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 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人集团公司职工住宅楼集资合作建房遗留项目
双排落地脚手架施工方案
编 制 人:王 少 杰
审 核 人:许 石 磊
审 批 人:尹 朝 莺
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人集团公司职工住宅楼集资合作建房遗留项目
项目经理部
2014年11月
目 录
1、编制依据 1
2、工程概况 1
2.1、总体概况 1
2.2、建筑设计概况 2
2.3、结构设计概况 2
3、安全管理目标 3
4、施工准备 3
4.1、安全防护领导小组 3
4.2、技术准备 3
4.3、人员准备及证件办理 3
4.4、材料准备 4
4.5、机具准备 5
5、脚手架搭设施工方法 5
5.1、脚手架搭设概况 5
5.2、脚手架搭设顺序及方法 6
5.3、马道搭设 8
5.4、安全通道搭设 10
5.5、肥槽脚手架搭设要点 11
6、脚手架的拆除 12
7、脚手架搭设注意事项 13
7.1、搭设立柱的注意事项 13
7.2、搭设纵、横向水平杆的注意事项 13
7.3、剪刀撑、横向斜撑等注意事项 13
7.4、扣件安装的注意事项 13
7.5、铺设脚手板的注意事项 14
7.6、防护脚手架的拆除 14
8、脚手架施工安全、文明施工 15
8.1、安全施工保证措施 15
8.2、脚手架安全措施 15
8.3、脚手架搭设安全要求 15
8.4、杆配件搭设要求 15
8.5、防雷安全措施 16
8.6、脚手架拆除安全措施 16
9、落地式扣件钢管脚手架计算书 17
9.1、参数信息 17
9.2、小横杆的计算 18
9.3、大横杆的计算 19
9.4、扣件抗滑力的计算 20
9.5、脚手架荷载标准值 20
9.6、立杆的稳定性计算 22
9.7、最大搭设高度的计算 24
9.8、连墙件的计算 25
9.9、地基承载力验算 26
10、附件 27
10.1、 7#楼脚手架剖面图 27
10.2、 7#楼脚手架平面图 27
10.3、 7#楼脚手架立面图 27
为了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确保人员和财产在施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防止伤亡事故的发生,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规范、标准、制度的规定,结合住总集团“0123”安全管理模式和施工现场扬尘治理五个100%的要求,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和施工特点编制本工程项目《双排落地脚手架方案》。
1、编制依据
类别
名称
编号
施工图纸
北人集团公司职工住宅楼集资合作建房遗留项目图纸
/
法律法规
《建筑法》
/
《安全生产法》
/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条例》
/
行业标准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JGJ59-2011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JGJ80-91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JGJ130-2011
地方标准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标准》
DBJ 01-83-2003
部门文件
《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标准》
京建施(2003)1号
其他
《特种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定》
/
《施工现场安全生产资料管理规程》
/
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2、工程概况
2.1、总体概况
序号
项目
内容
1
工程名称
北人集团公司职工住宅楼集资合作建房遗留项目
2
工程地址
北京市通州区新华大街12号
3
建设单位
北人集团公司
4
设计单位
中机中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5
勘察单位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6
监理单位
北京京龙工程项目管理公司
7
质量监督单位
北京市通州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8
施工总承包单位
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9
开工时间
2014年9月1日
10
竣工时间
2016年12月2日
11
合同工期
824日历天
12
质量要求
质量目标:合格;确保获得北京市“结构长城杯”
14
建筑面积
96571.79㎡
15
结算方式
固定单价
2.2、建筑设计概况
序号
项目
1#住宅楼
2#住宅楼
3#住宅楼
6#住宅楼
7#邮局
1
建筑面积
建筑面积
27377.13
27320.13
17689.85
22984.68
1200
地上面积
25498.09
25441.09
15973.55
21357.38
1200
地下面积
1879.04
1879.04
1716.30
1627.30
/
2
层数
地上
27层
27层
16~21层
27层
2层
地下
2层
2层
2层
2层
/
结构形式
剪力墙结构
框架结构
3
高度
建筑檐高
75.15m
75.15m
58.35
44.6m
75.15m
9.45m
2.3、结构设计概况
序号
项目
内容
1
地下结构形式
结构
剪力墙结构
基础结构
筏板基础
2
地下防水
地下防水等级为一级
4+3厚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Ⅱ
3
抗震等级
工程设防烈度
8度
抗震等级
二级
6
层高
1#:-2F(3.92m);-1F(3.40m)
2#、3#、6#:-2F(3.90m);-1F(3.40m)
7#:1F(4.35m);2F(3.90m)
3、安全管理目标
安全目标:杜绝施工现场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火灾事故和恶性中毒事故,轻伤事故频率控制在1‰以内。
文明施工目标:争创获得“北京市绿色施工文明安全样地”称号。
环保保护目标: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噪声防治达到国家环保要求。
安全文明施工承诺:进入施工现场让人感到安全、整洁、有序。
4、施工准备
4.1、安全防护领导小组
组 长:王晖
副组长:卢海友、郝惠明、许石磊
成 员:梁冰垒、李心广、王长春、胡秀清、李飞霏、马淼、李元海、闫保良、陈德荣、许朝宇
4.2、技术准备
4.2.1.施工前仔细阅读图纸,核对凸出建筑物外的挑梁、板及建筑物外形变化较大部位的尺寸,做到搭设脚手架前心中有数。
4.2.2施工前要对方案进行详细的交底,使施工人员深入领会,以便切合实际的将方案落实;
4.2.3.施工前必须进行安全教育。按照现场实际情况制定安全措施和安全条例,配备安全设施。
4.3、人员准备及证件办理
4.3.1、施工手续及证件
所有架子工必须具备《特种作业操作证》、《安全资格上岗证》(接受相应三级安全教育)等准许施工证件。
架子工必须定期体检,合格者方可持证上岗,凡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癫痫病、晕高或视力不够等不得从事脚手架搭设。
4.2.3、人员准备
工 种
人 数
任 务
架子工
45
负责架子搭设及拆除
测量放线工
4
负责脚手架垂直度控制
4.4、材料准备
4.4.1、本工程选择有资质的租赁企业作为使用脚手架构配件材料的供应单位,材料进场时要提交生产钢管、扣件企业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法定检验机构出具的按规定标准检验合格的型式检验报告等材料。
4.4.2、钢管、扣件在进场后第一次使用前,项目部按有关标准规定,对钢管、扣件及紧固件进行外观质量检验(旧钢管、扣件应逐件检查)。施工前由各区段工长、材料员共同计划所需材料的种类、规格与数量,提前组织进场,保证施工要求。施工作业前由安全员、工长作好对施工班组的安全及施工作业交底。施工过程中,安全员日常巡视过程中,要经常检查施工用的钢管、扣件质量,发现质量不合格的必须马上停止此部位脚手架的使用,要求及时更换后方可使用。
4.4.3、钢管
采用外径48.3mm,壁厚3.6mm的焊接钢管,材质符合《碳素结构钢》(GB700-2006)的相应规定。表面不应有裂纹,分层、变形、压痕和锈蚀等缺陷。两端面平齐,进行防锈处理,即对购进的钢管先行除锈,然后内壁搽涂两道防锈漆,外壁涂防锈漆一道和橘黄色面漆(安全标识性特殊钢管面漆为红白相间),并定期复涂,能保证文明施工要求。
4.4.4、扣件
1)、扣件应有生产许可证、法定检测单位的测试报告和产品质量合格证。当对扣件抽样检测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管脚手架扣件》GB 15831的规定抽样检测;附件材料应符合《碳素结构钢》(GB700-2006)中Q235钢的规定;螺纹符合《普通螺纹 基本尺寸》(GB196-2003)的规定;
2)、新、旧扣件均应进行防锈处理。
3)、扣件应符合《可锻铸铁分类及技术条件》(GB/T 9440-2010)的规定,与钢管管径相匹配,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管脚手架扣件》GB15831的相关规定。
4)、扣件进入施工现场应检查产品合格证,并应进行抽样复试,技术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管脚手架扣件》GB 15831的规定。扣件在使用前应逐个挑选,有裂缝、变形、螺栓出现滑丝的严禁使用。
4.4.5、安全网
立网采用绿色密目安全网(200000目/㎡,且网眼孔径不大于12mm),平网采用宽度不得小于3m,长度不得大于6m,网眼为50mm安全网。安全网必须是经国家指定监督检验部门监定许可生产的厂家产品,同时具备监督部门批量验证和工厂检验合格证,并且符合《安全网》(GB5725-2009)的规定。
4.4.6、脚手板
作业层脚手板采用松木,厚度不小于50mm,宽200mm,长度不小于3m的木板,两端设直径为4mm的镀锌钢丝箍两道。
4.5、机具准备
名称
数量
用途
扭力扳手
2把
检查扣件拧紧力度
扳手
25把
安装、紧固扣件
游标卡尺
2把
检查焊接钢管外径和壁厚、外表面锈蚀深度
塞尺
2把
检查钢管两端面切斜偏差
钢卷尺
4把
检查钢管弯曲程度和搭设中的距离或长度
水平尺
3把
检查水平杆高差
角尺
2把
检查剪刀撑与地面的倾角
5、脚手架搭设施工方法
5.1、脚手架搭设概况
本次施工,1#、2#、3#、6#楼均为地下2层,基底底板底标高分别为-8.200m(3#楼)和-8.600m(1#、2#、6#楼),作业面从底板顶部开始,搭设至各住宅楼二层顶板面,高度均约为13米,脚手架搭设形式均采用双排落地式钢管脚手架。
1)地下室外脚手架
采用双排落地架,立杆间距纵向间距1.5米,排矩0.8m(地下室外架可结合操作空间大小适当缩小,最低不小于0.6m),内立杆距建筑物为0.3m,横杆步距为1.5m,扫地杆离地面200mm,搭设高度约13m。脚手架的固定采用内顶混凝土墙体(局部设置可调支座支顶,外墙防水施工时可拆除),外顶支护系统的方式固定。
2)7#楼外脚手架
采用双排落地脚手架,立杆间距纵向间距1.5米,排矩1.05m,内立杆距建筑物为0.3m,横杆步距为1.5m,扫地杆离地面200mm,搭设高度约11.5m,架体外侧满封密目安全网,底部距地1m处兜设安全网。
5.2、脚手架搭设顺序及方法
5.2.1、脚手架搭设顺序
地基处理牢固可靠,垫木铺设平稳后,摆放扫地杆→逐根树立立杆并与扫地杆扣紧 →装第一步大横杆并与各立杆扣紧→安第二步大横杆→加设临时斜撑杆,上端与第二步大横杆扣紧(在装设拉接杆后拆除)→安第三、四步大横杆→接立杆→铺脚手板并设置防滑条→设置挡脚板及护身栏→挂密目安全网防护。
5.2.2、搭设方法
(1)、双排架宜先立里排立杆,后立外排立杆。每排立杆宜先立两头,再立中间的一根,互相看齐后再立中间部分各立杆。双排架内、外排两立杆的连线要与墙面垂直。立杆接长时,应先立外排,后立内排。
(2)、脚手架各杆件用扣件相互连接,伸出的端头,均应不小于100mm,以防止杆件滑脱,扣件螺栓的松紧必须适度,要求扭力距控制在40—50N·m。
(3)、竖立杆时,杆件长短要搭配使用;立杆接头应采用对接。对接扣件交错布置,两个相邻立杆上接头不能设在同步同跨内,两相邻立杆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距离不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距主节点的距离不大于1/3立杆步距。
(4)、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上皮不大于200mm处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亦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当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时,必须将高出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跨与立杆固定。
(5)、大横杆长度为6m,对立杆起约束作用,与立杆用直角扣件扣紧,不得遗漏。上下相邻的大横杆在立杆的里侧。大横杆采用对接扣件连接,接头与相邻立杆距离≤500mm。周围要交圈。
(6)、搭设脚手架如不能满足1.05m宽度要求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宽度不应低于600mm。
(7)、小横杆间距1500mm,小横杆应贴紧立杆设置,并采用直角扣件扣紧在大横杆上,上下层小横杆应沿立杆左右两侧布置。主节点处必须设置一根小横杆,用直角扣件扣紧且严禁拆除。小横杆伸出外排大横杆边缘距离不小于100mm,伸出里排大横杆距离结构外边缘200mm,
(8)、剪刀撑每纵向4步、横向3跨设置一道,斜杆与地面的夹角45°~60°之间。斜杆相交点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并沿架高连续布置,剪刀撑的一根斜杆扣在立杆上,另一根扣在小横杆伸出的端头上,两端分别用旋转扣件固定,在其中增加4个扣节点。所有固定点距主节点距离不大于150mm。最下端的剪刀撑的底部要插到垫板处。
剪刀撑斜杆的接头除顶层可以采用搭接外,其余各接头均必须采用对接接头。
剪刀撑斜杆应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立柱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距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150mm。
(9)、脚手架非封闭端如转截面处脚手架端头应设置之字形斜撑及连墙件。
(10)、脚手架满挂全封闭密目安全网,密目网用网绳绑扎在大横杆外立杆内侧。作业层安全网应高于平台1.2m,并在作业层下部挂一道水平兜网,作业层脚手架立杆于0.6m处加设一道防护栏杆,底部侧面设18cm高的挡脚板。 操作层满铺50 mm厚脚手板,并用8#铅丝与小横杆绑牢,不能有空隙和探头板,跳板搭接不小于200mm,对头接时设双排小横杆,间距不大于300mm,拐角处两个方向的脚手板重叠放置,避免出现探头及空挡现象。
(11)、护栏和挡脚板脚手板一般应设置在三根横向水平杆上。当脚手板长度小于2m时,可采用两根横向水平杆,并应将脚手板两端与其可靠固定,以防倾翻。脚手板宜采用平铺,也可采用搭接铺设。
脚手板应铺设严密、牢固、平稳,脚手板两端用10~14#铅丝固定牢靠。
(12)、在铺脚手板的操作层上必须在外排立杆内侧距脚手板面1000mm处设一道护栏,涂红白油漆,并设200mm高挡脚板。
(13)、脚手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下皮200mm高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其连接方式及接头位置同纵向水平杆。
5.3、马道搭设
5.3.1、本工程采用φ48.3钢管搭设马道,立杆为外双内单,马道四角为双立杆,内部立杆为单立杆。马道宽为2100mm,长为7500mm。
地下结构施工期间,根据现场实际条件搭设4座施工马道,一座位于1#楼西北角肥槽内;一座位于2#楼西北角肥槽内,一座位于3#楼东侧肥槽内,另外一座位于6#楼东北侧肥槽内,作为施工人员上下通道,坡道坡度宜采用1:3。搭设位置可根据施工生产需要和现场条件变 化进行调整,马道搭设立面示意图如下:
5.3.2、马道立杆纵距(排距)1.5m,横向间距为1.1m,横杆步距为1.5m,立杆下部垫通长厚度50mm,宽度200mm脚手板,平行墙面铺设。在脚手架底部200mm处设置一道扫地杆。
5.3.3、双管立柱必须都用扣件与同一根横杆扣紧,不得只扣紧1根,以避免其计算长度成倍增长。双立杆采用旋转扣件连接,扣件数量不少于两个。上部分单立杆同时与两根双立杆用不少于3道扣件搭接,在立杆与横杆的连接扣件之下加设两道扣件,且三道扣件紧接,以加强对横杆的支持力。
5.3.4、横杆对立杆起约束作用,与立杆用直角扣件扣紧,不得遗漏。横杆采用对接扣件连接,接头与相邻立杆距离≤500mm。横杆置于立柱的内侧,用直角扣件与立杆扣紧,同步横杆四周要交圈。横杆在同一步架内纵向水平高差不超过全长的1/300,局部高差不超过50mm。
5.3.5、马道四周设置剪刀撑,剪刀撑应连接3~4根立杆。剪刀撑应沿架高连续布置,剪刀撑的斜杆除两端用旋转扣件与脚手架的立杆或大横杆扣紧外,在其中间应增加2~4个扣结点。所有固定点距主节点距离不大于150mm。最下端的剪刀撑的底部要插到垫板处。
5.3.6、拉结杆采用脚手架钢管,与邻近边坡顶紧,使架体稳固。
5.3.7、马道入口处与砸进地下的钢管进行连接,钢管砸进地下2m深,采用扣件进行连接。
5.3.8、人行斜道的脚手板上应每隔300mm设置一根防滑木条,木条宜为30*30mm。
5.3.9、立杆、横杆要刷醒目的红白漆,剪刀撑刷蓝漆。
5.4、安全通道搭设
本次施工在各楼各搭设一个安全通道。安全通道搭设采用直径48.3钢管搭设,搭设宽度4米,高度4米,两侧门柱宽度0.8米,通道净宽2.4米,示意图如下所示。
如上图所示,脚手架搭设高度严格执行上图所示标准进行施工,在所示高度满铺50mm厚脚手板,上部首层6m高度挂双层安全大眼网,网片间距500mm,最低点距地面距离不小于5米。
5.5、肥槽脚手架搭设要点
5.5.1、肥槽内脚手架采用顶撑的方式代替连墙件,附加横杆一端支撑在边坡上,支撑部位垫木脚手板,另一端加U托、木方与结构墙顶紧,附加横杆用直角扣件固定在大横杆上,连接点距主节点的距离不大于300mm,顶撑的最大间距为2步3跨。
5.5.2、基坑开挖完成后应在边坡上口外1m处搭设工具式防护栏杆,栏杆地上高度应不低于1.5m,立杆应砸入地下不少于0.5m,立杆间距不大于2m,并设置三道通长护身栏杆,防护拉杆应刷红白漆,在防护栏杆外侧满封密目安全网。
6、脚手架的拆除
拆架程序应遵守由上而下,先搭后拆的原则,一般的拆除顺序为:安全网→拦杆→脚手板→剪刀撑→横向水平杆→纵向水平杆→立杆。
不准分立面拆架或在上下两步同时进行拆架。做到一步一清、一杆一清。拆立杆时,要先抱住立杆再拆开最后两个扣。拆除纵向水平杆、斜撑、剪刀撑时,应先拆中间扣件,然后托住中间,再解端头扣。所有连墙杆等必须随脚手架拆除同步下降,严禁先将连墙件整层或数层拆除后再拆脚手架。
分段拆除高差不应大于2步,如高差大于2步,应增设连墙件加固。
应保证拆除后架体的稳定性不被破坏,连墙杆被拆除前,应加设临时支撑防止变形、失稳。
当脚手架拆至下部最后一根长钢管的高度(约6m)时,应先在适当位置搭临时抛撑加固后再拆连墙件。
7、脚手架搭设注意事项
7.1、搭设立柱的注意事项
7.1.1、钢管严禁混用,使用前刷红色防锈漆。
7.1.2、立杆接头必须采用对接扣件,相邻立柱的对接扣件交错布置,两相邻立柱接头在高方向错开距离不小于500mm,且不设在同步同跨内,各接头中心距主节点距离不大于步距的1/3。
7.1.3、开始搭设立柱时,应每隔3米设置一根抛撑,抛撑采用通长杆件,并用旋转扣件固定在脚手架上,与地面的倾角应该在45°-60°之间,连接点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直至连墙件安装稳定后,方可根据情况拆除。
7.1.4、肥槽脚手架距结构外皮为300mm,立杆下垫50厚通长大板,脚手架外立杆高出作业层顶板1.2米,设二道水平杆,设180高挡脚板。
7.1.5、脚手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纵向扫地杆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根部下皮不大于200mm处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柱上。
7.2、搭设纵、横向水平杆的注意事项
7.2.1、搭设纵向水平杆在小横杆之下,在立柱内侧,并采用直角扣件与立杆扣紧。
7.2.2、纵向杆采用对接扣件连接,对接接头交错布置,不设在同步、同跨内,相邻接头水平距离不小于500mm。也可采用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1m,并等距设置3个旋转扣件固定,扣件盖板边缘至端部距离不小于100mm。
7.3、剪刀撑、横向斜撑等注意事项
7.3.1、剪刀撑斜杆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立杆上,搭接处旋转扣件中心不得少于3个。剪刀撑与地面夹角45°-60°。
7.3.2、剪刀撑、横向斜撑应随立柱、纵横向水平杆等同步搭设。
7.4、扣件安装的注意事项
7.4.1、扣件规格(φ48.3)必须与钢管外径相同,扣件、立杆、钢管的材质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7.4.2、扣件螺栓拧紧扭力矩不小于40N·m,并不大于65 N·m;
7.4.3、主节点处,固定横向水平杆(或纵向水平杆)、剪刀撑、横向斜撑等扣件的中心线距主节点的距离不大于150mm;
7.4.4、对接扣件的开口应朝上或朝内;
7.4.5、各杆件端头伸出扣件盖板边缘的长度不小于100mm。
7.5、铺设脚手板的注意事项
7.5.1、应铺满、铺稳,靠墙一侧离墙面距离不应大于150mm;
7.5.2、脚手板采用对接,接头处应设两根横向水平杆,脚手板外延伸长度应取130mm-150mm,两块脚手板外伸长度的和不应大于300mm,并采用直径3.2mm(10#)的镀锌钢丝固定在小横杆上。
7.5.3、在拐角、斜道平台口处的脚手板,应与横向水平杆可靠连接,以防止滑动。
7.6、防护脚手架的拆除
7.6.1、脚手架的拆除原则:“先支后拆,后支先拆”。
7.6.2、脚手架拆除前,事先通知所有现场施工作业队伍确切的拆除时间及拆除部位,协调好现场施工,拆除作业范围内不得有其他作业人员施工。
7.6.3、对参与拆除的作业人员进行细致的安全技术交底,明确具体拆除范围,交代清楚拆除作业的施工顺序,分工明确。
7.6.4、拆除时由上至下逐步进行,不得上下同时施工。按照架体布置首先拆除大小横杆及斜向支撑,然后再竖杆,竖杆自由高度不大于杆长。
7.6.5、当架体分区域拆除而不是整体拆除时,不拆除的部位必须在交接处设置连墙杆和相应的斜载装置。架体一天无法拆完时,收工之前要对剩余架体进行必要的加固。
7.6.6、脚手架拆除的杆件相互传递,不得抛掷,扣件、螺母等小件运输时要放在料斗等容器内。
7.6.7、拆除后的杆件除锈后分规格码放,扣件螺母要检查是否有破损,合格扣件除锈润滑后收集保管。
7.6.8、脚手架拆除时专人统一指挥、调度,所有人必须听从指挥,不得擅自施工。现场相关安全员必须到场旁站监督。
8、脚手架施工安全、文明施工
8.1、安全施工保证措施
8.1.1、脚手架搭、拆人员必须经过考核的专业架子工,并持证上岗。
8.1.2、脚手架操作人员必须戴安全帽、安全带,穿防滑鞋。
8.1.3、脚手架构配件必须严格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8.1.4、脚手架搭设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8.1.5、五级(含)以上大风及大雨、雪天气停止脚手架作业,雨雪后 上架操作制定防滑措施,扫初积雪。
8.1.6、在脚手架使用期间,严禁任意拆除杆、配件。
8.1.7、脚手架搭设、拆除时严禁上下层垂直交叉作业。
8.2、脚手架安全措施
8.2.1、严禁任意改变构架结构及其尺寸。
8.2.2、严禁任意减少其铺板数量、防护杆件和设施。
8.2.3、严禁任意采取加高措施,增加荷载。
8.2.4、严禁任意拆除安全防护装置。
8.3、脚手架搭设安全要求
8.3.1、搭设前对脚手架杆配件严格检查,禁止使用规格和质量不合格的杆配件。
8.3.2、搭设作业必须在统一指挥下进行。
8.3.3、按施工设计放线、铺垫板、标定立杆位置。
8.3.4、周边脚手架从一个角部开始向两边延伸交圈搭设。
8.4、杆配件搭设要求
8.4.1、立杆的对接扣件交错设置,两相邻立杆接头不设在同步同跨内,两相邻立杆接头高度方向错开距离不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距主接点的距离不大于步距的1/3。
8.4.2、纵向水平杆设于横向水平杆之下,立杆的内侧用直角扣件与立杆扣接牢固。
8.4.3、纵向水平杆的长度不小于3跨,且不小于6米,用对接扣件连接,对接头交错布置。
8.4.4、同步纵向水平杆必须四周交圈设置。
8.4.5、扣件要拧紧牢固,拧紧力距在40~50N·m之间。
8.5、防雷安全措施
8.5.1、脚手架搭设和使用过程中,要严防与带电体接触,脚手架需要穿过或靠近380V以内的电力线路,距离在2米以内时,在架设和使用期间应断电或拆除电源,如不能拆除应采取可靠的绝缘措施。在脚手架上施工的电焊机、混凝土振捣器等,要放在干燥木板上,操作者要戴绝缘手套、穿绝缘鞋,经过脚手架的电线要严格检查并采取安全措施。电焊机、振捣器外壳要采取保护性接地或接零措施。夜间施工和深基操作的照明线通过脚手架时,应使用电压不超过12V的低压电源。
8.5.2、脚手架结构的四个角,在立杆上设高度不小于1米的避雷针,可用直径不小于12mm的镀锌钢筋制作,并将所有最上层的横杆全部连通,组成避雷网络。接地极(垂直地极采用长度为1.5—2.5m,直径不小于20mm的圆钢,水平地极选用长度不小于3m,直径8—14mm的圆钢),按脚手架连续长度40m设置一个接地极,并应满足离接地极最远点内脚手架上的过渡电阻不超过10Ω的要求。
8.5.3、接地电阻不得超过20Ω,接地极埋入地下最高点,应在地面以下不浅于50cm,不应设置在干燥的土层内,埋设时应将新土夯实。接地线在连接可靠的前提下,采用厚度不小于4mm的扁钢,与接地极进行焊接。(接地装置在设置前要根据接地电阻限值,土的湿度和导电等性能进行设计,对接地方式和位置选择,接地极和接地线的布置,材料的选择,接地试制作和安装要求等做出具体规定,装设完成后要用电阻测定是否符合要求。)
8.5.4、接地及位置应选择在人不走动的地方,避免跨步电压的危害,且不宜在地下利用裸铝导线作为接地极接地线。当施工期间遇有雷击大雨时,脚手架操作人员应立即离开停止作业。
8.6、脚手架拆除安全措施
8.6.1、拆架前,全面检查待拆脚手架,根据检查结果,拟订出作业计划,报请批准,进行技术交底后才准工作。
8.6.2、架体拆除前,必须察看施工现场环境,包括架空线路、外脚手架、地面的设施等各类障碍物、地锚、缆风绳、连墙杆及被拆架体各吊点、附件、电气装置情况,凡能提前拆除的尽量拆除掉。
8.6.3、拆架时应划分作业区,周围设绳绑围栏或竖立警戒标志,地面应设专人指挥,禁止非作业人员进入。
8.6.4、拆除时要统一指挥,上下呼应,动作协调,需解开与另一人有关的扣件时,应先通知对方采取防范措施,以防坠落。
8.6.5、在拆架时,不得中途换人,如必须换人时,应将拆除情况交代清楚后方可离开。
8.6.6、每天拆架下班时,不应留下隐患部位。
8.6.7、拆架时严禁碰撞脚手架附近电源线,以防触电。
8.6.8、所有杆件和扣件在拆除时应分离,不准在杆件上附着扣件或两杆连着送到地面。
8.6.9、所有的脚手板,应自外向里竖立搬运,以防脚手板和垃圾物从高处坠落伤人。
8.6.10、拆下的零配件要装入容器内,用吊篮吊下;拆下的钢管要绑扎牢固,双点起吊,严禁从高空抛掷。
9、落地式扣件钢管脚手架计算书
此次计算按脚手架跨度较大,荷载较重的结构施工架体计算,采用材料充分考虑现阶段管材偏差,均按最不利考虑架体安全稳定性。
计算依据:依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编制。
9.1、参数信息
9.1.1、脚手架参数
计算的脚手架为双排脚手架,横杆与立杆采用单扣件方式连接,搭设高度为13.0米,立杆采用单立管。搭设尺寸为:立杆的纵距1.50米,立杆的横距1.05米,立杆的步距1.50米。内排架距离墙长度为0.30米。小横杆在上,搭接在大横杆上的小横杆根数为1根。采用的钢管类型为Φ48×3.0。连墙件采用3步3跨,竖向间距4.50米,水平间距4.50米,采用扣件连接。
9.1.2、荷载参数
施工均布荷载为3.0kN/m2,脚手板自重标准值0.35kN/m2,同时施工2层,脚手板共铺设2层。脚手架用途:混凝土、砌筑结构脚手架。
9.2、小横杆的计算
小横杆按照简支梁进行强度和挠度计算。按照小横杆上面的脚手板和活荷载作为均布荷载计算小横杆的最大弯矩和变形。考虑活荷载在横向水平杆上的最不利布置(验算弯曲正应力和挠度不计入悬挑荷载)。
9.2.1、均布荷载值计算
小横杆的自重标准值 P1=0.034kN/m
脚手板的荷载标准值 P2=0.350×1.500/2=0.262kN/m
活荷载标准值 Q=3.000×1.500/2=2.250kN/m
荷载的计算值 q=1.2×0.034+1.2×0.262+1.4×2.250=3.506kN/m
小横杆计算简图
9.2.2、抗弯强度计算
最大弯矩考虑为简支梁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弯矩
计算公式如下:
M=3.506×1.052/8=0.483kN.m
σ=M/W=0.483×106/4490.0=107.61N/mm2
小横杆的计算强度≤205 N/mm2,满足要求!
9.2.3挠度计算
最大挠度考虑为简支梁均布荷载作用下的挠度
计算公式如下:
荷载标准值q=0.03+2.25+0.26=2.55kN/m
简支梁均布荷载作用下的最大挠度
V=5.0×2.55×1050.04/(384×2.06 ×105×107800.0)=1.82mm
小横杆的最大挠度小于1050.0/150与规范规定10mm,满足要求!
9.3、大横杆的计算
大横杆按照三跨连续梁进行强度和挠度计算。用小横杆支座的最大反力计算值,考虑活荷载在大横杆的不利布置,计算大横杆的最大弯矩和变形。
9.3.1、荷载值计算
小横杆的自重标准值 P1=0.034×1.050=0.036kN
脚手板的荷载标准值P2=0.350×1.050×1.500/2=0.276kN
活荷载标准值Q=3.000×1.050×1.500/2=2.363kN
荷载的计算值P=(1.2×0.036+1.2×0.276+1.4×2.363)/2=1.841kN
大横杆计算简图
9.3.2、抗弯强度计算
最大弯矩考虑为大横杆自重均布荷载与荷载的计算值最不利分配的弯矩和
均布荷载最大弯矩计算公式如下:
集中荷载最大弯矩计算公式如下:
M=0.08×(1.2×0.034)×1.5002+0.175×1.841×1.500=0.491kN·m
σ=0.491×106/4490.0=109.257N/mm2
大横杆的计算强度≤205N/mm2,满足要求!
9.3.3、.挠度计算
最大挠度考虑为大横杆自重均布荷载与荷载的计算值最不利分配的挠度和
均布荷载最大挠度计算公式如下:
集中荷载最大挠度计算公式如下:
大横杆自重均布荷载引起的最大挠度:
V1=0.677×0.034×1500.004/(100×2.060×105×107800.000)=0.05mm
集中荷载标准值:P=(0.036+0.276+2.363)/2=1.337kN
集中荷载标准值最不利分配引起的最大挠度:
V2=1.146×1337.018×1500.003/(100×2.060×105×107800.000)=2.33mm
最大挠度和:V=V1+V2=2.381mm
大横杆的最大挠度小于1500.0/150与规范规定10mm,满足要求!
9.4、扣件抗滑力的计算
按规范(JGJ130-2011)表5.1.7,直角、旋转单扣件承载力取值为8.00kN,按照扣件抗滑承载力系数1.00,该工程实际的旋转单扣件承载力取值为8.00kN 。纵向或横向水平杆与立杆连接时,扣件的抗滑承载力按照下式计算(规范5.2.5):
R ≤ Rc (规范JGJ130-2011公式5.2.5)
其中 Rc —— 扣件抗滑承载力设计值,取8.00kN 。
R —— 纵向或横向水平杆传给立杆的竖向作用力设计值;
小横杆的自重标准值 P1=0.034×1.050×2/2=0.036kN
大横杆的自重标准值 P2=0.034×1.500=0.051kN
脚手板的荷载标准值 P3=0.350×1.050×1.500/2=0.276kN
活荷载标准值 Q=3.000×1.050×1.500/2=2.363kN
荷载的计算值 R=1.2×0.036+1.2×0.051+1.2×0.276+1.4×2.363=3.743kN
单扣件抗滑承载力的设计计算R ≤ 8.00满足要求!
9.5、脚手架荷载标准值
作用于脚手架的荷载包括静荷载、活荷载和风荷载。
静荷载标准值包括以下内容:
1)脚手架自重标准值产生的轴向力
每米立杆承受的结构自重标准值(kN/m)gk:查规范本例为0.1252
NG1 = 0.1252×13.000=1.628kN
2)脚手板自重标准值产生的轴向力
脚手板的自重标准值(kN/m2):本例采用木脚手板,标准值为0.35
NG2 = 0.350×2×1.500×(1.050+0.300)/2=0.709kN
3)栏杆与挡脚手板自重标准值产生的轴向力
栏杆与挡脚手板自重标准值(kN/m):本例采用栏杆、竹笆片脚手板挡板,标准值为0.15
NG3 = 0.150×1.500×2/2=0.225kN
4)吊挂的安全设施,安全网自重标准值产生的轴向力
吊挂的安全设施荷载,包括安全网自重标准值(kN/m2):0.010
NG4 = 0.010×1.500×13.000=0.195kN
经计算得到,静荷载标准值
构配件自重:NG2K=NG2+NG2+NG4 = 1.129kN。
NG2KL=NG2+NG3+NG4L = 0.934kN。
钢管结构自重与构配件自重:NG = NG1+ NG2k = 2.757kN。
5)施工荷载标准值产生的轴向力
施工均布荷载标准值(kN/m2):3.000
NQ = 3.000×2×1.500×1.050/2=4.73kN
6)风荷载标准值产生的轴向力
风荷载标准值:
(参考规范JGJ130-2011公式4.2.5)
其中W0——基本风压(kN/m2),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的规定采用:W0 = 0.300
(1)可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附表D.4取重现期10年确定,根据本工程工况,取修正系数为1
(2)脚手架使用期较短,一般为2~5年,遇到强劲风的概率相对要小得多;
Uz——风荷载高度变化系数,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的规定采用:
脚手架底部 Uz = 0.650,
风荷载虽然在脚手架顶部达到最大,但此处脚手架结构所产生的轴压力却最小;而在5m(底部)处风荷载虽然最小,但脚手架自重产生的轴压力接近最大,综合计算值也最大,根据以上分析,立杆稳定性验算时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的取值应选脚手架底部。
Us —— 风荷载体型系数:Us = 1.1323
经计算得到,脚手架底部风荷载标准值Wk=1×0.650×1.1323×0.300=0.221kN/m2。
考虑风荷载时,立杆的轴向压力设计值(参考规范JGJ130-2011公式5.2.7-2)
N = 1.2NG + 0.9×1.4NQ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