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线通信技术工作委员会WG 6 前沿无线新技术研究会议名称:CCSA TC5 WG6 第26次会议会议地点:杭州会议时间: 2011年4月19日-20日题目:“未来十年IMT业务市场预测”研究报告内容建议来源:中国联通目的:讨论、通过 1. 背景介绍2010年11月30日,在CCSA TC5 WG6第24次会议上通过了“未来十年IMT业务市场预测”研究报告的立项申请,会后,根据各参加单位的邮件、电话沟通,形成了该研究报告的提纲初稿。2011年1月18日,在CCSA TC5 WG6第25次会议上各成员单位提交了阶段研究内容和对提纲的修订意见,大会最终确定了报告的提纲(见附录1)。本提案对该提纲中
2、的第2.3章“运营商IMT网络部署情况” 中国联通在第25次会议上输入的内容进行了更新。具体内容见附录1中的标注。2. 附录1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课题编号:XXXX未来十年IMT业务市场预测(IMT Market Forecast for the Next Decade)(2012-2020)2011年 XX月研 究 报 告 要 点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3、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目 录未来十年IMT业务市场预测1(IMT Market Forecast for the Next Decade)1(2012-2020)11.研究背景61.1课题背景61.2课题目标和研究报告结构61.2.1课题目标61.2.2研究报告结构71.3相关标准文档71.4缩略语82.当前IMT业务发展情况92.12006-2011年IMT部署情况92.1.12006-2011年全球IMT网
4、络全球发展情况92.1.22006-2011年全球IMT用户发展情况112.1.32006-2011年全球IMT业务发展情况152.22006-2011年地区/国家IMT部署情况162.2.12006-2011网络部署及覆盖情况162.2.22006-2011业务和应用情况182.2.32006-2011终端和流量情况212.3运营商IMT网络部署情况232.3.1IMT网络部署和覆盖情况232.3.2IMT业务和应用情况232.3.3IMT终端和业务量情况243.市场预测情况回顾和未来发展趋势273.12006-2011年IMT市场预测情况回顾273.1.12006-2011年市场需求预测2
5、73.1.22006-2011年技术预测(网络能力)273.1.32006-2011年频谱需求评估273.2市场预测研究关键点273.2.1智能手机和数据卡283.2.2移动互联业务快速增长283.2.3物联网和行业应用283.3移动宽带业务新趋势293.3.1技术293.3.2业务和应用293.3.3市场定位293.3.4未来移动通信市场发展新趋势293.3.5经济和社会方面293.4移动宽带/IMT发展计划303.4.1技术促进计划303.4.2技术试验计划303.4.3网络部署计划303.4.4业务发展计划303.4.5国家宽带计划313.5市场预测研究方法314.未来IMT市场发展预测
6、324.1监管者观点324.2产业观点324.2.1用户数增长预测324.2.2业务量增长预测324.2.3带宽需求预测344.3总结354.3.1终端和用户特性354.3.2业务和应用特性354.3.3业务量需求特性354.3.4带宽需求特性354.3.5其他355.结论36研究背景课题背景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0年开始考虑IMT-Advanced阶段技术演进方向。经过了为期10年的调研、研究以及候选技术征集,ITU最终于2010年10月确定了IMT-Advanced(4G)阶段国际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为了适应全球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需求,ITU再次于2010年2月展开了继IMT-Adv
7、anced之后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市场及业务需求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后IMT-Advanced阶段技术做好前期市场发展调研工作。同时,ITU希望通过未来十年市场预测的调研影响WRC-12大会,在WRC-12大会上设立IMT业务频谱需求研究的项目,从而在WRC-16大会上为IMT业务争取到更多频谱资源,为IMT产业发展提供基础频率资源保障。我国作为移动通信产业大国,截止至2010年底,移动用户数约占全球总用户数的13%,我国在未来十年中IMT业务市场发展状况将对世界IMT业务发展状况具有较大影响。积极参与到未来十年IMT业务市场预测工作中,会为后续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
8、国应积极开展国内业务、市场预测相关工作,积极参与到国际讨论中,适时将我国的研究和预测成果输出到ITU、APG、AWG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参与讨论,保证我在未来宽带无线及移动通信标准和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课题目标和研究报告结构课题目标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回顾我国IMT业务在过去十年业务、市场发展状况,分析当前中国移动通信业务发展趋势,根据国内发展情况,对2012-2020年IMT市场、业务发展状况进行预测。为市场发展预测之后将要开展的后IMT-Advanced阶段需求分析及频谱需求计算做好基础材料的准备。研究报告结构本课题对当前IMT发展情况、IMT-2000阶段市场预测结果回顾、未来市场趋势分析和未
9、来市场发展预测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通过不同层面的调研和分析得出未来十年IMT业务对频谱带宽的需求。此外,研究报告还包含了IMT产业链中运营商、制造商、政府等方面对IMT产业未来发展的观点。相关标准文档SR 09-2006Beyond IMT-2000愿景研究SR 20-2007IMT-Advanced业务与需求分析Rec. ITU-R M.687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2000 (IMT-2000)Rec. ITU-R M.816:Framework for services supported on International Mo
10、bile Telecommunications - 2000 (IMT 2000)Rec. ITU-R M.819: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2000 (IMT-2000)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Rec. ITU-R M.1034:Requirements for the radio interface(s) for 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2000 (IMT-2000)Rec. ITU-R M.1457:Detailed specifications of
11、the radio interfaces of 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2000 (IMT-2000)Rec. ITU-R M.1645:Framework and overall objectives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mt-2000 and systems beyond IMT-2000Rec. ITU-R M.1768:Methodology for calculation of spectrum requirement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12、terrestrial component of IMT-2000 and systems beyond IMT-2000Rec. ITU-R M.1822:Framework for services delivered by IMTReport ITU-R M.2072:World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market forecastReport ITU-R M.2074:Radio aspects for the terrestrial component of IMT-2000 and systems beyond IMT-2000Report ITU-R
13、M.2078:Estimated spectrum bandwidth requirement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MT-2000 and IMT-AdvancedQuestion ITU-R 229-2/5: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terrestrial component of IMT缩略语RATGRadio Access Technology Groups无线接入技术族当前IMT业务发展情况2006-2011年IMT部署情况2006-2011年全球IMT网络全球发展情况ITU定义了4种无线接入技术族(RATG:Rad
14、io Access Technology Groups),其中RATG1被定义为包括“IMT之前的系统,IMT-2000及其增强” 见ITU报告 M.2074。当前的全球的移动通信网络中,所谓的“IMT之前的系统”主要是2G蜂窝网络,IMT-2000(又称 “3G”)则是基于2000年ITU-R颁布建议书M.1457的新一代无线网络。自2003年以来,全球范围内2G牌照发放趋势呈逐年递减态势,在3G产业链日趋成熟的背景下, 3G的牌照发放呈逐年增长的态势,近几年尤为明显。2006年以来,新建3G网络的数量超越了新建2G网络。2003-2009年间牌照发放情况可以参考图 1。图 1 2G和3G牌
15、照发放情况在网络数量增加的同时,其覆盖的市场和人口也在持续增加,从新兴市场到发达国家市场都在蓬勃发展。相比于2007年有95个国家可以提供商用的3G业务,经过近几年发展,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超过143个国家可以提供商用的3G业务。今天3G网络的覆盖在全球很多地区已经接近2G网络。图 2 全球范围内移动蜂窝网增长率2006-2011年全球IMT用户发展情况根据统计,2010年全球已经突破50亿移动终端用户。2G和3G用户数都在增长,而随着3G产业的发展,3G用户数的增长率高于2G用户数的增长率。全球3G用户数已达到XXX。根据ITU近6年来的统计情况,从2005至2010年的网络用户增长情况如下
16、图 3:(单位:十亿,星号表示预测)。图 3 全球范围移动用户增长情况 在全球范围内,目前约90%的人口可以接入相应的移动网络,约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及偏远地区。不论是在发达或者发展中国家,均在进行着2G到3G的网络的迅速转换。在此基础上,一些国家或地区,如瑞典、挪威、中国、美国、日本等,已经开始尝试提供下一代(4G)的网络。图 4 全球范围内03年和09年可接入移动网络人数对比在过去的几年中,全球范围内的移动蜂窝网的增长率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移动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其2009-2010年的移动蜂窝网用户增长率只有1.6%。根据2010年末统计情况显示,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其平均每
17、100人中移动电话平均普及率已经达到116。与此对应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用户增长率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2010年底,全球平均的移动蜂窝网用户的渗透率为76%,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截止2010年底移动蜂窝网用户的渗透率将达到68%,这主要得归功于亚太地区强有力的增长,仅就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2010年将有可能新增用户3亿。相比之下,2010年非洲的渗透率仅有41%,今后还留有极大的增长空间,具体的增长情况如下图 5。图 5 全球移动用户渗透率及09,10年各地区增长率下图显示了自2000年以来,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及世界平均每百人移动电话使用及增长情况。显然,相比于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增长,发达
18、国家的增长速度已经明显变缓,今后新增移动市场份额将由发展中国家主要推动。图 6 全球每百人移动电话使用量伴随着3G,LTE等系统商用的逐步普及,全球范围内每百人移动宽带接入情况急剧增长,特别是发达国家,其增长率近几年达到惊人的25%以上似乎和后面华为提供的2G、3G用户数增长率不是很一致。需要考虑如何处理。和下面一段高亮部分内容重复,均讨论增长速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每百人移动宽带接入量仅为6,后续发展空间巨大。具体情况可参考如图 7:图 7 全球范围内每百人移动宽带接入增加情况就增长速度而言,亚太地区,欧洲和北美3G用户数增长非常快,主要得益于这些地区人口总数和3G业
19、务的高渗透率。在其他地区,如非洲,大部分新增用户是3G用户,尽管用户的绝对数量还不是很多。图 8 2G,3G用户数增长率图 9 不同地区的3G用户数2006-2011年全球IMT业务发展情况随着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持续增加,业务量在近几年也经历了飞速增长的过程。传统语音业务仍然占很大比例而且在稳步增加,另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新业务,如音乐下载,视频流和游戏等,以近乎指数形式的增长迅速占据了业务量中的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图 10 业务量增长和比例2006-2011年地区/国家IMT部署情况2006-2011网络部署及覆盖情况2009年是中国3G网络发展的元年。3G牌照发放的第一年,我国TD产业化、
20、商业化进程明显加快,3G网络建设、业务开发、市场推广有序展开,呈现起步扎实、开局良好、快速推进、规范有序的发展态势。在扩内需、保就业、促增长、惠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投资计划稳步落实,网络建设迅猛推进2009年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共完成3G网络建设直接投资1609亿元。2009年共完成3G基站建设32.5万个,网络建设规模超过十多年来累计规模的一半,开创了全球电信发展史上建设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的新记录。据测算,2009年3G网络建设间接拉动国内投资近5890亿元;带动直接消费364亿元(终端消费297亿元,业务消费67亿元),间接消费141亿元;直接带动GDP增长343亿元,间接带动GDP增
21、长1413亿元。 图 11 2005-2009年我国基站建设总数情况2010年,3G网络建设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表 1 中国3G基站建设规模(至2010年11月)2010年11月3G基站数3G基站/2G基站覆盖城市3G基站总量57.9万52%TD-SCDMA13.4万10%三期238个地市WCDMA24.3万50%339个城市、1911个县城CDMA200020.2万75%342个城市、2055个县城、2万多个乡镇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3G网络投资达390亿元。截止至2010年10月,3G网络累计投资达1999亿元。图 12 2010年1-10月 3G网络建设投资2006-201
22、1业务和应用情况2006-2011年是我国移动通信蓬勃发展的阶段。自2007 年起,我国移动电话资费开始全面下调,语音通信移动化的趋势较前一阶段更加明显。 移动互联网业务成为发展的重要方向移动互联网业务既继承了互联网业务的开放性、用户深度参与的特点,又借助于移动应用固有的随身性、可鉴权、可身份识别等独特优势,为移动互联网业务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能够加大提高用户粘性,并加速推动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WAP阶段、移动Web1.0阶段、移动Web2.0阶段。如图所示:图 13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WAP阶段WAP阶段运营商基本采
23、取 “有围墙的花园”业务模式,WAP业务通常要受到运营商的控制,数据流都要经过运营商的WAP网关,用户只能访问运营商或与运营商合作的SP提供的WAP内容,如新闻、图铃下载等,收益由运营商和SP分成。“有围墙的花园”业务模式不仅限制了用户浏览访问以及个性化的需求,同时还限制了第三方合作伙伴的参与热情,从而限制了WAP业务的发展。(2)第二阶段:移动Web1.0移动Web1.0阶段打破了围墙花园式的业务环境,在互联网内容上逐渐走向开放,但业务形式仍较为简单和单一,主要局限于互联网网页浏览、电子邮件等业务,用户被动的接受信息和服务,缺少深度参与和互动。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个性化和进一步丰富有待于智能终端
24、的发展和以操作系统为核心的移动终端软件平台的开放。(3)第三阶段:移动Web2.0目前,移动互联网正在进入移动Web2.0阶段,移动终端及芯片技术尤其是智能终端迅速发展,在操作系统、中间件和应用平台层面越来越开放,提高了上层应用软件的可移植性,固定互联网业务(例如社交网络Facebook、微型博客Twitter等)基本都可通过浏览器或客户端软件的方式移植到移动终端。同时,统一API使应用软件的开发更加灵活,基于MAC OS的IPhone、Android 的Gphone以及商用更早的基于Symbian、Windows Mobile的智能终端取得的市场成功,形成了较庞大的用户基础,第三方软件开发者
25、队伍日渐庞大,个性化应用层出不穷。除了运营商和原来依托于运营商的SP、CP外,更多的终端厂商、互联网公司加入基于这些平台的应用软件开发行列,甚至包括众多的个人软件开发者。当前,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整个信息产业中竞争最为激烈、创新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高速增长,预计2012年有望超过桌面互联网用户。预计201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2.88亿人,环比2009年增速达40.5%。未来一两年移动互联网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趋势。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与全球同步高速增长,移动互联网吸引大量非PC用户使用互联网,提升了我国互联网的影响力,将手机作为唯一终端的用户在整体网民中的比例不断提高。
26、增加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情况图。据Nielsen公司8月调查显示:2010年第1季度,中国通过移动互联网上网、使用手机小程序、以及发送手机短信的用户数量超过了美国(见图 14)。图 14 美国与中国移动媒体的使用情况对比(2010年第1季度) 移动增值业务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移动通信改变了人们的通信方式,而移动增值业务的发展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改变着人们的娱乐方式、阅读方式、社交方式、社会服务方式、工作方式等等。移动增值业务不再仅仅把娱乐做为主要方向,而将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社会。传感网络、M2M(机器到机器的通信)与移动通信技术
27、的结合,已经开始在环境监控、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应用;近距离通信与移动通信的结合也在移动支付领域进行着各种业务尝试;移动电子政务、智能楼宇管理、数字家庭乃至数字城市的提出,更能够看到移动增值业务发展的广阔空间。国内多数大中城市开展无线城市应用;交通、电力、农业、环保等行业M2M应用快速增长,到2010年,中国移动M2M用户超500万。手机阅读、手机支付、手机视频、手机游戏等业务应用新热点不断涌现。手机阅读用户数达2亿,手机视频用户超千万,手机游戏、音乐等业务热度不断提高。手机支付技术标准正在研究制定中,运营企业积极推进业务试点和商用。业务也由局部试点逐步过渡到规模商用,重点应用于电子商务、公交刷卡
28、商场购物等领域。图 15 迅速发展的增值业务2006-2011终端和流量情况 用户规模加速扩大 2006-2010年是我国终端用户规模快速增长的6年。2006年以前,我国终端用户数目不足4亿。经过5年的高速发展,截止至2010年底我国终端用户数目已经达到85900万户。2006-2010年间,我国移动用户平均年增长率高达17%。图 16 中国移动用户数增长情况(单位:万)虽然我国3G网络较发达国家起步比较晚,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3G用户数量增长较快。2010年底,3G用户累计达到4705万户,占总用户数的5.48%。来源: 仅2010年,3G用户净增3473万户。来源:综合考虑2
29、007-2010年以来我国移动电话用户的增长情况,可见,目前的移动通信市场仍处于较活跃的增长阶段。如图 17所示,用户净增数为800-900万户/月。来源: 图 17 2007-2010年移动电话用户各月净增比较 流量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我国数据业务流量增长情况图 18数据业务流量增长情况XXX运营商IMT网络部署情况IMT网络部署和覆盖情况【Editor Notes:运营商12G网络的扩容情况,时间进度,基站数目,覆盖城市和地区,各地区网络容量或者基站数目情况。采用的3G技术,3G网络的部署情况,时间进度,基站数目,覆盖城市和地区,各地区网络容量或者基站数目情况。2G和3G联合组网情况,核心网容
30、量,传输网,骨干网扩容情况。】 中国电信中国电信自2009年1月获取3G网络牌照后,迅速组织全国力量开展3G网络建设,到目前为止共进行了三期建设。目前3G网络已经覆盖全国所有的340多个城市及全部的2000多个县城。截至2010年底,城市的3G网络有效面积覆盖率已达到96.7%,基本实现了市区的3G网络全覆盖。同时根据客户需求逐步扩大3G网络在农村的覆盖范围,目前已经覆盖了约6万个乡镇,覆盖乡镇数占全国总乡镇的96.8%。 中国联通2010年,中国联通着力优化3G网络的广度和深度覆盖,持续优化GSM网络,加快宽带网络升级提速,积极推进信息系统建设,网络能力不断增强。GSM/3G网络协调建设,网
31、络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新增3G基站7.6万个,基站数量达到18.3万个,3G网络覆盖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和东部发达乡镇。WCDMA网络系统接通率由年初的96.7%提高到12月的97.6%。新增GSM基站4.4万个,基站数量达到32.9万个,除西部部分地区外,GSM网络基本覆盖了所有乡镇,东中部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2%以上。GSM网络系统接通率由年初的96.2%提高到12月的97.6%。IMT业务和应用情况 中国电信截至2010年底,中国电信3G用户达到1200万,在中国电信所有移动用户中的渗透率达到13%。同时,中国电信无线宽带业务实现了3G和WLAN的融合,提供无处不在、无缝融合的宽带连接,实现了
32、统一认证、统一计费。中国电信在统一的“天翼”品牌下向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3G应用,包括应用商店、移动音乐、移动视频、手机游戏、移动阅读、移动支付、位置服务(导航、地图服务等),以及通过第三方合作提供搜索、即时消息、微博等移动互联网应用。 中国联通2010年,中国联通积极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变化,丰富业务应用种类,有效拉动用户增长;逐步培育用户业务消费习惯,手机报、手机邮箱、手机音乐、手机电视、手机上网等业务量稳步增长,手机阅读、应用商店、移动支付等业务的研发试用工作顺利推进;还加强了3G行业应用产品的开发推广,推出移动办公、手机证券、智能公交等多种移动应用产品,在银行证券、汽车制造、政府等行业领域
33、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2010年底,3G用户总数达到1406万户,其中,手机用户占比达到90.4%。中国联通的3G系统于2009年5月17日开始试商用,2009年10月1日正式商用,截至2010年底,中国联通3G的增长情况如下图:图 19 中国联通3G用户增长情况图示在GSM业务方面,加强以短信、炫铃、GPRS为重点的增值业务营销,不断提高GSM用户发展的有效性。截至2010年底,GSM用户总数达到15336.6万户。下图组给出了2009年到2010年间,中国联通2G用户的增长情况图示以及2G用户与3G用户增长率的对比曲线,可以看出,在2G用户稳步增长的同时,3G用户的数量从2009年起,开始大
34、幅度增长,尽管随着用户基数的增长,增长率有所回落,但是依然保持在较高的增长率水平上。图 20 中国联通2G用户数增长情况图示 综合考虑2G和3G的市场占有情况,在2009年初至2010年底期间,中国联通的市场渗透率在10%-13%之间呈小幅增长趋势,尤其在3G商用以来,呈现一定的线性增长趋势。图 21 中国联通市场渗透率柱状图示2010年,中国联通抓住政府、企业信息化组网需求快速增长的机遇,聚焦汽车、航空、保险、证券等重点行业推出移动OA、智能公交等22个行业应用产品,实施行业应用项目4000多个,发展行业应用超过100万户。IMT终端和流量情况【Editor Notes:2G用户数目,3G用
35、户数目发展情况,各种业务的业务量,吞吐量等5年的发展曲线和信息。】 中国电信2009年,由于3G手机种类的相对缺乏和价格问题,用户对3G手机可选择性有限,3G手机用户发展不足,约9成新增3G用户主要为数据卡用户,超过400万。2010年,为了更好的发挥3G网络优势和特点,承接移动互联网发展战略,中国电信加大了3G手机的集中采购和定制力度,同时加大了终端补贴力度和流程。随着3G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以及业务资费的不断下调,中国电信3G业务量在2010年呈现出迅猛增长的趋势。截至2010年底,截至2010年12月31日,3G移动用户总数达1229万户,2010年净增822万3G移动用户。
36、当月流量比2010年6月前增长了72%,每月户均流量达到300MB。 中国联通(1)3G终端和业务自2009年10月1日中国联通的3G网络正式商用以来,中国联通在3G终端的推广方面,采取开放和定制相结合、高中低端并重的方法,积极开发智能手机,以iPhone为契机全面介入智能手机的定制,先后推出了乐Phone、uPhone及普及型智能手机产品。2010年,公司全面开放终端产业链合作,丰富终端产品体系,满足3G用户对高中低各价位段终端产品的需求。全年定制3G终端过百款,其中智能终端50余款。2010年,中国联通坚持“品牌、业务、资费、包装、终端政策、服务标准”统一策略,丰富3G套餐,完善补贴模式,
37、优化终端产品体系,创新发展体现3G速率优势的移动互联网和内容应用业务,促进上网业务发展;推出沃商店,提升用户3G应用体验;规模发展手机音乐、手机电视等资源聚类型业务,发展手机阅读、即时通信等社区交互类业务,加快培育用户数据消费习惯。截至2010年底,全国3G用户净增1,131.8 万户,达到1,406.0 万户,其中,无线上网卡用户达到135.3万户。3G用户通信使用量达到554.7亿分钟,平均每用户每月数据流量达到178M。手机电视用户达到240.7万户,手机阅读业务注册用户超过700万户。(2)GSM终端和业务2010年,中国联通积极转变GSM业务发展模式,持续推进固网移动产品融合,加强精
38、细化营销管理,GSM业务整体保持稳定增长。全年GSM用户净增852.1万户,达到15,336.6 万户,比上年增长5.9%。GSM用户通信使用量达到4,710.0亿分钟,比上年增长11.3%,平均每月每用户通话分钟数(MOU)为262.9分钟,比上年增长4.3%。2010年,中国联通继续大力发展增值业务,积极推广移动数据及信息业务,炫铃、手机上网等增值业务持续快速增长。炫铃业务用户净增1,804.1万户,达到6,726.1万户,比上年增长36.7%,用户渗透率从上年的34.0%上升到43.9%。手机上网用户净增1,102.3万户,达到5,581.2万户,比上年增长24.6%,用户渗透率从上年的
39、30.9%上升到36.4%市场预测情况回顾和未来发展趋势WRC-07IMT市场预测情况回顾WRC-07市场需求预测WRC-07技术相关预测(网络能力)WRC-07频谱需求评估【Editor Notes:该部分内容参考M.2072、M.2074、M.2078。】【Editor Notes:在预测过程中可参考M.1768进行频谱需求的分析,但不建议给出精确到具体数值的频谱需求结果。】市场预测研究关键点主要考虑因素l 经济因素:经济规模、经济增长(如GDP的增长率等)l 人口因素:人口增长、人口总数l 监管政策因素:牌照、频谱使用政策l 市政、公益事业的需求:安全监控、公共卫生、远程教育等l 用户行
40、为 消费需求 由用户期望的提高带来的IMT业务体验、服务质量的改进l 技术 网络承载技术的演进带来网络流量的提升:HSPA-LTE 网络承载技术的演进带来频谱效率的提高:HSPA-LTE 结合IMT演进的路标,对预测的曲线进行相应的体现(斜率的变化?) 云计算带来的移动网络流量变化?l 移动终端与业务 移动终端更紧密的与互联网相结合 移动终端与个人PC的融合与统一 智能终端对网络内容类应用的促进 CGM(Consumer-Generated Media)、UGC(User-Generated Media)类的业务需求旺盛:如。电子公告牌、微博、SNS、视频/图像分享类(播客) 网络存储类应用
41、语音业务与数据业务的流量特征曲线不同(使用时间段、时间长度等差异)l 未来可能出现的应用(可列举主要可能应用及可能出现的时间点) 3D或HDTV图像/视频的(实时)录制、传送和存储 区域应急类应用:带宽可变、频谱效率高、系统的紧急模式有优先级保证、在应急模式下,可以开展静态、动态图像传输、语音及电子邮件等业务。 资费政策:包月制、套餐制对数据业务的促进 M2M类应用:需要大量IP地址资源、在数量上将超越个人终端,主要有两类应用特征 大量的连接建立、鉴权等信令类特征 大量的数据流量:如无线摄像头等【Editor Notes:需要特别注意智能终端、物联网、异构网等因素对2012-2020的数据预测
42、的影响;】移动宽带业务新趋势技术【Editor Notes:宽带接入和移动网络逐渐融合,技术向更高带宽,更大速率,更高频谱效率和更强能力发展的趋势。多种网络和接入技术融合,满足不同场景需求的趋势。灵活使用各种可用的IMT频段(含CRS),满足不同技术和不同场景组网的趋势。网络侧处理能力逐渐加强,传输网络逐渐完善,采用集中式的运算和资源管理的趋势。】业务和应用【Editor Notes:数据业务快速发展趋势;新业务快速涌现趋势,介绍移动互联网相关的新型业务:应用商店,移动支付,即时聊天,移动视频,3D视频,移动存储等;物联网和行业应用发展趋势;】智能手机和数据卡【Editor Notes:介绍智
43、能手机和数据卡的特点,支持的业务和应用特点,网络流量特点及其对网络的影响。】近年,智能手机和基于数据卡的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带来了数据业务流量爆炸式增长。下表所示Cisco公司统计结果显示,这类终端业务使用量相当对普通终端的几十甚至几百倍。其中,普通的智能终端相当于普通终端业务量的24倍,使用iOS系统或者Android系统的终端相当于普通终端业务量的96倍,而通过移动互联的Tablets流量达到122倍,基于移动数据卡互联的便携电脑则达到了515倍。同时,以上高吞吐量的终端数量也在飞速的增长和普及,2010年,智能终端的总数达到了5.26亿,相对2009年增长32%,占总移动用户数目的13%
44、其中,Iphone和Ophone数量达到了1.21亿,相对2009年增长168%,接近3倍,占智能终端总数的23%。便携掌上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数目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在未来10年,智能终端和基于数据卡的设备将进一步的普及和应用,在未来业务和市场预测更新中,要充分考虑其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对网络流量的影响和网络负载的冲击。表 2 移动互联网中高利用率设备增长情况 Informa Telecoms and Media, Strategy Analytics, Cisco VNI Mobile, 2011设备类型2009年使用量(百万)2010年使用量(百万)相对于非智能手机的流量倍数相对于普通
45、智能手机的流量倍数Smartphones399526241iOS and Android phones45121964Mobile-connected tablets0.33.01225Mobile-connected laptops589451522图 22 各类终端相对普通手机流量关系移动互联业务快速增长【Editor Notes:介绍移动互联网的主要业务和应用,业务增长特点,目前应对移动数据业务增长的解决方案。】智能终端和基于数据卡的便携设备的广泛使用,也促成了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各种能够吸引客户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业务出现和风靡,也促成了智能终端和数据卡的设备的普及。 移动互联网业务种类丰富传统的基于互联网的业务,如网页浏览,数据下载,点对点的即时聊天通信,移动游戏,IP话音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逐渐普及。除去传统的互联网业务外,移动应用商店,移动支付等新业务也快速涌现和普及。以移动应用商店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