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2《 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 教材依据:
江苏教育出版社——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2、《姥姥的剪纸》。这一课中,“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抓住这条主线,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文中主要描述了作者“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通过动情地读就可以感受到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思念。
二、 设计思想:
依据新课标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教育思想,让学生以读悟情,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语言,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引领学生在审美中学会生活,让学生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度过语文课。这篇课文的语言生动,情感真挚,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对姥姥的热爱,让人感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句子,通过反复地品读,读出姥姥剪纸的神奇,剪纸技术的高超,读出祖孙俩之间的深情。要让学生懂得抓住重点字词进行感悟的学习方法,如 “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这句话生动地说明姥姥的剪纸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突出地显示了姥姥的神剪纸技艺高超。还有课文中的“拴”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从表面到内在,层层深入地感悟,从而从一个简单的“拴”中读出祖孙之情,姥姥对我的疼爱之情,我对姥姥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通过ppt欣赏剪纸作品,能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学生对自己家人的感恩。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2)回顾、体味长辈对自己的关怀和疼爱,唤起情感共鸣,在生活中自觉向亲人传达爱。
2、过程与方法:
(1)教材贯穿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气氛中爱上朗读,用朗读表达情感,并自觉地表达、交流。
(2)在自读自悟中感受文章独特的表达方式,积累文中朴实而生动的词汇,扎实语文基本功。
3、知识与技能:
(1)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2)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理解感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五、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六、教法选择
结合新课程理念,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中以读为本的出发点,以及文本语言优美、情感饱满的特点,这节课我打算采用导读法、谈话法、图片欣赏、音乐感染等教学方法,在课前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预习,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读、悟、交流、理解,从而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七、学法指导
在学法方面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画、读、悟、批、说这些方法,正确全面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教学准备
1、民间搜集的剪纸作品。
2、根据课文内容挑选的关于剪纸、课文重点片段配上和谐的轻音乐制作成的ppt课件。
九、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初品文本。
1.读题(师:同学们,姥姥疼爱我们,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带来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笑源,走进他的回忆,走进他的童年,走进姥姥的剪纸。齐读——)(板书课题)
2.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姥姥的剪纸怎么样?
(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形态各异、活灵活现……)
【设计思想:好的谈话导入应该是课伊始,趣已生,情渐浓,迅速与学习的主题嫁接。】
(二)研读课文1—6,体会姥姥剪纸技艺高超
1.导语:姥姥的剪纸的确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书中第2小节有个字就能将姥姥的剪纸技艺说白了,是哪个字?(神)
2.姥姥的剪纸这么神,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请同学们细细读课文1-4小节,找到反映姥姥“神”的语句,画出来品一品。
学生读后交流:
(1)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师:在这句话里,你最关注哪个词?(都)一个“都”字,让你感觉到什么?(姥姥的剪纸作品很受家乡人们的欢迎,到处贴着她的作品。我感觉到姥姥这个人真好,是有求必应。)
你想想,当作者写这句话的时候,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自豪、赞叹、开心……)请你带着自豪的心情读读,请你带着赞叹的心情读读……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2)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
师: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材料平常,方法简单,居然“要什么有什么”“无所不能”,从正面表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3)“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齐读。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姥姥都能化静为动了,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词?)
师:猫、虎、母鸡、公鸡都是动物,除了动物,姥姥还会剪什么?(人物、植物、器物等等。)
师:咱们学着书上这句话的韵味和形式来夸夸姥姥剪的其它东西。(大屏幕出示:你姥姥神了,剪 _____像_____ ,剪______像 _____,剪个________ ,剪个____________。)
师:是啊,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姥姥是无所不能。齐读第2小节。
(4)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得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梅'便完成了。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死死地捂住、摸着剪”说明剪窗花难度之大,“工夫不大”说明姥姥动作熟练,完成速度快。由此可见她技艺高超。)
(5)“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形象生动”说明姥姥的剪纸惟妙惟肖,“无可挑剔”是说我没有办法找到毛病,说明我打心眼里佩服姥姥的剪纸技术。)
(课件展示“喜鹊登枝”的剪纸):这就是姥姥剪的“喜鹊登枝”,我们来欣赏一下。梅枝怎么样?喜鹊如何?它们的位置安排如何?看到这里,作者是什么感觉?从哪儿看出?
指导朗读,读出姥姥的技术高超,以及我的敬佩之情。
3.同学们,姥姥的剪纸为什么会这么神呢?(讨论交流:)
(1)出示:“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理解“熟能生巧”:熟的意思是——熟悉,熟练,巧的意思是——灵巧,灵活。熟悉、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妙的办法,手就会灵活。
师:姥姥“熟能生巧”的本领是怎么练就的呀?(课件出示:“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师:这些词语看出姥姥剪得多,剪得时间长。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长年累月的练习,使得姥姥对“喜鹊登枝”非常熟悉,所以产生了一些灵巧的方法,剪得熟练。
(2)“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姥姥的手就是眼睛是因为——姥姥的手有分寸,有把握,也就是姥姥说的有“准头”;说剪刀好使,就像姥姥延长的手指是因为——姥姥的手非常灵巧,把剪刀运用得灵活自如。)
【设计思想: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品味语言的过程,学生在语言品味的过程中吸收言语的营养,同时收获学习的方法。品味梳理,概括内容,展开想象,模仿迁移,前后联系这些都是语文最本质的学习方法,在这样的渐进的浸染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姥姥剪纸的“神”,想象也得到充分的放飞,语言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训练。从而更好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另外通过图文结合,品读感悟,帮助学生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研读7—12,透过剪纸,体味祖孙情深
1.过渡:读到这里,那个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做起事来“身心入境”的姥姥似乎就站在我们的面前。除了喜鹊登枝、除了家家户户窗户上的窗花,姥姥剪得最多的是什么?自己读7——11,思考姥姥剪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剪?
2.交流:剪得最多的是老牛和兔子。姥姥是用剪纸来拴住我。板书:拴
3.“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理解“拴”。姥姥是用绳拴的吗?拴住了吗?
4.默读课文7-10小节,找找,哪些“牛兔”图拴住了我?
5.讨论交流
兔子骑在牛背上——疼爱;一起啃食青草——疼爱
6.作者的顽皮可爱愉悦着姥姥,姥姥的慈祥疼爱感染着作者,指名分角色朗读,表现出这样其乐融融的场景。
7.同学们,拴住我的仅仅是姥姥“牛和兔子”的窗花吗?
(姥姥的和蔼可亲;疼爱我的心;祖孙间的浓浓亲情)
师:哪个词可看出姥姥真的牢牢地把我拴住了?(缠)为何从“拴”变为“缠”?
师:是啊,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引读——姥姥剪的兔子和老牛无论形象怎么改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引读——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 从此段话中你体会出作者饱含了什么感情呢?(赞美、依恋)
【设计思想:以读见悟——感知读,明确老牛小兔的所指;品味读,异中求同,寻觅一个爱字,同中求异,爱在有声的语言里,爱更在无声的剪纸中;动情读,情动于衷,师生共读,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认知渐悟渐明,情感渐悟渐浓,最终深切地感受到“用剪纸拴,更是用爱拴;拴住身子,更是拴住心”。】
(四)研读13,音乐感染,激发情感。
1.师:是呀,姥姥那神奇的剪纸,牢牢地拴住了我的幼年时代,拴住了我上学前的一个个密云多雨的盛夏,但是,我总要长大,后来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她还拴得住我吗?
2.生:(还拴得住。因为“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媒体出示:“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我知道,这是姥姥对我的期待。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3.师:我们来齐读这段有声有色的文字。
4.师:请你把目光移到那幅剪纸上,这是一幅怎样的剪纸啊?生读“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5.师:同学们,这哪是一幅剪纸啊,这分明是我和姥姥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6.出示: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个别读,齐读。)
7.如果说童年时姥姥用剪纸拴住的是我的身体,那么到现在拴住的其实是我的什么?
(现在拴住的其实是我的一颗心。现在拴住的其实是我的一个梦。)
【设计思想:这个环节,通过抓住姥姥最有代表性的剪纸作品来引导学生感受:姥姥对“我”的牵肠挂肚以及“我”对姥姥的魂牵梦绕。】
(五)总结课文,学会感恩
1.师:我心飞扬,我梦依旧,姥姥的剪纸将拴我一生,拴我一世。师配乐深情朗读。
师:多么深情的话语啊!我们读懂了作者的那颗心,我们沉浸于作者的那个梦。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心上,你认为姥姥的剪纸拴住的是一颗什么之心?
(生:思念之心。依恋之心。怀旧之心。感恩之心。回归之心。牵挂之心……)
2.师:是呀,思念之心、依恋之心、怀旧之心、感恩之心、回归之心统统被姥姥的剪纸拴住了。
最后,让我们在这优美的旋律中饱含真情地齐读这段话。(出示:“事实……”)
同学们,剪纸不光展示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更体现了姥姥对作者的疼爱和牵挂,寄托了作者对牢牢的思念和依恋。它如同桥梁沟通了作者和姥姥之间的感情;宛如纽带,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浓浓亲情的见证——(读题:姥姥的剪纸),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亲切而又温暖人心的名字——姥姥。
【设计思想:同读一篇课文,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但是被感动,并懂得感恩,却是对每一个学生必须的共同的要求。像作者一样地去寻觅、去发现、去表达,课尾的总结与引领的目的即在于此】
(六)布置作业
在受到姥姥寄来老牛望着这远去的小兔子的剪纸后,作者心情颇不宁静,眼前肯定会浮现出和姥姥一起时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假如你是作者,该怎么给姥姥回信呢?试着谢谢。
【设计思想:通过创设语境,练习写信这一环节,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地感受“我”和姥姥的浓浓亲情。】
(七)课外拓展,延伸亲情
推荐课外阅读:朱自清《背影》
冰心《荷叶母亲》
朱德《我的母亲》
(八)板书设计
12 姥姥的剪纸
神
拴 ?
情
有声有色
十、教学反思
《姥姥的剪纸》一课中,“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抓住这条主线,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就能感受到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思念。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从中感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持之以恒,勤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的说话练习,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像姥姥剪纸那样,持之以恒,不断练习,达到了熟能生巧、炉火纯青的地步,从而进一步体会姥姥的话中寓意。
品味浓浓的祖孙情时,首先抓住文章细节“拴”、“缠”,引导学生体悟“拴”和“缠”的传神,演示“拴”和“缠”的动作,引出用什么“拴”住了上学前的“我”,怎样“拴”住了“我”以至于 “缠”着姥姥,读中体悟浓浓的祖孙情。其次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学生在交流这三幅图片的含义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对自己家人的感恩,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透过课文中的文字,再加上学生展开的想象,从而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姥姥勤劳的赞美和对姥姥的依恋。学生展开梦幻般的翅膀,也就激起了灵性的浪花,从而达到语文感觉的细腻敏捷,以促进心灵的诗化。
1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