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热点专题一:抗旱救灾
【概况】
2008年下半年起,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了数十年不遇的旱情。截至2009年2月10日,全国一共有15个省、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其中,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八省冬麦区受旱面积占到全国的96%,非常集中。
根据抗旱工作需要,国家防总分别启动了Ⅲ、Ⅱ、Ⅰ级抗旱应急响应,多次联合有关部委和旱区各省进行会商分析、研究对策安排部署工作,监测旱情变化,分阶段安排有针对性的抗旱措施,实时指导旱区各省以及有关流域机构,开展相关的抗旱工作。
2月1日以来,国家防总先后向旱区派出4位部级和5位局级干部带队的9个抗旱工作组,并派出8个抗旱专家组分赴8个重旱省,其他部门以及旱区各级政府也派出了近万个工作组、指导组、专家组以及技术小分队,检查、指导各地开展抗旱保苗工作。
国家防总通过指导流域机构和各省,加强了各类水利工程的科学调度,充分发挥抗旱骨干作用,增加抗旱水源。比如黄河小浪底水库,从290个流量增泄到900个流量,今年以来已经累计下泻水量15.3亿立方米,为1999年建库以来最大值,使河南、山东引黄河水6亿立方米,完全灌溉面积617万亩。
春节前后,国家防总2次商财政部分别下达1亿元和2.5亿元中央特大抗旱补助费,支持重旱区开展抗旱工作。指导旱区5000多支县乡水利抗旱服务队全面启动,积极采取引水、打井、修复灌溉设施和机具等应急抗旱措施。
据通报,2月9日统计,全国受旱面积比高峰期(2月7日)减少了2437万亩,饮水困难人数也减少了96万人。截止9日,全国作物受旱面积为1.36亿亩,其中重旱3981万亩,有346万人、166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
【受旱成因】
1.降雨少,温度高。
去冬以来,华北大部、西北大部和黄淮大部以及江淮一些地区连续无雨雪日超过80天,部分地区超过了100天。按照气象部门评价,是30年到50年一遇的少雨。去冬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华北、黄淮以及西北东部部分地区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2-4℃,土壤水分蒸发大,失墒快。
2.寒旱叠加。
去年12月份以来,一共出现三次大范围降温过程,特别是春节前。大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达8-12℃,局部达到17-20℃。
3.灌期提前,用水集中。
由于春节后气温回升较快,持续少雨,各地冬麦区提前开始春灌,有些还增加了灌溉的次数,用水增加并集中。加上部分地区江河来水和蓄水量偏少,造成抗旱水源短缺。
【受旱特点】
1.受旱面积大。
全国作物受旱加上三北地区干封地面积总数达2.76亿亩,比常年多0.87亿亩,偏多46%。
2.受旱区域集中。
目前全国一共有15个省、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但是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八省冬麦区受旱面积占到全国的96%,非常集中。
3.受旱程度重。
作物受旱中,黄苗或死苗的重旱面积达3981万亩,占到受旱面积的29%,这是多年少见的。
【抗旱面对的问题】
1.农民抗旱遭遇成本尴尬(以豫北山区河南汝阳为例)
(1)没有机井、没有引水渠,一条一米多宽的渗水渠是附近唯一的水源,渠里断断续续仅存的几洼地表水已被污染,暗沉的黑绿色浑浊不堪无法使用。
(2)在本来就较为干旱的豫西山区和丘陵地带,老化的水渠、失修的机井成为制约浇麦进度的一大因素。而在山区,吃水都嫌贵的农民“完全没有买水浇地的打算”。
(3)对大多数农民来说,产粮带来的收益早已不是他们的主要收入。“种地没有剩余钱”成为他们的共识,种粮成了农民的“副业”。
2.水利工程问题
中国的水利工程,特别是农田水利工程,多数修建于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运行,确实存在着老化失修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灌区的末级建筑。据统计,大型灌区主要建筑物有40%左右需要维修,中小灌区大概有50%左右需要维修。
在去冬今春的抗旱过程中,无论是国家防总还是地方各级政府,已经大力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也就是抢修一些灌区的水利工程。整修和疏通渠道,维修井、泵、闸等,这一时期已经修复了大量的工程。前一阶段修复工程在今年抗旱过程中已经发挥了效应。在去冬今春的抗旱过程中,无论是国家防总还是地方各级政府,已经大力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抢修一些灌区的水利工程,整修和疏通渠道,维修井、泵、闸等,这一时期已经修复了大量的工程。
鄂竟平说,前一阶段修复工程在今年抗旱过程中已经发挥了效应,下一阶段准备继续加大这方面的力度。这次大旱之后,准备在过去的基础上再增加投资,特别是这次中央拉动内需,安排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资金规模很大,准备拿出更多的钱对这些工程进行更新改造,保证这些工程发挥效益。
【抗灾应对工作】
一、应急响应机制
关于国家防总启动应急响应,在《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和《国家防总应急响应工作规程》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对Ⅰ级响应的规定是,当多个省(区、市)发生特大干旱或多座大型城市出现极度干旱时,就要启动Ⅰ级响应。干旱一共分4个等级:轻度、中度、重度和特大,特大是最严重的等级。因此,规定在多个省(区、市)发生特大干旱的时候,就要启动Ⅰ级响应。这次一共有4个省(河南、安徽、山西、山东)发生了特大干旱,所以启动了Ⅰ级响应。
启动的程序是,国家防总办公室对旱区进行监测、评价,当发现够启动条件时,就要向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报告,由总指挥来决定是否启动Ⅰ级响应。这次是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总指挥回良玉副总理来决定启动Ⅰ级响应。
Ⅰ级响应启动之后,要按照规定相应做了几件事:一是全面进入应急职守状态,密切监视旱情,应急处置发生的问题。二是强化对旱区的检查指导,已经派了若干个工作组,深入到旱区去检查指导。三是加大资金和物资等支持力度。这次启动Ⅰ级响应之后,当天下午就把2.5亿元中央补助资金拨付到省里。此外,用油、用电一些物资也协调有关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和要求。四是加强对抗旱水源的管理,特别是指导有关方面调度好一些大江大河。五是加强了部门和部队之间的联动,合力抗旱。
二、中央态度
2009年2月7日晚,温家宝在河南省禹州市主持召开了由农民和基层干部参加的抗旱工作座谈会。在听取大家的发言后,温家宝指出:必须坚持不懈努力,不可有丝毫放松。第一,加强对抗旱救灾工作的领导。越是旱情严重、工作困难,群众就越需要指导。各级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下到基层,包乡包村,到第一线直接指挥抗旱救灾工作。要建立抗旱的工作机制,形成强大合力,这是保证抗旱工作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在解决农业抗旱的同时,要重视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不让一个村、一户人家吃水发生困难。第二,保障抗旱资金和物资。尽快下拨抗旱资金,把对农民的各项补贴发到户。搞好化肥、农药、农机等农业生产资料购销调剂,确保市场供应。农民急需的抗旱机械,要纳入农机补贴范围。第三,实行科学抗旱。要加强对抗旱工作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科学浇水、科学施肥、科学管理。农机、农技人员要深入抗旱第一线,给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技术、维修服务。通过技术指导,广辟水源,扩大麦田灌溉,加强田间管理,帮助农民抗旱保苗。第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这是提高农业抗旱能力的根本之策。国家在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中,专门安排了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要加强控制性水源工程和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灌区配套改造,大力推进节水灌溉。
三、发改委措施
国家发改委日前下发紧急通知,部署农业抗旱夺丰收工作,去年四季度新增中央投资中已安排118亿元用于节水改造等抗旱项目建设。
通知指出,去年入冬以来,我国冬麦主产区发生严重旱情,持续时间长,受旱范围广,影响程度重,夏粮生产面临多年少有的严峻挑战。为此,要求加快抗旱设施建设。去年四季度新增中央投资中,已安排118亿元用于农村安全饮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优粮工程等项目建设,其中安排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甘肃、陕西等8个旱情较重省43亿多元。对今年计划安排的农村安全饮水、灌排泵站等建设项目,要结合抗旱需要向旱情严重地区倾斜,国家下达投资计划后立即开工建设。要配合气象部门密切注意气象条件,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同时,中石油、中石化集团公司要对农村地区加油站点加大配送力度,根据需要延长营业时间,保障农业春耕生产和抗旱用油需要。要组织好电力抢修队伍和物资,加强相关低压配电网络故障抢修,确保事故后迅速恢复供电。
四、科技部措施
旱灾发生后,科技部迅速启动抗旱减灾科技行动,推出五项措施,组织小麦抗旱专家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服务。
这五项措施有:筛选50套抗旱减灾实用技术和产品,并编印成手册,送到抗旱救灾一线、农村基层,同时开展多种方式的抗旱减灾技术培训和宣传;将与八个干旱最严重的省份联合,组织多学科专家,成立由农、林、水、气等领域专家组成的抗旱减灾专家组,针对现场旱情诊断情况,提出抗旱减灾应对技术、补救措施和咨询服务,特别要组织一批小麦抗旱专家深入田间、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服务;加大力度开展抗旱减灾科研成果向生产一线的转化应用;加大科技投入,支持推广成熟技术,开展应急技术开发,为一线抗旱工作提供持续有效的科技支撑;利用农村信息化网络,开展抗旱减灾咨询和科技服务,在科技部门户网站设立抗旱减灾专栏,开展专家技术咨询服务。
根据监测,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的共同作用下,截至2月9日凌晨,陕西大部、山西中南部、河北南部、山东北部和西部、河南、安徽北部、江苏北部、湖北北部和西南部出现了5至10毫米降水,其中,山西南部部分地区及陕西西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南部和西北部、湖北北部和西南部等局地有11至18毫米降水,最大降水量出现在陕西镇巴,为26毫米。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人工增雨累计作业影响面积66905平方公里。其中,河南、安徽、山西均开展了飞机、地面高炮和火箭增雨作业,共施行11架次的增雨作业飞行;甘肃、陕西、湖北、河北、山东、江苏、宁夏开展了地面增雨作业。
五、地方政府举措
1.天津
天津水利部门五项措施抗春旱:天津市水利部门落实五项抗旱措施,一是统一调度抗旱水源,优化配置,最大化体现现有水源的抗旱效益;二是密切注视雨情、水情和土壤墒情变化,掌握旱情动态,准确预报,及时调整抗旱方案;三是保障抗旱工程设施建设,提升农业、农村、农民综合抗旱能力;四是加快饮水安全和管网入户项目建设,保证农村居民生活用水;五是发挥抗旱服务组织的作用,服务农民,确保春耕生产。
2.山东
为应对当前的旱情,山东省组织成立了农机抗旱作业服务队5万多个,投入拖拉机、喷灌机、农用水泵等抗旱机具300多万台套,积极开展抗旱保苗工作。
山东省东营市98%以上的农田灌溉用水依赖黄河水。为了抢引抢蓄黄河水,农机部门协调、组织了多支服务队,投入提水灌溉机械1万余台(套),向各大中型水库引灌黄河水20万立方米,短时间内把所有水库灌满,有效保障了春灌用水。
为加大抗旱力度,山东农机部门通过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等形式,加快灌区节水改造和喷灌、微灌、滴灌等先进节水技术的推广,引导农民减少大水漫灌,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同时,山东省决定在落实今年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时,优先安排保护性耕作和移动式灌溉机具等抗旱机具的补贴。近日,全省筹集的3000万元抗旱专项资金已紧急下拨到8个旱情严重市,其中相当部分将用于补贴抗旱机具购置和维护。
3.山西
据山西省气象局局长杜顺义介绍,旱情发生以来,山西省各级气象部门按照特殊时期采取超常规服务方式的工作思路,多次部署农业抗旱减灾气象服务,加强对旱情、苗情、森林火情等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的监测、分析和预报工作,及时向各级政府提供有针对性的决策服务,并做好面向社会公众的气象服务。同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调查评估降水前后土壤墒情、苗情,现场指导农业气象抗旱工作。
【综述】
2008年下半年开始至今,我国北方大多数地区都出现了冬干连春旱的气候状况,严重的旱情影响到了多数省份,河南、山东等地的旱情尤其严重,一些地区的旱情达到了数十年不遇。严重的干旱,给当地群众的生活用水、农田灌溉带来了不便,同时,由于这些地区多数属于农业区,因此,抗旱救灾工作开展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安全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旱灾发生之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采取了诸多措施。应急机制方面,及时启动应急响应,保证了抗旱救灾工作的及时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科学技术方面,通过科技普及对农民进行抗灾宣传和培训,通过科技人员下乡为抗旱救灾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通过气象监测实行人工降雨缓解旱情;优惠政策方面,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等,帮助农民打破经济困境,加强农民抗旱自救能力。
目前,抗旱救灾工作在多方面的努力之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