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听《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体会
石窝小学 雷彩霞
周五,我去行宫园小学听了《狼牙山五壮士》两课时的语文展示课,谢谢领导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我觉得我这次真是没白去,收获真不少。
1、课时的分配很合理。
第一课时教师着重在字词教学上,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同时对文章的脉络进行了梳理。第二课时着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上。一二课时的界限很明显,我今后的教学会努力这样去做。
2、从课题切入,把握重点
“切入”是一种教学手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寻找训练的最佳入口处,再输入各种教学信息,达到直奔中心,直取重点,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窗口”,在文章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地位。教学时,启发学生从课题切入,可以把握课文整体,点面幅射,学有重点。往往还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教师第一次让学生读题学生读出了地点和人物,教师紧跟着又让学生读题,学生提出了:为什么称“五战士”为“五壮士”?紧扣题眼“壮”字切入:这样引导,学生就能把握住英雄们坚贞不屈的壮烈之举这一中心。
3、课堂已成为学生自主实践的乐园
从听《狼牙山五壮士》这课不难看出,这两节课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课堂已成为学生自主实践的乐园。对此,我颇有感慨。
首先教师熟备课文。它使教师在课堂上前后贯通,游刃有余。可见课前并非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框架,只要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完全可以随机应变,以学定教。
其次,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建立的是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如教学完“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后,让学生质疑、答疑后,教师问:“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是五壮士喊的,为什么说“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你们能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吗?学生当“老师”,自然不愿被自己的“学生”问住,于是他们互相补充,争相回答我的问题。(“五壮士的声音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五壮士的声音,就是中国人民的声音”。)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
4、教师的激情,带领学生有感情的读
教师的激情,尤其是在故事的高潮部分,五壮士壮烈跳崖的场面,教师满怀激情的朗读,把全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带领学生有感情的读。五壮士那宁可死也不做敌人俘虏的英雄形象是多么令学生佩服。
听完这节课后,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
1、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录象,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平时老师上课只能用语言和肢体表达,我认为多媒体能直观形象逼真地将语言中的情镜展现出来,能把学生吸引过来,让学生从听觉,视觉,感观上去领略语言文字描绘“美”的情景,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狼牙山五壮士》是描写抗日战争时期狼牙山五位壮士为了掩护部队前进,英勇牺牲。如果老师光用语言介绍,不管你的语言多么感人,处在新世纪的学生不能感受到当时的情景,无法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感情。如果能运用多媒体播放课文录象,形象直观地展现五壮士壮烈牺牲的情景,我觉得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要揣摩文章的写作手法,就要深入,不要只停留在表面上。
教师在课上让学生揣摩文章的写作手法,学生体会到了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在这五部分中应该让学生快速浏览一下那个是主要部分,那个是次要的,为学生今后写作打下基础。
3、巧用插图,培养理解能力
结合插图理解课文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出示一幅“五壮士屹立在顶峰”的图片,我觉得可以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仔细体会五壮士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使学生理解了五壮士在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之后的喜悦和面对死亡不屈服,以及对人民无比热爱、对祖国无限的依恋之情。
4、有意设计读写结合点,培养创造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用录象机放《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场面,放完后让学生用文字表述出来。这种方法既训练了学生形象的记忆能力,又训练了学生再造想象的表达能力。表述的越准确、再造的形象越完整,而且把形象训练与写作训练密切联系起来。这样发展了学生智力。为培养创造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听了这两节课,我的收获很大,为我今后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11月27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