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无锡慧源高复学校 2016高考 语文模拟 (8).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925607 上传时间:2025-03-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锡慧源高复学校 2016高考 语文模拟 (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无锡慧源高复学校 2016高考 语文模拟 (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无锡慧源高复 语文模拟试卷8 本试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研究伊始,该团队选取了华北、西北地区生产的几十种马铃薯进行分析 ,从营养成分、 、硬度等方面多次试验, 确定了适合加工马铃薯面条的两个品种。随后,又从诸多面粉种类中试验选取了 的小麦粉加以调试。 A.鉴别 色泽 终于 适量 B.鉴别 色彩 终于 适当 C.甄别 色彩 最终 适量 D.甄别 色泽 最终 适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结合语境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必须了解所提供词语的词义、词性、程度轻重、范围大小、适用对象、感情色彩等,必须抓住同义词或近义词的不同语素的意义区别,必须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进行辨别筛选。正确理解为,鉴别:辨别(真假好坏);甄别:①审查辨别(优劣、真伪),②考核鉴定(能力、品质等)。根据语境,对马铃薯应该是辨别品质优劣,所以应该用“甄别”。色泽:颜色和光泽;色彩:①颜色,②比喻人的某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本句不仅强调“色彩”,还包含“光泽”之义,所以应该用“色泽”,“最终”指最后,末了;“终于”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语境中指多方面试验最后“确定了适合加工马铃薯面条的两个品种”这一客观情况,并没有体现“希望达到的结果”这一内涵,所以应该用“最终”。“适当”指合适,妥当;“适量”指数量适宜。结合语境“从诸多面粉种类中”选取的应该是“合适”的“小麦粉”,所以应该用“适当”。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B.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而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C.《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是首次四川针对贫困人群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将精准扶贫确定为重要原则,从最贫困村户人手,让老乡过上好日子。 D.专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病句辨析一般使用主干分析法和枝叶分析法,即从语法角度对句子成分进行分析找寻病因。分析可知,A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汽车本身的状况”有好与坏,应把“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中的“保证”改为“影响”,或将“汽车本身的状况”改为“汽车本身良好的状况”。B“(人们)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忽视”和“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句式杂糅。C.语序不当,“首次”应放在“针对”前。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对偶句中,不含对比的一项是(3分) A.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B.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C.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D.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对比是把正反两方面的事物放在一块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一个事物的特点。 对偶是两两相对。要求字数基本相等,意思相近或相反,词性结构相对应。但不太讲究平仄。 对仗就是更严整的对偶,上下句尽量避免出现相同的字眼,平仄也要讲究。 分析可知,A项“花相似”与“人不同”对比,出自刘希夷《代悲白头吟》,花谢可再开,每年一度,花开相似。人却只能前行,无法回头。每年自然风景都差不多,然而人的感情、心态都改变了,正所谓物是人非。B项“荷尽无擎雨盖”与“菊残有傲霜枝”对比,出自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菊残犹有”,两相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之品质。D项“人伤往事”与“山形依旧”对比,出自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事已改,山河依旧。触景生情,古今兴亡,几多慨叹。C出自高适《燕歌行》,思妇怀人,战士思乡,两地相望,重会无期。不含对比。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21世纪的今天,正确对待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① 有的国家希望做到“天人合一” ② 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资料都取自大自然 ③ 有的国家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是“征服自然” ④ 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会报复的 ⑤ 他们把大自然看做伙伴,可惜他们的行动没能跟上 ⑥ 从表面看,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A. ③①⑤②④⑥ B.③④②①⑥⑤ C.②③⑥④①⑤ D.②③①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分析可知,注意④中的“然而”表转折,③⑥和①⑤应该形成转折意,⑥在③后,⑤紧跟①,依据后文的“也”表明①⑤应该在④的后面,③⑥在④之前,②最适宜谓语句首。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下图为《读者》的两个徽标图案。下列对图案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 ② A.图案蕴含了《读者》杂志愿像辛勤的蜜蜂采蜜一样,采集天下的美文佳作奉献给读者的寓意。 B.图案蕴含了读者就像一只只蜜蜂,不断从《读者》中撷取人生智慧和精神营养去酿造甜蜜生活的寓意。 C.图案①采用静态的对称设计,富有装饰性;图案②采用不对称的设计,更具有动态感。 D.图案①属于传统的静态设计风格,唤起人的怀旧感;图案②采用动漫风格,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更能吸引年轻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标识题、漫画题、宣传题,要理解图画和主题及暗含的寓义,要在全面的基础上用心去揣摩,发挥联想和想像。要结合漫画的画面来思考其寓意。漫画画面的重要特点是简洁,画面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漫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特别是由几个画面构成的组合漫画,更应注意各画面之间的联系,要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说《读者》徽标含义的能力。《读者》是一本拥有大量读者的刊物,以一只绿色的蜜蜂为徽标,意义何在呢?我们知道,蜜蜂整天忙忙碌碌,采花酿蜜。由此我们不难联想到《读者》的编辑就像蜜蜂那样,从众多的文章中精挑细选,为读者奉献最新最美的文章。因而其含义不言而喻:刊物的编辑者要做辛勤的蜜蜂,从文艺百花园中采集智慧的花粉,酿成香甜的蜜,奉献给读者。分析可知,C.未体现“唤起人的怀旧感”。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贾生传 【清】侯方域 贾生名开宗,商丘人也。少落拓不羁,十四岁从其师学。师故儒者,喜绳墨。贾生慕司马相如之为人,学击剑鼓琴,嗜远游。师以弗类己,诮之。贾生固谓:“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即日除弟子籍,更去与里中少年伍。间读书为文词,干谒当世,举茂才第一;是时贾生年二十余,益负才。 陈腾凤来校士,寓意郡太守,欲贾生充饩县官,贾生曰:“我当不日为卿相,何至谋升斗!”却不就。共郡人张渭等仿阮嗣宗纵饮六十日,白昼射箭,中夜击鼓。宋俗上元夜张灯饮酒。贾生率其徒,疾驰百余里,漏下三鼓抵睢阳。司马氏者,睢阳巨族也。张银瓢,容酒数斗,约能胜饮者持瓢去。群少皆醉卧,窘甚。贾生忽叱咤登阶,举瓢一饮,即掷瓢付奴持之,不通姓名,坐宾骇散。 久之,贾生贫益甚,盛夏,服短褐不完,过市,儿童随笑之,贾生浩歌不辍。会太原孙传庭调商丘令,知贾生,下车引见,日往谒。为计赀财,复田舍。 凡七应举不第,因大悟,尽焚其素所读书,闭户揣摩十余年,驰骛于先达师说十余年,最后而冥坐穷思,与侯方域、徐作肃往复辨论又几十年,卒轨于正,天下以“纯儒”称之。 既老,更追忆少游京洛,集所闻见述《帝都》《君德》《相术》三篇。已,买舟金陵,泛吴越。与侯方镇、方域为忘形之友,又自称为“野鹿居士”。 侯方域曰:“以余观贾生,所谓羊质①善变,然每变必趋上者耶?抑依隐曼世,所称大人先生②者欤?少年类邯郸侠,而后乃大雅卓尔。呜乎,彼终身守一,众矣。倘非其与道屈伸,亦焉能知之哉?” (有删改) 【注释】①羊质:典出扬雄《法言》“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谓徒具外表而无其质。②大人先生:阮籍有《大人先生传》,通过虚构人物“大人先生”,抨击虚伪礼法。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以弗类己,诮之 诮:担忧 B.陈腾凤来校士 校:考评 C.尽焚其素所读书 素:平时 D.卒轨于正 轨:遵循,依照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生年轻时就放浪形骸,十四岁从师学习,与老师循规蹈矩的性格不合,于是离开自己的老师,与村里的年轻人为伍。 B.贾生酒量过人,还因此赢得过一个银瓢。他还在盛夏之时,穿着破旧的衣服,路过集市放声歌唱,全然不顾儿童的嘲笑。 C.贾生参加了七次科考都没有结果,于是大彻大悟,遵循当初老师教导,潜心研究儒学十余年,最终成为一个纯粹的儒者。 D.作者认为贾生年轻时有侠客之风,后来却成了学识渊博之士,与不知变通的人相比,是一个依道行事、善于变化的人。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3分) (2)会太原孙传庭调商丘令,知贾生,下车引见,日往谒。(4分) 9.列举贾生“不羁”的表现。(5分) 【答案】 6.A 7.C 8.(1)我不是儒生,为何要用儒生的标准来要求我?”(“非”“奈何”“责”各1分) (2)恰逢太原的孙传庭调任商丘令,了解贾生,到任就引见贾生,每天前往拜谒。(会1分,下车1分,日1分,谒1分) 9.①学习击剑弹琴,喜欢远游②被老师批评后就主动除去学籍,与闾里的年轻人为伍③陈腾凤让贾生充任县官,贾生放出狂言推辞不去④仿阮籍纵饮六十日⑤参与斗酒赢得银瓢却将之扔给仆从,扬长而去⑥贾生贫困到了短衣不整的程度,为儿童耻笑,却依然浩歌不辍。(1项1分,答满5分即可) 【解析】 6. 试题分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A.诮:责备。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 解额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深刻、全面、客观或偏激、浮浅、片面、主观臆断等。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与选项所在相应段落进行比较。分析可知,C.文中的“遵循当初老师的教导”错,而是“驰骛于先达师说十余年”,意即研习前贤老师的学问十多年。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文言特殊 句式进行重点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分析可知,(1)“非”“奈何”“责”;(2)“会”“下车”“日”“谒”。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要注意:1.思想性。包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两个方面。在鉴赏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的时候,又要注意它所揭示的作品的主题和它所体现的现实意义。2.艺术性。艺术性主要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包括:(1)环境和情节对人物的作用;(2)人物描写的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3)人物描写的技巧:人称、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分析可知,贾生的“不羁”表现在学习击剑弹琴,喜欢远游,主动除去学籍,狂言推辞县官,纵饮六十日,将银瓢扔给仆从,虽贫困却依然浩歌不辍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开宗,是河南商丘人。年轻时,行为放浪,不受拘束,十四岁跟从老师学习。老师原本是个儒生,做事喜欢循规蹈矩。贾生仰慕司马相如的为人,学习击剑弹琴,喜欢远游。老师认为贾生不像自己,就责备他。贾生就说:“我不是儒生,为何要用儒生的标准来要求我?”当天就除去学籍,离开后反而与闾里的年轻人为伍。闲暇时读书写文章,贾生求托当权之人,考秀才收获了第一名;这时贾生才二十多岁,越发自负其才。 陈腾凤来考评儒士,关照郡县的太守,要让贾生充任县官。贾生说:“我不久就要做卿相,何至于谋取微薄的俸禄呢?”推辞不去。贾生和同郡的张渭等人仿效阮籍豪饮六十天,白天射箭,半夜击鼓。根据宋代的风俗,元宵节要张灯结彩纵情喝酒。贾生带领他的一帮子人,疾驰一百多里,半夜三更到达睢阳。有个姓司马的人,是睢阳的大族,他准备了一个银瓢,里面可盛几斗酒,约定能将银瓢里的酒喝完的人可以将银瓢拿走。许多年轻人都喝醉了躺在地上,窘态百出。贾生忽然大喝着踏上台阶,拿起银瓢将酒喝干净,就将银瓢扔给仆人拿了就走,连自己的姓名也没有留下,在座的宾客惊讶地散去了。 过了很久,贾生越发贫困,盛夏之时,穿的短衣都不完整,路过集市,儿童跟在后面嘲笑他,贾生却不停地放声歌唱。恰逢太原的孙传庭调任商丘令,了解贾生,到任就引见贾生,每天前往拜谒。替他筹措钱财,帮他恢复了农田屋舍。 贾生总共参加了七次科考都没有考中,于是大彻大悟,把平素所读的书都烧掉,闭门思索了十余年,研习前贤老师的学问十多年,最后闭目而坐深入思考,与侯方域、徐作肃来回辩论又达将近十年,最终遵循正道,天下之人称赞他是纯粹的儒者。 贾生年老之后,越发追忆年轻时游历京洛的过程,汇集所见所闻创作了《帝都》、《君德》、《相术》三篇文章。随后,雇船到金陵,泛游于吴越一代。贾生与侯方镇、侯方域结为不拘形迹的朋友,又自称为“野鹿居士”。 侯方域说:“从我的角度来观察贾生,是所谓的“羊质善变”,但每次变化必定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呢?还是与社会若即若离,轻蔑世事,是人们所称的“大人先生”呢?贾生年轻时像邯郸的侠客,后来却成为学识渊博超群出众的人才。唉,世上那些终身拘于一隅、不知变通的人是很多的。假如不是那些依道行事,善于变化的人,又怎么能了解贾生呢?” 三、古代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踏莎行 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1)上片中的“不似” 二字,具体含义是什么?(2分) (2)词中写到了哪些“恼人风味” ?(4分) (3)上下片都写到“梅”,写法有何不同?各有什么作用?(5分) 【答案】 (1)雪花不似梅花飘香,梅花不似雪花飞舞。(2分) (2)离别经年不得相见的怅恨,心中苦闷无人倾吐的孤寂。(4分) (3)上片实写雪中月下之梅,以清冷之景衬托忧伤之情;下片虚写去年探梅往事,今昔对照,引出下文的感伤。(5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词的上片以“似”与“不似”写梅与雪交相辉映的奇绝之景。梅花与飞雪同时的情景之下,写梅往往说到雪,以雪作背景。正因为梅与雪同时,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似之处,诗人便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因而本词中词人写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后,即拔起一笔:“似和不似都奇绝”。“似”是言色,“不似”则言香。朦胧月色之中,雪白梅洁,暗香浮动,这确实是种奇妙的境界。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词中作者借梅怀人,花魂雪魄,冰清玉洁,浑然相似,对此佳景,更惹相思。原来是去年梅花开放时节,曾同情人共赏梅花,南楼之月可作见证,而今与情人离别了,风物依旧,人事已非,词到结句时才点明词人为什么别来频醉频醒,是为了“轻离别 ”的“恨 ”。整首词先设下重重迷障,层层云翳,然后驱雾排云,露出了本意这样使读者从深深的困惑中明白过来,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上片实写雪中月下之梅。写梅往往说到雪,以雪作背景。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下片虚写去年探梅往事。原来是去年梅花开放时节,曾同情人共赏梅花,南楼之月可作见证,而今与情人离别了,风物依旧,人事已非。这首词的题旨全靠最后一句“ 到今犹恨轻离别”点出。艺术手法确如画龙,在云彩翻卷之中,东现一鳞,西露一爪,最后见首点睛,因而使画中之龙既显得体态矫健,又透出十分神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适莽苍者, ▲ ,腹犹果然。(庄子《逍遥游》) (2)朝搴阰之木兰兮, ▲ 。(屈原《离骚》) (3)春冬之时, ▲ ,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 说》) (5) ▲ ,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昆琶行》) (6) ▲ ,多于机上之工女。(杜牧《阿房宫賦》) (7)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1) 三餐而反 (2)夕揽洲之宿莽 (3)则素湍绿潭 (4)君子不齿 (5)冰泉冷涩弦凝绝 (6)架梁之椽 (7)右擎苍 (8)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的默写识记。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及熏陶,提高人文素养。注意不要写错别字,作家和作品要对应,不出现常识性错误。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餐”“涩”“擎”“仓皇”等。每句1分,句中出现错字、别字、漏字、添字等情况,该空不给分。学生对于常见名句名篇的准确背诵和规范书写能力,平时要夯实基本功。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搬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有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自言自语(他可不在乎这个):“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注)①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开支。 12.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4分) 13.赏析文中划横线部分。(4分) 14.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6分) 15.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6分) 【答案】 12.(4分)①表现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②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13.(4分)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 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谈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14.(6分)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 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 ③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15.(6分)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 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 【解析】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关于场景描写和情感的试题,具体的场景描写显得真实可信;用旁观者虚拟的评说老头的行为,能写出人们对他的惊讶、怀疑和鄙夷。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这道题是对描写方式及其效果的考查,描写的目的是刻画人物。通过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既写出了戏剧效果,又凸现了人物性格。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场景、结构、描写方式综合运用的试题。开头与结尾的用笔的繁与简构成对比。鉴赏题应用些术语是必要的。如“造出……氛围”,“为……铺垫”,“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笔舒缓,简笔急促”等等。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这实际上是一道探究题,从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这个角度探究。也是引导考生关注弱势群体的一种方式,充分挖掘文学的悲悯情怀的一个渠道。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微时代里的微表达 顾文豪 法国大革命时期,歌德在《诗与真》里写:“在我们的小圈子里,我们既不关心报纸,也无意传播消息,我们的工作就是认识人。”两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据说身在一个几乎人人都是微博控的“微时代”,耽溺于一呼即应的互动体验,瞬间转发的信息散布,光怪陆离的微博文体,我们还会念及歌德这段话吗? 古人序、跋、铭、记、奏、表之类,如今更添新丁,名曰微博体。但论字数,古人写作本就尚简,主张文贵精洁,寥寥数语穷其隐微,尽其毫忽;论格调,微博上那些转发量颇高的文字,似乎也不外是送一碗鸡汤给你喝,指点人应对世情的所谓箴言,这些去翻翻《呻吟语》、《菜根谭》、《增广昔时贤文》,定然要慨叹古人从语词到深意的既富且美,我辈实在没什么拿得出手的见解与表达;论学养,算了,学养这事就不提了吧。 这类微博段子集,似乎从未认真思考如何通过写作探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这样的微时代中,胜出的永远只能是充斥着娱乐性并且成功投射民众欲望的所谓“话题”与“事件”。没有噱头的问题是根本没机会进入读者视界的。 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演讲《电影作为哲学实验》极为深刻地指出:“‘大众’属于一个活跃的政治范畴,而‘艺术’属于一个贵族范畴。……‘艺术’所做的无非是保留一个精英贵族的范畴,而‘大众’则典型属于民主范畴。在‘大众艺术’中,你拥有的是一个在民主要素和历史的贵族要素之间的悖论关系。” 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属于一个贵族范畴,而微博的受人欢迎本质上即是基于其民主性,但民主的靠近不代表艺术的同时来临。试问这样的写作,怎么可能进入问题的核心?怎么可能作缜密细致的析解,而非如狂风过境,其来也忽,其去也速?专业话语的失效,粉丝效应的大行其道,使得讨论不再向深刻的一端赶赴,而是奔趋于最大公约数的浅平。有作者甚至认为这种浅平,是接地气。我以为接地气是假,求听众是真,看似是作者引领读者,实则是读者裹挟作者。 昔年鲁迅评陶元庆之画,用了一个比方,“心里的尺”,他说:“他并非‘之乎者也’, 因为用的是新的形和新的色;而又不失‘Yes’‘No’,因为他究竟是中国人。我想,必须用存在于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心里的尺来量,这才懂得他的艺术。” 那么,所谓微时代,所谓微表达,大抵也不过是这个时代层出不穷的又一个微词汇而已。在这个莫名的“微时代”里,其实并不需要什么“心里的尺”。 ——(摘自《文汇报》,有删改) 16.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17.简述文章写阿兰·巴迪欧的话的作用。(6分) 18.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6分) 【答案】 16.①首先,由歌德的话引出对“微博体”的反思。(2分)②接着,与古人文体比较,批驳“微博体”(1分);借用巴迪欧的说法,揭示“微博体”的实质(1分)③最后,指出评判艺术需要中国人的心里的尺,“微博体”不需要“心里的尺”。(2分) 17.①引巴迪欧的话,揭示了艺术的“民主”和“贵族”之间的悖论(2分);引巴迪欧的话为下文写微博的民主性与贵族型矛盾提供依据(或做铺垫,或引出下文内容,或将电影与微博类比)(2分);引用权威学者的话,有说服力(1分);丰富文章内容(1分)。 18.①对微时代微表达的否定(批判)(2分);微博体不探讨值得探讨的问题(2分);人们并不需要“心里的尺”,读者裹挟作者(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归纳概括。组织答案时一般采用“先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写了……”的格式。注意语言简洁准确通顺。本文第一段,提出问题,引出反思;第二段到第五段,与古人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并引用名人的话为佐证,批驳微博体;最后两段,指出“‘微时代 ’里,其实并不需要什么‘心里的尺’”。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阿兰·巴迪欧的话在文章的第四段,而且独立成段,所以本题也是在考查段落的作用。这类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从内容上看,阿兰·巴迪欧的话主要内容是“大众’属于一个活跃的政治范畴,而‘艺术’属于一个贵族范畴”“在‘大众艺术’中,你拥有的是一个在民主要素和历史的贵族要素之间的悖论关系”;再结合下文来看“写作……属于一个贵族范畴,而微博……基于其民主性”,由此就会知道,作者引用这段话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进一步分析。从结构上看,这段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结合语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本题所考查句子在文章结尾处,是对全文的总结,“所谓”“大抵也不过是”“微词汇”表明作者“微时代”“微表达”不会引起长久的反响,很快就会消失;与此相关的,微博里探讨的问题也从就是微不足道的了;再结合上文的“实则是读者裹挟作者”和下文的“并不需要什么‘心里的尺’”,就可以总结出答案。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七、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美国哈佛大学期末布置了一门课程的开卷考试,让学生回家去做,开学后交卷。老师改卷时发现有近一半雷同现象,学校认为是学生互相交流、无独立思考的结果,属严重作弊行为。哈佛将家丑公布于众,一个个约见作弊学生,认真调查处理,最严重的要劝其休学一年。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应在材料范围之内,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答案】 难忘的“杂粮煎饼” 艺考已近尾声,看着身边的同学每天穿梭于各大院校的考场,编织着各种各样的善意谎言,把自己塑造成天使下凡,然后从考官手中骗取那宝贵的分数。大家每天在忐忑中欺骗,也在忐忑中一次又一次被摧毁。我一直犹豫,是否需要那美丽的谎言来雕饰我那一千疮百孔的心灵? 又是一个纠结的下午,室友拉着我,非要带我去吃旅馆附近巷子里的一个很有名的“杂粮煎饼”。说实话,杂粮煎饼并不是什么稀奇事物,在家里的时候,我就经常吃,并不觉得怎样好吃。只是如今在外艺考,一切从简,简单快捷的杂粮煎饼更成为我每日早餐之首选。每天必吃的杂粮煎饼到底有啥不同,竟达到“有名”的程度,真是让人搞不懂。 来到巷口,远远就看到一个长蛇般的队伍,足有三十个人。我不由有些好奇,什么样的煎饼竟引得这么多人排队相候? 人虽多,摊煎饼的速度可不慢。排了半小时的队,我就靠近摊子了。一个花白头发的老大爷,穿着很朴素干净,带着白套袖,一辆小三轮车,车斗里支一个炉子,炉子上面有个鏊子,炉子边上放着一个杂粮面桶,旁边是几样作料和一个装钱的小箱子。无论怎么看,这杂粮煎饼摊都和家乡的没多大区别。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排队呢? 看了好一会,我才发现端倪。原来摊煎饼的老大爷自己不收钱,全凭顾客自觉把钱放入钱箱,多退少补。每逢有人付钱,只要自己把钱投入钱箱,自己找零即可。无论是谁付钱,老大爷都是专心致志地摊煎饼,还热情地和顾客聊天,从不管顾客给的钱是否有误。 我观察了了一会,发现竟然没有一个人少付钱或者多找钱,每个人都自然而然地付钱、找钱,然后拿着煎饼心適意足地边吃边走了。我终于明白,这么多人排#队来等这份煎饼,并不是因为这份煎饼有多好吃,而是因为可以尝到诚信的滋味。人们彼此坦诚,不必纠结名利得失,不必在意互相欺骗的严重后果,没有尔虞我诈,没有锱铢必较,每个人都自然而然地享受这份自在惬意。这真是名副其实的“诚信交易”,付出的是诚信的自觉,得到的是诚信的惬意。施予和收获的都是精神的提升,一如沈从文在《边城》给我们营造的那个唯美的茶峒,摊煎饼的老大爷像极了翠翠的爷爷。 轮到我了,我付了钱,拿着煎饼吃起来,感觉格外香。 其实,诚信是一种力量,它显示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当你试图用诚信去换取一些非分之物时,您失去的不仅仅是诚信,更是一种安全感与尊严德。也许,把更真实的自己展现给考官,未必能得到好分数,但却能让自己更有尊严、更有自信,也更有安全感。有时,坦然就是一种惬意!带着这份惬意,我们可以赢得所有的考试。 点评:这是一篇记叙文,以自己艺考的见闻表达自己对诚信的思考,并将这种思考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这是本文的特色之一。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语文Ⅱ 附加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 惟知 言 则 有 以 明 夫 道 义 而 于 天 下 之 事 无 所 疑 养 气 则 有 以配 夫 道 义 而 于 天 下 事 无 所 惧 此 其 所 以 当 大 任 而 不 动 心 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21.四书是指 、 、 、 。(2分) 2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2分) 【答案】 20.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事无所惧,此 其 所 以 当 大 任 而 不 动 心 也。 21.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2.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解析】 20. 试题分析: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较翻译句子要容易一些。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解答本题,首先要通晓文意,然后再沿波探源抓标志。一是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意思,二是要凭借自己的文言语感,三是对古代文化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以上几点综合思考去做。本题以语言内部相对完善的独立单位为主,考查对文意的把握,要根据意思和结构特点进行推断。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1. 试题分析:四书为儒家经典古籍,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考点:识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