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仙游县甘蔗品种
仙游自种蔗以来,甘蔗品种有100多个。在清代以前,主要有竹蔗、昆仑蔗和荻蔗等。清代至民国25年(1936年)前,除普遍种植竹蔗外,还从外地引进爪哇蔗和果蔗。1950年1月后,引进台糖134等30多个品种。随后,又引进和自育甘蔗新品种60多个,经过几次的更新换代,对蔗糖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见表5-3)
表5-3
仙游县甘蔗品种更换一览表
年间
当家品种
搭配品种
自育品种
试种品种
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前
竹蔗
爪哇2878
昆仑蔗
获蔗
荔蒲蔗
爪哇2883
爪哇2952
拨地拉果蔗
60年代至
80年代初期
台糖134
(第一代)
粤糖
54/474
华南56/12
闽龙
57/418
古巴87/51
60年代选育的仙游1号、7号、8号、
73/35
74/91
79/83
台糖108,爪哇3016,印度419,纳印310
运到点49/50昆士蔺49,华南56/21
桂糖57/624,粤糖54/143,57/423,61/133,
65/314,65/906,63/237,福农57/18
闽龙57/431,闽糖61/20,65/16,66/60
顺糖66/166,云蔗71/388,川蔗3、8、10
80年代中期
至90年代
初期
闽糖
70/611
(第二代)
闽选703
选蔗3号
桂糖11号
福引79/9
印度419
福引83/13
闽糖76/2
福农83/61
仙游
81/745
仙游82/25
闽糖71/545,72/121,福引79-8
新台糖4号、5号、6号、160、172、175
闽糖81/23581/335莆糖84/6017,印度997
PR3088,64/610,66/148,H54/775
H49/3533,49/2247,Q62,Q83,Q88,M241/40,
D1135,B49/119,S9,印度1001,1056,
福农83/0706,83/36,85/6601,
85/1601,85/4205福蔗87/10,87/15,
闽糖85/68,85/445,86/330,
86/05,86/77,86/877,86/1458,85/269,
粤糖71/355,71/210,81/570
竹蔗 属中国种,为地方古老原种。它早熟,中小茎,植株直立,分蘖力强,适应性广,耐旱、耐寒、耐瘠,宿根性好,在肥沃而湿润的土壤条件下,亩产可达5吨以上,蔗糖分10%左右。当时,在仙游县种植面积最大,持续时间长达千年,直至1958年,才被台糖134所更替。同时,被淘汰的还有作为果蔗与制糖兼用的荔浦蔗。
爪哇蔗 原产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故名。引进在仙游县种植的有爪哇2878、2883、2952等3个品种。爪哇2878、2883,均为中晚熟,大茎种。因蔗茎皮,前者曝光部分呈黄绿色,俗称“黄皮爪哇蔗”;后者呈绿色,俗称“绿皮爪哇蔗”。其宿根性,前者较好,后者差些。这两个品种,均适宜在水肥条件较好的田地种植,一般亩产6吨左右。爪哇2952,蔗茎皮呈紫红色,俗称“红皮爪哇蔗”,中熟,中大茎。宿根性一般。水田、旱地均可种植,但遇台风梢部易折断,产量比爪哇2883低20%左右。上述3个品种,于民国25年(1936年)春,由福建省建设厅农业改进处分配给仙游种苗15万多株,在城东三宫堂县中心农场、沙溪农业推广所和部分蔗农试种示范,结果比地方竹蔗每亩增产40~70%。至40年代末期,在全县蔗区普遍种植,更替了大部分竹蔗和荔蒲蔗。
台糖134 中晚熟,中大茎,实心,宿根性强,适应各类型土壤种植。高产、高糖,一般亩产7吨左右,高的达12吨以上,蔗糖分15%左右。1950年1月,由福建省仙游甘蔗良种试验场场长林桂镗引进本县试种成功后,于1954年由省农业厅下达任务给县农业局。1955年,由局长陈玉仁主持,在县农场和龙华、大济、郊尾等地,采用“春植秋采、秋植春采”苗的办法,进行加速繁殖。1956年,全县推广。至1958年,全面普及,占甘蔗总种植面积的90%以上,成为建国后第一代当家良种,更替了爪哇2878、2883、2952等老品种,并向全省推广。
粤糖54/474 蔗茎粗大,早熟、高糖、丰产,宿根性尚好,较易倒伏,但不易折断。适宜在较肥沃的水田种植。1958年12月,由县农业局王元炎、仙游糖厂吴飞等人从广东轻工业部甘蔗糖业科学研究所引进,在龙华建华、赖店溪埔等地试种成功,一般亩产6吨左右,高的达8吨多,蔗糖分15%以上。从1963~1985年,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年均达万亩以上。因品质优良,省里决定比台糖134加价20%收购。
仙游8号 早中熟,中大茎,不易倒伏,容易剥叶,宿根性好,适宜在较肥沃的水田栽培,亩产可达7~8吨。它由仙游县龙华公社甘蔗试验场青年农民温世和、林谋沂,省农学院周可涌、谢仙环,县农局王元炎,省农科院林景琼等人合作,于1968年从华南56/12品种突变株无性系选育成功的新品种,填补了仙游甘蔗史上没有自育品种的空白。70~80年代初期,在全县水田蔗区推广种植5000多亩。并于1991年被编入《中国甘蔗品种志》。
闽糖70/611 中熟,中大茎,生长快,植株高大,茎皮坚硬,抗旱力强,在水田、旱地、洲地均可种植,一般亩产6吨左右,蔗糖分15%左右,高糖、丰产,宿根性稍差,遇台风易折断、倒伏。1975年冬,由仙游糖厂陈茂堂、苏庆焕、吴飞等从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引进,与县农业局合作,在龙华、大济、赖店、郊尾等地试种成功,在全县示范推广。1985年后,逐步取代台糖134,占全县甘蔗总面积的75%左右,成为仙游县和全省第二代当家良种。
闽选703和桂糖11号 这两个品种,均为早中熟,中大茎,高产、高糖,宿根性好,老叶易剥落,适宜在水田、旱地种植。它分别于1975年冬和1985年冬,由陈茂堂、苏庆焕等从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和漳州引进,与县农业局、蔗麻技术站、县糖办合作,在大济三会、山土今等地试种成功后,推广全县,种植面积均达万余亩,亩产8吨以上,蔗糖分15~16%。与当家种闽糖70/611搭配栽培。
福引79/9 于1985年初,由省农学院甘蔗综合研究所(以下简称农学院)引来仙游县,与县农业局、县糖办合作试种推广。它中早熟,高产、高糖,中茎品种,有效茎多,宿根性强,适应性广。1988~1992年,全县推广面积达9.66万亩。
福引83/13和闽糖76/2 均为中大茎,高产、高糖,但前者抗风力和宿根性特强,属中早熟,后者中晚熟。于1985年,分别由农学院和仙游糖厂引来仙游县,作为“七五”规划期间科技攻关的高糖丰产品种区域试验。1991年春,经专家鉴定并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批准推广。1992年,已在仙游县扩大种植。
其他蔗糖品种 闽糖81/235,蔗糖分高达17%左右;与农学院合作育成的仙游79/83,被广州市农业局引进在珠江三角洲栽培,亩产高达15吨以上,蔗糖分高峰期达16%多,优于粤糖57/423,被广东确定为一级新良种进行大面积推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