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教案 苏科版-苏科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9070550 上传时间:2025-03-1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教案 苏科版-苏科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教案 苏科版-苏科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 一、单元教学目标: 学习本单元,要使学生通过对散文、小说、诗歌三种文体的评论学习,感悟到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要能结合自己的体验,在阅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能与同学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交流、抒发感受,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能查阅资料,确立主题对自己感兴趣的某种文学体裁或作家作品讨论分析,写出有自我观点的小评论。 二、重点难点: 能从对三种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评论的阅读,把握三篇评论的主要观点,同时学习三位作家评论的方法,阅读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感受;本单元的难点是能从自我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评价,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感受,发表见解时要有条理,有中心,恰当准确。 三、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散文家谈散文”,“小说家谈小说”,“诗人谈诗”三篇文章分别对散文《白鹭》、小说《百合花》、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评论。及诵读欣赏、综合实践与探究、修改文章专题训练,共需10课时。《白鹭》 “散文家谈散文”2课时;《百合花》 、“小说家谈小说”4课时;《一个深夜的记忆》、“诗人谈诗”1课时。作文及修改文章专题2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 十三.散文家谈散文 关于散文《白鹭》 教学目标: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内容,并说说作者的见解。  2、品读文章,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3、阅读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形成专题对他们的作品选择某个角度赏读、评析。  4、结合中考散文阅读的特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结合中考散文阅读的特点,谈谈初中散文阅读技巧。  散文在内容上虽然或状物,或记人,或写景,但所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的发现。这种发现不仅是观察和思索的结果,也是感觉的结果。  散文在形式上的特点,一是往往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二是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三是往往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四是往往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散文的阅读:  1、突出散文的文学性,注重对语言的揣摩、品析。 2、突出散文的思想性,注重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的领悟。 3、突出散文的艺术性,注重对表达技巧、写作手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理解。 通过对近年来的中考散文阅读题型的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中考散文阅读题的考查呈现出细节化的特点, 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理解字词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2、理解字词的感情色彩。 3、理解字词的准确运用。  4、分析关键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5、分析散文的线索及常见的表现手法。 6、分析散文所蕴涵的哲理。 7、分析领会散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8、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  这些考点多以主观题的形式见诸试题,它们着重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普遍性、灵活性、开放性的特点。面对这样的阅读题,首要的步骤是对文章进行整体式阅读,即从整体的角度对材料反复扫读、领会,从而达到熟悉材料的目的。第二步再根据出题的要求,对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细节化分析,在进行分析的同时应联系全文,充分调动平时的知识积累,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来展开“品析”。  二、学生朗读《白鹭》一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白鹭》,掌握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散文《白鹭》。 3.了解郭沫若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郭沫若,我们往往会想起他那激情如火的《女神》、《凤凰涅槃》、《雷电颂》等作品,这些作品曾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郭老由此而享誉文坛。然而,郭沫若先生的散文同样别具一格,清新隽永,情趣盎然。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郭沫若先生的散文诗《白鹭》,看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如画的美妙境界。 二、朗读感悟 1.朗读课文: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在听读过程中,让学生想像文中的“画面”,在头脑中形成总体印象,感受白鹭的美。 2.齐读课文:要求学生通过诵读,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思考问题。 (1)文章如何起笔,如何收束全文? (参考答案:本文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开头,以“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结尾,首尾呼应,以“诗”作喻写白鹭的美,内涵比开头深了一层,强调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诗。)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白鹭,体现白鹭之美?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几幅有关白鹭的画面。 (参考答案:作者先通过比较写了白鹭的形体美(2、3),然后再写它的寻常之中的美丽。四幅画面:白鹭的形象美,白鹭立于清水田里的一幅画面,白鹭悠然站在小树的绝顶的画面,黄昏中低飞的白鹭等四幅图画。) (3)在这些描绘中,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 (参考答案:前两幅是静态描写,后面两幅画则是先静中有动,后动中有静。) 三、品读思考 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品评语言,进而欣赏散文诗的意境,提炼出主题。 1.提问,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之美。 (1)文章采取了哪种修辞方法来描绘白鹭,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参考答案:比喻,作者抒白鹭比作“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突出了白鹭的美,说明其容易被人忘却,因为相对而言,散文诗不如诗那样容易被人发现。) (2)文章首尾圆合,赞美白鹭,从哪几个词语上体现出来,如何理解这几个词? (参考答案:“实在”、“韵在骨子里”,“实在”是对上文描写的一个总结,即突出了作者的认识和感觉,表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赏;又呼应了开头,使文章首尾圆合,浑然一体。“韵在骨子里”指自然而成,平凡而不易被人发现。) (3)文章选用哪些材料来刻画白鹭?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 (参考答案:水墨,为了突出其清淡素雅。本文作者以粗线条的勾勒和大写意的手法表现白鹭,很多地方都是虚写的。) (4)全文感情基调为赞美,为何作者又说“白鹭不会唱歌”? (参考答案:进一步说明了白鹭是“优美”而不是“铿锵”,这就使作者心中白鹭的美得到了很充分的表现。) 这几个问题层层推进,由易到难,充分体现分层教学的实施,清晰地而展现对白鹭由外在美的刻画升华到其内在美的具体过程,感情也进一步推进。 2.在品评语言的基础上,进而领会其优美意境,提炼出文章的主旨。 (1)文章首尾都提到白鹭是一首诗,那么,文章是如何将“散文的诗”和白鹭形象相融合的? (参考答案:诗有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意蕴,这跟白鹭相似。) (2)找出能透视全文主旨的句子。 (参考答案: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教学建议:第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从散文和诗的特点入手分析,把握散文诗这种文体的特点,从而让学生体会本文有形无声却有情的优美意境及淳美的意蕴,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主旨。在这两个环节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学会品读文章的方法。) 总之,这篇散文通过对白鹭的赞颂,讴歌了那些“因为它常见,而被人忘却了”的美。 四、感悟美点 (1)积累语言:《登徒子好色赋》中的语句转化和富有诗意及哲理的语句。 (2)学完这篇文章以后,给自己怎样的启示? 由赞美白鹭美在自然,进一步联想到人,那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无私奉献的人,同样具有美的闪光点。 (温馨指津:借物抒情的散文往往由赞美物到赞美人,对物的感情其实就是对这种人的感情,回答此类问题要注意联系这一点。) 五、课堂总结 郭沫若先生以粗线条的勾勒和大写意的手法来表现歌咏对象——白鹭,又巧用衬托比较的手法,将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等比较,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在白鹭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感受到白鹭那种“因为它常见,而被人忘却了”的美。 六、布置作业 整理自己关于散文《白鹭》的感受,形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关于散文〈白鹭〉》,掌握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关于散文〈白鹭〉》。 3.了解作家晓雪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库贝尔说过:“美的东西是在自然中,而它以最多种多样的现实形式呈现出来。一旦它被找到,它就属于艺术,或者可算是属于发现它的那个艺术家。”同学们,相信大家在学习了郭沫若的《白鹭》后一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吧!不仅我们,著名散文家晓雪对《白鹭》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呢,下面让我们来听一听他在《关于散文〈白鹭〉》里是怎么说的。 二、我谈《关于散文〈白鹭〉》 1.请同学们先朗读全文,边读边理解晓雪是如何来评论这篇文章的。 2.请同学们谈一谈《关于散文〈白鹭〉》的文章思路。 三、我评《关于散文〈白鹭〉》 1.请同学们探究两个问题: (1)《关于散文〈白鹭〉》第二自然段举出一些作家的艺术风格,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第二段中,作者以他的博学多识信手举出一些作家为例证,并扼要指出他们在艺术风格上的突出特色。指出这些作家风格上的不同,一方面有力地支撑作者上文提出来的观点,同时也为下文概括郭沫若的散文风格作一个铺衬,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读者在比较中对郭沫若的风格有更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2)如何理解《关于散文〈白鹭〉》中引述的姚鼐和莱辛的话的意思,并说说引用的目的是什么? (思维提示:引用自然是为评论服务的,所以理解这两句话,关键是要结合作者对散文《白鹭》的评论。) (参考答案:这段话以一串比喻说明文章的一种很高的境界,也说明了阳刚和阴柔等不同的文章风格,尤其着重说明了一种“柔婉”风格散文的艺术魅力。作者引述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郭沫若的《白鹭》是一篇境界和品位很高的散文,是郭沫若“豪放激越、气势磅礴”的风格以外的又一种“柔婉清丽、含蓄秀美”的风格,意在告诉读者要感受这篇散文的魅力和艺术的价值,必须用心去品味,否则是无法发现水面的涟漪和珠玉的光辉的,是无法听出寥廓天际的鸿鹄鸣叫的。莱辛的话的意思是,好文章应该耐人寻味,说明欣赏文学作品不能浮光掠影地粗疏阅读,必须仔细品味,方能进入其艺术境界。作者引用这两段话,目的是用来说明《白鹭》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境界,惟有深入品味,才能知其“味”。) (温馨指津:引用的文字要注意切合作者写作意图,要恰当。这对同学们写作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2.你觉得晓雪的这篇评论写得怎么样,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3.将你对《白鹭》的感悟与晓雪的感悟进行比较,看看差别在哪。 四、我看评论 经过刚才的比较,相信同学们对于文学短评该如何写一定有了自己的想法吧,请同学们来各抒己见。 (教学建议:①要细致地阅读作品,准确地把握评论对象。②可以从思想内容、创作风格、写作特点、语言等方面进行评价。③要有独特的阅读感受。④评论点要集中。⑤引证的材料可以来自作品本身,也可以适当地旁征博引。)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既看到了晓雪这篇评论优美的文笔和科学严谨的品性,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感悟;我们不但了解了一般文学评论的基本写法,更明白了文学评论的写法可以不拘一格,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特感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散文《白鹭》。 教后记: 组别 初三语文 人员 初三语文备课组 集体教案 二次备课 十四、小说家谈小说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尝试写评论小说的文章。 2、通过指认《百合花》中细节描写,说出它的巧妙之处。 3、理解小说《百合花》的思想内容,分析小说中感人的人物形象。 4、理解茅盾把握小说风格进行评论的评述思路和方法。 5、能比较出自己对《百合花》的评论与茅盾的评论之间的区别。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天空飘着雪花的静谧的夜晚,坐在温暖的家中,手捧一本小说,与书中的人物共度欢乐时光,是多么令人向往。然而,你可知道怎样去欣赏小说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些基本的小说鉴赏知识吧! 二、知识盘点 请同学们回忆小说的有关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小说?2、小说包括哪些要素? 3、如何阅读小说? (提示: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阅读小说,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注意几点不同之处。) 三、指点迷津 1.我们刚才说到的阅读小说与阅读记叙文的不同之处到底是什么呢?这与小说的三要素有关。从三要素入手对小说进行鉴赏是鉴赏小说最重要的方法。那么,我们如何从三要素入手来鉴赏小说呢? (参考答案:(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2)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2.知道了这些基本的方法,我们如何落实到具体的操作上呢? (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①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②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③思考和挖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2)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 ①熟悉情节可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 ②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小说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服务的。 ③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①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 ②当然,有时为了弄清小说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单独抽出环境描写来分析,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内容以后再进行。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一些基本的小说鉴赏知识,尤其是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对小说鉴赏,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所收获。当然,并不是在阅读每篇小说时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各篇小说的特点和读者自己的具体情况可以有所侧重。 五、布置作业 阅读一篇自己喜欢的小说,运用今天学习的小说鉴赏知识写下阅读感悟。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小说《百合花》,掌握生字词。 2.了解作家茹志鹃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抬头,白鹭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那悠然站在小树绝顶的形象,那优美的低飞,宛如在我们面前。我们玩味,我们欣赏。低头,赫然发现旷野上那开满的百合花,何等的清新,何等的俊逸!同样让我们陶醉!让我们共同欣赏小说《百合花》那传神的细节描写,感人的人物形象吧! 二、细节描写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百合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2.读了小说之后,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挑一处来说说给大家听听。 (提示:大量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3、小说《百合花》中哪些前后呼应的细节刻画使你难以忘怀?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参考答案:读完《百合花》这篇小说,通讯员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却仿佛历历在目,使人有呼之欲出之感。这独特的人物性格,还得益于许多典型细节描写,尤其是前后呼应的细节刻画,在全篇中就有这么几处: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通讯员给“我”两个馒头,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新媳妇的枣底百合花新被,通讯员被门钩撕破衣服等细节描写。①通讯员被门钩撕破衣服这一细节描写,前后用了四次,第一次是抱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第二次是通讯员要给“我”开饭是我看到的;第三次“我”看见他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漏着那个大洞,一块布还挂在那里”;最后一次新媳妇缝那个破洞。通过这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通讯员不顾个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高贵品质。另一方面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痛惜。②馒头这一细节,出现两次;第一次通讯员要去时给“我”留下的两个馒头,说是给我开饭,这是他对同志的关心、体贴;而第二次是当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摸到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抚物思人,几小时前,通讯员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如今,物存人亡,怎不让人痛心疾首。③另外,百合花被子,新媳妇的五次笑,步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等也是本文典型的细节。有些细节描写不但深刻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而且对于表现主题也非常重要。例如:小说结尾对那条百合花被子的描写,它不仅起了刻画人物的作用,说明新媳妇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而且巧妙地点了小说的主题:我们的战士是高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热爱是当之无愧的。战士的高尚情操,人民对战士的赤诚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又如通讯员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这一细节,不仅直接表现通讯员的天真质朴和即将参加战斗的乐观情绪,而且说明他对大自然、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三、人物形象 这篇小说运用了许多传神的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些非常感人的人物形象。细读课文,读后请说说你喜欢小说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1.小通讯员的形象 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开始,从“我”去前沿包扎所而引出通讯员.,当初,“我”对通讯员并没什么好感,甚至因通讯员一下“把我撂下几丈远”而对他“生起气来”,进而,对通讯员“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感到好奇,并且对他“发生了兴趣”;当我与通讯员通过艰难而有趣的对话,便对他“越加亲热起来”;当通讯员和“我”一起把被子借来之后,“我”已“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战斗打响,不断有伤员被送到包扎所的时候,“我”挂念着通讯员的安危,待通讯员身负重伤被送到包扎所时,“我强忍着泪水”,“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 随着这些情节的步步发展,“我”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通讯员的性格也在不断的展示,从他总和“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出他细心地关怀同志;从他的腼腆羞涩,看出他的朴实、纯洁;从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举动,看出他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正像茅盾在评这篇小说时谈到,这篇小说“人物的形象是由谈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的清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2.新媳妇的形象 另一个人物是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小说主要写了她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变化。     第一件事:对那作为新娘子唯一嫁妆的新被子,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     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拭身子,通讯员牺牲后,她以极为深切的哀悼之情,流着泪为他缝补肩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     新媳妇的性格变化,我们也是逐步认识的。开始作者让我们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忸怩、羞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了她的内心,她对解放军的热爱。     作者就是这样一步深入一步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随着情节的发展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越来越鲜明,越来越有光彩。) (温馨指津:在情节的发展中塑造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合情合理,耐人寻味。)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不但深刻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而且对于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主题也非常重要;同时在情节的发展中塑造人物形象,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耐人寻味。 五、布置作业   为《百合花》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评论。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掌握生字词。 2.收集茅盾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温故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着重从哪些发面来研究这篇小说的。 我们曾聆听了散文家娓娓谈散文。听,我们耳边又传来了小说家朗朗谈小说的声音。这是文学泰斗茅盾的声音。现在,让我们跟随他的步伐,步入鉴赏《百合花》的文学殿堂,听听他在《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里是怎么说的。 二、阅读《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 1.自由朗读《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 2.茅盾先生认为《百合花》的主题是什么?艺术风格是什么?  (参考答案:茅盾认为主题是反映解放军的崇高精神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风格是清新俊逸。) 3.茅盾的《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一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评论这篇小说的?  (参考答案:六个方面:第一段先概括情节,然后概括作品“清新、俊逸”的风格。第二段明确评论的重点:怎样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的。第三段说明作品通过发展的细节,描写人物的精神风貌和精神世界。第四段说明作品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第五段说明作品通过细节描写使情节一气贯通。第六段概括写阅读作品的感受,并概括作品的特点。) 4.读完《百合花》,你一定会被小说的结尾深深打动。小说的结尾为什么会这样感人?请你试着运用茅盾的观点,加上自己的思考,来分析这个问题。 (思维提示:文章之所以感人,原因无非是情节出人意料或情感上打动人心。分析时可围绕这两方面进行。) (参考答案:小说的结尾,描写新媳妇为牺牲的战士细细密密地缝着衣服上的破洞,并盖上她唯一的嫁妆——全新的百合花被子,这让我们自然回忆起前文的有关细节:新媳妇起初舍不得借被子,小战士刮破了衣服却死活不让新媳妇缝补,战士给我两个馒头开饭,新媳妇在包扎所的忸怩羞涩……借助这些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我们不难读出少妇平静的外表下内心翻腾的情感波澜:对起初不借被子的懊恼懊恼,对先前忸怩的惭愧,对小战士献身精神的崇敬……这个极富艺术张力的细节描写折射出少妇纯洁又美好的心灵,这种人性美对读者的心灵也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引起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温馨指津:写文章讲究“风头、猪肚、豹尾”,结尾就要有力,能打动读者。) 三、比较《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 1.你觉得茅盾的这篇评论写得怎么样?请你评价一下。 2.把你对《百合花》的评论与茅盾的评论比较一下,然后谈谈你的心得:如何写小说评论?(参考答案:写好小说评论应该注意:(1)有高度集中的论题。紧扣小说三要素,如茅盾先生紧紧抓住小说评论的两个核心内容——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同时又突出小说最成功的特点——细节描写展开评论。(2)有新颖独到的观点。评论是议论文的一种,议论文都必须有明确的观点;好的评论都应该有独到的见解。(3)有有力的分析论证。可以运用列举事例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见解,并运用小说创作的一些基本原理适当进行理论分析。) 四、课堂总结    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叹于茹志鹃笔下的《百合花》风格的清新俊逸,《百合花》中细节的精妙传神,百合花般人物形象的感人肺腑,也同样感叹于茅盾先生把握小说风格进行评论的评述思路和方法。相信所有这些都会对我们有深远的影响。 五、布置作业 运用所学的小说评论方法修改自己对《百合花》的评论。  教后记: 组别 初三语文 人员 初三语文备课组 集体教案 二次备课 十五、诗人谈诗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想象描绘体会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蕴涵的意境。 2.在体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分析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3.在体悟诗歌的基础上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4.赏析《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写法特色,学习作者把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清晰表达的方法。 5.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 2.了解鲁藜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古往今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在同学们的记忆积累中,你最喜欢的一首诗是什么?能背诵出来并简要地谈一下理由吗? 同学们所谈的这些,都是我们赏析诗歌的角度。当然,我们还可以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从更多角度深入赏析诗歌。今天,我们就先共同赏析一首现代诗歌——现代作家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 二、引入意境 1.朗读释义 (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边朗读边尝试分析诗句的含义,把行与行、节与节之间跳跃的空隙填补起来。 2.生动描绘 (1)请一位同学在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上朗读诗歌。 (2)请同学们用生动的语言,把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图景表述出来。 (温馨指津:从刚才的描述中我们发现,同学们用的语言很生动,也竭力将诗中的形象、图景描绘出来了。不过,从大家刚才的评价中我们也发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描述虽生动,但似乎少了灵性,难以引起听众的共鸣。那么,原因何在呢?我想,这或许与同学们没有考虑到诗歌的意境有关。) 一首好诗问世,往往会不胫而走,万口争传,洛阳纸贵。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奥秘历来为人所乐道。而诗的艺术真谛往往在可谈与不可谈之间,有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妙处。那么,妙处是什么呢?这就应探索诗歌背后的艺术色彩。如何去探索诗歌背后的艺术色彩呢?这就得从诗歌语言上如手,从诗歌语言中找寻意象,去体会它给读者带来的某种境界或意境,从而在一种或几种意境的基础上形成心灵的空灵世界。 3.引进概念 (1)意象: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2)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4.再造想象 (1)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意象是入诗的必经之门,意境是诗的灵魂。请同学们穿过必经之门去把握灵魂,再次发挥想象,将诗歌描绘成一幅统一而重放异彩的画面。 三、体情悟理 追求“意境”——这诗歌的灵魂,同学们的“再造想象”较之前动情多了。所谓“意境”的“意”就是指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诗言志”,“诗缘情”,这首小诗宁静而深沉,既有理,又有情。请同学们结合诗歌相关内容以及“再造想象”时的感受一起来体情悟理。 (参考答案:1.在诗的第一节中,诗人这样写道“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诗人看到月光,以为是阳光,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写出这种“错觉”,更显示他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这充分看出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看出了诗人对黎明的渴望。2.诗的最后一节中,“河岸被山影压着”中的“压”字,给人一种很沉重的感觉,让人喘不过气来。既写出了现实的黑暗,又表现出诗人盼望黎明不到的压抑心情。3.“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这两行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强烈地盼望黎明以后发现夜还正深(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以后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绝望,这是看清现实以后的一种冷静和成熟,从“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执着。) 四、探析特点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各种文学体裁都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小说、戏曲还有故事和人物,但诗歌(抒情诗)甚至连故事和人物也没有,它唯一给读者的就是语言。我们已经体悟到了《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歌的意境,触摸到了诗歌艺术深处的灵魂。那么,这首诗中作为构建诗歌材料、诗歌意境的物质外壳的语言有何特点呢?请同学们结合诗歌探讨一下。 (参考答案:1.精练:第一节的十八个字里,诗人却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这就是语言精练所具有的艺术魅力。2.准确:第二节中的 “仿佛”,就是把想象合情合理的表现出来了。可见准确的使用词语对增强使诗的艺术表现力之重要。3.寄寓深刻:这首诗的寄寓也是非常丰富而深刻,诗歌通过精练准确的语言,营造了特定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难以言述的思想内涵。) 五、课堂总结    领略了诗的意境之美,今后在赏析的过程中就可以与作者近距离接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许是宁静深沉的、也许是冷清肃杀的、也许是喧闹盎然的,我们要通过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优美意境。感受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能够背诵。 2.整理自己读这首诗的感受或困惑。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2.了解诗人曾卓相关资料。 3.收集富有意境的现代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今天,让我们来读一读曾卓——这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是如何以诗人的身份写下这篇对《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的。这篇评论虽然只有五六百字的篇幅,却以其精练明晰的文字,深刻独到的眼光,为我们如何阅读和评论诗歌,学习诗歌评论的一些常识做出了榜样。 二、赏析写法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2.这篇评论虽然篇幅短小,但却堪称精华。请同学们探讨一下:它在写法上有何特色? (参考答案:(1)篇幅短小,结构严谨;(2)见解独到、新颖;) 3.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对写法上的特点进行分析吗? (1)篇幅短小、结构严谨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歌评论。文章的开头,作者就表达出自己对《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自己独特的眼光、独特的感受,以及独特的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简练而准确地概括出这首诗的特点,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见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文章的中间几段,都对诗歌的意境进行了阐发,探索了诗文内在的情感世界,同时又进行了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得出结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2)见解独到、新颖   (思维提示:如果仅仅是复述一番诗的意境,他的评论就等于把诗改写成散文,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而曾卓进入了诗的意境,并进一步丰富了诗的意境,这是难能可贵的。)    首先,他指出“划破夜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这里对“夜的沉静”和“动态感”的评说,就是他的独到见解。流星和风声,一有形无声,一有声无形,但是曾卓用自己的联想丰富了诗的意境,使动者成了反衬夜的沉静的参照物,而夜则因它们的存在而变得有动态感。其次,在曾卓笔下,“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这是原诗在字面上没有出现的意蕴,是曾卓对它的发挥。这个发挥可以说恰到好处,使诗的主题意蕴进一步深化了。最后,他特别指出了诗中“感觉到”这个词的双重含义。一方面指诗人生理上的感觉,即对黎明到来的“光感”;另一方面则是暗示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而这个诗人“不仅是指他自己。”这就把诗人个人的感受同时代的脉搏跳动,同广大人民的殷切期待融合在一起了。 (温馨指津:写文章就要写出自己独特的东西,这样才有生命力。如果人云亦云,恐怕就不会有什么价值。) 三、取长补短 1.将自己整理的关于读《一个深夜的记忆》的感受或困惑与同桌交流,记录要点。 2.将自己的想法与曾卓的感悟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不够深入、不够准确的地方,加以纠正。 3.结合曾卓的评论以及自己的阅读经验,谈一谈鉴赏现代诗歌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1)诗歌的语言 诗歌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诗歌语言富有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所以,鉴赏诗歌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2)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3)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 (4)诗歌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主要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4.用学到的方法在原诗旁边加上批注。 四、推荐阅读 窗下 (洛夫) 当暮色装饰着雨后的窗子/ 我便从这里探测出远山的深度/ 在窗玻璃上呵一口气/ 再用手指画一条长长的小路/ 以及小路尽头的/ 一个背影/ 有人从雨中而去 发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七里香 (席慕容)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  /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  / 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 而沧桑的二十年后  / 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  / 微风拂过时 /  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 彷徨在悠长,悠长 / 又寂寥的雨巷, / 我希望逢着 / 一个丁香一样的 /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五、课堂总结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然而,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鉴赏时,要从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入手,进而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品味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分析其多种艺术手段,把握并深刻理解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六、布置作业 从推荐阅读的诗歌中选择一首反复诵读,并写下500字左右的评论。  教后记: 组别 初三语文 人员 初三语文备课组 集体教案 二次备课 诵读欣赏:乡愁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朗读,能把握好节奏和重音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选择角度评论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歌中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意象上的写法,体会其意蕴。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收集余光中生平资料。 2.朗读诗歌《乡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故乡的云》,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学生欣赏)刚才在欣赏的时候,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唱得也很投入,能告诉老师这首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吗?(生答)那么这种思乡之情被寄托在哪种事物上呢?(生答)那为什么偏偏选择“故乡的云”这个事物,而没有选择其他事物呢?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一首诗《乡愁》。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诗人。同学们一起将作者生平朗读一下。(生齐读)我们都知道香港和澳门分别于97、99年回归祖国,现在还有一个地区没有回归,那就是?(生答)那么,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笔下的《乡愁》将是一番怎样的况味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诗歌诵读。 二、诵读欣赏 (一)欣赏诗歌诵读 欣赏要求: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把握诗歌的语速、节奏和重音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