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节能法制与政策制度,(中),第,1,页,/,共,40,页,第五章 节能标准,第一节 节能标准化概述,第二节 通用节能标准,第三节 能耗限额类标准,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第五节 热电联产标准,第六节 合理用电标准,第,2,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一、知识结构,合理用热标准,合理用热标准概 述,合理用热标准的主要内 容,燃料燃烧的合理化,传热的合理化,减少传热与泄漏引起的热损失,余热的回收利用,实行热能合理配置,第,3,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二、了解内容,合理用热标准概述:,以,GB/T 3486,1993,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为基础,GB/T15316,2009,节能监测技术通则,GB/T15317,2009,工业锅炉节能监测方法,GB/T17954,2007,工业锅炉经济运行,GB/T18292,2009,生活锅炉经济运行,等配套标准,第,4,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三、理解要点,(一)标准的实施时间,GB/T 3486,1993,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以下简称标准)于,1994,年,2,月,1,日开始实施。,(二)标准的适用范围和目的,适用于一切用热企业,是指导企业合理用热的综合性标准。目的是引导企业充分合理使用热能,提高热能利用效率。,第,5,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GB/T 3486-1993,)的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燃料燃烧的合理化;,(,二,),传热的合理化;,(,三,),减少传热与泄漏引起的热损失;,(,四,),余热的回收利用;,(,五,),实行热能的综合利用与用能设备的合理配置。,第,6,页,/,共,40,页,(一)燃料燃烧的合理化,1,燃料燃烧的控制指标,(,1,)燃料燃烧的主要控制指标,包括根据燃烧设备、使用燃料的种类及不同燃烧方式,规定的空气系数、排渣含碳量等指标。,(,2,)采用火床燃烧的工业锅炉,实际操作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排渣含碳量。,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第,7,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一)燃料燃烧的合理化,1,燃料燃烧的控制指标,(,3,)可燃性气体的排放应符合,GB 13271,的要求。对锅炉烟气中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烟气黑度的排放限值作了规定。,(,4,)采用合理的燃烧设备和燃烧工况,选择适当的助燃剂,防止各类燃烧装置在运行中结渣和沾污,提高锅炉热炉率。,第,8,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一)燃料燃烧的合理化,2,燃料燃烧方面的测量与记录,(1)分析与记录燃料的成分(包括煤的工业分析)及发热量;,(2)应配备必要的计量仪表,测量与记录燃烧装置的燃料、助燃空气与雾化剂的用量、温度与压力,并测量与记录排出烟气中的含氧量(或二氧化碳量);,第,9,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一)燃料燃烧的合理化,2,燃料燃烧方面的测量与记录,(3)分析与检验排出烟气及灰渣中的可燃成分量;,(4)燃料燃烧监测仪器的配置,应能满足评价用热合理性的需要,能反映燃料燃烧的真实情况;,(5)燃油设备及容量大于等于,7MW,的工业锅炉、燃耗,1500tce/a,以上的窑炉,应配备燃烧过程自控系统,有条件的应装设燃烧过程微机控制和检测系统。,第,10,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一)燃料燃烧的合理化,3,燃料设备的检查与维修,(,1,)检查并维修燃烧装置、安全装置、供风引风装置、燃烧控制系统、管路、阀门等,使之保持良好状态。燃烧设备应有定期检查维修制度,明确检修技术要求,建立检查与维修记录档案。,(,2,)定期按规定检查、校正和维修计量仪表,使之正常运行。,第,11,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一)燃料燃烧的合理化,4,改善燃料燃烧的措施,(,1,)燃烧装置类型及其特性参数的选择,必须适合燃料种类及其理化性能,适合热设备与工艺的要求,并且要有足够的可调范围,以满足加热负荷变化的要求。,(,2,)供风引风系统必须保证必要的风量与压力,供风、引风系统的能力必须和燃料主体、设备相匹配,其富裕度不应过大,尽量采用变速调节系统。,第,12,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一)燃料燃烧的合理化,4,改善燃料燃烧的措施,(,3,)安装燃烧控制装置,应根据排出烟气中的含氧量(或二氧化碳量),调节空气,燃料的比例,使之符合空气系数管理的要求,并使排出炉膛烟气中可燃成分降低到最低值。,(,4,)研究采用新的燃烧方法、燃烧装置及其布置方式时,应采用合理的炉型结构,以进一步提高热效率。,第,13,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一)燃料燃烧的合理化,4,改善燃料燃烧的措施,(,5,)燃烧设备与所使用的燃料品种应相互适应并保持质量相对稳定,对燃料应进行合理调配合理加工(如动力配煤和型煤)与合理存放,鼓励开展劣质燃料、煤矸石等的综合利用。,(,6,)遇有严重结渣而无法调整时,可采用化学除渣剂给予清除,所选用的化学除渣剂应不损害受压元件和耐火衬里。,第,14,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二,),传热的合理化,合理的传热就是通过改进加热或冷却的方法和改善换热设备,尽可能的减少能耗,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传热的合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热管理的要求;,2,、与传热有关的测量与记录;,3,、传热设备的检查维修;,第,15,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二,),传热的合理化,4,、改善传热的措施;,5,、改善传热设备的运行管理;,6,、采用高效的设备与节能工艺流程。,第,16,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二,),传热的合理化,1,传热管理的要求,对被加热或被冷却物体的温度,用于加热的蒸汽或其他载热体的温度、压力及流量,应根据工艺要求和节能的原则制定合理的控制指标及有关的管理要求。,第,17,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二,),传热的合理化,2,、与传热有关的测量与记录,(1)测量与记录被加热或被冷却物体及载热体的温度、压力与流量,以及表征设备热工状况的其他参数。,(2)对采暖、降温和空气调节有要求的厂房,应测量与记录其室内温度、湿度及其耗能工质的必要参数或消耗量。,第,18,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二,),传热的合理化,3,、传热设备的检查维修,(1)检查并维修传热设备及其附件,保持其处于完好状态;,(2)清除传热设备内沉积的灰渣、水垢或其他附着物,保持其良好的传热性能;,(3)清除空气调节设备过滤器的堵塞物、热交换器的结霜、冷凝器的水垢等,保持设备的良好工作状况;,第,19,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二,),传热的合理化,3,、传热设备的检查维修,(4)对工业锅炉、冷却构件、电站锅炉和其他中、高压锅炉等的给水,按规定进行水质管理;,(5)定期检查、校正和维修设备的计量仪表,使之正常运行,建立仪器仪表的检修记录档案,明确检修技术要求。,第,20,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二,),传热的合理化,4,、改善传热的措施,采取各种先进的技术,改善传热设备的传热,降低热量的损耗,提高综合热效率。,第,21,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二,),传热的合理化,5,改善传热设备的运行管理,(,1,)一是调整被加热或被冷却物体的数量,使每台设备接近额定产量,防止因产量过低或过高而增加热耗。二是多台热设备并列运行时,应根据单产热耗最低的原则,调整开动台数及各台负荷。三是工业锅炉运行中,当负荷变化时,应注意监视锅炉运行情况,并及时进行调整。,第,22,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二,),传热的合理化,5,改善传热设备的运行管理,(,2,)对连续生产中周期工作的加热设备,或对同一被加热物反复加热的设备,应尽可能缩短两个加热周期间的空烧停歇时间。,(,3,)在工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采用被加热物热输热装技术,并尽可能提高热装温度。,(,4,)对热效率过低或热耗过高的设备,应改进结构、调整操作,必要时及早淘汰更新。对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淘汰产品按规定限期淘汰。,第,23,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二,),传热的合理化,6,采用高效的设备与节能工艺流程,一是改造与新建热设备时,必须采用能够提高设备热效率的结构型式、建造材料及操作制度;,二是应尽量创造条件推广采用节能型工艺流程。,第,24,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三)减少传热与泄漏引起的热损失,1,减少热损失的管理要求,2,有关热损失的测量与记录,3,热设备的检查与维修,4,减少热损失的措施,第,25,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三)减少传热与泄漏引起的热损失,1,减少热损失的管理要求,(,1,)输送载热体的管道、装置以及热设备的保温、保冷应符合标准要求。,(,2,)工业锅炉和工业炉窑外壁表面平均温度排烟温度应符合标准要求。,第,26,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三)减少传热与泄漏引起的热损失,2,有关热损失的测量与记录,为掌握热设备的热损失状况,定期进行保温、保冷状况的测定与分析,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与设备的热平衡测定与分析结合进行。,第,27,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三)减少传热与泄漏引起的热损失,3,热设备的检查与维修,(,1,)一是对热设备及其附件和保温、保冷结构定期进行检查与维修;二是对炉体及孔门进行检查与维修,保证其气密性;三是对蒸汽疏水阀、热力管网进行检查与维修;四是明确检修技术要求,并建立检查与维修档案。,(,2,)一是对输配电线路,供水、供气、供汽、供热管道等要定期巡查,测定其损耗。二是供热管网和用热设备及附件不得有可见的漏水或漏汽现象。,第,28,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三)减少传热与泄漏引起的热损失,4,减少热损失的措施,从绝热、保温、密封、加盖或罩、操作等方面减少热损失。,第,29,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四)余热的回收利用,1,余热回收利用的管理要求,2,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的设置,3,对余热的测量与记录,4,余热回收设备的检查与维修,改善余热回收利用的措施,第,30,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四)余热的回收利用,1,余热回收利用的管理要求,(1)对于排出烟气的各种热设备,应制定回收利用的具体要求;,(2)对于排出冷凝水及其他低温液体的设备,应对必须回收利用其余热的物体温度、数量、范围等制定具体要求;,第,31,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3)对于排出液态,固态的高温物体和废物的热设备,应对必须回收利用其余热的参数制定具体要求;,(4)对于排出具有可燃成分的固、液、气态废物的热设备,应制定回收利用范围的要求;,(5)对于排出具有余压的气体、液体的热设备,应制定回收利用余能范围的要求;,(6)对于高温产品的显热(物理热,),,应尽量回收利用。,第,32,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四)余热的回收利用,2,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的设置,余热回收的方式各种各样,但可以分为两大类:热回收和动力回收。从回收的技术难易程度上看,利用余热锅炉回收气、液的高温余热比较容易,回收低温余热则比较困难。所以,在回收余热时,首先应考虑到所回收的余热是否有用处和经济上的是否合算。,第,33,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四)余热的回收利用,3,对余热的测量与记录,一是为掌握余热介质的温度与数量、可燃物质的成分(或发热量)与数量,以及余能载体的压力与流量等参数,应进行有关的测量与记录;二是应对余热、余能的回收利用装置的运行参数进行测量与记录。,第,34,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四)余热的回收利用,4,余热回收设备的检查与维修,(1)对回收利用余热余能的设备进行检查,清除沉积的尘渣,修补泄漏载热体的部位,更新损耗的物件等,保持设备完好,运转正常,并建立检修记录档案。,(2)定期检查、校正和维修计量、测试仪表,使之正常运行。,第,35,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四)余热的回收利用,改善余热回收利用的措施,(,1,)输送余热载热体的烟道、管道等,应尽可能保持严密,并应改善其保温性能,以减少载热体的温降及热损失。,(,2,)改善余热回收设备的传热面的性能和形状,增加其表面积,以提高余热的回收率。,(,3,)研制开发并采用余热回收率高,预热温度高或产生蒸汽压力高的新型高效余热回收装置及能将低品位热能转换成高品位热能或电能的余热回收装置。,第,36,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五)实行热能的综合利用与用能设备的合理配置,1.,有条件的企业应实行热、电、冷并供,或热电并供。,2,在用热系统配置时应考虑对高品位热能的梯级开发,多次利用,如多效蒸发系统。,第,37,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五)实行热能的综合利用与用能设备的合理配置,3,在热设备负荷变化较频繁而又无法从生产调度获得平衡的情况下,可采用蓄热器,实现热源和用热设备的合理匹配。,4,在生产工艺允许条件下,应避免采用间断加热和重复加热等方式。,第,38,页,/,共,40,页,第四节 合理用热标准,四、掌握重点,(五)实行热能的综合利用与用能设备的合理配置,5,一是改善系统的保温与保冷的设计,进一步降低系统的热、冷量损失。二是企业应关注本行业节能技术应用,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第,39,页,/,共,40,页,谢谢大家!,山东省能源管理师培训辅导教师,李宁,电话:,13969195276,邮箱:,jnlining723,第,40,页,/,共,40,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