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菱角的喜剧》学案
杨其林 何文秀
一、目标定位:
1、悟出哲理,并展开想象,广征博引,来进一步说明这一道理的写作方法。
2、运用所学过的语文知识把握文章内容和概括文章观点,并通过讨论,分析解 决课后题。
3、培养学生从熟悉事物和现象中去发现新颖的东西,得出不同一般的认识的思维方法。
二、文本助读:
秦牧原名林觉夫, 1919 年 8 月 19 日生于香港,是广东澄海人。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加坡度过。 13 岁回国后,先后在澄海、汕头、香港等地就学。秦牧的父亲是裁缝,母亲是有钱人家的婢女,这样的成长背景使秦牧从小就体会和了解到劳动人民的不幸遭遇,因此他后来创作的文学作品总是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 抗日战争时期,秦牧辗转在广州、桂林、重庆等地,做过演员、战地工作队员、教师、编辑等。 1938 年他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 《秦牧杂文》是他的第一本集子。 1945 年秦牧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民盟中央机关刊物《再生》的编委。 建国后,秦牧一直在广州工作。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等。其中尤以散文著称于文坛。散文代表作有《土地》、 《花蜜与蜂刺》等。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和美学论著。 1963 年秦牧加入中国共产党。秦牧的散文,结集出版的有十多部,如《星下集》、 《贝壳集》、 《花城 1 》、 《长街灯语》等,其中自选集《长河浪花集》是他的散文集的代表作。在文艺理论方面,他出版了《艺海拾贝》、 《语琳采英》等文艺论集。
《菱角的喜剧》是作者在建国十周年的时候写的。当时文章的题目叫做《复杂》。这篇文章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1958 年在我国经济领域里出现了不少违背事物客观规律的现象,这类错误的出现又反映出了一些人在认识上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于是作者认为有必要在文学创作中表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之类的题材” ( 《长河浪花集·序》。文章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于 1959 年写成的,后来收入散文集《长河浪花集》时,作者将文章的名字改为《菱角的喜剧》 ) 。
三、基础训练:
1、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 酣然:
(2) 筋斗:
(3) 茫然;
(4) 劳什子:
2、词语辨析:
“贯穿”与“贯串”:
“偶然”与“偶尔”:
“询问”与“访问”:
“漫不经心”与“满不在乎”:
四、课文重点、难点探究:
1、《菱角的喜悦》这篇文章论证的层次是什么?
2、朗读课文7-12段,从课文中找出每段的中心句,由此看出作者引申出什么道理呢?
3、作者用了哪些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这个观点?围绕着这个观点作者用什么方法来印证?
4、品味语言:作者推崇口语,那请大家找出文中口语化的句子,尝试把它改为书面语,并说说两者有什么不同?
知识链接:
1、秦牧散文主要特点
A、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说教。
B、散文题材广泛、知识丰富、谈古论今、旁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土地》便是其中极有代表性的作品。
C、表达方式灵活多变,潇洒自然。语言流畅,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
2、.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则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
对比论证方式的运用范围很广,因为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很多,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等,都适合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和阐明了两者的差异可对立之后,是非昭然,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了。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前者称为横向比较,后者称为纵向比较。运用纵向对比的论证方式,不能停留在形式逻辑的静态判断的层面上,否则,有时会显得说服力不够。
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要进行比较,就必须具有合理的共同参照系,没有共同的参照系,两者就无法进行比较。所谓参照系指的是用来衡量和确定双方优劣长短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否则比较的结论不一定可靠。
五、课后巩固练习
1.下列加点词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菱角 角色 搅拌 缴械投降
B.泥淖 拘泥 呢喃 风光旖旎
C.书籍 荆棘 极度 岌岌可危
D.模样 模范 临摹 厉兵秣马
2.下列词句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童谣 招摇 蝴蝶 最后通牒
B.嘉奖 佳人 挫折 茫然失挫
C.贯穿 灌溉 嬉笑 嘻嘻哈哈
D.蝗虫 惊惶 悍然 酣然大睡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该剧讲述的是一个老母亲和由她拉扯大的9个女儿之间的故事, 其中
的是深深的母女亲情。
②张学友济南演唱会曲目在大众网上评选的消息公布以后,歌迷们纷纷打来电话 情况并提出建议。
③所谓意想不到的问题,就是那些平时忽略了的隐患、征兆等引发产生的、感到很 的问题。
A.贯穿 访问 偶尔 B.贯串 询问 偶然
C.贯串 询问 偶尔 D.贯穿 访问 偶然
4.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在刚刚推出的EmporioArmani2006春夏男女系列中,像是早有约定,二者都在极力强调着自由和随性的无上地位,用极简的剪裁与随意混搭,把漫不经心的低调奢华表现得自然酣畅。
B.如果把冬奥会看做一个大客户,那么,这个客户所拥有的庞大复杂的网络、巨大的数据并发量、各种千奇百怪的故障,以及大相径庭的应用环境等问题令任何一个厂商都会抓耳挠腮。
C.就个人愿望而言,他强烈地想成为一名诗人;然而他考取的却是师范大学,于是他自怨自艾命运不佳。
D.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的评委袁蕾嗟叹:几乎所有的影评人都在夸奖《天下无贼》,而实际上该剧“一环强扣一环”的戏剧结构,只是跟着好莱坞大片邯郸学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经过太空之旅后,我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已经按照预定计划乘坐“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顺利返回祖国。
B.地图一般标明国家和地区所在位置、行政区划、山川河流、交通分布等。
C.据当地居委会的同志介绍,事故的原因确实是企业内部在给宿舍区更换供电线路时,将线路接错而造成的。
D.但不管是拼音还是五笔抑或其他门派的键盘写字族,总会有修成正果的。总之,思路终于不被经常打断了。
6.依次填入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春,仅仅作为一个季节,就有其他季节无可比拟的色态,只有春天能使其在总趋势上发生良性巨变: 。
除夕守岁的热闹景象,表面上看,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一片片浪漫的文字与一幅幅亮丽的风俗图 。
①山为之绿,草为之青,花为之艳,水为之盈
②山为之绿,水为之盈,花为之艳,草为之青
③与其说它是一种风俗、一种传统,不如说它是一种文化
④它不仅是一种风俗、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文化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六、课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菱角有无角、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如果加上个别变异者,说不定偶然还有几个一个角和五个角的。但即使如此,“菱角家族”还应该算是最简单不过的。生物学书籍告诉我们,像蝗虫、蝴蝶……这一类昆虫,都各各有两千种左右。区别于其它的生物,它们有许多的“同”,因此它们构成一个家族,然而在“同”中它们又有许多的“异”。在不知道底细的人看来,它们都“差不多”,但是在专门研究它们的人的眼睛下,它们却原来有这么多的不同。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串于一切事物之间。
是不是只有生物界有这种情形呢?不!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多样性。搞化学的人告诉我们,碳水化合物有几千种。搞物理的人告诉我们,同一种元素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有千奇百怪的形态。医生会告诉我们,人的体质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有些患“过敏症”的人喝一杯咖啡就要死要活,有些人装一肚子咖啡却仍旧可以酣然大睡。有些人牙齿不够一般人的二十八枚,个别的人却可以长出三十六枚……。我的天!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往不在的。
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的聪明人并不会茫然失措。因为它们既然有一般性,那就有规律可寻。掌握了一般性之后,再努力去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就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了。
自己因为一向看到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就以为天下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对人们早已调查出来的菱角的各种状态都不知道。或者,在书本上看到对蝴蝶、蝗虫的一般性的描绘,就以为蝴蝶蝗虫的道理“止于此矣”,不再去注意它们的进一步的分别,在它们“家族”内的千百种的不同。这样的认识方法,怎能谈得上精确呢!
1、.第1段中,作者由“菱角家族”的特性推及到“昆虫家族”的同与异,然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答:
2、.第2段画线句子中的“这种情形”指代的是什么?
答:
3、.第2段中作者分别列举了化学、物理、医学等方面的实例是为了证明什么?
答:
4、.第4段作者写到自己对菱角蝴蝶、蝗虫的认识过程与方法,这些认识过程与方法具有怎样的特征?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品质?
答:
七、 精段精练:
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回答5-7题。
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的聪明人并不会茫然失措①。因为它们既然有一般性,那就有规律可寻。掌握了一般性之后,再努力去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就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了。
自己因为一向看到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就以为天下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对人们早已调查出来的菱角的各种状态都不知道。或者,在书本上看到对蝴蝶、蝗虫的一般性的描绘,就以为蝴蝶蝗虫的道理“止于此矣”,不再去注意它们的进一步的分别,在它们“家族”内的千百种的不同。这样的认识方法,怎能谈得上精确呢!②
我们寻常所说的“认识事物深刻”,事实上就是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高度掌握它的复杂性之谓。有一次我在田里跟一群农民一起劳动。突然天上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大多数的农民都说一定要下大雨了,但有一个农民笑嘻嘻说绝对没有雨。过不了一会,果然又是丽日当空,一点雨意也没有了。大家问那农民这是什么道理。他说那个时候吹那种风就不会有雨,而且昆虫的活动他看来也没有异样。其他的农民只掌握一个“黑云”的条件,这农民却掌握了“黑云、风势、昆虫动态”等等条件,他除一般性之外更掌握了特殊性、复杂性,因此他胜利了。
5.句①中,“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的聪明人”指什么人?
6.句②中“这样的认识方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1)
(2)
7.农民的事例论证了什么观点?这个观点对于全文有着怎样的意义?
八、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回答8-11题。
彩蝶树(节选)
秦 牧
①洋紫荆的花和叶长得十分有趣。它的花有五片花冠,四片对称地分裂两侧,一片翘起在上方,布满色调颇浓的彩斑,很像兰花的花舌,因此有人称它为“兰花树”。三色堇在南方被人叫做“蝴蝶花”,其实,这顶桂冠戴在豆科植物洋紫荆的头上,也是合适的。
②不知道洋紫荆有几个不同花色种类的人,每每以为它们不断在变幻着颜色,像被称做“娇容三变”的木芙蓉似的。他们哪里知道,这是紫荆树的家族,为了献出色彩缤纷的鲜花而进行着接力赛跑哩!你看,从隆冬到暮春,洋紫荆陆续开花,紫色、红色、粉红色,次第开放,要足足闹腾好几个月。最先开花的是紫色那一种,花期竟是在寒风凛冽的春节前夕,和炮仗花、梅花同时绽开花蕾。它着实可以称得上是南国的报春使者!
③紫荆树的叶子也非常有趣,就像它的本名羊蹄甲所显示的那样,仿佛羊蹄一样,每片叶子都毫无例外,是由腰子形的对称的两面合成的,末端凹了进去,把它折拢起来,简直像是一只绿色的蝴蝶,又像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于是有人又给紫荆起了一个诨名,叫做“朋友树”。
④在高纬度地方,人们大概是看不到这种洋紫荆的。我有一个朋友,由于喜爱这种花树,特意起了个带“荆”字的名字,抗日战争时期,他北上延安参加革命,后来牺牲了。他的妹妹回南方省亲的时候,特意采了洋紫荆的几片叶子和花朵,夹在书里带回北方,好让孩子们知道“荆”字的来历,生命本应该这样地繁花似锦呵!
⑤在紫荆盛开的时候,我很喜欢站在树下,闻闻它的幽香,端详它那一串串彩蝶似的花朵,观赏它那对称得出奇的羊蒂般的叶子。清风吹来,落英缤纷,花瓣撒满了头、肩,我也不想拂掉它,心中禁不住引起一串遐想:……在古老的年代,有这么一对侠义的朋友,一个为崇高的目标牺牲了,另一个也奋起斗争,用慷慨壮烈的死为人民纾难,为至友复仇。他们死后被葬在一起,埋骨的地方就长出这么一株紫荆树——朋友树来,每片叶子都互相对称,五彩缤纷的蝴蝶也成群飞来凭吊,不愿离去……
⑥这样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的友谊,这样动人的故事,人世间,生活里是的确存在的,它值得讴歌,并且令人想到可以编出一个美丽的童话。
⑦站在满树蝴蝶的紫荆树下,我不禁想入非非了。
8.选文前三段以写彩蝶树为主,请你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介绍这种植物的。
9.洋紫荆的名字有“兰花树”、“彩蝶树”、“朋友树”。作者为什么要将“朋友树”放在最后来介绍呢?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10.作者为什么要在第5段中插入一串遐想?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11.“生命本应该这样地繁花似锦”一句,具体含义是什么?
九、 语言表达
12.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填在横线上。(15字内)
本报讯(记者张永熙 通讯员粤水婷)记者昨晚从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获悉,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国家防办的通知精神和张德江书记、黄华华省长的指示精神,昨天下午李容根副省长在省防总召开防御今年第5号台风“格美”工作紧急会议,分析台风动态、水雨情及可能给广东带来的影响,研究对策,进一步部署。
李容根在会议上进行了紧急动员,提出五项措施:第一,要防止麻痹思想,紧急动员,做好防御台风“格美”的各项准备。第二,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第三,要突出防御重点、措施到位。第四,加强预报、科学防御。第五,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通力合作。
13.以下是文化馆张鹏同志在他博客里写的一段日志,有改动。请你从语体风格、用语得体等角度思考,下列加横线的词语哪些可能作了窜改,请你找出来,将序号填在括号里,并在横线上填入你认为合适的词句。(不必和原词字数一致)
a得悉恩师李昂先生夫妇昨日b到达穗,我坐公车,乘地铁,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他们c下榻的旅馆。先生虽年过花甲,但依然d酷酷的。寒暄之后,我将自己的e拙作f惠赠与他,请他g斧正并h惠存。先生在穗期间,我请他吃了肯德基,喝了艇仔粥,乐得他连声称i爽,他的外籍夫人也忍不住翘起拇指:j good,good!
①( ) ②( )
③( ) ④( )
14.仿照下列句子,从下列两个词中任选一个,写一句包含某种哲理的话。(4分)
例句:智慧 智慧是一颗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
答:天赋
理想
参考答案
三1、(略)
2、【贯穿与贯串】二者都有穿过的意思。“贯穿”指穿过、连通,如“这条公路贯穿全省12个县”。“贯串”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如“这篇讲话贯串着民本思想”。
【偶然与偶尔】二者都有“不经常”的意思,有时还可以通用。不同的是:“偶然”指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相对于必然),是形容词,如“这个问题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的”;“偶尔”指间或、有时候(相对于经常),是副词,如“偶尔见过一面”。
【询问与访问】二者都有“问”的意思。不同的是:“询问”指向人打听情况,如“值班干警接报后方始赶到现场询问情况”;“访问”指有目的地去探望人并跟他谈话,如“澳大利亚驻广州总领事访问顺德”。
【漫不经心与满不在乎】二者都表示不把事情放在心上。“漫不经心”侧重把正在做的事不放在心上,强调不认真,不专心。“满不在乎”是将应该考虑,应该关心,应该处理的事不放在心上。
四、1、
A引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认识菱角-----生活现象---提出中心论点
B自己认识菱角甚至蝴蝶、蝗虫的方法(片面性)
C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合理、科学的)
D农民掌握下雨的条件“黑云、风势、昆虫动态”
E良种变劣、山洞养猪不活
得出结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所以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2、
第7段、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站在正确立场上的聪明人并不茫然失措。
第8段、、自己因为一向看到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就以为天下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对人们早已调查出来的菱角的各种状态都不知道。
第9段、、我们寻常所说的“认识事物深刻”,事实上就是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高度掌握它的复杂性之谓。
第10段、、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胡复杂性、多样性,常常是我们做事摔筋斗的原因。
第11段、、广泛地吸取古今中外人们艰苦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学理论、学文化)……这一切是多么重要呵!
第12段、 、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道理——认识事物应掌握其一般性之后,更要掌握其特殊性。
3、
对比论证——
聪明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合理、科学的)
自己认识菱角甚至蝴蝶、蝗虫的方法(片面性)
正反对比举例论证——
农民掌握下雨的条件“黑云、风势、昆虫动态”
良种变劣、养猪不活
• 小结:本文主要通过对菱角的认识等事例说明一切事物具复杂性,多样性。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就必须掌握事物的一般性,更要掌握事物的特殊性,避免绝对化简单化地认识事物。
4、
• 例如:在广西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初见的时候,不禁小小吃了一惊。把一枚长着三个勾儿的菱角放在掌心里把玩了半天。心想:“吃了半辈子菱角,现在才知道有些地方的菱角原来长的是三个角,多特别哦!
• 改为:我在广西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时很惊讶。我将这种菱角进行观察之后认为,个别地方有三个角的菱角是很特别的事情。
• 是不是只有生物界有这种情形呢?不!一切事情都有复杂性、多样性。
• 改为:不仅生物界有这种情形,一切事情都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 我的天!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所不在的。
• 改为: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无往不在。
• 这样的认识方法,怎能谈得上精确呢。
• 改为:这样的认识方法,谈不上精确。
• 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 改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必须杜绝简单化绝对化的认识方法。
• 口语:通俗自然、简洁生动;
• 书面语:词语雅正,结构严谨
• 五、课后巩固练习:
• 1.C(C都读jí。A“角色”的“角”读jué,其它读jiǎo。B“拘泥”的“泥”读nì,“风光旖旎”的“旎”读nǐ,其它读ní。D“模样”的“模”读mú,“厉兵秣马”的“秣”读mò,其它读mó。)
• 2.B(茫然失措)
• 3.B(①“贯穿”指穿过、连通,“贯串”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②“询问”指向人打听情况,“访问”指有目的地去探望人并跟他谈话。③“偶然”相对于“必然”而言,指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是形容词;“偶尔”相对于“经常”而言,指间或、有时候,是副词。)
• 4.C(“自怨自艾”用于悔恨自己的错误。)
• 5.A(B“川”即河流,前后重复。C“的原因”与“造成的”杂糅。D“不被经常打断”应作“不再经常被打断”。)
• 6.A(第一句中“绿”和“青”写的是“色”,“艳”和“盈”写的是态。故应选①。“与其……不如……”“不仅……更……”二者都强调后一分句,但“与其”用在放弃的一面。根据原文内容应选③。)
• 六、课文阅读参考答案:
• 1、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串于一切事物之间。
• 2、复杂性、多样性。
• 3、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往不在的。
• 4、机械地片面地认识事物。正视现实,严于解剖自己的思想品质。
• 七、精段精炼
5.能认识到事物有规律可寻,并在了解了事物的一般性之后,又努力去了解事物特殊性的人。
6.(1)只靠生活经验认识事物。
(2)只靠书本认识事物。
7.农民的事例表明,要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就要在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高度掌握它的复杂性。文章提出了事物具有复杂性、多样性这样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深刻地认识事物呢?文章在这里已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这个观点又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八、拓展训练
8.作者按总分的顺序来介绍彩蝶树。第一段总的写洋紫荆的花和叶长得十分有趣,第二段介绍它的花有着不同的花色种类,第三段写它的叶子形状十分有趣。
9.将“朋友树”放在最后来介绍,与下文作者回忆自己的朋友能够更好地衔接,从而讴歌了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的友谊,和人世间像彩蝶树一样美丽动人的故事。
10.作者遐想了彩蝶树的来历,想像了这么一对侠义的朋友,从而凸显了文章讴歌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的友谊和人世间美丽的故事之主旨,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美感和神秘色彩。
11.人的一生,应该像这位叫“荆”的朋友一样,为美丽的事业而活着,而献身,这样的生命,是多么辉煌、有意义啊。
九、语言表达
12.广东严密部署防御第5号台风格美。(答案要饱含关键词:广东、防御、5号台风。)
13. b、抵(须和单音节词“穗”风格一致) d、风度翩翩\精神矍铄(保持书面语体风格) f、敬赠\奉送(别人赠送给自己才用“惠赠”) i、妙\好(“爽”不符合老者的言语习惯) (意思相近则可)
14.答案示例:天赋是一棵幼苗,如果用勤奋浇灌,就会不断茁壮成长。(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要与原句一致。)
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