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改良悬垂石膏治疗成人肱骨干下段骨折
作者:石伟,吴其常,苗旭漫,曾月尼
【摘要】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悬垂石膏治疗成人肱骨干下段
骨折。[方法]从 2000 年 3 月~2007 年 8 月,对 50 例肱骨干下段骨折
进行改良悬垂石膏固定, 允许肩、 腕及手指关节早期功能练习。 结
肘、 [
果]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 7.5 周(5~9 周),平均随访 17 个月(6~40
个月), 肘关节功能恢复率为 100%, 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及不良后果。结 [
论]改良悬垂石膏是治疗肱骨干下段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关键词】 悬垂石膏 改良 肱骨干下段 骨折 治疗
成人肱骨干下段骨折是临床较常见的损伤,以往多采用保守
治疗,包括手法整复悬垂石膏固定、夹板固定或功能性支具固定[1,2]
等;手术治疗包括切开复位钢板、锁定板内固定,或采用外固定器固定
等。临床实践中发现前者肘内翻畸形发生率较高[1,2],后者骨不连、
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较多。针对这些问题,本科自 2000 年 3 月~
2007 年 8 月采用改良悬垂石膏治疗 50 例肱骨干下段骨折,效果满意。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
本组患者 50 例, 42 例, 8 例;平均 26.5 岁(17~43 岁);
男 女
所选择患者均为肱骨干下段关节外闭合性骨折, 且不合并桡神经损伤;
其中投弹伤 18 例,重物砸伤及钝器击伤共 20 例,肘部摔伤 8 例,机
器绞伤 4 例;按照 AO/ASIF 分类[3]:A1 型 18 例、A2 型 1 例、A3 型 2
例、B1 型 15 例、B2 型 1 例、B3 型 5 例、C1 型 6 例、C2 型 1 例、C3
型 1 例;受伤至就诊时间 0.5~37 h,平均 5.6 h。
1.2 手术方法
患者先仰卧位,肩关节外展,肘关节伸直 0°,常规消毒铺
单。摸清肱骨内上髁和外上髁,分别于肱骨内、外上髁尖端至其近侧
0.5 cm 范围内用 2%利多卡因 5~10 ml 局部浸润麻醉。取 1 根 3.0 mm
斯氏针从内上髁钻入,由外上髁钻出,并于皮外各保留 2 cm 长,6~8
层无菌敷料覆盖针道口。然后取坐位,上臂自然下垂,屈肘 90°,前
臂中立位,一助手把持斯氏针的两头,作轻度牵引纠正重叠畸形并保
持肘关节外翻 10°~15°,以防肘内翻畸形。术者由患者腋下向肘关
节打石膏管型,需石膏绷带 1 卷,注意避免石膏过紧,将斯氏针的两
头包在石膏内,待石膏成形后,将肘关节前方及腋下多余的石膏切除。
使肩、肘关节能被动伸屈,腕及手指各关节能较自由活动,石膏干燥
后重量(1.0±0.25)kg。 于腕部或前臂中下 1/3 交界处用颈腕吊带 然后
悬吊,保持上臂在其本身重力及石膏重量作用下贴胸自然下垂。
2
1.3 术后处理
术后即开始主动活动腕、手各关节 5~8 次/d,术后 3~5 d
开始行肩、肘关节缓慢被动功能练习 3~5 次/ d,其中肩关节只允许
做<45°的外展、前伸、后伸运动,肘关节可在伸 20°~屈 95°范
围内运动。白天患者取坐位、半坐位、或站立行走,夜间睡眠时可将
患肢平置于身体侧方,前臂略垫高,以利肿胀消退。术后 2 周患肢肿
胀消退后要及时更换石膏,再继续固定 4~7 周。分别于术后 1 周内、
2 周更换石膏,术后 6 周及每月随访时复查 X 线片,直到 X 线片见到
连续骨痂后拆除石膏。 2结果
所有患者在伤后经 6~40 个月(平均 17 个月)的随访, 骨折临
床愈合时间平均 7.5 周(5~9 周)。按 Jupiter 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
[4],术后 3 个月随访时肘关节功能优 43 例(86%)、良 7 例(14%),总
优良率 100%。除 10 例上肢较健侧平均短缩 5 mm(3~7 mm),其余患者
上肢长度无明显短缩。上肢轻度短缩对其外形和功能均无影响。无 1
例发生肘内翻畸形、针道感染、关节僵硬、骨折分离移位及骨筋膜间
隙综合征等并发症。典型病例如图 1~7 所示。典型病例:患者男,21
岁,右上臂重物砸伤 3 h 于 2005 年 12 月 31 日入院,临床诊断:右肱
骨干下段粉碎性骨折。入院即在局麻下行右肱骨干下段骨折闭合复位
改良悬垂石膏固定术。图 1 术前 X 线片见右肱骨干下段粉碎骨折。图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