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馓子的传说
各地形态各异的食品“馓子”和馓子的传说故事
维吾尔、回民、撒拉族的馓子
馓子是维吾尔、回民、撒拉族在每年欢度传统的“古尔邦节”、和肉孜节、“尔德节”、“圣纪节”,以及婚丧大事中,节日必备的迎宾食品。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有一盘黄澄澄的多层的圆柱形的油馓子。当客人来到的时候,宾主互致节日问候。客人入座后,笑容可掬的主人首先掰下一束油馓子递到客人面前,然后斟上香喷喷的奶茶或茯茶,殷勤地给客人泡上主人喜欢食用的新疆石河子产的方块糖。客人吃着油馓子喝着茶,主人高兴地连声说:“热合买提,热合买提。”(汉语“谢谢”的意思),感谢客人的光临。
霍城回族人做馓子有一番讲究,要选用上等白面和澄清的胡麻清。制作时,用花椒水、鸡蛋清、熟胡麻油和适量盐水加入面粉,揉和成柔软均匀的面坯,再分成均匀的小块揉成饼状,制成的面几子,经反复揉搓成细条,盘成面束,此后用两根细木棍自内撑起面束,置入热油中,逐段放入,使其形成大半圆状的面束定型,炸至金黄,起锅堆放盘内。
宁夏回族的馓子,素来以股条细匀,香酥甜脆,金黄亮润,轻巧美观,而博得中外人士的赞誉。1985年,阿拉伯国家友好人士访宁夏在回族家中做客,称赞宁夏馓子酥脆。1982年西北五省烹饪比赛表演,宁夏馓子誉满西安。炸馓子也叫摆馓子,要有娴熟的技巧,回族妇女擅长炸馓子堪称一绝。炸好了,香酥甜脆,炸不好,绵如皮条,回族办喜事炸馓子多由老年或中年妇女掌锅。馓子不仅造型独特,而且方便易作,如今不但回族家里广泛作,而且西北信仰伊斯兰教的其它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撒拉族等都有节日作馓子的习俗。现在馓子已成为回民团结和睦友爱 的象征,是欢度节日不可缺少的圣洁的食品。吴忠回族擅长炸制馓子,并且十分钟爱这种美食。每逢开斋节、古而邦节等民族节日,回族家庭都炸馓子招待客人,馈赠邻里。制作方法是:将 精面粉加入盐水揉和,反复揉压后,搓成粗条,抹上食用油放入盆中醒面。待油锅热时,将面条制成并列成环状,入油锅炸至金黄色,捞出凉干即可食用。特点是造型优美,香脆可口。
河北迁安建昌营馓子的传说
河北迁安建昌营馓子,色泽嫩黄,薄如纸,最薄处呈半透状。吃起来酥脆可口,香而不腻,是极好的营养食馓子可以长期放置不变质,夏季一般可放半个月,冬季可放两个月以上。建昌营的馓子至少已有二百年的历史。撒子具有医疗价值。《本草纲目》中称它可以“利大小便,润肠,温中益气。”所以建昌营人都买它用来肺人、产妇或给老人做补品。建昌营的传统食品一一撤子,除在本地大量销售,还远销到京、唐、沪及内蒙等地,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食品。咸谈适中、馓条纤细、入口即碎的特点,赢得人们的喜爱。 用以招待兄弟民族客人,可见油馓子亦成为各族人民共同喜爱的名点美食了。
江苏徐州的蝴蝶馓子
徐州的蝴蝶馓子外型美观,口感颇佳。苏东坡在徐州任职期间喜食这种馓子,在他的《寒具诗》中写道:“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寒具”是馓子两汉时期的别称) 馓子也常被百姓作为一种中药而采用。故此,徐州民间常用馓子泡汤,配以延胡索、苦楝子治疗小儿小便不通;用地榆、羊血炙热后配馓子汤送下,治疗红痢不止。尤其是产后妇女,在月子里喝红糖茶泡馓子,以利于散腹中之瘀。 徐州人最喜爱的食法是烙馍卷馓子,配以稀粥,吃起来惬意舒坦。
凉州米汤油馓子
米汤油馓子是凉州特色小吃之一。米汤用凉州特产黄米和少许扁豆调入砂锅用旺火熬成,再将少许面粉或玉米淀粉打成糊状兑入,加入适量碘盐;食前炝清油、葱花、花椒粉即成。特点是味咸色黄,入口绵细香甜。进食时将炸好的油馓子撅成小段,泡入扁豆米汤中,再加少量白糖。这是一种经济实惠的风味食品。尤其在炎热的夏季,或醉酒后,食用米汤油馓子既可降低体温,又可调解饮食口味。
湖南长沙煮馓子
湖南长沙煮馓子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长沙火宫殿的一大创新。上世纪40年代,名厨张桂生在火宫殿开始制作馓子。面粉要选用山东产的大麦,其磨细的程度要用80目的罗筛过筛,和面要九搓八压,拉丝要柔顺如棉。下锅油炸更要掌握油温火候。馓子在锅中要不断地翻动,这样才能使馓子均匀发泡,通体金黄,酥脆芳香,落口消融。 原汤制作也丝毫不能含糊。先把黑豆豉用纱布包起来,用鸡鸭骨、猪臀子骨等多种原料配方熬制一天一夜。馓子放进去不宜久煮,要软而带脆,口感适宜,诀窍全靠师傅掌握。
河南汝南清油细面馓子
清油细面馓子是汝南的特产之一,牛金生家做得馓子最好。牛金生的祖父学炸馓子,从炸馓子的过程中,逐步摸索出制作空心挂面。牛金生的父亲牛中彬二十多岁时(民国初年),牛记空心挂面已誉满全城。与牛记馓子一样,号称"双绝"、赵倜任河南督军时,曾专门把牛家请到开封炸馓子、做挂面。
内蒙古羊油馓子
每逢过年或有喜庆之事,蒙古族牧民便忙碌地炸羊油馓子。羊油馓子炸成后,就同其它食品一同摆到桌子上,供人们享用。羊油馓子为长条形,一层一层地垒到桌子上,足有一尺高。浅黄色的羊油馓子上放着几颗红枣,显得格外吉祥。无论纵看或横看,都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线条美。制作羊油馓子的原料,有白面、素油、糖、白矾。往一定量的白面中,放上适量的白矾、素油和糖,用水和起来。面和的不能硬,也不能软。让它饧上一会儿,就可以制作了。
制作时,应根据馓子的大小,把饧和好的面揪成小面剂,放到面案上搓成细长条,对折几次,很快放到滚热的羊油锅里炸熟。羊油馓子晾凉后,表面裹着一层洁白的羊油,看上去黄、白相间,很有特色。吃的时候,把羊油馓子掰碎,泡在奶茶中。羊油馓子吃在嘴里,酥脆甜香,别具风味。
江苏淮安馓子和传说
淮安人制作馓子历史悠久,但享有盛名是在咸丰以后。山阳城内镇淮楼南,有一家姓岳的馓店,在以往大馓子基础上作了创新,选用上等原料,做成精致小巧的麻油茶馓:分甜咸两味,色泽嫩黄,香美酥脆。有梳子、篦子、扇子、宝塔、葫芦、菊花、蝴蝶、如意等形状,宛如金丝缠绕而成。据《本草纲目》:馓子味甘咸,无毒,利大小便,润肠,温中补气。然淮安人一直以其防治大小产引起的各种妇女病,故有送馓子给产妇的习俗,常说一句歇后语:“坐月子没吃馓子——亏大发了。”有一年,慈禧太后也得了乳腺病,御医山阳人韩达哉不动声色地开出了一张食疗方:用四枚红枣煎汤半小盏,泡半把岳家茶馓,清晨空腹用。服后不久即痊愈,自此令淮安年年进贡。宣统二年,鼓楼茶馓在南洋劝业会上获铜奖,开始远销国外。
山东兖州油炸馓子和传说
兖州馓子遍及城乡。其条匀细,中含芝麻,脆而酥,大嚼一口,香满齿颊,再嚼一口,余香入怀,三日不绝。有这样的传说:兖州息马地街有一对夫妻,做的馓子口味极佳。其妻身材窈窕,秋波凝睇,楚楚动人,疑是卖酒文君,好似贵妃转世。一时城内骚动,周近乡邻争相购买。时有一州官,嗜酒好色,久闻馓子店有一卖馓女,就带一随从,微服私访,追寻馓子的清香,走进店里。州官一见这金黄油嫩的馓子,口水直流,便狼吞虎咽,大吃一通。饱餐后,竟大摇大摆地走出店门,随从问日:“秀色可餐,大人有意乎?”州官拍了拍吃饱的肚子沉思后叹曰:“馓味奇美,色香俱全,秀色不必餐矣。”后此事传开,众人皆大笑,小店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云南陆良麻衣馓子
云南陆良麻衣馓子远近驰名,是馈赠亲友、款待佳宾、逢年过节难得的美食和礼品。
关于麻衣馓子来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时候,三岔河街上有些人家做“糖馓子”在街市上卖。最初是用糖水浸煮,又叫“水馓子”,不知经营了多少年。一天晚上,有家正忙着做馓子,麦面快完了,只剩下不多的一点,主人一不小心把挂在旁边的一盏油灯撞翻了,半盏菜油全泼在面团上。主人心想“反正馓子离不了油”,就把它揉和在面团里,扭成面团下锅煎炸。等捞起来放进糖稀里煮后才发现,这些搀杂进灯油的馓子,颜色黑,不像平日的那样鲜黄,没有卖样。主人后悔不已,于是,一一拣了出来,并顺手拈了一个尝尝,又香又酥又脆,更奇特的是,面团心里灌满了饴糖,甜润润柔腻腻的,舒心爽口极了!
第二天,主人就在摆摊时将这些馓子当样品,请过往的顾客们都尝上一个。顾客们无不啧啧称好,纷纷要主人专门做这种馓子来卖。主人依从顾客们的意见照办了,但是做出来的馓子总是僵硬实心,中间灌不进糖稀去。经过反复寻思,主人终于从打翻的油灯上悟出了名堂:若要灌进糖稀,面团里少不了油,因为面团里加油后,能起到分离疏孔的作用,再经油炸后,放入糖水一煮,糖稀便沿孔渗灌进云了。虽然找到诀窍,但搀入菜油炸出来的馓子,还是不如撞翻油灯那次的好。日思夜想,最后才悟出面团和油兑合的比例要得当。为此,主人先后试验了七七四十九次,才告成功。后来,又为断改进制作工艺,将馓子穿上“芝麻糖衣”便取名“麻衣馓子”。如今,陆良县糕点厂已恢复生产此项地方特产,配以精美包装的麻衣馓子,畅销全省。
山东济南细馓子
济南馓子是济南的传统食品。是炸制的细如线绳、状如长麻花形的食品,不仅吃起来微咸香酥,看起来也似一件件美妙的工艺品。《中国名菜谱》的“小吃”部中载有:“细馓子系钟兴和所创制,钟在历下区钟楼寺街为摊商,制售馓子三十余年,技艺精良,有独特风味,甚为消费者所喜爱。”
济南人吃馓子,有固定的程式套数,一是要与马蹄烧饼配套夹着吃,马蹄烧饼最好是西关西青龙街一带的芝麻马蹄烧饼;二是放到甜沫或粥内泡着吃,其味妙不可言。
山西洪洞油炸馓子和传说
《洪洞县志》记载:每年农历二月二,洪洞、赵城两县要在广胜寺进行祭水庙会。到了这一天,广胜寺人山人海,两县县令及地方绅士都来参加。但见庙会中有敲锣打鼓的,还有卖油糕、豆腐菜、羊杂烩等各种风味小吃的。在这众多的摊点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县来的烹饪高手,在此架起油锅炸馓子。这既是一场技术表演比赛,又是祭水前的必要准备。待炸出的馓字在大方桌上堆成了“山”,人们便开始祭水。祭水由“水神庙”的高僧主持,主要内容是向莲花池投馓子。说来奇怪,每投进10个馓子,到了分水亭,必然分成北面7个,南面3个。经过测量,北面的水流量之比为7:3。为什么三、七分水,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早以前,洪洞、赵城两县人为争夺霍泉水经常发生争斗,甚至出了人命。后来两县达成协议,在滚沸的炸馓子的油锅里,放10个铜钱,每县推选出一个代表用手捞,依据捞出的铜钱数分水。结果赵城代表捞出7枚,洪洞代表捞出3枚,于是便修筑了这个三、七分水的亭子。
周作人的《谈油炸鬼》
刘廷玑著《在园杂志》卷一有一条云:“东坡云,谪居黄州五年,今日北行,岸上闻骡驮铎声,意亦欣然。铎声何足欣,盖久不闻而今得闻也。昌黎诗,照壁喜见蝎。蝎无可喜,盖久不见而今得见也。子由浙东观察副使奉命引见,彼黄河至王家营,见草棚下挂油煠鬼数枚。制以盐水和面,扭作两股如粗绳,长五六寸,于热油中煠成黄色,味颇佳,俗名油煠鬼。予即于马上取一枚啖之,路人及同行者无不匿笑,意以为如此鞍马仪从而乃自取自啖此物耶。殊不知予离京城赴浙省今十六年矣,一见河北风味不觉狂喜,不能自持,似与韩苏二公之意暗合也。”在园的意思我们可以了解,但说黄河以北才有油煠鬼却并不是事实。江南到处都有,绍兴在东南海滨,市中无不有麻花摊,叫卖麻花烧饼者不绝于道。范寅著《越谚》卷中饮食门云:“麻花,即油煠桧,迄今代远,恨磨业者省工无头脸,名此。”案此言系油秦桧之,殆是望文中义,至同一癸音而曰鬼曰桧,则由南北语异,绍兴读鬼若举不若癸山。
中国近世有馒头,其缘起说亦怪异,与油煠鬼相类,但此只是传说罢了。朝鲜权宁世编《支那四声字典》,第一七五Kuo字项下注云:“煠馃Kuo,正音。油子,小麦粉和鸡蛋,油煎拉长的点心。油炸;同上。但此一语北京人悉读作Kuei音,正音则唯乡下人用之。”此说甚通,鬼桧二读盖即由转出。明王思任著《谚庵文饭小品》卷三《游满井记》中云:“卖饮食者邀诃好火烧,好酒,好大饭,好果子。”所云果子即油子,并不是频婆林禽之流,谑庵于此多用土话,邀诃亦即叱喝,作平声读也。
乡间制麻花不曰店而曰摊,盖大抵简陋,只两高凳架木板,于其上和面搓条,傍一炉可烙烧饼,一油锅炸麻花,徒弟用长竹筷翻弄,择其黄熟者夹置铁丝笼中,有客来买时便用竹丝穿了打结递给他。做麻花的手执一小木棍,用以摊饼湿面,却时时空敲木板,的答有声调,此为麻花摊的一种特色,可以代呼声,告诉人家正在开淘有火热麻花吃也。麻花摊在早晨也兼卖粥,米粒少而汁厚,或谓其加小粉,亦未知真假。平常粥价一碗三文,麻花一股二文,客取麻花折断放碗内,令盛粥其上,如《板桥家书》所说,“双手捧碗缩颈而吸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代价一共只要五文钱,名曰麻花粥。又有花十二文买一包蒸羊,用鲜荷叶包了拿来,放在热粥底下,略加盐花,别有风味,名曰羊肉粥,然而价增两倍,已不是寻常百姓的吃法了。麻花摊兼做烧饼,贴炉内烤之,俗称洞里火烧。
小时候曾见一种似麻花单股而细,名曰油龙,又以小块面油炸,任其自成奇形,名曰油老鼠,皆小儿食品,价各一文,辛亥年回乡便都已不见了。向条交错作“八结”形者日巧果,二条缠圆木上如藤蔓,炸熟木自脱去,名曰倭缠。其最简单者两股稍粗,互扭如绳,长约寸许,一文一个,名油馓子。以上备物《越谚》皆失载,孙伯龙著《南通方言疏证》卷四释小食中有馓子一项,注云:“《州志》方言,馓子,油煠环饼也。”又引《丹铅总录》等云寒具今云曰馓子。寒具是什么东西,我从前不大清楚,据《庶物异名疏》云:林洪《清供》云,寒具捻头也,以糯米粉和面麻油煎成,以糖食,据此乃油腻粘胶之物,故客有食寒具不濯手而污桓玄之书画者。”看这情形岂非是蜜供一类的物事乎?
刘禹锡寒具诗乃云:“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诗并不佳,取其颇能描写出寒具的模样,大抵形如北京西域斋制的奶油镯子,却用油煎一下罢了,至于和靖后人所说外面搽糖的或系另一做法,若是那么粘胶的东西,刘君恐亦未必如此说也。《和名类聚抄》引古字书云,“糫饼,形如葛藤者也,”则与倭缠颇相像,巧果油馓子又与“结果”及“捻头”近似,盖此皆寒具之一,名字因形而异,前诗所咏只是似环的那一种耳。麻花摊所制各物殆多系寒具之遗,在今日亦是最平民化的食物,因为到处皆有的缘故,不见得会令人引起乡思,我只感慨为什么为著述家所舍弃,那样地不见经传。刘在园范啸风二君之记及油炸鬼真可以说是豪杰之士,我还想费些功夫翻阅近代笔记,看看有没有别的记录,只怕大家太热心于载道,无暇做这“玩物丧志”的勾当也。
[附记]
尤侗著《灵斋续说》卷八云:“东坡云,滴居黄州五年,今日北行,岸上闻骡驮锋声,意亦欣然,盖不闻此声久矣。韩退之诗,照壁喜见蝎,此语真不虚也。予谓二老终是宦情中热,不忘长安之梦。若我久卧江湖,鱼鸟为侣,骡马鞞铎耳所厌闻,何如钞乃一声耶。京邪多蝎,至今谈虎色变,不意退之喜之如此,蝎且不避而况于臭虫乎。”西堂此语别有理解。东坡蜀人何乐北归,退之生于昌黎,喜蝎或有可原,唯此公大热中,故亦令人疑其非是乡情而实由于宦情耳。
廿四年十月七日记于北平。
[补记]
张林西著《琐事闲录》正续各两卷,咸丰年刊。续编卷上有关于油炸鬼的一则云:“油炸条面类如寒具,南北各省均食此点心,或呼果子,或呼为油胚,豫省又呼为麻糖,为油馍,即都中之油炸鬼也。鬼字不知当作何字。长晴岩观察臻云,应作桧字,当日秦桧既死,百姓怒不能释,因以面肖形炸而食之,日久其形渐脱,其音渐转,所以名为油炸鬼,语亦近似。”案此种传说各地多有,小时候曾听老妪们说过,今却出于旗员口中觉得更有意思耳。个人的意思则愿作“鬼”字解,稍有奇趣,若有所怨恨乃以面肖形炸而食之,此种民族性殊不足嘉尚也。秦长脚即极恶,总比刘豫张邦昌以及张弘范较胜一筹罢,未闻有人炸吃诸人,何也?我想这骂秦桧的风气是从《说岳》及其戏文里出来的。士大夫论人物,骂秦桧也骂韩□胄更是可笑的事,这可见中国读书人之无是非也。
民国廿四年十二月廿八日补记。
(1935年12月作,选自《苦竹杂记》)
青海美食——油炸馓子 “花花甜,月饼酥,油炸馓子香又脆”。这首民谣是对青海面食佳品的赞美。馓子则是美食中的“精品”,是河湟农业区各族人民逢年过节或婚嫁喜庆之日制作的油炸食品。
青海民风淳朴,当地人素来热情好客。当客人来到青海过年,干净清爽的庭院,桑烟缭绕的房间,还有临窗大火炕上摆放的一桌丰盛的茶点,足以会让客人有“家”的感觉。只见盛在碟子里的花花,镶嵌着团龙、飞凤,有如绽开的花朵;明净的花瓷圆盘里置于桌子两端,盛的则是层层叠起的馓子,像无数龙蛇竞走,妙不可言。
这时女主人会双手捧起一小把馓子,请客人“嗑”一点,尝一尝。说“嗑”馓子,是因为馓子酥脆,吃起来如嗑瓜子,味美的赞叹声未落,好客的女主人又会在薄胎细瓷碗里给你盛上一碗飘香的奶茶,让客人泡上一碗吃。馓子泡到奶茶里,会绵软而无须咀嚼,这是最合老人们口味的。
青海人喜爱馓子,是因为在油炸的面食中,其色、味、形俱佳,让人食欲大增。可是,馓子要炸的酥脆,是需要掌握一定技术的,否则,炸出的馓子形同焦炭,干吃咬不动,泡在奶茶里不绵软,吃起来难以下咽。
油炸馓子,要用上等麦子磨的面粉,加少许食盐和调料,用水调和,揉成面坯,然后再搓成条状,环绕排满盆中,上面洒抹一些菜籽油,待面条在盆中回透,弹拉力恰到好处时,主妇即将面条绕在手上,用手来回抻开,粗细均匀一致,折叠造型,放入油锅,用筷子轻轻翻动,掌握火候,炸成大把或小把的,便是金丝套环的黄脆脆的金馓子。出锅的馓子,层叠陈列,轻巧美观,如金条缠绕,九曲十弯,又如琥珀似的雕塑,叫人喜爱不已。苏东坡在《寒具》诗中云:“纤手搓来玉色勾,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便是对巧妇炸馓子的情景做出的形象描写。
由于地域不同,各地的馓子各显风采,但青海的油炸馓子,是很有名气的。在青海人心目中,馓子无论是在婚丧嫁娶,还是在逢年过节,都是既能当美食,又能做礼品的;是既能做菜点,又能敬神佛的供品。在一般的家宴上呈上一盘层层叠起的油炸馓子,就会让客人一饱口福。今天,在青海农业区的城镇市场上,有专门出售馓子的店铺,人们将它购买来当做走亲访友的礼品。由于馓子是油炸的,又干又脆,存放时间长,出门干活的青海人,就会将馓子折碎做为携带的食品,因为它不发霉,不变味,胜似“压缩饼干”。
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