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九年级语文上册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苏教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9012512 上传时间:2025-03-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作者:吴卫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柳宗元的文学常识及“说”的体裁特点 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诵文章能了解文章大意 2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熟悉文章的主要的内容前提下,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篇“说”,让学生理解蒋氏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求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的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也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同学们,“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下面请同学来谈一谈。 2、想到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残忍”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柳宗元又是怎样说说捕蛇人的事的。[板书课题,作者] 或从背景介绍导入:唐玄宗天宝中期起,战争仍频,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沎(cǐ)叛乱等祸乱接连发生,全国税户比唐玄宗早期减少四分之三,而兵员却增加三分之一。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休无止,民不堪命。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却有一种职业可以免其赋税,到底是什么职业呢?他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捕蛇者的世界。 二、揭题解题 1、“捕蛇者说”不能译成“捕蛇的人说”,因为“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议论,可以叙事,但叙事也是为了说理,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2、作者简介: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及句子停顿。 2、正音 3、指名朗读,一人一段。 4、齐读。 四、试译课文 二人小组,结合注解流通大意,并记下看不明白的语句,待全班讨论解决。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朗读课文。 二、集体解疑,疏通文意。 学生提出有疑难的语句,全班集体解疑。具体方法: 一个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教师鼓励其他同学给这位同学解说明白;同学们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讲解。 然后一人一句翻译课文,教师适当点拨。 三、总结实词虚词 (一)实词总结 为 ①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③写。“故为之说”。 已 ①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②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赋 ①征收。“岁赋其二”。②租赋。“孰知赋敛之毒……” 疠 ①恶疮。“可以已……瘘、疠’。②疫病,疫气。“呼嘘毒疠”。 入 ①缴纳。“当其租入”。②收入。“竭其庐之入”。 岁 ①每年。“岁赋其二”。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甚 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③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若 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 毒 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嘘毒疠”。③害。“孰知赋敛之毒……” 生 ①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 食 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sì,饲。“谨食之”。 观 ①看。“今以蒋氏观之”。②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二)虚词总结 之 ①的。“永州之野多异蛇”。②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③代词。“问之,则曰”(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 而 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⑤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 以 ①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③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 ①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②之。“时而献焉”。③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 乎 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 于 ①在。“吾祖死于是”。②给。“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到。“积于今六十岁矣”。④比。“苛政猛于虎也”。 (三)重点虚词:“而”字用法 表并列关系:黑质而白章 哀而生之乎 表承接关系:得而腊之以为饵  退而甘食 余闻而愈悲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表修饰关系: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哗然而骇者 恂恂而起 弛然而卧  时而献焉   熙熙而乐   表转折关系:而吾以捕蛇独存 而乡邻之生日蹙 第三课时 一、复述课文 导入: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捕蛇者说》这篇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大意,下面请几个同学来复述一下课文。 二、分析课文。 1、阅读分析课文第一节,思考: ①本节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异蛇的“异”? 明确:从外形、毒性、医疗效用三个方面写的。 ②永州之人冒着生命危险争捕毒蛇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当其租入”,是为了免受苛政重税之苦 “争”字形象地反映了“赋敛之毒”比毒蛇还要厉害。 ③永州之人为了免受苛政重税之苦,宁愿冒着生命危险争捕毒蛇,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暗示租税之毒甚于蛇毒 ④为什么一开篇就写毒蛇之“毒”呢? 明确:以蛇之毒衬托下文的“赋敛之毒”。 2、阅读分析课文2、3节。思考: ①第2段中蒋氏自述了什么内容? 明确:一家三代捕蛇的悲惨遭遇。 ②如何看待“蒋氏者,专其利三世”? 明确:他自述中三个“死”充分说明捕蛇给他家三代带来的深重灾难。“专其利三世”,其实是受害三世。“利”字的背后,隐含着无限的辛酸和痛苦。“貌若甚戚者”的神情,表现了蒋氏难以抑制的悲痛。告诉我们“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原来所谓的利是用祖父、父亲的生命和自己九死一生换来的。 ③听了蒋氏的叙述之后,作者产生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悲之”、“更若役,复若赋”) ④作者说想要更换他的差事,恢复他的赋役,那将氏同意吗?为什么?请大家阅读第4节,从中找出答案。 3、阅读分析第4节 ①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 明确:不同意。因为蒋氏认为“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②在这句话中蒋氏把“役之不幸”和“赋之不幸”进行比较,他认为哪一个更不幸?有什么证据? 明确:蒋氏将自己和乡邻的状况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 ③如何比较的呢?自读课文,找出有哪些对比。 明确: 蒋氏 乡邻 生存状况 以捕蛇独存 非死则徙 十室九空 生活情况 弛然而卧,熙熙而乐 悍吏之来吾乡,乡邻鸡犬不宁 一年危险次数 一岁犯死者二焉 旦旦有是 死亡先后 后 先 ④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主题: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4、阅读分析第5节。 齐读第五节,体会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①余闻而愈悲 明确:“愈”字突出表现了作者对蒋氏哭诉后,对苛政重赋给人民的苦难更加了解,因而对百姓的关心与同情也更为深切。 ②苛政猛于虎。 明确: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的依据,突出了蒋氏遭遇的社会意义,说明苛政重税害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从来如此的。 ③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明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明确:点明了作者的写作动机,期望最统治者,能体察民情从而能革除社会弊端。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⑤对于作者的期望——“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进步性和局限性) 三、归纳总结: ①主题:本文通过对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之害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暴的罪行,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②写做特点:运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突出中心。 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十室九空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以悍吏来吾乡催逼租税闹得鸡犬不宁的情景与蒋氏的“弛然而卧”、“熙熙而乐“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主题。还有危险次数之对比,死亡时间之对比等。 四、课文小结: 本节课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我们理解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这一中心,了解了对比、衬托等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并真切地体会了柳宗元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结尾“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下面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集齐朗读课文,以加深理解。 五、布置作业。 ①熟读全文,背诵“蒋氏大戚……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②作课后练习题。 课后反思: 这堂结束了,我教得舒心,学生学得轻松,甚至有学生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快就下课了,我还没觉得时间这样快过呢!”这说明了学生也比较讨厌逐字逐句的讲授,他们喜欢活跃的课堂,喜欢自由的课堂,喜欢充满辩论味的课堂。这就启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对每一篇文章都要深入研究、精心设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捕蛇者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①生讨论发言,师归纳板书。[全部内容见板书] ②师小结: ⅰ蛇的毒性之大,至使蒋氏祖父和父亲都因捕蛇而死,可见捕蛇者是“不幸”的,然而他与乡邻们相比却又是大“幸”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他的“幸”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ⅱ捕蛇者的“幸”与乡邻的“不幸”形成鲜明的对比,实际上就是什么和什么的对比,又有何作用呢?并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其他的对比。(实际上就是“役”之幸与“赋”之不幸的对比,从而突出“赋税的沉重,人民生活的痛苦”。) ⅲ捕蛇者是怎样形容这种现象的呢?孔子又是怎样说的?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何目的?作者自己又是怎样评价的? ⅳ那么,作者对这种现象抱以什么样的感情和态度呢?(进步性和局限性) ⅴ其实不管是蒋氏,还是乡邻,他们都是不幸的。他们只是在沉重的赋税的压迫下,生活方式不同而已。作者这样来写,充分的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