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造幸福课余生活,关注孩子健康成长徐州市津浦西路小学 毛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场景:放学后,很多的家长背着书包,带着孩子从这个补习班辗转到那个培训点本该拥有灿烂笑脸的孩子们,在大人的压力下生活,家长以为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很多,可是并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思考,孩子们在这样的情形中生活的快乐吗?前段时间,我让六(1)班的学生给自己最近的心情打个分,满分十分,结果没有一个同学给自己打十分,竟然还有几个学生给自己的心情打一两分!问其原因,大多数孩子都因为周末还要上家长给自己报的辅导班;做完学校布置的作业还要做家长补充的作业等等。如何打造幸福课余生活,关注孩子健康成长呢?(一)关注孩子的课余
2、生活 学生的课余生活主要是指学生放学后的生活。课余生活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每年我们的孩子有一半左右的时间在家度过。这半年左右的时间里,我们的孩子们是如何度过的呢?有些家长和老师则认为,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要抓住、抓紧,使之变成了课堂的延续,老师们布置大量的习题,家长们给孩子报五花八门的辅导班,进行查漏补缺。也有的家长只忙于工作,对孩子的课余生活不闻不问,毫不关心孩子的成长状况,采取“放羊式”管理,孩子小小年纪就成了电视迷、电脑迷,这些家长只会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听话、懂事其实孩子们也希望有关心自己学习、生活的家长。有人说:孩子踏入小学的校门,就把童年弄丢了
3、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觉得羞愧难当。作为一名家长,我陷入深深思考。其实,孩子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主要是在于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所谓“输在起跑线上”完全是我们大人的看法。有的家长会说:看到别的孩子报班学习,自己家孩子不学就落后了。对于小孩子是否报辅导班,完全就是在考验大人的意志力和耐力。如果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开展高效的教学活动,精心布置有效的作业;家长在家中给孩子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在家里能受到良好的熏陶,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习惯,完全没有必要送孩子上辅导班。“生活教育”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作为老师和家长,都应当从自身提高认识,在孩子们的课
4、余生活中,可以进行很多丰富的活动,既可以有脑力活动,又有体力活动。例如制作模型、进行种植花草、养小动物等,都需要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在操作中遇到难题,则需要孩子动脑思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生活中这些事情,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很好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孩子们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如果孩子对绘画、音乐、舞蹈等感兴趣,家长们大可以支持,遵循孩子的意愿,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送到兴趣班学习。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教出什么样的学生。作为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当好孩子的引路人,多关注孩子课余生活,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体恤孩子,那么,我们的孩子也会如您所愿。(
5、二)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陶行知先生指出:一切发明创造都是“行是知之始”。现在的家长过度的呵护和关爱孩子,剥夺了孩子们自己动手、自己发现的机会。孩子们在活动中,有劳力,有劳心,陶行知先生认为,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比如瓦特从茶壶烧水中得到灵感,看到蒸汽推动壶盖,由此想到用蒸汽推动机器。再如富兰克林通过雨天放风筝,揭开了雷电的秘密。让孩子们在丰富的活动中动手、动脑,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如何使孩子课余生活有内容、更精彩呢?如今的很多孩子都在电视和电脑的陪伴下度过课余生活。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简单罗列如下:家中活动:看课外书、饲养小动物、种植花草、琴棋书画、适当上网、做做家务等
6、户外活动:放风筝、散步、游泳、爬山、钓鱼等。社交活动:走亲访友、参观博物馆、做志愿者、参加社区,活动等。有调查显示,大部分优秀学生的父母都热心参与孩子校内外活动,即使孩子在这些校内外活动中表现并不突出,家长们也总是予以积极地肯定,并为他们能勇于参与活动而感到高兴和自豪。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每一种经历都是财富。正如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写道:作为家长,不去控制孩子的身体动作,而是想办法引导他的心;不满足于孩子表面的服从,而是让好习惯成为孩子内在的一部分,这才叫教育,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特别强调一点:家长要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孩子阅读习惯,阅读不仅是父母帮助孩子认识世界的手段,也是锻炼语言能
7、力的良好工具。六年级的孩子阅读速度和水准有了提高,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读一些中长篇著作,特别是中外经典的名著,在培养孩子的欣赏能力、思考能力的同时,也对孩子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也多次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学习困难学生的重要和不可替代。他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报英语班,在缺少语言环境的条件下学英语,大多学生都是死记硬背,这样只能应付考试而已
8、不能对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作好铺垫。阅读,是极好的一种信息输入渠道,我们应该鼓励家长选购适合孩子们阅读的英文书籍、幽默小故事、笑话等。(三)解放孩子的课余生活陶行知先生说: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五至七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课余生活中家长们在保证孩子有足够睡眠的前提下,多给孩子们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法国家庭教育专家从成功与失败的家教案例中总结出一条经验给孩子宽松的环境,多给他们一点自由。1、给孩子时间上的自由。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自己在各种各样的时间分配中,体会各种各样的感觉
9、在充足的自由时间里,孩子们的个人爱好,兴趣和特长都可以在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和表现,展示个性魅力。有了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孩子们的课余时间就不会觉得无聊,在生活丰富的同时,还能获得知识,发展能力。2、给孩子玩的自由。教育孩子,“宜疏不宜堵”, 我们要了解孩子喜欢看什么电视,上什么网,家长尽可能和孩子一起上上他爱上的网,看看他所喜爱的电视,可能就会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那时再作引导,会更有说服力。家长和孩子最好不要形成管制和被管制的关系,家长管制的越多,往往孩子的自觉性就越差。干涉只能激化孩子玩游戏的无度,孩子需要的是自己学会控制。玩也是锻炼思维,也是创造,在与他人的活动与游戏中,孩子的社会
10、交往能力也能得到了培养。3、给孩子思考和选择的自由。孩子们慢慢成长,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像一位大朋友和孩子谈谈心,知道孩子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这样也防止他们做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还锻炼了他们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我让他自由”这是台湾漫画家蔡志忠父亲的“家教之道”。 蔡志忠15岁那年,要去台北画漫画,父亲只是一句“那就去吧”,将蔡志忠终身前途的大事就决定了。当别人问他怎么放心儿子弃学离家时,他说:“对儿子的行为其实一直都很注意,知道他的兴趣和天分,所以,我给他自由。”4、给孩子创造的自由。培根说:为了进入科学的王国,我们必须变得像小孩子一样。孩子们拥有超强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当孩子们说出自己的奇思妙想时,家长要予以肯定和鼓励,尽可能多地留给孩子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可以丰富和充实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孩子们的课余时间很多,这是孩子生活的重要部分,希望每位家长都高度重视,多关注孩子的课外余活,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让我们的孩子能够享受快乐的课余生活,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参考文献】:顾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江苏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家庭教育教材编写组:家长必读小学六年级,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