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照料我们美丽的后花园.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8972993 上传时间:2025-03-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照料我们美丽的后花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照料我们美丽的后花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球——人类共有的家园 泗洪县第三中学 李伟 随着时代发展节奏的加快,社会的经济结构与物质生产过程的巨变,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缩短。作为有机体共同生存的空间——人类生态环境也将随之发生巨大的嬗变。后现代主义,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万物都有其价值和目的,自然不是人们统治、占有、掠夺的对象,而是有待去照料的花园。为了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建设和谐世界,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环保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育教学开展环境教育义不容辞。 一、在化学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1、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首先是环境学家、生态学家从协调人、社会与自然发展的关系的角度提出的,是人类在对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现有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后,提出的发展的模式。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将其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并进一步促进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可持续发展模式一经提出便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于人类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思考。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必然涉及环境教育,而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就需要对当前的环境教育重新定向,以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2、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教育生态系统中,现代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也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旨在培养社会全体公民的生态伦理观,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提到体现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然而,值得遗憾又令人反思的是,教育变革往往是当我们的生存与发展面临新的危机时,才在其中寻找路径;加强“环境意识”培养,就折射出我国传统教育忽略的问题。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新课改的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理所当然应该重视进行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具有全面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识,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关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心人类自身包括当代与后代人的持续发展。即要求学生正确处理好自身和他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发展观与社会观,以及人类自身与自然和谐发展观。 3、是化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化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了解与化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意识。”因此,在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化学学科(各类污染中化学污染占80%-90%)教育中结合环境教育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化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人类生存和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重大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环境污染等都与化学有关。这些内容虽然都在化学教材中得到了反映,但如何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阐发,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思考,便是化学教育中素质教育面临的一大课题。在化学教学中进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其切入点是从化学的角度去解释环境及环境问题,使学生获得有关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但落脚点则是要让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关心环境及环境问题,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到他们的态度、行为和决定能够对现在和将来的全球环境、整个社会产生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激发其社会责任感。 二、在化学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的具体要求 在中学化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要使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环保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新一代有可持续发展意识与能力的公民,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树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观 教育观念,可以说是教育发展中的前提性的、根本性的问题,要“革面”先“洗心”。没有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的面貌就难以呈现出焕然一新或有活力的局面,教育也就难以胜任时代与社会的重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人树立和掌握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与能力才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的实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否具有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观念,是环境教育能否顺利转向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关键。首先,教师要努力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理论、思想,研究可持续发展教育、环境教育以及化学教育的结合点,探讨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面向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探索面向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的方法、情境等,以适应面向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的需要。其次教师要重新认识化学,认识化学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在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绿色化学”的思想、意义及内容。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普及、宣传、研究“绿色化学”的责任。 (二)明确环境教育的目标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目标包括三方面: 1、知识与技能(关于环境的教育):从化学的角度去解释环境和从环境的角度去认识化学,获得化学与环境及环境问题的有关经验及研究绿色化学和用化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在环境中的教育):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供参与各种层次的用化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和研究绿色化学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了环境的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环境道德观、环境价值观及关心环境的情感等。 只有师生都明确环境教育的目标,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环境教育,在增长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 (三)了解环境教育的内容 1、从化学的角度去解释环境及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化学与环境污染,如: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化学品污染及典型环境公害事件等等;2)化学与清洁环境,如化学在清洁环境中的作用,方法等。 2、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化学,了解绿色化学的思想、意义和内容 如果说“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关于生存和发展思想的抽象表述的话,那么“绿色”则是这一思想生动、形象的表达。绿色,是生命世界的原色。她孕育了生命,预示着人类的诞生和未来,也是和平、美好的象征。崇尚绿色,是对自然、对人以外的生命的尊重,是对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境界的执着和渴望。因此,绿色不仅仅是绿化,更是一种理念、一份责任。绿色化学是绿色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研究和设计没有(或尽可能少)环境负作用,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行的化学品与化学过程。其特点是在始端就采用实现污染预防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绿色化学以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关系为出发点重新认识化学及化学在人与自然平等关系中的正确位置,使化学在观念上和层次上产生了质的飞跃。化学的这种发展必然反映在化学教育中,它要求化学教育承担起普及、宣传、教育、研究的任务,让学生树立绿色意识,认识到绿色化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绿色化学的涵义、目标、特点和内容,从而初步确立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掌握环境教育的方法、注重实践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 而于春祥说:“智慧是珠,实践是线。”生活中有物理、化学。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会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会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教师在任何备课活动中,都不妨仔细地去思考一下学生在有关本节课的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等。 当学生被鼓励参与解决环境问题或改善环境的调查行动时,他们的学习效果最好、效率最高。这种积极的、以行动为基础的学习所形成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最稳固,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学生最可能记住、并运用它。因此,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便成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一种极富特色和有效的方法。探究式学习是这样一个过程:教师提供适当的情境(可以是真实的、自然条件下的,也可以是模拟的、人为设置的),让学生面临或从中产生或发现问题,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和调查,获得关于环境及环境问题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解释和评价,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探究式学习强调合作与参与,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精神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能力。同时,在探究式学习中,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学生始终是决策者、行动者,经历着惊讶、困惑、猜想、欣喜等情感和为寻求问题解决而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方法的复杂心理过程,使他们品尝到科学探索的乐趣,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设置学习情境可通过以下一些方法:展示图片、模拟游戏、角色扮演、小组竞赛、戏剧小品、新闻、卡通漫画、音乐诗歌、案例研究、辩论等。 (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进行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树立起环保理念,能够发自内心地投入环保事业。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创设适合学生探究并含有丰富信息,使学生能够在其中积极思考、探究和进行知识建构的真实的学习环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教育无小事,学校、社会、家庭,处处都有教育资源,发生的一切都可能成为实际的教育行为。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机会,利用各种途径进行环境教育。 1、在课堂上: 把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化学教学中的德育结合起来。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关系,由此可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善待环境、善待生命的教育。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由此可培养学生友爱、互助、关心、共享等品德。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由此可培养学生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 把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化学知识、技能结合起来。通过化学教学,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环境的关系:虽然化学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之一,但通过掌握化学变化的规律,又可控制对人类利益有害的变化,从而清洁环境。让学生认识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及这些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如何使用化学的方法消除这些影响。 把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化学实验教学结合起来。化学教材中有60%以上的知识是通过实验引入或阐述的,实验中教师对实验废物的态度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具有直接的示范和表率作用。教师应是“绿色化学实验”的积极倡导者,努力做到实验无害化:处理废气、废水,变废为宝;实验微型化:节约药品,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把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化学美育结合起来。让学生从美的角度解释环境,唤起他们欣赏、表现、创造环境美的热情。 2、在学校内: 可以让学生通过检测学校的环境,对学校的环境状况(空气质量、水质情况、垃圾处理等)作出评价,并将其与自己的利益和行为联系起来,从而使他们主动地关心、爱护学校的环境,并将环境意识、对环境的情感外化为自觉的、具体的环境行为,积极参与改善学校环境的活动。如参与学校有关环境政策方面的讨论和决策;倡导改善学校环境的良好行为;对学校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举办废物再利用作品展览;提出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等等。 3、在家庭里: 把绿色意识带到家里去,影响家庭成员的环境行为,使他们也成为关心环境的积极行动者。如与家长签定“绿色公约”,让每个家庭成为绿色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即环境标志产品:无氟冰箱、摩丝、定型发胶,无磷洗衣粉,无铅汽油等),不用或少用塑料袋,节约并循环用水,垃圾分装。 4、在社区中: 学生作为社区的一分子,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负有义务和责任。而社区也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化学走入社会、走入生活提供了一个舞台。因此,把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与社区的环境、发展联系起来是化学教育的一个新思路。如:与社区建立联系,了解社区有关环境的政策;对社区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并就改善社区的环境提出建议;进行有关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方面的知识宣传;倡导健康的、有益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绿色生活方式等等。 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动态平衡的关系。一方面,人类通过教育培养出各级各类人才利用、改造自然环境,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人类社会谋福利,即人类物质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自然界直接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破坏自然的行为给予惩罚。这就所谓“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你们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教育应当教会仁爱。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地球村”的观念,培养学生的人类之爱。大自然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共同照料我们美丽的后花园。 参考文献: [1]、张坤民主笔,《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北京师大、华东师大、西南师大环境教育中心编著,《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培训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许嘉琳、王红旗等编著,<<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中学环境教育>> [4]、行走新教育/朱永新,张菊荣.—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5]、用脚做梦/于春祥著.—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10 [6]、不跪着教书/吴非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7]、翟葆奎主编,范国睿著:《教育生态学》(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 5 -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