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8926306 上传时间:2025-03-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3、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重点: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 难点:写作方法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探究课文内容。 二、课堂回顾。 1、 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故事的发展变化,概括各段大意。 三、明确本节学习目标 四、深层探究 (一) 、合作探究(究物理) 1、文中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理由及结果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理由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1 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学生填表后翻译三人的理由的句子并归纳) 2、师生共同归纳: 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 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多媒体演示】 (教师演示。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老河兵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二) 、悟哲理 1、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学生回答后明确)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道其他就 根据常理主观的判断,要究物理,实践出真知,才能得到科学的结论。 2、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后明确)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 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三) 、分析人物性格 通过寻石兽的故事,比较三类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不深思熟虑,主观臆断,盲目行动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自信 (四)、学文理(写法探究) 1. 逐层深入,叙议结合 前三自然段具体叙述了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层层深入,最后一段议论,画龙点睛,戛然而止,揭示了文章主旨。 2. 人物形象鲜明,描写生动 如讲学家的“笑”:是教书先生对寺中僧人做法的嘲笑,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僧人和教书先生做法的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经常发生。古人编辑的一些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给我们深深的思考。比如“拔苗助长”,那人只知道拔苗助小苗快长,却不知道违背生长规律。结果闹出了笑话。你能列举出哪些事例?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拓展阅读 : (见附文) 六、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希望同学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少闹那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讲学家一样的笑话。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勇于实践的名人名言。 2.课外阅读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 【附】 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 吴德锋 纪昀(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是出名的清人笔记小说之一。蔡元培先生将它与《红楼梦》、《聊斋志异》鼎足并列为“有清一代三大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河中石兽》这个故事,颇负盛名。 近来有人对纪昀的这个说法,表示怀疑。理由是石重水轻,无论如何,沉于水中的石兽,只可能顺流而下,决不可能逆流而上。他们认为纪昀所说的这个故事,尽管很生动、有趣,很能吸引人,无奈事实决非如此,石兽向上游,不过是文学家的幻想,客观上并不存在。 事实真的如此吗?寻找沉在河中的石兽,究竟应在上游还是下游?不久前发生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回事,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回事的情节几乎与纪昀所记一模一一样,即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 原来炸另一块石头时,这块石头的基础也被震坏,它丧失了屹立不动的根基,正如纪昀所说的水冲走石边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它逐渐地向上游翻滚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时经过之处,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沟,令人信服他说明,纪昀所记,确非虚言。这一有趣的自然现象,1980年4月当地的报纸作过详细的报道。这故事不仅教育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对从事水中打捞也有实际指导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