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关于为师徒制教师成长模式注入主体间性理
念
论文关键词:主体性 主体间性 交往
论文摘要:主体间性概念意指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目的在于
超越工具理性、实现人的主体性。师徒制模式固化了新教师,可通过
使各教育主体在精神层面生成主体间性理念,并在实践中相互交往对
其进行变革。
一位走上讲台只有两年的青年教师,其语文课教学模式已固定为
五个环节:作者简介、生字词识记、朗读课文、总结段落大意和中心
思想、布置作业。这与上个世纪的传统教学模式之雷同令人震惊。一
位年轻教师的教学模式怎么会如此僵化?笔者试以主体性、主体间性
理论为工具反思师徒制教师成长模式,并对上述现象进行分析。
一、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主体性思想源起于笛卡尔,以其名言"我思故我在"为表征,意
指人思考的对象是客体,人因其对客体的思考而
具有了主体性。主体与客体两个概念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
的前提。具体可理解为,个人以自我为中心,通过认识、征服、占有
自然界物质和其他人,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使对方成为客体) ,
使自己的各种利益需求转化为现实,以自己事实上成为自然和其他人
1
的对立者为代价,展现能动性并实现自我诉求(使自己成为主体) 可 。
以说, "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发生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以'我'为中心
的能动性、占有性" 。①
主体性思想的历史意义在于,以其出现为起点,人在哲学领域摆
脱了"上帝的奴仆"的地位,人自身的生命体验和幸福的生活成为人
类活动的最终归宿。主体性思想在教育领域的意义在于"冲破长期以
来把教育归为社会某一属性的误区,把教育的本质还给了人" 。②
工具理性的显现造成了主体性思想的危机。在主客二元对立的思
维框架下,主体人将客体(自然或其他人)当作满足自身需要的工具,
被视为客体的其他人在主体人的视野中失去了作为人的身份,不再被
真正当作另一个主体对待。这样,每个个体人都将自然和其他人视为
工具,人类便沦落入这种尴尬境况之中:相互将对方作为人尊重的行
为掩盖着相互作为工具以自利的真相,纠缠于其中的每个个体人的生
命体验是紧张、警惕和疏离感,更遑论生活的幸福,这悖离了主体性
思想的初衷。 作为人与人交往领域之一的现代教育也处于这种境况中。
现代教育理论的主题是人, 现代教育过程却是一种训练和控制的过程。
受教育者是被塑造的人,塑造的标准是教育者的意志(指向满足工业
生产的需要) 反之,受教育者将教育者、受教育过程看作追求身份地 。
位、物质利益的工具。教育主体互为工具,均被客体化,变为被物化
的人。正如福柯所说, 死了"
"人 。
主体性思想"反映着人的自我解放和对自由的追求,是人走出依
附关系的必然" ③但人的主体意识偏离了主体性思想的本质。主体间 。
2
性(inter-subjectivity)理论的倡导者试图纠正异化为工具理性的
主体性意识。胡塞尔提出:先验的自我是主体间的自我;海德格尔曾
说:世界向来是我与他人共同分有的世界。事实上,人与人在社会领
域中相互依存,人不可能只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而不必承受他人
的反作用,人将他人视为工具的必然结果是自己也异化为工具。所以,
每个生理意义上的个体人成为精神意识领域内的人的前提是,每个个
体人都将其他人真正当作与自己平等的另一个主体对待,即在最深层
的意识领域内彼此承认对方的主体身份。可见,主体间性理论超越了
"主体—客体"的二元模式和工具理性,代之以"主体—中介—主体"
模式,倡导人与人以平等交往为中介,真正实现每个个体人自身的主
体性,从而共同创造幸福的生活和生命体验。
二、主客二元思维模式对教育主体的禁锢
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是人的思维模式,僵化的教学模式反映
了僵化的教育理念。主客二元思维模式对当前的基础教育实践仍有深
层影响, 其表现在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和教师之间的交往现实上。 尤
教师对学生"交往"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排除所有可能的干扰,以各种
方法"胁迫"学生学会应对考试,从而完成工作任务;学生对教师的
"交往"目的在于尽可能学会作为媒介的教师所传递的知识和方法,
以谋求未来的利益。而生生之间、师师之间的"交往"基本处于竞争、
狭小范围的友谊或漠不关心等几种状态。教育活动本应有的对师生的
生命体验之关照消弭于实然的教育过程之中。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