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马鞍山城市发展方位标定——向东
向东,向东……
一个位于安徽之东,一个位于江苏之东……
一个被誉为“南京后花园”,一个被誉为“上海后花园”……
一个是安徽省融入长三角、推进东向发展和长三角城市向内地延伸的重要门户;一个是向东进取、成为上海经济圈中重要的新兴工商城市……
这就是马鞍山和昆山,两座年轻而又开放、经济勃发而又光彩夺目的城市……
十年,两市差距 1289亿元
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建设的浪潮带给两座城市空前的发展机遇,使得她们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0年末,马鞍山土地面积1686平方公里,辖三区一县,户籍人口为129.1万人,人口密度为766人/平方公里;昆山土地面积为928平方公里,下辖2个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和9个镇,户籍人口为71.1万人,人口密度为767人/平方公里。由此可见,在人口密度相当的基础上,马鞍山在土地面积和户籍人口方面较昆山有较大的发展载体。
回首20世纪90年代,两市还同处发展徘徊期,经济体量相距不大。2000年,马鞍山、昆山GDP总量分别为138亿元和201亿元。然而,滚滚长江东逝水……转眼到了2010年。这一年,马鞍山GDP总量达到历史最高的811亿元,在安徽省内城市中的位次已跃居第四位,比十年前提升8个位次;而昆山,2010年GDP总量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100亿元,成为国内首个GDP总量超过2000亿元的县级市!(见下图)
向东
马鞍山谋求城市发展的首选项
没有长三角赚大头,就没有马鞍山得零头。昆山是这样解放思想的——“没有上海赚大头,就没有昆山得零头。”这就是昆山人的亲商意识和发展观念。昆山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就是利用外资。
改革开放以来,昆山不断突破发展思维的瓶颈。昆山人认为,只有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这一宗旨,在不违背中央政策精神和原则的前提下,按照“法无禁止即允许”,实现中央政策地方化。
从“开发区就是昆山、昆山就是开发区”的“经营城市”发展思路,到“没有上海赚大头,就没有昆山得零头”的亲商意识,再到“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以及“人人都是投资环境”口号,使得招商引资一路承前启后,一脉相承,最终吸引了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这里创办了约5000个项目,投资总额超过300亿美元!
向东!
昆山是这样起飞的——经济发展不忘再造经济再发展“助推器”,并最终形成产业集聚这只拳头。近年来,昆山始终坚持将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作为提升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增强重点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实施做大做强战略,使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发展潜力大的大企业(集团)不断涌现。2010年,昆山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80家,其中8家企业超过100亿元;年产值列前100位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9.4%!
与此同时,昆山还在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突出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基地化、优势产品品牌化等方面狠下功夫,使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产业体系日臻完善。目前,昆山已形成一个千亿级产业和九个百亿级产业的制造业主体,其十大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的比重达88.3%,其中IT产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比重达61.8%!
向东!
昆山是这样战略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昆山十分注重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和研发中心的引“智”力度,建立区域创新体系,重点培育和引进高技术领域的龙头企业,打造具有集聚效应的高技术园区,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形成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点和增长点。2010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达673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28.6%;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37.8%。与此同时,昆山抓住机遇,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以新型平板显示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昆山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3.4%。昆山经济“新”旅程即将扬帆起航!
反观马鞍山,我们似乎需要深刻思考?
我们发展经济的思想解放到了哪一步?我们经济发展后劲在哪里?我们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在何方?
作为安徽融入长三角“桥头堡”的马鞍山,我们有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先发优势。经过几十年的拼搏,在省内,我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多项指标名列前茅。但我们的“肚量”尚还狭小,民风商气不浓,还缺乏昆山这种全民开放、敢拼敢创的意识;截至2010年,马鞍山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为16家,仅为昆山的五分之一。除去马钢、星马,我们猛然发现,经济结构似乎“短腿”得很厉害,产业布局仿佛刚刚起步;尽管加入了长三角,但距离做到真正融入长三角,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和角色还有待时日!
要向东!一定要向东!
我们要跳出马鞍山来看马鞍山,强化发展第一要务理念,切实抓住融入长三角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树立“没有长三角赚大头,就没有马鞍山得零头”的配角思维和借势发展理念。敢作敢为,敢于尝试,敢于实践,才能突破原有的樊篱,迎来真正属于马鞍山的“东风”!
(感谢市统计局资料支持)
两份成绩单:看到的是差距 看不到的是压力
作为新兴工业城市的马鞍山,进入新世纪以来,紧紧围绕加速实现“两个率先”,经济发展进入跨越阶段,初步形成了钢铁制造、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电力能源、精细化工和食品加工等优势主导产业。马钢、华菱重卡、星马汽车、山鹰纸业等本土知名企业实力居国内同行业前列。法国圣戈班、TW中橡以及国内的蒙牛乳业、雨润食品、立白日化、科达机电、达利食品、东风小康和格力电器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企业相继进驻。新光源、节能环保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以优质农产品深加工为代表的现代农业蓬勃发展。
作为经济高度国际化开放型城市的昆山,新世纪以来,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发力加速,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崛起和跳跃式发展阶段。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这里创办了约5000个项目,投资总额超过300亿美元,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投资项目63个,已成为国际资本投入的高密度地区、外商投资产出的高回报地区和经济发展的高增长地区。目前,昆山已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电子信息、通用设备制造、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为代表的一个千亿级和九个百亿级产业的产业体系格局,特别是IT产业占全市制造业比重已超过60%,已成为国际有影响的IT产业基地。
成绩单里,还有几个突出的“亮点”尤为玩味!
2010年,马鞍山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562亿元,昆山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6572亿元,马鞍山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昆山的23.8%!
2010年,马鞍山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8.8亿美元,昆山外贸进出口总额为821亿美元,马鞍山外贸进出口总额只有昆山的3.5%!
2010年,马鞍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8亿元,昆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57.7亿元,马鞍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昆山的41.3%!
2010年,马鞍山的经济外向度为24.1%,昆山的经济外向度为265.9%。马鞍山的经济外向度低于昆山241.8个百分点!
看到这里,我们仿佛要思考些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