 2.学生交流:作者在四次听泉中所听到的泉声的特点和产生的感受。 泉声:(妙不可言、变化莫测、变化多端、清纯悦耳、欢快活泼、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忽高忽低、忽缓忽急、忽清忽浊、忽抑忽扬、不绝于耳……) 感受:(顿生雀跃之心 见泉思女,萌生爱意 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 越发悦耳 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 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三、自学指导——品味美语,感悟哲理 通过同学们的初步阅读,作者笔下鼎湖山山泉之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还是模糊了一些,下面请同学们细读文章,划出文中表现泉水优美的词句,加以赏析看看鼎湖山的泉水究竟是什么样的?(学生阅读,划出相关词句赏析,可以畅所欲言,侧重于他们的主观感受) 提示:从关键词、修辞、结构等不同角度来赏析写泉声的语句的精妙之处。 1.学生赏析语句,自由发言。 例句:“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中“沉甸甸”一词,极为形象地描写了雨后山林湿漉漉的情景。 又例:“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泉声和钟声互相应答、此起彼伏的情景。 (1)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赏析: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泉水清脆、厚重、雄浑等特点,让人眼前仿佛呈现出鼎湖山泉水的美丽景象,表现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情。 (2)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 赏析:一个“送”字能让人体会到鼎湖山的“殷勤、好客”,“枕边”比“耳边”更确切,“枕边”除含有“耳边”的意思,还说明“我”已“躺在床上”,静下心来。 (3)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赏析:作者在玄思妙想中捕捉到了生活的真谛,字里行间蕴涵着对生命的赞颂以及催人奋进之情,突出了大自然对人心灵的净化作用。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重点欣赏精彩段落第8段) 2.同学们,读了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作者为什么能感受到这么有层次的泉水交响乐? 明确: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就是源于对清泉的喜爱,使作者能感受到这么有层次的泉水交响乐。让我们来品读最能表现这种情感的第8段。 4.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把泉水形象化,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声音将这种美传达给其他人。 (指名同学朗读) 让我们也像作者一样来聆听泉声(播放课件) 5.我们也来发挥想象,试着仿写几个句子 (1)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写的句子; (2)同组推荐同学上讲台评点赏析。 (提示:是否运用了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进行写作的方法) 四、自学指导——总结作者写景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移步换景——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方法,将景色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更深刻的感受了作者奏出了一首奇妙的泉水交响乐,人的灵魂是否也如泉水一样清澈,能在漆黑的夜里,发出多层次的音响与节奏,扣人心魄,引人思索呢?作者把山泉当作山的灵魂来写,从自己对泉水的喜爱之情的不断升华之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六、课后作业 以“听雨”为题写一片断,要求仿照第8节“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一段,用比喻的修辞从各个角度来写雨声,写出雨声的层次感。 (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从仿写片段开始。) 【课后自学】:美文推荐 通过推荐阅读同类题材的名家散文让学生自学,既从比较中拓宽视野,又迁移风景类写法的锻炼,让自己有更丰富的体验。 (1)《东山魁夷的世界》或《听泉》——东山魁夷 (2)《雨中登泰山》——李健吾 (3)《登泰山记》——(清)姚鼐 【附: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鼎湖山泉水: 妙不可言、变化莫测、变化多端、 悦耳、欢快、轻柔、清脆、厚重、雄浑 作者情感: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