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喜看梨乡新变化·改革催开万树花
中共XX镇委员会
XX镇人民政府
XX镇地处沁水县东北部,1978年4月原XX人民公社由高平县划归沁水县管辖,至今正好30个年头,1984年5月由XX人民公社改为XX乡,2001年XX撤乡建镇,同年,经过撤并村组,由原来的17个行政村合并为15个行政村,现有12466口人,其中,农业人口12235人,耕地25212亩,区域面积242.6平方公里,境内土肥水美,森林茂密,煤、气资源丰富,是一个农业大镇,资源大镇,环境优美,人杰地灵。
改革开放30年来,XX镇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强镇为目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做大做强林果、畜牧、粮食产业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XX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特别是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镇人民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沿山抓种养、沿河果蔬桑、基础兴水利、开放活市场、城镇大发展、建设新农村”的总思路,紧紧围绕“1248”工作目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高度关注民生,在城镇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方面做出巨大成绩。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的新XX正在沁水大地崛起。
一、经济持续健康稳步增长。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XX镇综合经济实力相对比较薄弱,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区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经济结构趋于合理,群众收入显著增长。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农村经济总收入由1978年的84万元,到2007年底增长到4210万元,年均增长14.5%。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3.5万元,2007年底增长到108万元;农业总值由1978年的89万元,2007年底增长到3596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76万元,2007年底增长到3004万元。
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1978年年末,XX镇共有耕地18930亩,粮食总产量为6750吨,平均亩产135公斤,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产品产量连年增长。2007年,耕地面积达到25212亩,粮食产量达14760吨,平均亩产230公斤,蔬菜1326吨,水果9245吨,植树1280余万株,大牲畜存栏1362头,生猪存栏18960头,羊存栏10760只,家禽存栏24679只,蜂1542箱,桑园面积1200亩,蚕茧产量25吨。30年来,尽管耕地由于退耕还林、建设用地、公路占地等减少230余亩,但每年通过垫滩造地新增耕地不仅填补了这一缺口,而且耕地总量有了较大增长。
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在2004年全部取消农业税、农林特产税之后。较税费改革前五年年均负担绝对额减少96万元。同时,积极执行国家农业补贴政策。几年来,共兑现粮食直补资金119万元、良种补贴2万余元、退耕还林补助金312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67万元;几年来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200亩,新增沼气及秸杆气用户1700余户,投资1963万元新建“村村通”公路102.5公里,投资650多万元,铺设水泥街巷5万余m2,同时解决了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建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防止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情蔓延。环境交通发展迅猛,2003年投资600余万元,完成了县乡公路固县至XX段13.5公里的油路铺装工程,使XX镇祖祖辈辈没有油路的历史划上了句号,2006年投资1000余万元铺设了XX至长子段油路工程16公里,彻底打通了XX对外交流的瓶颈。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30年前,XX镇农业基本停留在传统农业上,农机具还很落后。到了80年代完善了土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规范了土地流转程序,切实保护了农民合法权益。到了90年代后期,农副业占农村经济的成份逐渐增多,出现了一大批养鸡专业户、养猪专业户和养羊专业户。截止2007年底,全镇畜禽存栏数达到42984头(只),新建千头猪场2个,万只鸡场2个,养羊园区4个,20头规模以上养殖户达到110户,猪、牛、羊出栏同比分别增长28%、21%和49%,养殖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8%以上。2004年XX镇结合沿河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和省级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在应郭、枣元一带集中发展优质、高效连片桑园500余亩,大力扶持蚕桑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我镇农民增收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种植业方面,逐步被多元化,高效益的种植模式所取代,全镇小杂粮和经济作物面积逐年增加,特别是我镇传统优势产业梨果生产在历届党委、政府大力号召和推动下,逐步形成了区域特色,创出了品牌,虽然前几年由于市场萎缩,品种退化,树龄老化,管理落后等原因,使这一产业深陷困境,但近几年通过大力扩广品种改良,梨果套袋等技术,使这一传统产业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二、人民生产生活显著改善
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1978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仅有125元,到2007年人均纯收入已达2852元,年均增长10.9%。1978年乡政府仅有一部手摇电话,到现在90%的家庭通了电话,平均每户拥有一部手机;30年前,人年均细粮不足40斤,到如今天天吃的是大米白面;过去自行车、收音机还是普通家庭的奢侈品,如今洗衣机、电视机、摩托车基本普及;小轿车、冰箱、电脑已进入农家,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60余m2,穿着也由单一走向多样化、高档化,衣食住行的变化,反映出农民的生产生活明显有了改善。
新农村建设全面有序推进。XX、张村作为我镇新农村建设两个重点推进村,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精心组织,科学规划,投资25万元栽植火炬树、金丝柳、快柏等7000株,沿山造林2100亩,绿化美化村庄,硬化村内道路,完善基础设施。其它各村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在改善交通、街道整修、环境治理上各显其能,各自取得了良好成效。我镇的小城镇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全面铺开,以集镇街道改造为重点,完成投资570万元,建设商住两用楼5700m2,近30户商户已迁住新居开业营运,投资18万元完成城镇街道路旁及镇村北山绿化,投资80万元硬化了城镇街道,铺设了排水管网,投资15万元建成了全民休闲广场,投资90万元的综合文化站、计生服务所、司法所等便民工程也将在2008年内完成。城镇环境的不断改善,城镇功能的明显加强,有力促进了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农民进住小城镇的热情空前高涨。
2007年以“五个一”工程和“四化四改”为具体建设内容,全镇共建设标准化中心小学3所,建设达标卫生所5个,建设科技文化活动室6个,建设便民连锁店4个,建成农民休闲健身场所5处。全镇共有15个村完成了街道硬化,15个村实施了村庄绿化,完成净化的村达到10个,3个村完成了亮化,全镇村村实现了通自来水、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总之,通过抓规划,抓基础设施建设,抓环境卫生整治,抓村庄绿化,抓文明创建,抓社会帮扶,抓民主政治建设,抓综合治理等措施,我镇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根据国家有关政策,2004年以来,我们共撤消了12所单师校,经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了1所初中、3所中心小学。近几年,共在教育上投资300余万元,修建了中小学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办公大楼,逐渐改善了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卫生:投资60万元,完成了XX镇卫生院的改造,建成了5个标准化村级卫生所和配套工程,改善医疗条件,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全镇98%的农民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基本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突出问题。
劳动培训:几年来我们配合县有关部门,并利用远程教育、科技惠农、举办讲座等手段,不断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使参加人员都能掌握一技之长,累计培训转移剩余劳动力3500余人。
文化:全镇广播电视网络覆盖率达到96%,远程教育覆盖率达85%,八音会、老年秧歌、健身舞蹈等群众性文化生活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而且传播了致富信息,使农民群众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四、政治建设步入正轨
由小队核算、到大队核算、再到村账镇管,由集体生产到家庭联产承包,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权建设也步入正轨,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使广大人民行使了真正当家作主的权力,村账镇管,解决了农村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给了村民一个明白,还了村干部一个清白,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村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和决策制度的全面落实,激发了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有效杜绝了农村不民主、不透明、不廉洁、不科学等问题。
五、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为了改善政府办公条件,从1996年起,先后投资200余万元,新建了政府办公楼,修建了会议室,硬化、绿化了政府大院,机关办公条件明显改善。与此同时,镇政府干部职工以改变工作作风为抓手,努力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每位干部职工都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学习、规范行为,不断提高开拓创新、依法行政、为民办事、干事创业的能力,强化责任落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求真务实,敢负责任、廉洁自律、人民信赖的政府。
六、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XX镇党委下辖19个党支部,其中:机关党支部4个,农村党支部15个,628名党员。镇党委始终将队伍建设放在第一位,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抓班子:2005年,XX镇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体落实到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中,根据中央、省、市、县村民委员会换届工作总体要求,XX镇党委强化领导、精心组织、严格程序、规范实施、责任到人、确保目标,通过换届15个行政村全部实行了支书、村长“一肩挑”,两委交叉任职22名,干部职数大幅减少。
强队伍:以“三级联创”为载体,以“三个年”、“三培养”活动为突破口,以落实两个长效机制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充分利用镇党校、党支部党员活动室和远程教育等阵地,聘请有关部门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举办党员、干部培训班,经过几年的努力,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基层党员严格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实行“三推五审四公示”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新机制,坚持不懈地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不断增强我镇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重管理:XX镇党员队伍中有513名农村党员,其中无职党员400名,占总数的78%。针对这一情况,近年来,在全镇开展了“设岗定责”和“党员承诺”活动,通过个人申请、支部审核,在120名无职党员中,设立了科技示范岗、勤劳致富岗、社会治安维护岗、财务监督岗和文明新风岗等岗位,并要求每个定岗党员要在本岗位上向群众公开承诺。对此,我们还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制度,形成了优胜劣汰的良性机制。
建阵地:2008年我们共投资95万元,新改建支部活动室6座,阵地建设全部达到“九有”,各种软硬件配置均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
如今,XX镇党委、政府正以昂扬的斗志团结带领全镇人民,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三转三化三提高”总体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以新的面貌、新的形象、新的作为,为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新XX而努力奋斗。
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