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向心力"
一、教学内容分析
向心力 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受到的合外力,它是本章圆周运动的重点。由于这 一节内容比较多,可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述有关向心力的概念,第二课时是生活中向 心力的应用实例,而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有关向心力的概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 学生如何建立向心力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容易接受,教材采取以实验为基础加上必要的简单 的理论分析的方法,在这里,编者增加了一个演示实验,就是借助向心力演示器进行实验,
把学生的实验结论逐一验证, 从而验证了向心力公式, 更有力说明了实验的科学性和重要性。
课本 35 页中的"讨论与交流"这一点学生往往觉得抽象,只是理论来分析,这里编者把它
改成实验探究,这样学生通过实验亲身感受,定性分析,这比理论分析更具有说服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对匀速圆周运动有了一定的理解。知
道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等,并理解线速度、角速 度、周期、半径之间的关系。学生知道在转动装置中,共轴的轮子上各点的角速度相等;皮 带转动(不打滑)中,凡和皮带接触的点,线速度的大小相等。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 了基础。学生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因为它的线速度方向时刻在变,但只是表 面的知道,更深一步来分析,为什么线速度的方向时刻在变?是什么力来改变物体的这种运
动状态,这个力有何特点?学生带着这些疑问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三、教学设计思想及策略
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实施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的
接受,很难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新课程强调"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 传承和积累向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 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为此本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就是采用学生实验探究和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探究教学法。
本节首先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观察中的两个实例, 提出问题, 加上老师的即时演示实验,
其现象更加深学生心中的疑惑,激发他们求知探索的欲望,更易引起学习的兴趣。然后学生 亲身进行实验探究来感受向心力。当学生对向心力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就进一步提出
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前述实验做出猜想, 然后再让学生设计 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的设计指导学生完成,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向心力的 感性认识。教师还借助了向心力演示器进行实验,把学生的实验结论逐一验证,从而验证了 向心力公式。接着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给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让学生明白匀速圆周运动的 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不变,但方向时刻在改变。最后把课本 35 页的"讨论与交流"
改成实验探究,这样学生通过实验亲身感受,定性分析,这比理论分析更具有说服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如何建立向心力的概念, 突破这一点的办法是让学生 而
进行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获得感性认识。由于本节课学生实验探究活动比较多,教 学中老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必要时做出指导。实验中提倡学生敢 于动手,严谨、细致、耐心的进行实 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分析,小组之间讨论与交流, 归纳结论。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为主线,以问题和小组交流贯穿课堂的始终,把传授知识、培
养能力和学生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1页
学
目标
过程与方法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2.知道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公式的含义。
3.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1.通过实验,体验和感受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 体需要向心力。
2.先猜想影响向心力大小的因素,再进行实验探究。
3.通过演示实验,验证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公式,结合牛顿第二定
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1.通过亲身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参与物理
活动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参与观察,敢于实验,体会实验在
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 难点
五、教法学法
探索物理规律中的作用和方法。
3.培养学生事实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细致、
耐心的实验修养。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学生实验探究:感 受向心力和影响向心力大小的因素。
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学生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学生思考、猜想、讨论,教师提问、讲解相结合。
六、教学用具和课时安排
质量不同的小物体(钢球、木球)、小绳、圆珠笔杆、向心力演示器、圆环轨道、CAI
课件、多媒体投影设备。
课时安排 1 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
教学内容及教师组积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及说明
环节
1.同学们跑步转弯时,身体会自然 1.由于学生对前面的 从日常生活情景中构
的怎么样?(例如 4*100 米接力赛)两个问题有很丰富的 建物理情景,以培养 2.在湿滑的水泥路上转弯时,无论 日常经验,会大胆发 学生把生活与物理联
情景 是骑自行车还是驾车, 须怎么办? 言。 必 系一起的习惯,特别
设疑 3.教师演示:把小球在不同的高度 2.观察实验现象,对 是演示实验的现象 ,
引入 沿着斜面轨道滚下时, 观察通过圆环 现象和老师提出的问 使学生产生悬念,激
新课 运动的情况。例如娱乐场所里玩 过 题进行思考,产生悬
( " 发好奇心和探索欲
山车"游戏)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念。 望。
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是什么?这
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了。
2页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教师指导学生做课本实验,提出问 学生亲身进行实验探 这实验简单易做,效
实 题:. 1 你牵绳的手有什么感觉?2. 究,然后小组讨论交 如 果明显,学生通过亲
验 果增大或减小小球的线速度, 手的感 流,归纳结论,回答老 身感受使学生获得成
与 觉有何变化?3.如果松手,将会发 师的提问。 功的乐趣,实际教学 探 生什 么现象?4 .小球匀速圆周运动 效果表明学生乐于参 究 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合外力是哪 与观察,敢于实验。
个?这个力起什么作用?
1.承上启下,引出向心力的概念: 引导学生回答物体做 向心力的概念是本课
维持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一个 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的难点,加上新教材
引 指向圆心的力的作用 ,这个力就叫 学生观察、 思考、 回答、没有明确向心力的概
出 向心力。 理解、记录。 念,教师应深入浅出 向 2.配合演示动画片。 地做出理论分析,使
心 3.教师强调:使物体做匀速圆周运 学生容易接受。
力 动的向心力只是合外力, 并不是真正
概 受到的力; 向心力的作用只是改变速 念 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举
例对比:F 与 V 同一直线时,F 对 V
的作用)
1.教师提出问题:向心力的大小与 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 学生经历了"提出问
猜 哪些因素有关? 作出猜想, 一般学生都 题®猜想与假设®设
想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对猜想进行 会各抒己见, 胆发表 计实验®实验探究® 大
与 验证。 自己的猜想。 后师生 分析与论证®交流与 最
假 共同讨论, 得出实验探 合作®得出结论 "等
设 究的方案。 一系列过程,亲身体
会到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师演示动画片, 学生知道怎样使 用先前准备的空心圆 让 培养学生养成严谨、
用器材探究。同时明确:细绳的拉力 珠笔杆和实验室配备 细致、耐心的实验修
提供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注意用 的带小绳的铁球、木 养。
牵细绳的手的感觉来判断向心力的 球。
大小。教师强调实验时要注意安全。学生按照先前设计的
实 方案进行实验与探究,
验 对猜想进行验证。 实验
与 后小组内互相交流感 探 受,进行分析、讨论、 究 总结结论:(1)当 m、
相同时,r 越大 F 越
大。(2)当 m、r 相同
时, 越大 F 越大。
(3)当 、r 相同时,
m 越大 F 越大。
演 教师先介绍向心力演示器的结构和 学生观察、 思考、 分析,培养学生事实求是、
3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