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编 号:
审定成绩:
重庆邮电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设计(论文)题目:
对军旅题材电视剧热播的大众审美心理解读——以《士兵突击》、《我是特种兵》为例
学 院 名 称 :
传媒艺术学院
学 生 姓 名 :
李赵文
专 业 :
广播电视编导
班 级 :
1210904
学 号 :
20092一三一八8
指 导 教 师 :
魏波
答辩组 负责人 :
龙潜
填表时间: 20一三 年 5 月
重庆邮电大学教务处制
目录正文,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
目 录
对军旅题材电视剧热播的大众审美心理解读——以《士兵突击》、《我是特种兵》为例································································
1
摘要································································
1
关键词······························································
1
引言································································
2
一、关于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概念及发展历程··························
2
(一)军旅题材电视剧的概念·········································
2
(二)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发展进程与特征·······························
3
二、军旅题材电视剧题材面的多元化····································
4
(一)对大众化叙述视角的全新切入···································
4
(二)对军营神话的重新诠释·········································
5
(三)对军旅题材剧主题的彰显······································
6
三、军旅题材剧叙事模式的新突破·······························
8
(一)人物设计逻辑性··········································
8
(二)叙事结构的完整性与多层次································
9
(三)配乐与人物性格关系的处理·······························
10
四、军旅题材电视剧人物的重新定位································
11
(一)人物形象塑造多样化··········································
11
(二)人物形象满足当代大众的审美期待························
12
五、军旅题材电视剧满足了观众独特的心理诉求······················
一三
(一)对英雄和英雄主义的审美期待··································
14
(二)对真实人性和平民英雄的呼唤····························
14
结语·······························································
一五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一、外文文献翻译·················································
一八
(一)外文文献原文·················································
一八
(二)外文文献中文译文·············································
19
附录二、设计作品内容简介············································
22
附录三、设计创意说明书··············································
23
附录四、设计作品分镜头剧本··········································
24
附录五、设计作品剧照················································
26
附录六、设计作品光盘················································
28
目录页码,罗马数字。
对军旅题材电视剧热播的大众审美心理解读
——以《士兵突击》、《我是特种兵》为例
李赵文
摘 要:近年来,军旅题材电视剧不断掀起热播狂潮,迅猛发展,精品迭出不穷。先后出现了不同的军人形象的类型和典型,他们以各自的审美形态,阐释着当下时代关于民族精神、历史意识、英雄主义的形象,其变化的轨迹清晰的折射出时代与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如《亮剑》、《士兵突击》、《我是特种兵》等,其中塑造的诸如李云龙、许三多、庄焱等英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本文将从《士兵突击》、《我是特种兵》这两部电视剧入手,就军旅题材剧热播的现象,对受众的审美心理作以探究。借以证实,电视剧的创作,与受众的审美心理具有微妙的联系,只有契合了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才能创作产生出优质的影视作品。
关键词:军旅题材 审美心理 平民英雄 集体寻唤心理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military drama continuously lifted waves hit, rapid development, high-quality goods moves so quickly. Successively appeared different types and typical military image, with their own aesthetics, illustrating the present era of national spirit and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the heroic image, it changes the way of clear reflect the mainstream of the era and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Such as "strong-arm reaction", "the soldiers surprise", "I am a commando", etc., which shaped like Li Yunlong, Xu sanduo, ZhuangYan hero image thorough popular feeling. This article will from the soldiers surprise ", "I am special forces" of the two TV series, drama is army hit phenomenon, to mak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aesthetic psychology of the audience. To confirm that TV series creation, and the aesthetic psychology of the audience has a delicate touch, only fit the audience's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needs, to produce high quality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Key words:Military Theme Aesthetic psychology Civilian heroes Collectively called psychology
引 言
近几年,军旅题材电视剧经常成为各大电视台的热播剧。目前,军旅题材电视剧产量之多、制作精良、乃至在收视上的突破,已成为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荧屏一道独特风景。《长征》将红色记忆推向国际,《亮剑》唤起了新时代的英雄主义热情,《士兵突击》唤起大众的一种集体的凝聚意识,《我是特种兵》中英雄人物的偶像化赢得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这批以张扬阳刚正气为主旨的电视剧作品,迎合了大众对英雄主义精神的期待。一大批充满着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的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应时出现,恰好填补了人们的这种精神需求。这种填补,正说明了这个时代依然需要英雄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是民族、国家、个人的力量源泉。
在近年新创作的军旅题材电视剧中,在人物定位、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人物内心展示上有了新的突破。近几年的军旅题材电视剧彻底打破了传统英雄人物形象,英雄人物平民化成为一种趋势,导致了题材面发生了变化,本文正是对这一系列的变化作以探究和总结。通过分析军旅题材电视剧这些年的创新点,发现军旅题材电视剧如何更好的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
一、关于军旅题材电视剧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一)军旅题材电视剧的概念
1981年播出的9集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是新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被当时一些学者认为是一部中国“准军旅”题材电视剧。但是,对于军旅题材电视剧的概念及分类,理论界的专家学者至今也没有达成一个一致认同的意见。在李治安的《当前军旅题材的四大类别》一文中,作者提及了有关军旅题材电视剧的概念问题,作者认为“以军人情感和内心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军旅题材电视剧,一般都是以战争或者和平时期为故事发生的大背景,去讲述通常被认为是铁汉的军人不为人知的柔情的一面,同时通过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去展现一代革命军人的理想、激情和情怀。”虽然上述界定对军旅题材电视剧的特征内核及外延的描述不够准确全面,但是它的价值在于为我们全面理解军旅题材电视剧提供了一种思路。
本文采用业内广泛认可的吴素玲对其做出的定义:“广义的概念是一切以描述战争、军队或军人生活为主,具有鲜明军旅特征的电视剧,狭义上,只有表现现当代军人的军旅剧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的军旅题材电视剧,而远离现代生活的战争题材电视剧属于历史题材电视剧。”[1]
(二)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发展进程与特征
军旅题材电视剧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步,到如今的繁荣时期,我国军旅题材电视剧创作已经走过了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里,我国军旅题材电视剧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表一:军旅题材电视剧创作的三个阶段
阶段
年限
特征
代表作品
第一阶段(萌芽期)
20世纪80年代
中短篇为主,主要反映军事战争
《敌营十八年》、《高山下的花环》、《凯旋在子夜》
第二阶段(发展期)
20世纪90年代
向长篇发展,题材面有新的突破
《迷彩天边》、《和平年代》、《长征岁月》
第三阶段(成熟期)
21世纪初
长篇为主,反映军旅生活的方方面面
《突出重围》、《激情燃烧的岁月》、《垂直打击》、《亮剑》、《士兵突击》、《潜伏》、《人间正道是沧桑》、《我是特种兵》
第一阶段为我国军旅题材电视剧创作的起步阶段,作品不多影响不大,大多以中短篇为主,有的作品甚至短至十几分钟。这一阶段主要以战争为背景,反映英雄人物大无畏的冲锋精神,英雄都是高大全的模范形象,塑造出一大批典型人物为人们所传颂。但是该阶段几乎没有反映军人情感和军队生活,更多是承载了宣传教育的功能。如《高山下的花环》用比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来再现中越战争这一历史事件。随着战争硝烟的渐渐远去,在第二阶段里面用来反映一手战争场面的素材越来越少。这就使得第二阶段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不得不思考如何表现没有战争的军旅生活?在这一阶段,电视剧《和平年代》的创作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该剧正面描写了改革开放以后,部队建设、以及军队和地方关系的问题。这一阶段的发展速度是跨越式的,军旅题材电视剧也从以前的单一线索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第三阶段是我过军旅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成熟期,为营造2007年建军八十周年、2009年建国六十周年等一系列周年大庆的文化氛围,一大批军旅精品相继亮相电视荧幕。比如《突出重围》标志着军旅题材剧逐渐走向成熟,该剧在叙事模式上已经打破了创作的瓶颈,实战演习和军队建设成为了军旅题材的叙事主干。从某种意义上说,军旅题材电视剧将演习作为叙事主干,就是对战争内容的还原和再现。
二、军旅题材电视剧题材面的多元化
(一)对大众化叙述视角的全新切入
近几年来,当代军旅题材剧不断热播,发展迅速,如《DA师》、《垂直打击》、《突出重围》等,而这些电视剧的创作类型有很多共同点,其中最大的诟病大都是宏大的叙事类型。如《DA师》以“打得赢”的思想,紧扣军事战争准备,组建中国现代化作战部队为主线。《垂直打击》突出表现了部队官兵为打赢现代化战争殚精竭虑,实战演练的火热生活。《突出重围》以我国军队现实处境和可能面临的挑战,热切呼唤战斗力质量和科学内涵的提升,立足点是军师指挥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电视剧中也不缺乏艺术化的细节表现和吸引人的思想力量,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当代军人形象。然而,他们同时也形成了当代军旅题材剧的类型化倾向,他们更多的是在荧幕上恢宏的军事演习场面和高科技武器的竞争攀比,却从来没有关注过普通士兵的成长经历。
随着《士兵突击》、《我是特种兵》等一系列军旅题材剧的播出,普通士兵在荧幕上的戏份加重,不仅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也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士兵突击》通过许三多和成才的形象对比,当代军人的许多方面也得到了深入透析。剧中细腻地刻画了一个在当下社会中普通的平民英雄形象——许三多。他虽然外表木讷,却有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他有着常人难以理解更难以做到的执著。而这些特点在浮躁的当下社会就显得弥足珍贵。而另一部《我是特种兵》的主人公庄焱,普通而又充满稚气的大学生,他为了爱情入伍,通过部队环境的改造,在战友的启发下,他逐渐融入部队,并对部队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因意外打死人质而离开部队,但他对部队生活的记忆仍然无法释怀,直到以特种部队预备役的身份重先回到部队。在这个过程中,他渐渐感受到了责任感、荣誉感,深刻地认识到军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意义,体会到军人强烈的使命感。
(二)对军营神话的重新诠释
军旅题材电视剧最基本的卖点可以说是“兄弟战友情”,而大都基本上以它为情感叙述基础,这也是真实军队生活的最基本反映。《士兵突击》具备了真实生动的故事情节,它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军营的现实状况,剧中没有曲折的故事,也没有传奇的人物,它所写的事情都是和平时期真实的军营生活,表现出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战友之情,而正因为这种看似平淡的生活才能触动观众的内心。该剧精神层面上蕴含着朴素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触动了每一个观众的神经,它也强烈地冲击着观众的视听。《士兵突击》以普通人物来体现以小见大的创作理念非常完美的迎合了观众的审美心理,最大限度地反映了当下的时代精神和时代意识。该剧围绕着主人公的成长可分为下几个情节板块:入伍考察、新兵连训练、草原上五班的生活、钢七连的生活、特种兵A大队的极限挑战。这些情节都始终贯穿着许三多的成长,对一个弱者的成长来说,总让观众猜不透他的下一步。创作者在这些情节中也设置了不少扣人心弦的悬念,创作者步步巧设、引人入胜。如新兵连训练,观众为他的愚钝着急;之后他被分到偏远的红三连五班,出奇制胜的是成就他的是一条路;当他再次回到钢七连,训练中他还是步步出错,又是观众所出乎预料的;最后在A大队时,在边境击毙毒贩,他走不出自己的心理阴影,到家里出事却能够坚强面对。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困难、艰辛,构成了许三多的成长过程,从而直抵观众内心深处,以至于观众在看过以后,还在细细地体会他的每一次犯错和每一次进步,原因离不开故事情节的真实感。这些真实而细腻的故事情节,足以让观众眼眶湿润, 让观众内心燃起对真诚、善良、坚守的呼唤。也就是因为这些现代社会匮乏和人们渴求的情感再次征服了观众。
同样,改编自网络小说《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的《我是特种兵》,也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当代特种部队精锐充满神秘色彩的军旅生活。与《士兵突击》傻气的“许三多”相比较,庄焱显得更智慧,更个性,更时尚,但是他们身上又不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代表了当代中国军队构成的人群。通过其中的故事情节,不仅真实再现了中国当代特种兵充满神秘和传奇色彩的军旅生活,还让我们感受到创作者的激情和情怀,以及创作者深沉的文化领悟和独到的审美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军队文化的双重建构铸就了庄焱新一代的士兵,也创造了新一代军人形象的灵魂。
(三)对军旅题材剧主题的彰显
军旅题材电视剧以高扬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再现了革命年代的光辉历程,成功塑造了为了民族独立和新中国诞生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一代伟人领袖及我军将帅形象;或者以充满激情的叙事讲述了带有传奇色彩的革命英雄故事,彰显了枪林弹雨下英雄志士的大智大勇;或者以新的视角和观念全面关注我国当代国防、军队和军人,展现我军的成长发展状况以及当代军人的精神风貌和多姿多彩的军营生活,探讨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以及如何建设一支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新型军队等一系列重大课题。作为一个整体,军旅题材电视剧已经成为我国当代主旋律文艺的中流砥柱。而它的繁荣绝不是一种偶然现象,体现出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和需求。
2007年《士兵突击》火爆荧屏便是作品与观众产生共鸣的最好证明。在《士兵突击》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非常真实的普通士兵——许三多的成长过程,这种具有人文关怀、符合大众审美心理和需求的人物形象使观众产生了情感共鸣,打动了亿万观众。新世纪的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应该站在人文关怀的基础上去展示军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过程,去讴歌人生的真、善、美,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大众。“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是《士兵突击》这部剧的灵魂,它之所以热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它能够传播一种向上的精神动力。“艺术作品就其本质而言, 不是模仿, 而是揭示;不是宣泄, 而是去弊;不是麻痹, 而是唤醒;不是纯然的感官感受, 而是积极的承诺和人类生命意蕴的拓展。”[2]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它所折射的精神要能够对受众的精神有所提升。《士兵突击》的创作者通过对许三多这一人物的塑造,随着他的成长、命运的曲折变迁来阐释“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内涵。这句口号是剧中钢七连每一个人常说的一句话, 但是这句话恰恰是许三多的人生指南, 也是剧中钢七连每一个人用实际行动去实践的座右铭, 也是该剧的灵魂。“不抛弃、不放弃”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 都不抛弃自己的理想, 不放弃自己的信念。如剧中倔强而顽强的伍六一, 他在剧中的台词不多, 而且他说的话都比较简洁。在他们为了进老A时, 经过几番波折,他和许三多在河水里互相搀扶着向前跋涉的场景中, 他说了一句“以后一起吧”, 如此简单的一句话, 却是意味深长、情深义重。就在许三多在冰冷的河水中将要失去知觉时, 他鼓励许三多说:“吹起床号了, 全连都等你了! ”终于要到达目的地了, 伍六一的一条腿拉断韧带难以前行, 许三多不顾一切的搀扶着他往前走。他们心理都很明白选拔的名额仅仅只有三个, 况且有一位士兵已经达到终点。如此下去,都会被淘汰,成才此时抛弃伍六一和许三多也冲向了终点。伍六一让许三多自己走,可是许三多却依然背起伍六一,嘴里喊着:“坚持,坚持”。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消逝, 两人僵持不定, 伍六一毅然拉开了弃权的信号弹。一个倔强的硬汉,他是那么渴望进A大队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他绝不会放弃的, 但这个时候,为了战友,他选择了放弃。
《士兵突击》热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宣扬一种理想信念, 即“有意义的活着”。这种信念就像一盏灯, 不仅照亮了全片, 还赋予全片强大的生命力。人的一生是短暂的, 而且不幸接着不幸, 最后被死神夺走生命,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就是无意义的, 而是说明人必须克服人的这种自然形态的无意义感。人需要意义, 因为意义意味着可靠的方向, 意味着使人的生活具有美好、健康的性质。“在豪克看来,“意义”显然与一种追求有意义的目标有本能相关。”[3] 在许三多的眼里“意义”就是责任和使命。许三多的成长过程,恰恰就是对“意义”的实践过程。全片中许三多多次和不同的人在说:“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这句话成为他一切具体行动的根本动因,也是许三多的人生方向。然而,通过他的笨拙、傻气,把“信念不是说出来的, 是做出来的”表现的淋漓尽致。创作者通过许三多的人生经历,把这个抽象的“意义”,具体地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比如他在红三连五班一个人在铺路。再看他到钢七连以后,他的成绩决定班长的去留, 他依旧做好那些有意义的事。他让你明白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是有意义的,“意义”就是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归根到底, 他的成长要靠理想信念的坚持、不懈实践来推动。之所以他可以从自卑、胆怯、懦弱、依赖、躲避中成长,成为一个具有自信、勇敢、坚强、独立、担当的“兵王”形象。
纵观这几年优秀的军旅题材电视剧作品可以发现,创作者们越来越注重对市场规律和大众审美接受能力的把握,尤其是表现当代军队建设和军人生活的电视剧,军旅题材电视剧开始向“大众化"靠拢。创作者开始关心普通士兵的日常生活,注意不同层面观众的变化及其心理状态,追求真实的、面向大众的个体化叙事,作品更加贴近广大观众,能够使观众产生真正的情感共鸣,唤起人们内心深处正义与崇高的道德情感。
三、军旅题材剧叙事模式的新突破
(一)人物设计逻辑性
电视剧中的人物设计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剧中人物体系的总体建构; 2、剧中人物关系的把握;3、剧中人物性格的把握。《士兵突击》全剧所涉及的重要人物很多,如许三多傻气憨厚、成才精明算计, 史今善解人意、伍六一刚正不阿, 高城骄傲霸气、袁朗聪明睿智, 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极具个性的军中男人。而这些恰恰就建构一张无形的人物关系网。人物关系的设计和发展,对于塑造剧中的人物形象,揭示这些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不论是《我是特种兵》,还是《士兵突击》,对剧中的人物关系转化都描写的很细腻,如郑三炮、苗连、陈排、何大队都是主人公庄焱军旅生涯的引路人,还有史今、老马、高城、袁朗也是许三多在军队生活中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就因为这些人物关系之间的转化,主人公的人生也随着开始新的转折。剧中许三多因为班长对父亲的承诺当了兵, 因为老马一句无心的话铺了一条路,恰恰因为这条路他的人生又有新的转折,再次进了钢七连, 最后也因为在钢七连的一次演习中俘虏了袁朗而得到参加老A选拔的机会。随着人物关系的转化,剧情往往也能收到出乎意外的艺术效果。虽然《士兵突击》中出现了很多人物, 但在这些次要人物和主体人物之间突变时,往往会带来情节上的突变,可以说许三多的不断成长与升华是这些人物来铺垫的必然结果,而正因为如此“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理念也在剧中层层递进。
这两部剧创作者突破了再现人物心理方面的艺术局限,将更多的故事情节和细节,深入到对人物的情感磨难、心灵成长层面的深度表现上,这就使观众关注的不只是情节的谜底和结局,而更多的是人物的命运和心理,从而更好的迎合了观众的审美心理。
(二)叙事结构的完整性与多层次
《士兵突击》故事是从一个代号为“sinlence——沉默”的军事演习中,许三多从高空跌落,“我……我又出洋相了, 又弄笑话了”。故事至此切到一个小村落里, 一位父亲在打骂一个傻傻的农村小孩, 小孩低头不语。之后, 他参军入伍——到红三连五班——进入钢七连——最后进入老A,然而到这里故事还没有完,接着讲述故事开始时的那一幕, 在老A参加军事演习时, 他从高空跌落, 故事从这里继续发展。这种叙事结构在军旅题材剧创作中是很大的突破。“从情节发展的高潮部分写起,把过去的时间和人物关系用回溯和倒叙的方式逐步交代的回顾式结构”这种回顾式结构打破了以往军旅题材剧在叙事模式上的局限,正因为回顾式结构,创作者巧妙地为观众设置了心理悬念, 如开篇许三多强调了一个“又”字,这个“又”字可以说明他的人生中经常“出洋相、弄笑话”,那么观众自然对这个人物也会产生好奇。就这一个字足以为许三多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做铺垫,接下来故事情节的发展便也合情合理。
另一部《我是特种兵》叙事模式也有创新,主要表现在叙事结构上。这部剧把当代军人生活植入叙事核心,采用了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自叙传的叙述方式,这就突破了一般线性结构的常规。没有采用当下长篇电视剧的线性叙事,而是用现实时空与主人公的回忆的时空交叉进行的方式讲故事。通过人物形象设置的创新带动了叙事结构的创新,采取爱情、军旅生涯双线交叉叙事的方式。以爱情线为暗线,碎片化的方式存在于每集中,起到实质性的连接全剧的作用;军旅生涯线为明线,继续军人的“战争”生活。如果以庄焱加入和退出特种部队为界,大致可以将整个故事分为三个部分。即:侦察兵生涯(1-10集);特种兵生涯(11-21集);导演生涯(21-25集)。庄焱的退役生活是以碎片化的方式穿插在各集之中,这也成为《我是特种兵》叙事策略上的最大特色。从全剧的篇幅来看,庄焱的军旅生涯占有较大比重,讲述他从一个桀骜不驯的新兵,经历种种生与死的考验,成为一名合格的特种兵的过程。但是从其参军的目的到支撑其度过各种极限挑战、退役后再到回归军队的深层推动力来看,都是在爱情力量的推动下完成。因此,庄焱军旅生涯的主线也得到了爱情线的补充,爱情线在全片中起到了连接的作用。
(三) 配乐与人物性格关系的处理
首先是旁白的运用。旁白是电视剧听觉语言符号的一种,它主要用于解读电视剧的情节、表现人物性情、推进故事发展,这是新时期电视剧的一个新特点。《我是特种兵》中的旁白是以庄焱的口吻说的,剧情在现实和回忆中转换,庄焱以写回忆录形式回忆着他在狼牙特种大队的生活、庄焱的旁白也是对《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这本书的叙述。这种旁白的运用,使电视剧的主题更加清晰,使观众能在现实与回忆中自由穿梭。这种独具特色的画外音处理,富有鲜明的文学色彩,既揭示了人物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世界,也使整部作品充满了一种特有的内敛而抒情的人文情怀和浪漫气息。
其次是音乐的渲染。音乐是电视剧中渲染气氛最有力的符号,在电视剧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当下的军旅题材电视剧来说,背景音乐的运用,主题音乐的成功都有可能成为其热播的重要原因之一。“主题音乐是运用旋律,即没有歌词的音乐对电影电视剧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的一种音乐形式,他的表现功能可以把人们带到特定的历史情景、文化氛围或某种情感范畴之中。”[4]如主题音乐《征服天堂》在《士兵突击》中多次出现,更为重要的还是在于贯穿剧情发展的结构性作用,并且与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紧密相关。以至于该片播出后很多观众都会在网上搜索影片配乐,可见成功的配乐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如在史今退伍时,他临走时对连长提出唯一的要求想去首都天安门看看,对于一个老兵即将要脱下身上的军装,是多么悲痛的场面。缓缓的响起《征服天堂》的音乐声,汽车慢慢地驶过天安门广场,看着车水马龙、灯火辉煌的长安街,史今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史今泪如雨下。这个场景应该是全剧最感人、最煽情的经典画面之一了。在音乐的配合,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史今的那种痛彻心扉和不舍。这首《征服天堂》集中体现了史今坚守军人神圣天职——保卫祖国的坚定信念,而这种性格特征又往往是与人物的情感表达及命运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主题音乐不仅能与画面进行有机的配合,还能使观众与电视剧中的情景产生情感的共鸣。钢七连解散那个场景也一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士兵们转身上车时,《征服天堂》在剧中深沉的男声与音乐一同响起,烘托着他们的不舍和对钢七连的留念。音乐又再一次直抵观众心灵深处,为全剧的整体表现提供了一种情调,一种氛围。
四、 军旅题材电视剧人物的重新定位
(一) 人物形象塑造多样化
《士兵突击》以一个普通士兵的角度,细腻地刻画了一个普通士兵到“兵王”的心路历程,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给观众展现了一个新时代的平民英雄形象,彻底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形象。“一部具有生命力的电视剧作品,塑造好人物形象的关键点在于:第一,刻画人物性格;第二,揭示人物心灵;第三,表现人物命运变化。”许三多和成才,他们一起入伍,都生长在农村,却代表了当下社会的两种人,他们就像两面不同角度的镜子。在这个物欲横流、喧嚣嘈杂的时代,让越来越浮躁的我们开始反思日渐缺失的那种精神和朴实,反思自己的成长和人生。许三多外表憨厚,内心懦弱、善良且是普通老百姓,随着许三多不断由笑料——执著——闯祸——改正——进步的过程中。观众对许三多的同情和怜悯也在不断地积累和扩大。当观众的情感压抑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寻求突破,这时,编剧适时的把戏剧冲突扩大,在“腹部绕扛”这一情节,让许三多战胜自己,从内而外的强大起来,最终成为“平民英雄”。这样就更好地满足了观众的内心期待,使得观众的情感得到更好地宣泄。《士兵突击》以个体叙事为切入点,采用自下而上的叙事角度,尤为真切地刻画平民英雄成长的艰辛历程。这种平实而又真切的描写手法,让受众透过剧情直至人物的灵魂深处,达到情感地释放和心灵的共鸣。
《我是特种兵》剧中塑造了一个充满浪漫和激情的人物形象,庄焱天马行空的艺术思维和自由的个性似乎与军队的环境格格不入。正如高中队对苗连所说,他可以成为一个好的特战队员,但是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解放军战士。戏剧学院导演专业的大学生庄焱,他有知识、有思想、机智而勇敢,又充满了叛逆和桀骜不驯,这应该是当代士兵或者说是当代青年的典型形象。很显然,创作者是在应用浪漫主义的叙事手段表现一个普通大学生士兵的成长过程和传奇经历,是浪漫与写实相融合的一次尝试。从庄焱这个人物的审美形象看,既有民族色彩又具时代特征,从而使得该剧在塑造当代士兵形象的内涵和手法上有了新的变化和跨越。
(二)人物形象满足当代大众的审美期待
《士兵突击》和《我是特种兵》这两部剧,虽然许三多和庄焱在人物形象上有很大差异,但是他们的人物性格特征都有普通性。许三多一个农村兵,他由农村走向军队,由“许三呆子”走向特种兵。他把所有的事情分成了有意义和没意义,所以他能朝着一个目标心无旁骛的前进。他身上比别人多了一份坚持,虽然他不善言辞,却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感染着感动着周围的人。庄焱在剧中尽管并不完美,就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都不是完美的。他身上的平民特质和性格中的普遍性,打破了人们想像中的特种兵形象。
班长史今,许三多人生转折的第一个关键人物。作为一名老兵,他恪守信念,履行职责,同时有着很高的军事素质;作为一名班长,细心淳朴,倾注着满腔热情来带兵,“班长是军中之母”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史今从头到尾都以正面形象出现。他为了一句承诺(把许三多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兵)去努力去坚持,甚至放弃自己的前途。这是解放军部队基层干部最真实的诠释,这种人在部队往往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入伍士兵,这种影响是刻骨铭心的。成才是最符合现实的一个人物,他兜里揣着三种烟,有很多人也总揣着两种烟,好的敬人,自己抽便宜的,毕竟不是任何人都承担的起那样的表里如一。而成才更加纯粹,也更加老道,对比许三多和成才,这是一个性格的两个方面,这是我们现实中间需要去坚守,需要本分,需要纯真,但是社会生活也需要变通,也需要一些心计,也需要一些谋略,成才做的就是心计过重,成才从不同的侧面补充了许三多。
这两部剧在和平环境的年代下,创作者匠心独具塑造出许多新型的人物形象,这与传统的人物的英雄形象有一定的区别,但其本质上依然传承了传统人物形象的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他们的时代特征贴近当代生活,使电视剧与当代观众有了亲近性,然而可以点燃观众的英雄主义情结与爱国主义热情。
五、军旅题材电视剧满足了观众独特的心理诉求
军旅题材电视剧的持续走热,很重要的一点是广大人民群众对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呼唤,也是最形象直观的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形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电视艺术呈现一种多元化的走向。宫廷戏、言情戏、武侠戏曾一度占据荧屏,对此,广大观众颇有议论。所以,当以《亮剑》为代表的一批弘扬英雄主义精神的作品一经面世,立即引来社会上一片赞扬声。审美地反映人民的精神世界,艺术地引领人民的精神生活,这是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文艺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电视艺术工作者的光荣使命。近年来,军旅题材电视剧之所以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一方面反映了在精神生活领域人们对英雄主义精神的呼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充满阳刚之气的艺术作品的审美期待。另一方面,是由于军内外电视艺术工作者的勤奋努力,确实推出了一大批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旗帜的优秀作品,并让这一永恒的主题常写常新。
(一)对英雄和英雄主义的审美期待
有研究表明,“一旦某部文艺作品塑造了一位为社会公众集体寻唤心理所期待的人物, 那么该作品就有可能使广大社会公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使作品产生轰动效应”。[5]“所谓集体寻唤心理,是指社会公众内心深处所渴望存在而现实生活中却缺失的一种具有理想色彩的精神信念等。”[6]而作为当代社会影响力最为巨大,受众面最广的电视剧,一旦塑造了这样的人物就必然地引起轰动。因为这样的影视作品是某个时期社会公众普遍存在的一种集体寻唤心理,它可以表达观众想表达而又无从表达的希望,所以这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电视剧常常可以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军旅题材剧以抒写阳刚之气、崇高之美、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奉献精神。《士兵突击》之所以在电视荧幕上热播,不仅是因为它涵盖和传达了人生的信念和处世的原则,还在于广大观众对最真实的英雄和英雄主义的呼唤,它能够满足观众心灵和精神上的缺失,或者说可以作为精神上的某种补偿。与同一题材的电视剧相比,人物设计上没有一个女性形象,剧情紧紧围绕着许三多这一普通士兵到“兵王”的成长历程,以及战友之间、父子之间的情谊。与之不同的《我是特种兵》还有爱情线连接着全剧,庄焱军队生活主线得到了爱情副线的补充。《士兵突击》剧中虽然没有女性角色,但是他所揭示的理想信念、团队和谐、真挚情义,所有这一切都能激起观众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呼唤。
(二)对真实人性和平民英雄的呼唤
军旅题材剧的热播,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映,与剧中塑造的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不无关系。如《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亮剑》中的李云龙,《雪豹》中的周卫国等。《士兵突击》之所以在同一类型题材中有所突破,它就是要告诉观众在和平时期,没有一些剑拔弩张,炮火连天下的军人的生活,真正的带着战士汗迹的,带着战士臭鞋味的这样一堆活生生的人物走到我们中间,所以它向艺术本色回归。恰恰也是在向市场回归,向大众回归。
人生其实不完美,追求一种美好的生活,这是人类生存的动力,但是追求这样的完美之后,只有寄托于人的理想。《士兵突击》中揭示“不抛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