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家族婚俗八大怪 土家人独特的生活方式,成就了土家人特殊的婚俗文化即相传的土家族婚俗八大怪,成为旅游一景:一、 摸把锅灰表示爱 土家族年轻人有着独特的示爱方式:如果姑娘爱上了小伙,就会选择机会将烧饭铁锅反面的黑灰抹在对方的脸上。二、 许亲反把媒婆怪 土家姑娘找婆家,即便自由恋爱,也须找媒人提亲。媒婆到姑娘家提亲时,遭“骂”,就可能有戏。实际上,是一边套话,一边取乐。而且姑娘的父母、哥嫂最后表态时,也往往会装出勉强同意的样子,埋怨媒婆不该来提这门亲。但绕来绕去还说是看媒婆的面子。三、 过礼“背山”花袱盖 如果你在路上碰到一群土家汉子背着一大篓东西,上面盖着花袱子,不用问,走在最前面的那个小伙子是
2、去女方家“过礼”。土家人把这种背聘礼“过礼”的方式叫“背山”,或者叫“背盒”。四、临嫁不哭闲话来 哭嫁,是土家族的特有习俗。如果姑娘出嫁时不哭,别人就会认为对父母不孝顺,或者是哥嫂、姑子之间不和睦。五、发髻不可随意改 土家女子的发髻是婚否的标志,一“开脸”“上头”就意味着已成少妇,其装扮也与少女时不一样,显得成熟有风韵。 六、新娘出门把筷甩 新娘临上路前,要手拿两把筷子,在跨过大门时使劲向身前身后撒去。据说,这撒筷子是祝福兄弟姊妹与自己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也表示新娘从此走上自立之路。七、上轿须得哥背来 土家姑娘上花轿时,不是由新郎背,而是由姑娘的哥哥代劳。在拜别仪式结束后,仍由哥哥用背亲袋背上
3、花轿,正如土家民歌中所唱:“红红的背亲袋缠裹着新娘,花花的露水鞋饱含着浓浓的亲情”,离别之情催人泪下。八、步入洞房看谁快 新人在拜天地,祖先、父母、夫妻对拜之后,新郎新娘会立即抢先奔入洞房,争坐到床上,土家人把这叫做“坐床”。据说谁先坐到床上,意味着将来谁当家。其情其景,风趣迷人。请带伞的媒人求婚 土家族男青年看中某家姑娘后,便请媒人到女方家求婚。求婚媒人除了要带礼物外,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晴天,都要自备一把伞,表示媒人愿意成人之美。如果女家收下礼物,亲事便有八成希望。之后,媒人要往返三次,女家才能允诺婚事,以示对这门亲事的慎重态度。如果女家不收礼物,便表示拒绝求婚,再勤快的媒人也没用。女方同意
4、男方求亲,双方议定财礼之后,即选择吉日定亲。定亲时,男方要准备酒肉、衣服、耳朵粑粑等作为礼物送到女家。女家设酒席款待男方来客和媒人,并把女儿的八字送给男方,表示两家正式联姻。 猪腿传递婚期 对于湖南土家族来说,那结为良缘的猪腿,是巧递婚期的暗号。土家青年男女定婚期间,姑娘一般会仔细查看情郎带来的背笼,看里面猪腿传递的信息。这里面很有讲究。猪腿若光光荡荡,表明他们的婚期男方尚未择定;若靠蹄处有一吹气的窟窿(土家杀年猪,在肥猪的后脚上用尖刀割一小口,吹气鼓胀,用以褪毛),则暗示男方来催(吹)亲来了,要女方做好出嫁的准备;若猪腿上带有猪尾巴,则表明今年的农事忙得差不多了,丰收后这门婚事就要了结收尾了
5、若女方家来不及办理出嫁的事或一时舍不得女儿离开,就把那条生猪腿上的尾巴砍下来,放在回送的礼物中,男方看到后便会明白。 待嫁先学哭嫁歌土家族以前有哭嫁的婚俗,那时土家族把是否会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因此,姑娘们都很重视哭嫁。当她们还只有十一种、二岁的时候,就收敛笑容,学习哭嫁。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的觉醒和成熟,心中的抑郁怨恨之气越积越多,出嫁时泪水就会如决堤的河水,倾泻而出。地域不同,哭嫁内容也各有特色,一般有女哭娘,娘哭女,姐哭妹、妹哭姐,骂媒人等几个部分。哭嫁时间,视家庭经济状况而定,一般是七至二十天,也有长达一个月的,开哭时,是在轻歌微吟中吐露悲伤。后来,离婚期愈近,其词愈
6、恻,其声愈悲,哭得口干舌燥,嗓子嘶哑,两眼红肿,如疯如痴。如今,时代变迁,青年们向往自由幸福,婚姻恋爱皆由自己作主。土家族姑娘出嫁也无须因袭旧时代的婚俗了。虽然一些偏远山寨还保存着这种风俗,但也不兴哭嫁,即便哭,也往往是哭个三声五声,歌伴插科逗趣,新娘忍不住笑了,这也算是一哭。 迎亲的小伙成包公 四川西阳、秀山一带的土家族举行婚礼时,要在迎亲队伍中选一位比新郎年龄小的小伙子代表新郎当摸米。偷听新娘哭嫁的内容和给女青年们分发礼物。在夜晚哭嫁休息时,女方的一些年轻姑娘便三三两两地找摸米要哭嫁粑粑,并借口哭嫁粑粑给少了,纷纷往摸米脸上抹锅烟子。摸米怕被抹黑脸,只好设法躲藏。姑娘们也不轻易地放过他,到
7、处寻找,凡见到男方前来迎亲的小伙子,便都将锅烟往他脸上抹。到天亮时,迎亲队伍中好多不是摸米的小伙子,脸上都有了黑。据说,被摸黑的男青年越多,被女方姑娘爱上的青年就越多,新郎新娘就会更加相亲相爱,白头到老。一、定婚前的礼仪:官府文告规定“百姓男女年纪相当,又无亲属制服,而男女父母情愿结姻者,必先央媒约,通知明白,一有不愿,即止。”民间也演渐成俗。男方托媒人,提亲讨口气;女方放话看人家。这个过程完全是由媒人牵线搭桥,在双方父母主持下进行。二、行聘订婚。女方“看人家”允许之后,男方择期备台盒,即备绢帛,簪环,果酒等物,书写有第几男、姓名、某年、月、日出生的男家庚书生,礼物男用红全开具,后写姻眷弟某率
8、男某顿首拜。请媒人随同到女家。女家收聘,用相同格式写好女子庚书,中帖红签上写“领谢”二字,交付媒人回复男家。举行定婚仪式之后,男方所送聘礼称之为打发。此后,男女双方即可走动,但主要是逢年过节时男方到女家拜年。 三、择选婚期,预置衣饰,办置嫁奁。择期的讲究是按照男女双方“八字”找推定吉日,如女家许约,即行定期,定期之后,由男家用名帖开具婚礼单,另以红全开明迎亲日期,先告祖先,由媒人送往女家之后,男家开始制备衣饰,布帛,果饼等物,果饼称“茶食”,严格按照女家亲族辈分准备,不得差错。早期,男家置办的礼物和女家置办的嫁奁都是在正式婚期前送往对方,以后演变为迎亲出嫁的当天随带,这就增添了婚期的喜庆色彩,
9、而且双方都可以在亲朋族友面前显示体面。 四、喜期。有的地方称“过期”。举行婚礼,历时三四天,有许多仪式,显得十分繁杂和格外热闹,其间有: 1、上头:女了出嫁前一日,择族戚夫妻双全有德行的人,以两条线互相绞合勒去鬓边短发,拔去汗毛,曰“开脸”,亦曰“上头”,为分梳,此时始挽成高髻,又称“粑粑纂”。 2、陪十姊妹:女儿出嫁前一日晚上,设素宴,请未婚女子九人和新娘围席而坐,称为“陪十姊妹”,又谓之“带花酒”。由两个陪姑娘先围席作四十八个揖之后,请新娘坐席中间,牵亲者挨其左右而坐,其余按长幼而坐,由歌师傅或新娘自已开台“陪十姊妹歌”。 3、哭嫁。新娘出嫁前半月乃至一月,自哭于室,其内容大多是哭爹娘、哭
10、哥嫂、哭姐妹,也有哭骂媒人的。哭嫁的形式有多种,有一人独哭 ,也有母女、姐妹、哥嫂、亲友同哭的;有低声哭诉,也有放声嚎哭 的,诉说自己不幸遭遇和离别之情。临嫁日母嫂同哭,妇女陪哭 ,谓之哭嫁礼。哭嫁,近已不见。 4、背新娘上花轿。发亲时,新娘更衣,脱下娘家衣,穿上婆家衣和露水衣,轿门向内,由兄或叔将新娘从闺房中背上花轿。新娘登轿,即撤食箸。俗谓箸为筷子,取其字音,寓快生子之意。由两 个送亲人(一男一女)相送,送亲人称“上亲”或“高亲”,富户女上亲坐轿,贫户女上亲坐滑竿,男上亲骑马。男上亲在花轿前,女上亲尾随花轿后面,沿路六乐合奏,非常热闹。 5、铺床。男家请两个夫妻圆满的妇女铺床,女家嫁奁到后
11、将男方原置铺上的被盖搬走,换上女方的被盖、枕头、谓之铺床。边铺床边说祝词。前乡为“铺床铺床,金玉满堂,先得贵子,后生姑娘。”后乡为“一步踏进新郎房,新郎请我来铺床,铺床铺床,金玉满堂,先得儿子进学堂,手拿笔杆写文章,后得姑娘进绣房,拿起花针绣鸳鸯。” 6、拜堂。花轿进门,由两个搀拜娘(又称圆亲人)搀新娘。由主婚人唱拜喜词引导,新娘新郎面对神龛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等。 7、抢房。拜堂完毕,新郎新娘争先入洞房。新郎新娘入洞房坐落床湛风吹草动,应以中心为界,男左、女右,各占一首。有心计的姑娘越界而坐,向新郎示意,你今后欺负不了我。新郎则用力把新娘挤过界,双方暗中用力,互不相让,最后相视一笑而了
12、之。 8、喝交杯酒。洞房设案,备酒燃烛。新郎 新娘行合卺礼,俗称“喝交杯酒”,前乡称“接纳”。表示新婚夫妇,相亲相爱,白头偕老。9、闹房。对新郎新娘的新婚祝福。夜晚,无论男女老少,聚于新人房中,祝贺新人或戏闹,肆意调笑,摆布新人取乐,皆无禁忌。有“闹喜闹喜,越闹越喜”之说。有的让新人同时吃用细绳吊起的水果,等两人同时咬去时赶紧将水果向上一提:有的让新人介绍自己的恋爱过程。客人的调笑,新人不能拒绝,任凭他(她)们摆布。 10、回门。新娘偕新郎归宁,谓之回门。后乡在新婚第三日或一月回门,在女家住宿一夜,次日,由父母或兄弟送回。前乡在婚后三日 (今为二日)回门,当天去当天回,去时女走在前男走在后。有
13、新房三日不离人”之忌。 改土归流前,还有两种婚俗很特别。 一是女子婚期前三天,土王享有“初夜权”,后来除了与土王同姓的人户成亲可以免除初夜权外,凡与土王同住三宿后,方能与新郎结婚,这种习俗,开始带有一种宗教色彩,以后演变成土王的无道。土官、土司制度被中原的王朝废除后,土王的初夜权就不再存在。 二是“抢亲”。当某一土家寨子青年男子爱上另一土家寨子青年女子以后,事先约定婚期,新郎邀约本寨青年男子按期去女方寨子抢亲,在去女方寨子的路上,敲芒锣,擂大鼓,举着灯笼火把,喧闹地奔向女方寨子。到了女家,女家也事先约好一批人来阻拦,男女双方都用“四言八句”理论一番,吵吵闹闹,男方就动手去抢新娘,抢得新娘后,
14、就把她塞进花轿,用锁把轿门关好锁上,抬起就往男寨奔跑,新娘兄弟和寨内亲戚故意去追赶,好像要把新娘夺回来。男方抢亲的人,给些钱财求情,妇方追赶的兄弟才放路让行,男女青年才得以在男方家庭举行婚礼。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已改变了以往那种大操大办,程序复杂的礼习俗。人们有的在宾馆设宴招待亲朋,军样既省事、省钱,又有排场,不落俗套;有的干脆举办集体婚礼或公益婚礼,旅游结婚等。这样即有现实意义,又留给人永久的怀念。一点关于土家族婚俗的名词冠婚:冠,男子成人。冠婚,这里概指土家族原始婚俗。姑表婚:指兄弟姊妹子女间通婚,俗称对开亲,或扁担亲,这是原始族婚所遗的落后婚俗。旧社会在土家族乃至少数汉族和
15、其它少数民族中均有,解放后,姑表婚已基本消失。交换婚:是两家互换姊妹为妻,或互换女儿为媳的婚姻。为一平等的议婚形式,也有包办,节财的因素在内。 转房婚:是古代夫兄弟,妻姊妹的残留形式。兄亡已后,如其弟尚未婚,愿意和有权与其寡嫂结婚。俗称弟坐兄床,又作转茶。弟去后寡媳,若其兄愿意,也有权收弟媳为妻,谓;兄坐弟床。若兄弟皆不愿,寡嫂媳方可外嫁,但必须守孝三年;婆家要索赎身钱,满堂酒,除娘家送的东西外,其它的财物不能带走;若有儿女,一般带女不带儿。这类婚姻现已罕见。实质是视妇女为一般私人财产的封建习俗。招郎上门:女方父母无子,招女婿上门成业,为女方养老接代。放话:即指议婚。包括指腹议,童子议,订婚议
16、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胎儿婚姻,童子婚姻极少,多为适龄订婚。但有一套俗规履行,放话前女到男方踩屋场,作一番考察,满意后方订婚。订婚要破费,由男方备好猪肉,酒,鱼和衣服,鞋袜,雨伞之类由媒人引路,率一些至亲上女方家。女方则大办酒席,内外至戚齐距,认识接待未来女婿。女婿逐一认亲,再据男女生庚日期画八字配鸾书,完成订婚手续。此后,每于年节必多备酒礼,送女家亲戚,谓;朝年。将娶前数月报吉,谓之求吉或报日。如女方同意,男方必于正月内择一吉日,先请媒人订婚期,然后往来回访,谓之亲家过路。其后,女方请木匠打嫁妆,男方给木匠送酒,肉,粮及利市钱,新娘给男方父母亲族长辈做鞋子。女方陪嫁棉絮数床,男方备香等包单。
17、婚前数目男方要向女方纳采,叫过礼,抬盒上写着礼成奠雁,盒内放一份礼单。女子于归前一日,择族戚中有德行妇女为之修眉,以线勒住去鬓边短发,谓;开脸,也叫上头,梳头有讲究,做闺女时。兴分梳扎长辩,叫分头;出嫁时挽成高髻,称满头。妇人为新娘修眉开脸梳头。要与新娘一起哭嫁(即唱嫁歌)。女子出嫁,必筵请相好或同村青年女子九人合新娘而十,围坐闺楼哭嫁叫陪十姊妹。命字:俗谓取号,男子多用朱漆木匾金字迎亲,前一日戚友鼓乐送至。冠者父率新郎拜领,谓之之拜号匾,拜毕悬挂堂壁,谓升号匾。升号匾要三吹三打,鸣炮奏乐。鸣炮后,设筵堂中,择童子九人合新郎而十,日陪十兄弟,且称十人中新郎,谓;状元郎。 接亲:即翌日新郎偕媒人
18、及一干男女新友至女家迎新娘。迎亲将到门。须于门前设一方桌。上列香烛,酒,帛,鸡各一,或蛋一个,米一升,茶一杯,有执事者拱手作揖,祝回女家宝神。祝毕,手抓米抛向新娘轿上。谓拦车马。土家族亦兴拦门礼。男女家各选一伶牙利齿者为礼生,一问一答,天上地下,间间万事万物,一真到女方礼生理屈词穷,撤去方桌,迎亲人才能进堂屋成亲。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诸如妆郎,送亲,圆亲,见大小,回门,等等。十分繁杂。媒人来贺必设果酒筵于门外,立饮,谓接风;。婚后怀孕,称有喜。分娩后,女婿提着鸡和染红的鸡蛋给岳父,谓;报喜。第三天,岳母携礼到男家给外甥洗澡叫洗三,又称三朝礼,满月那天还有长命钱。这点讲究。俗礼行施时庄重而神秘,繁琐而富于喜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