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1课 曹刿 论 战教案教学重点:1、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2、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3、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教学难点:1、巧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2、“论”战的意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背景,把握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2、分析字词,理解课文大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大家也许会想到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
2、是长勺之战。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险个究竟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2、解题: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3、 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
3、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二、默读课文,(亦可分角色朗读)理清文意。1、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待交流。2、交流难词难句,并翻译课文。3、师归纳:重点实词:间、信、孚、福通假字:偏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三、整体感知。1、概括故事情节:提示: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也可以以事件发展过程为线索概括。明确: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3、生复述课文(建议改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四、作业布置:1、朗读并背诵课文
4、2、思考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试简要地分析。3、收集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研读课文,分析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生复述课文导入)二、探究,交流。1、组织学生讨论:给课文换一个题目,并谈谈原因。2、生给课文换题目。3、分析详略安排与题目的关系。(与中心有关系,联系比较大的则详写,反之则略写。)4、找出文中详写略写的部分。三、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1、小组讨论: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2、分析人物 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
5、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又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四、迁移积累:1、理解词义,找出、理出相应的成语。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重蹈覆辙 故逐之一逐鹿中原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深谋远虑2、谈谈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试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原因。五、作业:1、朗读并背诵课文。2、整理本课的古汉语常识:字词及句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