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沁园春 雪》
教学内容
《沁园春 雪》
备课时间
总课时数2
总第2课时
备注
教学设计与过程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初步学习《沁园春 雪》,领略了北国之雪的风姿。同时,也体会到诗人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文本,一起来欣赏词作的语言魅力和词的艺术特色。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检查复习
开课时,师生一起背诵这首词。
(二)语言品析
请同学们细心揣摩品味下列语句,理解诗句的深长意味。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句中的“折腰”改为“赞美”好吗?为什么?)
【交流点拨】诗句中的“折腰”意为倾倒,展示了英雄人物为祖国山河倾倒的心情,并揭示出为之奋斗的动机。改为“赞美”,不合词的韵律,且少了形象性。“娇”是一种女性美,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一个“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句中的“略输”改为“尽输”,句意表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交流点拨】文采,本指辞采、才华,秦皇、汉武说,兼有文治的意味,略输文采,才华稍差一些,在叹惋中有褒有贬,在肯定中指出不足,改后则变为全盘否定。
3.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句中的“稍逊”能否改为“全无”,为什么?)
【交流点拨】原词贬中含褒,肯定其文治才能并指出不足,而改后完全否定其文采。
4.只识弯弓射大雕。(“只识”改为“识得”行吗?为什么?)
【交流点拨】对于成吉思汗的评论,词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语带嘲讽。“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用“只”限制“识”,意味委婉,贬谪更严厉。
(三)艺术特色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词的上阕在写景的时候用了什么样的顺序和哪些写法?
【交流点拨】先总写后分写,先实写后虚写。动景和静景相结合,虚景和实景相结合。
2.请指出上阕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了。拟人手法的运用,生动地写出“山”“原”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这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雄奇景象,而且抒发了作者豪迈的感情。
3.这首词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交流点拨】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四)主旨探究
既然上述的人物都有“略输”“稍逊”“只识”的缺陷,那么谁配称真正的“风流人物”呢?(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适时入组点拨。)
【交流点拨】“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两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对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歌颂,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三、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写景: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总体写) 动
望 长城内外
大河上下 实写 (具体写) 静
山舞原驰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虚写
抒情:江山如此多娇(承上启下)
议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点明主旨)
四、拓展延伸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 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交流】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教学反思与改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