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改进我国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
企业业绩评价是随着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
展的。从 20 世纪初起,伴随着企业管理的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和战略
管理三个阶段,围绕着业绩评价目标导向的演变,财务指标与非财务
指标优劣的讨论,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等诸多问题,理论研究者
和实务工作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进了
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尤其是企业管理进入战略管理阶段以后,作为企
业管理有效手段的业绩评价,再次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瞩目的焦点。
近年来,国外大量的关于企业业绩评价的研究文章被介绍到国内。国
内研究企业业绩评价的文章也越来越多,而实务工作者也结合企业自
身实践,设计了各自的业绩评价系统。在竞争日趋国际化、日趋激烈
的今天,研究企业业绩评价,构建适合我国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转变企业经营观念、增强企业形象意识、引导经营行为、完善激
励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企业业绩评价发展历程
我国企业业绩考核评价的研究探索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进程,并且是随
着经济体制的变化及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而渐进发展变化的。与西方
国家企业业绩评价产生的背景不同,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产生并不是
出于增强企业诚信和提高资源配置的需要,而是国家为加强国有企业
管理与控制,保证企业实现政府目标而采取的计划管理措施之一。我
国企业业绩评价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是 1949~1978 年实行的实物 一
量考核阶段,适用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二是产值和利润
1
考核阶段;三是投资报酬率考核阶段。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国家计
委等部门分别于 1992 年、1993 年、1995 年、1997 年、1999 年颁布了
相应的业绩评价体系。1999 年颁布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包括 8 项基本
指标、16 项修正指标和 8 项评议指标,分别从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
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个方面对企业业绩进行了综
合评价。这套指标体系是最全面、最科学,也是最具有可操作性的。
2002 年 3 月,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和国
家计委在认真总结 3 年评价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1999 年颁布的进行 对
了修订,发布了《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修订后的操作细 》
则包括 8 项基本指标、12 项修正指标和 8 项评议指标。
二、我国现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不足
1.未能充分体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与管理的要求
战略平衡计分卡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 企业的战略经营管理服务。 即为
因此,在指导体系的设计上,首先是选择那些影响企业战略经营成功
的关键性要素,组成若干层面的评价指标子体系;其次,这几个层面
还必须存在一定的因果链关系,通过这样一个计分卡,可以成功地将
企业整个经营战略思想转化为可操作的战术性目标。而国有企业业绩
评价的指导思想则是在于企业经营业绩的全面、综合评价并划分出档
次,因此,指标体系的设置仍侧重于财务业绩评价指标,而涉及到企
业战略性发展业绩评价方面的指标却很少涉及,如客户方面、职员方
面和内部生产经营过程方面的指标涉及很少或几乎没有涉及。这是国
有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一大缺陷,它不利于加强企业的战略管理和核
2
心竞争力的形成。
2.对经营风险控制的考虑不足
如果企业将资金大量投入到证券二级市场, 从中获得丰厚的投资收益,
增加企业利润,将直接导致其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保
值增值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上升,使企业的上述指标都能优化,同时
并不影响销售利润率的大小。但实际上,企业将资金大量投入到证券
市场,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加了,而且由于对外间接投资占用大量的资
金,可能导致企业自身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更新改造难以进行,影响
了企业的长期发展。这样,企业管理部门若仍用这些指标来评价企业
业绩,会刺激企业的短期行为,造成企业代理风险加大。
3.单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来评价企业经营业绩,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企业不仅仅是投资者的企业,它是多方利益主体的契合体。虽然目前
企业重大的人事任免以及重大经营决策权掌握在投资者手中,但是,
投资者却不能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其他主体的利益,否则会影
响到其他主体的利益,从而挫伤其他主体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本企
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并最终使得投资者的利益无法实现。我
国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一直是完全站在投资者(国家)的角度来
设立的,对其他主体的利益并未考虑。
三、我国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改进思路
1.站在多元主体的角度来设立我国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通过编制利润表计算税后净利。它把职工的利益作为
人工费用计入到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中,把债权人的利益计入到利息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