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李葆嘉,男,汉族,1951年7月出生,籍贯镇江,出生地东台。研究生学历,文学硕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兼语言科学及技术系主任、语言科技研究所所长、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第一带头人、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教授。
下放农村十年。1981年毕业于盐城师范专科学校中文专业。1986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史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86-1990年任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中文教研室、江苏教育学院教务处讲师。1991-1992年出任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1994年晋升为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95-1996年出任南京师范大学国家文科基地(中文)建设指导委员会秘书,创办文科基地。1995年起任中文系、文学院汉语教研室主任和教学委员会委员。1996-1997年度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理论语言学专业访问。1999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1年创办语言科学及技术系并出任系主任,建构高教语言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1996年应邀到台湾出席个人著作发布会和学术报告会。2002-2003年度应邀到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任访问教授。近年来,应邀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深圳大学、暨南大学、南昌大学、苏州大学、河海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鲁东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四川外语学院、浙江海洋学院、苏州科技学院、淮阴师范学院等高校讲学。
长期致力于理论语言学、历史语言学、汉语音韵学、汉语方言学、语义语法学、元语言理论、工程语言学、语言学史、语言文化史、语言文化哲学等领域的研究,近年来现主要从事语义网络工程、幼儿语言习得理论、超级语系理论和西洋汉语文法学史等方面的研究。开拓了多个新的研究方向和专题,形成了中国传统方法与西方现代理论、微观深入考证和宏观系统阐释、语言学与相关学科融会贯通的风格。在海内外出版著作11种、译著1种、理校1种、合著10余种,发表论文130余篇。2000年提出“语言科技新思维”,创办史无前例的语言科学及技术系。近5年的代表性论著有《中国语言文化史》(专著)、《汉语的祖先》(译著)、《语义语法学导论》(专著)、《中国转型语法学》(专著)和《论语言科学与语言技术》、《人工语言脑:自然语言处理装置研制的新思路》、Semantic Grammar and Metalanguage Theory、《元语言符号与语言基因图谱分析工程》等论文。
十五期间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元语言系统研究”、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面向信息工程的语义语法学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项目“高教语言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子项目“语义网络工程”、“现代汉语语域信息库”等。十一五期间,主要从事幼儿日常语料库和语义网络建构(江苏省社会科学项目)、义征缠绕机制和词汇-句法语义的贯通、现代汉语元语言释义词典、语义句法范畴系统与深度语义标注语料库、西洋汉语文法学史、超级语系浪潮中的汉语地位等专题的研究。
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苏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被评为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后学术联系导师、百篇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通信地址:210097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语言科技研究所
办公电话:025-81592121
电子邮件:bogartlee@
陈小荷,男,汉族,1952年9月1日出生,江西省丰城市人。中共党员,文学博士,计算语言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技实验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计算语言学专委会委员。
1982年7月江西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次年获中山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8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同年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到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工作。1991年为副教授,2000年升为教授。2001年作为特聘教授调入南京师范大学工作。
从事专业为计算语言学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计算语言学方面,其代表性著作是《现代汉语自动分析-Visual C++ 实现》。“八五”期间完成国家教委社科规划项目“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该语料库收集外国留学生汉语语料350万字,标注100万字,向国内外提供语料检索服务,在世界汉语教学领域产生广泛影响。参加电子工业部项目“中文信息处理应用平台工程”并负责子课题“现代汉语语义分析词典”,该电子词典对4万多义项进行了语义描写,在计算语言学领域有较大影响。此后还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个。
在语法研究方面,其代表作是《丰城赣方言语法研究》(博士论文),发表《汉语口语里表示“…再说”的语素“着”》、《主观量问题初探》、《丰城话的主观量范畴及其相关句式》、《丰城话动词之后的“着”》、《跟副词“也”有关的偏误分析》等论文。主要贡献是发现了汉语方言中广泛存在的主观量范畴,探索了系统地研究汉语方言语法的新途径。
十五期间主持实施十五211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语言信息处理与分领域语言研究的现代化”,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词语搭配与语义特征分析的相互关系研究”,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汉语隐喻理解关键技术研究”、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项目“基于中文文本的GIS空间操作挖掘关键技术研究”。
通信地址: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邮编210046);
Email:chenxiaohe5209@
杨亦鸣,男,汉族,1957年11月生,江苏省连云港人。1986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汉语史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90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现担任徐州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徐州师范大学副校长、语言研究所所长,江苏省语言科学与神经认知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学术兼职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秘书长。并担任《语言科学》主编,《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主编,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omputing国际编委,《中国语言学年鉴》编委等。
长期从事汉语音韵学、语法学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所创立的“透视分离法”被誉为“近代音研究的一项新方法”。近年来主要致力于神经语言学研究,创立了第一个以汉语语料为主的神经语言学研究方向,并率先在国内招收神经语言学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人员,是我国神经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主要开拓者。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740040)、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1AYY004)、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96YY01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01JA740001、07JA740027)和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G1999054000)等多项国家和部省级科研课题。
出版著作有《语言的神经机制与语言理论研究》(2002、2003)、《李氏音鉴音系研究》(1992)、《音韵易通》(1989)、《教学语法新体系》(1988、1989)、《易经对话录》(1996、 2000、2001、2006)等10余种,在《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中国语言学报》等刊物发表文章百余篇。
曾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7)、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03)、江苏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5)、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3)、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2)、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1)、江苏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0)等多项奖项。
入选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007)、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2002、1997)、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2007)、江苏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996),被授予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1995)、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4)等荣誉称号。
曾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伯克莱加州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爱知县立大学和香港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校访问、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