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4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u 知识与能力
1.学习静谧、遐想、喧响等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在外国诗学习中,回顾前几课学习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再次领会它们让诗产生美感的作用。 ’
4.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5.能说出两首诗风格的不同,体会自然的多面(生命的跳动和静谧祥和)。
u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多遍的朗读,整体感悟诗歌。
2.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把自己想象成蝈蝈、蛐蛐,体会诗中的感情。
3.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拆分诗歌,重组意象,体会《夜》中静谧。
4.找出英文原文比照,比较外国诗作的多种译法;多角度读诗,比较中外诗歌意象的不同。
5.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
2.培养学生多读诗、爱诗。
3.培养学生自己主动找诗读,善于收集同类主题的诗作。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2.掌握诗人通过以静写动抒发感情,感慨“大地的诗歌不会死亡”的创作手法。
3.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I生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4.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第一课时前,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本诗,能够读准字音、停顿。或者准备好教材配套朗读带,有条件的还可以准备多种背景音乐。根据学生情况,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
2.第二课时前,查找英文原版诗歌及郭沫若的《静夜》。
◆学生准备
1.第一课时前,分工找蝈蝈、蛐蛐的资料,找诗人、诗作的资料,找背景音乐。进行朗读,理清诗作中的字词,读通全诗,能够做到读准字音和停顿。在朗读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用笔标示出来。
2.第二课时前,查找英文原版诗歌及郭沫若的《静夜》。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整体感悟诗歌。
l 教师活动:
1.回顾中国诗歌的学习,引出外国诗歌的学习。简要介绍两位诗人生平情况及其诗歌流派。
2.播放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提醒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情况做标示。
3.让学生在自己找的背景音乐下以多种形式朗读,如一人读,其他人听。
4.问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整体读诗的感受,不要求说得很好。
l 学生活动
1.回忆中国诗歌的学习情况,说说学习体会。在介绍外国诗人时,可结合自己的材料进行补充,也可以询问自己希望了解的信息。
2.仔细听教师的范读,纠正字音和停顿,并标示出自己不懂或者需要注意的地方。
3.多种形式朗读,体会诗的感情基调,划出自己比较喜爱或有疑问的诗句。
4.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
二、分段读,分析诗作
l 教师活动
1.让学生分段读,并让学生思考诗中的两段描绘的事物有什么不同。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夏天蝈蝈的声音是怎样的。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这首诗中的蝈蝈,鸣叫时心情是怎样的?教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从中体会,如:昏晕、声音飘荡、喜悦、舒适等。
3.设问:蝈蝈的乐音为什么在夏天那么突出?
4.总结刚才的读诗思路,让学生分成两大组互问、自学第二段。设问:两段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l 学生活动
1.带着问题朗读诗歌。
2.把准备的关于蝈蝈的材料介绍给其他同学。学会抓住诗中的动词来体会诗人对蝈蝈鸣叫的感情。
3.抓住夏天骄阳,其他鸟儿的昏晕去理解以静写动的创作手法。
4.想想刚才是通过抓诗中动词、形容词来体会诗的感情的,然后合作讨论,学习第二段。理解蝈蝈与蛐蛐乐音的叠印。
三、师生共读,体会诗情
l 教师活动
1. 再次配乐范读。
2.让学生读整首诗,思考存在疑惑的那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意思。
3.通过板书,让学生联想蝈蝈、蛐蛐与大地的关系以及蝈蝈的乐章和诗歌的关系。通过回顾前几次课学习的拟人手法,再次体会蝈蝈的歌唱。
4.继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选取了夏和冬来写。
5.读全诗,再次结合诗人生平,理解诗人的创作思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他的思想”,鼓舞人们乐观地 对待生活。布置课后作业。
6.师生再次小结如何学习诗歌:抓关键词语、感情词、动词去理解,一段段体会。
l 学生活动
1. 认真听,体会读诗的抑扬顿挫。
2.思考存在疑惑的那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意思。
3.回答:蝈蝈、蛐蛐是大地生命的一员,蝈蝈、蛐蛐的呜叫也就是大地的歌声,是生命热情的体现。
4.联系夏天和冬天的气候来回答问题。
5.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并记录课后作业。
6.师生再次小结如何学习诗歌:抓关键词语、感情词、动词去理解,一段段体会。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 拆分、联想法学诗(约 分钟)
l 教师活动
1.这一课都是关于大自然的诗作,由此导出第二首诗的学习。
2.围绕此诗的标题,问学生看到“夜”这个词,联想到什么?头脑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景、物、人?
3.学生分小组配乐朗读,就朗读作简洁、恰当的点评。
4.让学生找诗中出现的名词(植物、动物、景物等),同时思考诗人怎么排列组合这些想到、看到的物,使其成为一首诗的?
5.再读《夜》。让学生给景物连线,呈现景物转换图,提问学生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可提示学生从形容词找问题的答案。
l 学生活动
l.多读,是学诗的第一步。
2.不同语文水平的学生回答由“夜”想到的种种。
3.配乐分小组有感情地朗读诗作。4.找诗中出现的名词(植物、动物、景物等)。
5.带着问题再读《夜》,并通过给景物连线,弄清诗人的情感思路,回答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
二、对比学习。拓展学诗(约 分钟)
l 教师活动
1.让学生通过比较前后两首诗的形容词、动词,体会前后两首诗的诗风。
2.两首诗描写的是大自然声音的两面,而如果同是描写自然的“夜”,之间会有什么不同呢?对比《夜》与《静夜》诗中出现的物象有何不同?再从诗中出现形容词的不同理解两首诗的区别。(多读)
3.从诗人生平比较看其诗风格差异。
三、拓展学习,丰富对诗的认识(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来对比课后诗《蝈蝈与蟋蟀》和课文《蝈蝈与蛐蛐》,从读中获取感性认识。
2.回顾以往学过的关于诗体的知识,接触译诗的不同风格。
3.找出英文原版诗,进行朗读。尝试让学生翻译,可以是小组合作翻译。
学生活动
1.多种形式的读这两首诗,在读中获得感性认识,体会译诗的不同。
2.不要求具体答案,只要能有所接触、有所体会就行。
3.朗读英文原版诗,感受英文的音韵,尝试翻译,可以小组合作。
本课总结
本诗是自读课文,与此单元其他诗歌不同,是来自国外的诗歌。此两首外国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是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蝈蝈与蛐蛐》较后首诗稍难理解些,这包括蝈蝈、蛐蛐意象是如何叠加,使之融为一个整体的;蝈蝈、蛐蛐唱歌的意象与大地诗歌之间的联系;“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与诗人创作思想的关系等。第二首诗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的,诗中意象也需要结合个人想象慢慢琢磨才能有所领悟。
板书设计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学诗,首先就需要多读,只有在读中才能真切感受到诗的音韵美、节奏美、意象美。作为自读课文,其与精读课文相比,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可以少些,重要的是拓展学生对此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打开学诗、读诗的思路。因而,此篇课文的重点放在比较读诗上,包括两首诗情感的对比,看大自然的多面性;包括描述同一种大自然现象——夜,却也有不同写法;包括译诗不同风格的对比;包括英文原版诗歌与译诗的对比等等,增加对诗多样表现手法的认识,是这篇课文的特色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说,不管说得怎么样,只要学生有所体会,就能不同程度达到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