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口腔组织病理学网络平台作业.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8922532 上传时间:2025-03-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组织病理学网络平台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网络平台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口腔组织病理学网络教学平台作业 一、 牙体组织 1.名词解释 (1)釉板 lamella: 是垂直于牙面得薄层板状结构,可以贯穿整个釉质的厚度,在磨片中观察呈裂隙状结构。 (2)绞釉 gnarled enamel: 釉柱自釉牙本质界至牙表面的行程并不完全呈直线,近表面1/3较直,而内2/3弯曲,在牙切缘及牙尖处绞绕弯曲更为明显,称为绞釉。 (3)继发性牙本质 secondary dentin: 牙根发育完成,牙和对(牙合)牙建立了咬合关系之后形成的牙本质为继发性牙本质。 (4)透明牙本质 transparent dentin: 又称硬化牙本质,当牙本质在收到磨损和较缓慢发展的龋刺激后,可引起牙本质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发生变性,变形后有矿物盐沉着而矿化封闭小管,阻止外界刺激传入牙髓,其管周的胶原纤维也可发生变形。由于其小管和周围间质的折光率没有明显差异,故在膜片上呈透明状而称之为透明牙本质。 (5)修复性牙本质 reparative dentin: 也称为第三期牙本质或反应性牙本质,当釉质表面因磨损、腐蚀、龋等而遭受破坏时,使其深部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收到程度不等的刺激,并部分发生变形,牙髓深层未分化细胞可移向该处取代变形细胞而分化成牙本质细胞,并与尚有功能的牙本质细胞一起共同分泌牙本质基质,继而矿化形成。 2.简述死区、透明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继发性牙本质的形成机制及联系。 ①死区是牙龈磨损、酸蚀或龋等较重的刺激,使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逐渐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所致; ②透明牙本质又称硬化牙本质,当牙本质在收到磨损和较缓慢发展的龋刺激后,可引起牙本质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发生变性,变形后有矿物盐沉着而矿化封闭小管,阻止外界刺激传入牙髓,其管周的胶原纤维也可发生变形。由于其小管和周围间质的折光率没有明显差异,故在膜片上呈透明状而称之为透明牙本质; ③修复性牙本质也称为第三期牙本质或反应性牙本质,当釉质表面因磨损、腐蚀、龋等而遭受破坏时,使其深部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收到程度不等的刺激,并部分发生变形,牙髓深层未分化细胞可移向该处取代变形细胞而分化成牙本质细胞,并与尚有功能的牙本质细胞一起共同分泌牙本质基质,继而矿化,形成修复性牙本质; ④继发性牙本质牙根发育完成,牙和对(牙合)牙建立了咬合关系之后形成的牙本质为继发性牙本质。 二、 牙的发育 1.名词解释: (1)上皮根鞘:当牙冠发育完成时,牙根开始发育。内釉和外釉上皮在颈环处增生,向未来的根尖孔方向生长,增生的双层上皮称为上皮根鞘。 (2)Serre's上皮剩余:又称为Serre’s腺,有时有些残留的牙板上皮,以上皮岛或上皮团的形式存在于颌骨或牙龈中,由于这些上皮细胞团类似于腺体.。 (3)缩余釉上皮:釉质发育完成后,成釉细胞、中间层细胞和星网状层与外釉上皮细胞结合,形成一层鳞状上皮覆盖在釉小皮上,称为缩余釉上皮。   2.成釉器、牙乳头及牙囊各形成牙体-牙周组织的哪些部分? 牙板向深层的结缔组织内伸延,在其最末端细胞增生,进一步发育成牙胚。牙胚由三部分组成: ①成釉器 (enamel organ),起源于口腔外胚层,形成釉质; ②牙乳头 (dentalpapilla),起源于外胚间叶,形成牙髓和牙本质; ③牙囊 (denial sac),起源于外胚间叶,形成牙骨质,牙周膜和固有牙槽骨。牙胚的发生是口腔上皮和外胚间叶互相互作用的结果。   3.简述3种口腔颌面部畸形与其发育的关系。 唇裂的形成背景:在上唇是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两侧球状突中央部分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形成上唇正中裂;两侧下颌突在中线处未联合则形成下唇裂; 面裂的形成背景: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将发生横面裂,裂隙可自口角至耳屏前,较轻微者可为大口畸形;如联合过多则形成小口畸形。上颌突与侧鼻突未联合将形成斜面裂,裂隙自上唇沿着鼻翼基部至眼睑下缘; 颌裂的形成背景:上颌裂为前腭突与上颌突未能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常伴有唇裂或腭裂;下颌裂为两侧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的结。   三、 牙髓病、龋齿 1.名词解释 (1)牙髓网状萎缩 reticular atrophy of the pulp: 多由于牙髓血供不足,牙髓组织出现大小不等的空泡状间隙,其中充满液体,牙髓细胞减少,成牙本质细胞、血管和神经消失,牙髓整体成纤维网络结构。 (2)成牙本质细胞空泡性变 vacuolar degeneration of the odontonblastic layer: 是成牙本质细胞液体积聚形成水泡。 (3)菌斑 (生物膜biofilm) bacterial plaque: 是未矿化的细菌沉积物,由细菌、唾液糖蛋白和细菌细胞外多糖构成的菌斑基质组成,其中还含有少量上皮脱落细胞、白细胞、食物残渣等。 (4)龈袋 gingival pocket: 又称假性牙周袋,是牙槽骨尚无明显的吸收,牙槽骨的高度尚未丧失,仅仅是牙龈组织由于炎症性增生,肿大,导致龈缘覆盖牙冠面形成的龈袋。 (5)牙髓坏疽 pulp gangrene: 牙髓坏死伴有腐败菌感染使牙髓呈黑绿色外观。 2.阐述釉质平滑面早期龋中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及表层的形成机理。 病损形态呈三角形,顶朝向髓腔,底部朝向釉牙本质界,其改变由病损深部向表层分为四层结构: ①透明层:小管内的胞浆突起变性后钙盐沉着管腔被封闭,光率与周围相同,呈透明状,一定程度脱矿; ②脱矿层:没有细菌,酸已扩散至该区引起脱矿,同时有再矿化现象,死区,黄棕色; ③细菌侵入层:细菌进入小管,大量繁殖,产酸、酶,管壁脱矿,有机物被分解,小管融合形成液化坏死灶,多个坏死灶相连呈串珠状,部分坏死区呈纵向、横向裂隙; ④坏死崩解层:最表层,液化坏死灶扩大,失去正常结构、破坏最严重。 3简述龋病、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的转化及结局。 (1)龋病初期,釉质表面脱矿,病变区透明度下降,釉质呈白垩色,继之病变区有色素沉着呈棕褐色; (2)随着病变发展到牙本质,病变沿着牙本质小管迅速扩散,细菌使牙本质无机物脱矿和有机物溶解,牙本质结构崩坏,龋洞形成; (3)当龋病进一步扩散到达牙髓,可引起牙髓的一系列急形和慢性炎症反应,牙髓腔内压力升高,压迫神经产生剧烈疼痛,造成急慢性牙髓炎。感染髓腔的细菌和代谢产物经过根尖孔可直接扩撒到根尖周组织,导致急性或慢性的炎症反应,临床上表现为各种根尖周炎。 四、口腔粘膜病 1.白斑与扁平苔藓在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上有何区别? (1)口腔白斑 ①病理变化:上皮增生;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基底膜完整;上皮钉突伸长变粗;固有层和粘膜下层炎细胞浸润。  ②临床表现:可发生在口腔各个部位粘膜,以颊、舌粘膜最为多见。白斑为灰白色或乳白色斑块,边界清楚,可分为均质型和非均质型。 (2)扁平苔藓 ①病理变化:上皮不全角化;基底细胞层液化变性;上皮钉突不规则延长,有时变尖成锯齿状;基底层液化变性及固有层有密集的淋巴细胞呈带状浸润。  ②临床表现:以颊侧粘膜最为多见,粘膜上出现条纹,可分为六型,以网纹型最为多见。皮肤病变的特征为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中心有凹陷。 2.天疱疮与良性粘膜类天疱疮在病因、病理上有何不同? (1)天疱疮  ①病因:为自身免疫性疾患,上皮细胞间的桥粒蛋白为本病的抗原,桥粒结构受到破坏,形成疱性病变。  ②病理:棘层松解和上皮内疱形成,有松解的棘细胞和天疱疮细胞,核染色深,常有胞浆晕环绕着核周围。 (2)良性粘膜类天疱疮  ①病因:自身免疫性疾病,半桥粒蛋白为抗原。  ②病理:形成上皮基底层下疱,基底细胞变性,病损部位的上皮全层剥脱,结缔组织表面光滑,胶原纤维水肿,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3. 上皮异常增生可发生什么变化?  (1)上皮基底细胞极性消失;   (2)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   (3)核浆比例增加;   (4)上皮钉突呈滴状;   (5)上皮层次紊乱;   (6)有丝分裂象增加,可见少数异常有丝分裂;   (7)上皮浅表1/2出现有丝分裂;   (8)细胞多形性;  (9)细胞核浓染;   (10)核仁增大;   (11)细胞黏着力下降; (12)在棘细胞层中单个或成团细胞角化。 并不是以上12项均出现才诊断为上皮异常增生,根据以上项目出现的数目,而分为轻、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 五、涎腺病变 1. 导致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的因素有哪些,对临床有和指导意义? (1)复发因素:   ①以粘液样物质为主要成分时,易流散   ②包膜厚薄的变化及肿瘤侵犯包膜的倾向   ③肿瘤出现包膜下裂隙、肿瘤结节穿破包膜   ④肿瘤细胞可能的生物学需要,使细胞本身在进入手术部位时可以生存。 (2)临床指导意义: 单纯肿瘤切除时应从肿瘤包膜外0.5~1.0cm正常组织处进行,同时切除部分腺体,术中应注意不要切破包膜更不要分块切除以免瘤细胞种植引起术后复发; 腮腺全叶切除时,由于肿瘤与面神经关系密切,为了保存面神经可能使部分肿瘤组织残留而最终导致复发; 腮腺浅叶切除因肿瘤位置表浅,通过解剖面神经可将瘤体及腮腺浅叶完整切除,故复发率最低。复发性病例多为种植性,形成多中心性瘤结节,因此临床上在处理此类病例时,应不同于原发性肿瘤,应按低度恶性肿瘤手术原则来对待。 2.试述腺样囊性癌病理特点、生物学行为,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1)肉眼 圆形或结节状,大小不等,直径2~4cm,无被膜向周围组织浸润,质稍硬,剖面灰白色,质地均匀,可见出血和囊性变。 (2)光镜 ①两种细胞:导管内衬上皮细胞、变异肌上皮细胞 ②三种结构: 1.腺性(筛状)型:主要特点是肿瘤细胞团块内含有筛孔状囊样腔隙,似藕的断面,腔隙周围有基底膜样结构。筛状结构为此瘤最经典的结构。 2.管状型:肿瘤细胞形成小管状或条索状结构,管内层为导管细胞,外层为肿瘤性肌上皮细胞。 3.充实型:细胞较小,胞浆少,嗜碱性,核分裂象多,排列成大小不一的团块,中心组织变性、坏死。此型预后不好。其生物学行为为此瘤为恶性,尽管细胞缺乏异型性,侵袭性强,易向神经,血管和骨浸润,术后常复发。淋巴结转移少见,可发生血道转移。  (3) 临床意义 复发性或晚期肿瘤除做广泛切除外,术后可配合放射治疗。有些解剖部位手术不能彻底时,也需术后配合放射治疗。手术配合放射治疗有可能减低复发率。对于一些失去手术机会的病例,也可以采用放射治疗控制发展。 六、颌骨囊肿 1.名词解释 含牙囊肿 dentigerous cyst:含牙囊肿又称滤泡囊肿,是指囊壁包含一个未萌牙牙冠并附着于该牙颈部的囊肿。 2.病理学上导致牙源性角化囊肿容易复发的因素有哪些? 牙源性角化囊肿易复发的原因: ①牙源性角化囊肿的囊壁薄,易破碎,手术难以完整摘除,而残留囊壁的上皮具有高度增殖能力; ②囊壁内可含有微小子囊或卫星囊; ③骨小梁之间呈指状外凸性生长; ④可能来源于口腔黏膜上皮; ⑤易于阻生的牙齿; ⑥不全角化的复发率高于全角化。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