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交互决定论依托下的儿童“假哭”现象解析
张自轩(09级) 王悦(10级)付蕾霖(09级) 张启月(10级)
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
指导老师:孙传波 孙俊才
摘要 本文以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为理论依托,从个体、环境和行为三个角度分析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假哭”现象的成因与影响因素。阐释“假哭”对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人格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交互决定论 儿童 假装性哭泣
4
1. 交互决定论
1.1 交互决定论的提出背景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行为主义者对于儿童如何获得包括:合作、竞争、攻击等在内的社会行为很感兴趣,认为社会反映主要由观察模仿别人的行为而获得。但是,行为理论并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所有的模仿行为。
面对这样的一些问题,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代表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提出了一套最为接合且广为接受的模仿学习理论。这一理论最初被称为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现在被称为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属于新行为主义(Hill,2002)。
1.2 交互决定论的理论内涵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线索对行为及其内在的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于行为以及行为对于思想的作用。
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对于学习和行为的表现提出了三个假设,其中一个就是交互决定论(reciprocal determinism)。
从社会认知理论看来,人类的行为既不是只受内部因素的驱动,也不是仅由外部环境刺激自动塑造与控制。个体的行为可以由交互决定论解释。交互决定论认为:个体、行为和环境是影响一个人行为和学习的三要素,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与行为的性质。
个体 环境
行为
图(1)
资料源自:Bandura, A (1986).social foundation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P(24). Englewood cliffs, NJ Practice Hall
2. 关于儿童的“假哭”
2.1 “假哭”
儿童的“假哭”全称为假装性哭泣(pretended cry),指儿童在自己的愿望或需求未得到满足时为得到父母或者其他看护着的关注及愿望满足而引发的假装性的哭泣。一般出现在儿童1.5岁左右。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干打雷不下雨”就是指的这一现象。
假装性哭泣作为儿童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别具心理意义。
首先,假装性哭泣不同于其他两类哭泣(一类是,出生时婴儿的胸腔内外的气压差而造成外部气流进入肺部,气流冲击声带所引发的哭泣;另一类是,由于个体感到饥饿、疼痛或者为寻求父母的抚摸等引起的哭泣),它带有明显的“假装”的色彩。个体有意识借助哭泣为依托从而实现个体的需求或目标。这表明个体的心理发展已经达到了比以往更高的水平:一,个体的自我意识发展,开始维护自己利益;二,在行为发生之前个体就已经产生了对于行为结果的预期,这表明头脑当中已经形成了对于刺激情境的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
其次,假装性哭泣的形成不可能离开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它是儿童作为社会中的一员通过与社会、家庭的交互作用形成的。对于假装性哭泣的研究有助于关于儿童学习与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深入。
3. 影响假装性哭泣的因素
3.1个体因素
3.1.1 个体发展的生物学前提——神经系统的发展
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所有的心理现象无不以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为生理依托。所以,大脑的发展与成熟对于个体的认知以及社会性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般而言,衡量大脑发展水平的指标有两个:大脑的形态(即脑重)和大脑的机能(大脑功能的分化)。
受精卵形成6周时大脑的原始形态——脑泡就已经形成,到出生时脑重已达到350——400克为成人的25%(而体重仅为成人的5%)。此后一年脑重增长迅速,6个月时达到700——800克(约为成人的50%),12个月时达到800——900克,而24个月时增加到1050——1150克(为成人的75%)(Thatcher et al,1996)。大脑迅速发展的时期(1岁到2岁)与假装性哭泣出现的时间(1.5岁左右)基本相吻合,这就表明假装性哭泣的出现是以大脑的发展为基础的。
此外,瑞典的一项关于大脑的EEG能量变化的跨地区性研究也证明了1——2岁是大脑发展的加速期(From K.W.Fischer&S.P.Rose,1995,concurrence cycle in the Dynatic Development of Brain and Behavior )。
大脑皮层(cerebral cortex)是大脑中最大的机构,占据着脑重的85%,而且是灰质分布最多的的区域,因此脑功能的分化主要体现在皮层的生长发育。3到4个月的新生儿听觉与视觉皮层中的突触和髓鞘都体现出来(Johnson,1998),而到2岁左右负责思考与意识的大脑前叶发挥的功能更加有效(K.W.Fischer&S.P.Rose,1995,;Johnson,1998)。
神经系统的发展为个体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它为个体进行多重任务的处理、社会情境的判断、反射的执行提供了生物学前提。而个体的假装性哭泣正是基于此来实现的。
3.1.2 心理基础——自我意识的觉醒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于100多年前提出了两种意义上的自我:主我(I-self)与客我(me-self),并且这两种自我会随着年龄的提高而逐步得到成熟。主我即主体的我(subject self)是独立于人和物又与人和物发生联系的我,而客我就是客体的我,是个体将自己视为“外人”对于主体进行审视和评价。Bahrick的镜像实验发现3个月大的儿童注视别人的镜像比注视自己的镜像所用的时间要多得多,这就表明出生几个月的儿童就可以对自己与他人进行识别和区分,即能够识别本我。而对于客我的认知要比对于主我的认知晚一些,一般在2岁左右个体实现对于客体我的认知( Lewis&Brooks—Gunn,1979),从而正式确立了个体的自我认识。
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特征就是将自己置身于情感与社会生活的中心位置,这一点在假装性哭泣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假装性哭泣的直接诱因无外乎需求的为满足。当儿童意识到“我”的需求为满足或者是无人理睬我时,个体就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假装性哭泣作为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引起他人关注的手段,以此来追求个人的直接的、立即的满足。
3.2环境因素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与新行为的养成是刺激—反应之间的连结的结果,外部环境在个体人生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强大的塑造作用。个体的发展程度与发展水平由其所处的环境所决定,从先辈那里继承而来的遗传素质对于个体的发展影响甚微。虽然班杜拉并不认同环境对于个体发展的决定作用,但是他仍旧强调环境对于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影响。这一点可以从交互决定论的三个因素中清晰地看见。
此外,人又是社会性的动物,自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个体就与自己的母体、与这个社会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母体内,母体提供生存发展的保护环境并供给营养;出生以后,个体又需要父母的全方位、全天候的照顾。鉴于这一点,与自然环境相比,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影响意义巨大。
3.2.1家庭文化环境
父母在抚养子女成长的过程中所营造的家庭文化环境或者说是家庭氛围会明显的影响到子女的行为方式,甚至会影响到子女成年后的的养育态度和方式。
而对于家庭文化环境影响最显著的莫过于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
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经过一系列大型研究将教养方式分为三类:权威型、专制型、放任自流型。相比于前两类,放任自流型(permissive style)的教养方式更易于形成假装性哭泣。原因在于放任自流型的教养方式赋予了儿童更多的决定权,他们有权决定要什么,决定自己在何时要,父母很少会对于他们的行为进行干预或者阻挠(Baumrind,1971)。而父母一旦尝试进行干预子女的行为,子女势必会对于已经习惯的自由的突然中止进行反抗,而哭恰恰又是一个1岁多的儿童表现自我的最好的方式,所以假装性哭泣在以后逐渐的形成了。
3.3 行为因素
交互决定论认为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反过来行为对于环境和个体具有反作用,假装性哭泣正是沿着在这样的发展轨迹建立起来的。
3.3.1 行为的初现
假装性哭泣的形成是条件反射的结果。任何个体在出生时并不会具备社会性,这是显而易见的。基于儿童的特性,哭是在个体需求未得到满足时最直接最酣畅淋漓的表达方式,所以儿童倾向于“使用”哭泣。而父母作为养育者、哭泣的直接诉求方是不可能对于子女的哭泣置之不理的(至少绝大部分的父母如此),父母总是想方设法地实现子女的需求并终止哭泣。由此假装性哭泣的潜在的(因为个体并非有意的以哭泣为手段)尝试形成。
3.3.2 行为的塑造
经过几次无意识的的“尝试”,儿童会发现哭泣和愿望实现之间的联系,并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有意识的使用。如果父母的历次回应都是有利于需求和愿望实现的,那么个体会接收到来自于父母的对于哭泣的强化,尽管大部分父母对此一无所知。反之,如果哭泣带来的是父母的斥责或者置之不理,行为就可能朝着消退的方向转变。
3.3.3 行为的形成
如果父母的回应对于儿童而言是积极的话,儿童就会形成对于哭泣的预判即父母会实现自己的愿望,此后将更多次地采用这样的方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至此先前的哭泣作为无条件刺激转化为条件刺激,儿童形成了对于未满足的愿望的条件反射,假装性哭泣正式宣告形成。
4. 假装性哭泣的影响
4.1 假装性哭泣的影响
假装性是在个体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所具有的特征。表现出假装性哭泣行为的儿童基本上掌握了认知地图,因为他们知道在何时使用哭泣是正确的、有效地。从这样的层面上来看,假装性哭泣对于儿童的发展是有益处的。
但是不能为了蝇头小利而忽视了假装性哭泣对于儿童发展的巨大的负面影响。
假装性哭泣终究是儿童为了追求个体利益而“利用”自己父母的一种行为,具有消极的意义。首先,出现假装性哭泣行为的儿童的父母对于子女比较溺爱,对于子女的需求尽量立即的满足,这就使得儿童缺少延缓满足需求的耐心。儿童表现出缺乏自律、自控,情绪的波动性比同龄儿童大得多,更多的表现为急躁、脾气火爆等(Baumrind,1971)。此外,儿童的需求可能在自己的家庭里得到尽量的满足,但是对于现实社会假装性哭泣毫无用处。此时,这样的儿童更多的表现出对于社会生活的不适应,他们与同伴的关系复杂,表现出对于社会现实的抱怨,不能够形成积极地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5. 总结参考文献
假装性哭泣是儿童发展过程当中一个特殊的现象,而且为数众多的儿童在自己的发展历程当中都会经历这一阶段。因此对于假装性哭泣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假装性哭泣是在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由于儿童的认知发展特性他们不可能对于自己行为的不健康性产生认识,这就要求作为养育者的父母对于子女的行为投入更多的关注,并选取合适的教养方式努力帮助培养健康的人格特征,塑造子女的健全人格。
对于已经出现的假装性的哭泣行为进行矫正是必需的,而这就涉及到了行为矫正所使用的方法。因此,行为矫正方法的使用将是今后的研究的重点。
6. 参考文献
[ 1 ]教育心理学 陈琦,刘德儒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8
[2] Child Development Laura.E.Berk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12
[ 3 ]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4]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Richard.M.Lerner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5 ]儿童心理学手册 林崇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六版 第一卷上
[ 6 ]儿童赏罚心理学 长岛贞夫 巨流图书公司 1987年版
[ 7 ]作为社会和文化的同伴圈子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 陈斌,李丹,陈欣银,陈峰 心理学报 2011年43期3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