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农村给水管网规划设计
第一节 给水管网的布置
农村给水管网是由大大小小的给水管道组成的,根据给水管网在整个给水系统中的作用,可将它分为输水管和配水管网两部分。
一、输水管
从水源到水厂或从水厂到配水管网的管线,因沿线一般不接用户管,主要起转输水量的作用,所以叫做输水管。有时,从配水管网接到个别大用水户去的管线,因沿线一般也不接用水管,所以,此管线也叫做输水管。
对输水管线选择与布置的要求如下:
(1)应能保证供水不间断,尽量做到线路最短,土石方工程量最小,工程造价低,施工维护方便,少占或不占农田。
(2)管线走向,有条件时最好沿现有道路或规划道路敷设。
(3)输水管应尽量避免穿越河谷、重要铁路、沼泽、工程地质不良的地段,以及洪水淹没地区。
(4)选择线路时,应充分利用地形,优先考虑重力流输水或部分重力流输水。
(5)输水管线的条数(即单线或双线),应根据给水系统的重要性、输水量大小、分期建设的安排等因素,全面考虑确定。当允许间断供水或水源不只一个时,一般可以设一条输水管线;当不允许间断供水时,一般应设两条,或者设一条输水管,同时修建有相当容量的安全贮水池,以备输水管线发生故障时供水。
(6)当采用两条输水管线时,为避免输水管线因某段损坏而使输水量减少过多,要求在管线之间设连通管相互联系。连通管直径可以与输水管相同或比输水管小20~30%,以保证在任何一段输水管发生事故时,仍能通过70%的设计流量。连通管的间距可按表1采用。在输水管和连通管上装设必要的闸门,以缩小发生事故时的断水范围。当供水可靠性要求较低时,闸门数可以适当减少,闸门应安放在闸门井内。
连通管间距
表1
输水管长度(公里)
<3
3~10
10~20
间距(公里)
1.0~1.5
2.0~2.5
3.0~4.0
(7)在输水管线的最高点上,一般应安装排气阀(管内无水时,能自动打开;管内有水时能自动关闭),以便及时排除管内空气,或在输水管放空时引入空气。在输水管线的低洼处,应设置泄水阀及泄水管,泄水管接至河道或地势低洼处。
二、配水管网
配水管网就是将输水管线送来的水,配给农村用户的管道系统。在配水管网中,各管线所起的作用不相同,因而其管径也就各异,由此可将管线分为干管、分配管(或称配水管)、接户管(或称进户管)三类。其中:
干管的主要作用是输水至各用水地区,同时也为沿线用户供水,其管径均在100毫米以上。为简化起见,配水管网的布置和计算,通常只限于干管。
分配管的主要作用是把干管输送来的水,配给接户管和消火栓。此类管线均敷设在每一条街道或工厂车间的前后道路下面,其管径均由消防流量来确定,一般不予计算。为了满足安装消防栓所要求的管径,以免在消防时管线水压下降过多,通常规定分配管的最小管径;分为三档:最小采用75~100毫米;中等采用100~150毫米;最高采用150~200毫米。
接户管就是从分配管接到用户去的管线,其管径视用户用水的多少而定。但当较大的工厂有内部给水管网时,此接户管称为接户总管,其管径应根据该厂的用水量来定。一般的民用建筑均用一条接户管;对于供水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建筑物,则可采用两条,而且最好由不同的配水管接入,以增加供水的安全可靠性。
配水管网的布置形式,根据规划、用户分布以及用户对用水的安全可靠性的要求程度等,分成为树状网和环状网两种形式。
(一)树状网
管网布置呈树状向供水区延伸,管径随所供给用水户的减少而逐渐变小。这种管网管线的总长度较短,构造简单,投资较省。但是,当管线某处发生漏水事故需停水检修时,其后续各管线均要断水,所以供水的安全可靠性差。又因树状网的末端管线,由于用水量的减少,管内水流减缓,用户不用水时,甚至停流,致使水质容易变坏。树状网一般适用于用水安全可靠性要求不高的供水用户,或者规划建设初期先用树状网,这样做可以减少一次投资费用,使工程投产快,有利于逐步发展。
另外,对于街坊内的管网,一般亦多布置成树状,即从邻近的街道下的干管或分配管接入。
(二)环状网
管网布置两个封闭环状。当任意一段管线损坏时,可用闸门将它与其余管线隔开进行检修,而不影响其余管线的供水,因而断水的地区便大为缩小。另外,环状网还可大大减轻因水锤现象所产生的危害,而在树状管网中则往往因此而使管线受到严重损害。但环状网由于管线总长度大大增加,故造价明显地比树状网为高。
给水管网的布置既要求安全供水,又要贯彻节约的原则。安全供水和节约投资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要安全供水必须采用环状网,而要节约投资最好采用树状网。只有既考虑供水的安全,又尽量以最短的线路敷设管道,方能使矛盾得到统一。所以,在布置管网时,应考虑分期建设的可能,即先按近期规划采用树状网,然后随着用水量的增长,再逐步增设管线构成环状网。实际上,现有城镇的配水管网多数是环状网和树状网相结合,即在城镇中心地区布置成环状网,而在市郊或农村,则以树状网的形式向四周延伸。干管的布置(定线)通常应遵循下列原则:
(1)干管布置的主要方向应按供水主要流向延伸,而供水的流向则取决于最大用水户或水塔等调节构筑物的位置。
(2)通常为了保证供水可靠,按照主要流向布置几条平行的干管,其间并用连通管连接,这些管线以最短的距离到达用水量大的主要用户。干管间距视供水区的大小,供水情况而不同,一般为500~800米。
(3)干管一般按规划道路布置,尽量避免在高级路面或重要道路下敷设。管线在道路下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应符合农村地下管线综合设计的要求。
(4)干管应尽可能布置在高地,这样可以保证用户附近配水管中有足够的压力和减低干管内压力,以增加管道的安全。
(5)干管的布置应考虑发展和分期建设的要求,并留有余地。
考虑以上原则,干管通常由一系列邻接的环组成,并且较均匀地分布在农村整个供水区域。
第二节 给水管网各管段计算流量和管径的初步确定
确定各管段计算流量的目的,在于依此来选取管径,进行水力计算。但要确定各管段的计算流量,需首先确定各管段的沿线流量和节点流量。
一、沿线流量
农村供水地区,在管网的干管和分配管上,通常采用的简化方法是比流量法,该法有两种表现形式,现分述如下:
(一)长度比流量法
所谓长度比流量即是假定、……这些用水量均匀分布在全部干管线上,则管线单位长度上的配水流量称为比流量,记为。
可按下式计算:
(升/秒·米) (1)
式中:Q——管网总用水量(升/秒);
∑Q i——工业企业及其他大用水户的集中流量之和(升/秒);
∑L——干管总长度(米)。计算时,不计穿越广场、公园等无建筑物地区的管线长度。对于沿河岸等地段所敷设的只有一侧配水的管线,其长度只按一半计算。对于人口密度不同的或房屋卫生设备条件不同的市内各区,也应根据其用水量和管线长度,分别相应调整比流量。
比流量的大小随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控制管网水力情况的不同供水条件下的比流量(如在最高用水时、最大转输时、消防时的比流量)是不同的,须分别计算。
有了比流量,就可求出各管段的沿线流量。例如某一管段的沿线流量可按下式算出:
(升/秒) (2)
式中:L——管段长度(米)。
整个管网的沿线流量总和(∑Q),当全网相同时,等于。由式(1)知,。
必须指出,按照用水量全部均匀分布在干管上的假定来求比流量的方法,存在一定的缺点,因为它忽视了沿管线供水人数多少的影响,所以,不能反映各管段的实际配水量。很显然,在干管线的不同管段上,它的供水面积和供水用户数不会相同,配水量不可能均匀。因此,另提一种改进的计算方法——面积比流量法。
(二)面积比流量法
所谓面积比流量即是假定、……这些用水量均匀分布在整个供水面积上,则单位面积上的配水流量称为比流量,记为。
可按下式计算:
(升/秒) (3)
式中:ω——供水面积的总和(米2)
干管每一管段供水面积的划分,可按分角线法或对角线法进行。
由面积比流量,亦可计算出某一管段的沿线流量,计算公式为:
(升/秒) (4)
式中:ω——管段的供水面积(米2)
整个管网的沿线流量总和则等于。由公式(3)知,。
鉴于农村供水面积大,用水量多,故用面积比充量法较之用长度比流量法要准确一些,但此法的计算颇麻烦。当供水区的干管分布比较均匀,管距大致相同时,似无必要采用面积比流量法,改用长度比流量法比较简便。
二、节点流量
干管各管段的沿线流量已由比流量法来求出。但是,实际上管网每一管段的流量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上述的沿管线配出的沿线流量;另一部分则是转输到后续管线去的转输流量。在一条管段中,转输流量沿整个管段不变,沿线流量则因沿线配水,流量沿程逐渐减小,到管段末端等于零。AB管段起点A处的流量是转输流量与沿线流量之和,而管段终点B的流量仅为。按照计算比流量的假定,呈直线变化。显然,这种沿线变化的流量,不便于用来确定管径和水头损失,还需对其作进一步简化。简化的方法是化渐变流为均匀流,全管段引用一个不变的流量,称为折算流量,记为。折算流量所产生的水头损失和沿线变化的流量所产生的水头损失完全相同,从而得出管线折算流量的计算公式为:
(升/秒) (5)
式中:α——折减系数,其值在0.5~0.58之间。当管线的转输流量远大于沿线流量时,α值趋近于0.5;反之,α值则趋近于0.58。实践中往往采用α=0.5,以使计算更为简便,也不致引起过大的误差。
由此,将管段的沿线流量折算成节点流量,只需将该管段的沿线流量平半分配于管段始、末端的节点上,便得到节点流量()的计算公式为
(升/秒) (6)
某一管段沿线流量化为节点流量的分配图,此时该管段的折算流量为
(升/秒) (7)
由式(7)看出,如果把沿线流量化成节点流量,便能大大简化管网的计算工作量。由此可知,管网中每个节点上假想的集中流量便等于与该节点相连的所有管线的沿线流量总和的一半,即
(升/秒) (8)
求得各节点流量后,管网计算图上便只有集中于节点的流量(包括原有的集中流量)。而管段的计算流量为
(升/秒) (9)
【例题1】某农村最高时总用水量为284.7升/秒,其中集中供应工业用水量为189.2升/秒。干管各管段名称及长度(单位:米),管段4-5、1-2及2-3为单边配水,其余为两边配水,试求:(1)干管的比流量;(2)各管段的沿线流量;(3)各节点流量。
【解】
干管总计算长度为:
干管的比流量:
各管段的沿线流量计算如表2所列。
各管段沿线流量计算
表2
管段编号
管段长
(米)
管段计算长度
(米)
比流量
(升/秒·米)
沿线流量
(升/秒)
1-2
2-3
1-4
2-5
3-6
4-5
5-6
6-7
756
756
820
820
820
756
756
250
756×1/2=378
756×1/2=378
820
820
820
756×1/2=378
756
250
0.0208
0.0208
0.0208
0.0208
0.0208
0.0208
0.0208
0.0208
7.9
7.9
17
17
17
7.8
15.7
5.2
合 计
4600
95.5
三、管段计算流量
当运用折算流量法求出各个节点流量,并把大用水户的集中流量亦加于附近的节点上后,则所有各节点流量的总和,便是由二级泵站送来的总流量(即总供水量)。按照质量守恒原理,流向某节点的流量应等于从该节点流出的流量,即流进等于流出。如以流向节点的流量为正值,流离节点的流量为负值,则两者的代数和(以∑Q表示)应等于零,即∑Q=0。
依此条件,用二级泵站送来的总流量沿各节点进行流量分配,所得出的每条管段所通过的流量,就是各管段的计算流量。确定此流量的,难易程度与采用的管网布置形式有关。
各管段节点流量计算
表3
节点编号
连接管段编号
各连接管段沿线流量之和
(升/秒)
节点流量
(升/秒)
1
2
3
4
5
6
7
1-4,1-2
1-2,2-5,2-3
2-3,3-6
1-4,4-5
4-5,2-5,5-6
3-6,5-6,6-7
6-7
17+7.9=24.9
7.9+17+7.9=32.8
7.9+17=24.9
17+7.8=24..8
7.8+17+15.7=40.5
17+15.7+5.2=37.9
5.2
12.4
16.4
12.5
12.4
20.3
18.9
2.6
合 计
191
95.5
对于树状网,其每一管段的计算流量容易确定,因为从二级泵站到任一节点的来水方向只有一个。设二级泵站位于0点;和代表由沿线流量折算成的节点流量;、、、、,代表大用水户的集中流量。由这些流量,根据(9),就可求出各管线的计算流量,如表4所列。
树状管网管段的计算流量
表4
管段
3-2
2-1
1-0
流量
对于环状网,确定各管段的计算流量就比较复杂,因为由二级泵站供给每一节点的流量,可以从不同方向供给,不像树状网那样只有一个方向。所以,在进行流量分配时,就必须人为地拟定各管段的流量。显然,按照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每人所得的结果不会相同,为此,要求在分配流量时,共同遵循以下原则:
(1)应在管网平面布置图上,事先拟定出主要的流向,并力求使水流沿最近线路,输送到大用水户和边远地区。
(2)在平行的干管中分配流量应大致相同,以免一条干管损坏时其余干管负荷过重。
(3)分配流量时应满足上述的节点流量平衡条件,即在每个节点上满足∑Q=0。
现举例如下:
按照最近路线输水的原则,拟定各管段的流向如箭头所示。至于节点流量的平衡条件,可取节点为例,根据各段中的流向,流进节点5的只有管段4~5的流量,从节点5流出的有管段流量、、及节点流量,流进和流出的流量须相等,因此应满足下列条件:
管段流量在分配节点4的流量时已确定,节点流量5为已知,所以其余三条管线中的流量、、须大体均匀分配,就是说分到这三条管线中的流量不要相差过大。
流量分配可以从管网起端如节点4开始,也可从终端如节点3、6、9等开始,沿每一节点依次分配,满足∑Q=0的条件。分配到各条管段的流量,即为环状网各管段的计算流量。可依此流量来选定管径,计算水头损失。这里要强调指出,环状网各管段计算流量的最后数值,必须由平差计算结果来定出。
四、管径的确定
管网中各管段的管径,是按最高时用水量确定的。当流量已定时,管径可按下式计算:
(升/秒) (10)
式中:d——管段直径(米);
Q——管段的计算流量(米3/秒);
γ——流速(米/秒)。
由式(10)可看出,管径不但和管段流量有关,而且和流速的大小有关。如流速未定,则管径亦无法确定,因此还需选定流速。
为防止管网因水锤现象而出现事故,在技术上最高流速限定在2.5~3.0米/秒的范围内。在输送原水时,为避免水中杂质在管内沉积,最低流速应大于0.6米/秒,可见技术上允许的流速幅度较大,因此,还需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考虑管网造价和经营管理费用等因素,来选出合适的流速。
由式(10)还可看出,流量一定时,管径与流速的平方根成反比。如果流速取得小一些,管径便增大,相应的管网造价便增加。可是,管径增大后,管段中的水头损失便减小,所需的水泵扬程将降低,日常电费便可节省;相反,如果流速取得大一些,管径固然有所减少,管网造价也有所降低,但因水头损失增大后,所需水泵扬程必须相应提高,因而经常的电费势必增加,从而也就增加了管网的经营管理费用。所以,管线管径的确定,要综合考虑管线的建造费用(即造价)和年经营管理费用(主要是电费)这两个主要的经济因素。若以G表示建造费用,以Y表示年经营管理费用,t表示投资偿还期,则t年内的经营管理费用为t·Y,由此分别点绘出t·Y~V和G~V两根曲线,就可得出总费用最低(即建造费与经营管理费之和为最小)的流速,称为经济流速(V)。
几个农村的管道经济流速
表5
管径
浙 江
西 安
成 都
输水管
配水管
(毫米)
流量
流速
流量
流速
流量
流速
流量
流速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6.68
16.70
34.40
60.60
90.30
131.0
180.0
239.0
312.0
482.0
696.0
960.0
1270.0
1640.0
2540.0
0.84
0.94
1.09
1.23
1.27
1.36
1.43
1.49
1.59
1.71
1.81
1.90
2.00
2.09
2.25
5.23
13.4
26.2
43.9
66.7
95.6
130.0
171.0
218.0
332.2
476.0
639.0
853.0
1090
0.67
0.77
0.84
0.90
0.94
1.00
1.04
1.08
1.12
1.18
1.24
1.27
1.34
1.39
6.9
15.4
30.0
50.4
76.6
109.2
149.0
196.0
250.0
381.2
546.0
734.0
982.0
1250.0
0.77
0.88
0.96
1.03
1.08
1.14
1.19
1.23
1.27
1.35
1.42
1.46
1.54
1.59
13.5
25.5
41.5
62.5
90.0
121.0
202.0
306.0
435.0
591.0
772.0
0.77
0.82
0.85
0.88
0.94
0.96
1.03
1.08
1.13
1.17
1.21
管径
太 原
抚 顺
牡 丹 江
(毫米)
流量
流速
流量
流速
流量
流速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4.8
12.43
24.3
40.9
62.6
123.0
206.0
316.0
517.0
618.0
814.0
0.62
0.72
0.79
0.84
0.88
0.98
1.05
1.12
1.17
1.23
1.27
7.2
19.3
37.5
62.6
95.3
136.2
185.1
242.5
309.0
469.7
669.6
910.4
1193.8
1520.8
1892.5
2325.0
0.97
1.09
1.19
1.27
1.35
1.42
1.48
1.52
1.57
1.66
1.74
1.81
1.88
1.94
1.99
2.06
5.32
14.2
28.8
49.25
76.7
111.2
153.4
204.7
264.5
412.0
593.0
827.0
1100.0
1420.0
0.66
0.81
0.92
1.00
1.08
1.16
1.22
1.29
1.35
1.46
1.56
1.65
1.73
1.81
注:单位:流量为升/秒,流速为米/秒。
30
给水管径简易估算
表6
管径
(毫米)
计算流量
(升/秒)
使 用 人 口 数
注 明
用水标准=50升/人·日
(K=2.0)
用水标准=60升/人·日
(K=1.8)
用水标准=80升/人·日
(K=1.7)
用水标准=100升/人·日
(K=1.6)
用水标准=120升/人·日
(K=1.5)
用水标准=150升/人·日
(K=1.4)
用水标准=200升/人·日
(K=1.3)
1
2
3
4
5
6
7
8
9
10
50
75
100
125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3
1.3~3.0
3.0~5.8
5.8~10.25
10.25~17.5
17.5~31.0
31.0~48.5
48.5~71.00
71.00~111
111~159
159~196
196~284
284~384
384~505
505~635
635~785
785~1100
1120
1120~2600
2600~5000
5000~8900
8900~15000
15000~27000
27000~41000
41000~61000
61000~96000
96000~145000
145000~170000
170000~246000
246000~332000
332000~446000
446000~549000
549000~679000
679000~852000
1040
1040~2400
2400~4600
4600~8200
8200~14000
14000~25000
25000~38000
38000~57000
57000~88000
88000~135000
135000~157000
157000~228000
228000~307000
307000~412000
412000~507000
507000~628000
628000~98000
830
830~1900
1900~3700
3700~6500
6500~11000
11000~20000
20000~30000
30000~45000
45000~70000
70000~107000
107000~125000
125000~181000
181000~244000
244000~328000
328000~404000
404000~506000
506000~780000
700
700~1600
1600~3100
3100~5500
5500~9500
9500~17000
17000~26000
26000~28000
28000~60000
60000~91000
91000~106000
106000~154000
154000~207000
207000~279000
219000~343000
343000~425000
425000~595000
620
620~1400
1400~2800
2800~4900
4900~8400
8400~15000
15000~23000
23000~34000
34000~58000
58000~81000
81000~94000
94000~137000
137000~185000
185000~247000
247000~304000
304000~37000
37000~529000
530
530~1200
1200~2400
2400~4200
4200~7200
7200~12700
12700~20000
20000~29000
29000~45000
45000~70000
70000~81000
81000~117000
117000~157000
157000~212000
212000~261000
261000~323000
323000~453000
430
430~1000
1000~1900
1900~3400
3400~5800
5800~10300
10300~16000
16000~24000
24000~37000
37000~56000
56000~65000
65000~95000
95000~128000
128000~171000
171000~211000
211000~261000
261000~366000
1.流速
当d≥400毫米,
V≥1.0米/秒;
当d≤350毫米,
V≤1.0米/秒。
2.本表可根据用水人口数以及用水量标准查得管径,亦可根据已知的管径,用水量标准查得该管可供多少人使用。
影响经济流速的因素很多(如管材、施工条件、动力费用、投资偿还期等),主要归结为管网建造费用与经营管理费用两项,因此,必须按照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来确定。通过实践,我国各地区均有根据技术经济比较,计算出来的各种管径所对应的经济流速和流量的资料,供设计中选用。表5为几个农村给水管网的经济流速表。由该表可看出,不同流量有着与经济流速相适应的管径,称此管径为该流量的经济管径。
当前在设计中,还有根据各农村所采用的经济流速范围,用控制每公里管线的水头损失值(一般为5米/公里左右)的计算法来确经济管径。按照这种水头损失控制值确定经济流速时,其值得出如下:
在农村规划设计中,为简化计算,有时也可根据人口数和用水量标准,直接从表6中,查出所需的管径。
第三节 给水管网水泵扬程及水塔高度的确定
确定给水管网所需的水泵扬程,一般来说,就是确定二级泵站中水泵的扬程。至于水塔高度的确定,须根据水塔不同的设置情况,分别计算。
一、无水塔的管网
管网内不设置水塔而二级泵站直接供水时,水压线标高均以清水池最低水位为基准面算起。由于输水管和管网中的水头损失,以致离泵站越远的地方水压下降越多,而地形越高之处,水压也低。所以二级泵站的扬程,应以离泵站远和地形高的地点为控制点来确定,用以控制整个管网的水压。只要控制点的水压符合要求,则全管网的水压就有了保证。
另外,为了用户使用上的需要,生活用水管网必须保证一定的水压,通常称为最小自由水压,亦称最小自由水头(从地面算起),其值根据给水区内的建筑物层数确定:一层为10米,二层为12米,二层以上每加一层增加4米。在最高用水量时,二级泵站的扬程应能保证控制点达到这种压力。在确定二级泵站的扬程时,通常不考虑农村内个别高层建筑物所需的水压,一般是另行设法(如设置专用加压水泵)解决。否则,为此而提高整个管网的水压是不经济的。因此,二级泵站的扬程为:
(米) (11)
式中:——管网内控制点C的地面标高和清水池最低水位的高差,米;
——控制点要求的自由水压,米;
——水泵吸水管中的水头损失,米;
——输水管中的水头损失,米;
——管网中的水头损失,米。
、、均按最高时用水量算出。
二、网前水塔的管网
网前水塔管网的工作情况是,二级泵站供水到水塔,再经管网到用户。为了确定水泵扬程,须先求出水塔高度,即水塔的水柜底高出地面的高度。
水柜底的高度,应保证在最高用水量时,管网内控制点上具有所要求的自由水压,可按下式计算:
(12)
式中:——水塔处地面与清水池最低水位的高差,米;
——按最高时用水量计算的管网水头损失,米;
其余符号意义同公式(11)。
从上式看出水塔须修建在高地的原因:因为建造水塔处的越大,水塔高度则越小,有条件时甚至可使,就可用地面水池代替水塔,使造价大为降低。所以,根据农村地形特点,水塔可放在管网起端、中间或末端的高地上,从而分别构成了网前水塔,网中水塔和对置水塔的给水系统。
水塔水柜中的水位变动和用水量的变化,都会引起管网的水压波动。当水柜为低水位而用水量最大时,管网的水压最低;当水柜的水位上升而用水量减小时,管网的水压增大。
网前水塔的缺点是,水塔高度需按设计年限内最高时用水量确定,在未达到设计流量之前,管网水压总是高于要求值,从而浪费了能量,并且当用水量超过设计值时,随着管网内水头损失的增大,又使边远地区的水压不足,因而,它对流量变动的适应性较差。
二级泵站的扬程,应保证供水至水塔:
(米) (13)
式中:——水柜的有效水深(米);
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三、对置水塔的管网
当农村地形离二级泵站越远越升高时,水塔应放在管网末端,形成对置水塔的管网系统。在最高用水量时,由泵站和水塔同时向管网供水,两者有各自的供水区。在供水区的分界线上,水压最低。
设想把对置水塔的给水系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从泵站到分界线上C点,在这部分范围内可看作是无水塔的管网,所以二级泵站的扬程仍按式(11)计算;另一部分是从水塔到分界线上的C点,这部分类似于网前水塔的管网,水塔高度可按式(12)确定。
当泵站供水量大于用水量时,多余的水通过整个管网流入水塔,流入水塔的流量称为转输流量。因一天内泵站供水量大于用水量的时间很多,一般取转输流量为最大时流量进行计算,以保证安全供水。称此流量为最大转输时流量。例如上节的环状管网计算例题中,最大转输流量发生在23~24小时,此时水泵供水量为总用水量的4.5%,此时用水量只占总用水量的3.3%,多余的水量4.5-3.3=1.2%转输入水塔中。
最大转输时的水泵扬程为:
(米) (14)
式中、、分别表示最大转输时管网、输水管、水泵吸水管中的水头损失,米。
在最大转输时,虽然用水量较小,但因转输流量通过整个管网进入水塔,所以最大转输时的水泵扬程往往大于最高用水时。在最高用水时和最大转输时两种情况下,水泵的流量和扬程有所不同,为便于管理,所选用水泵的台数和型号不宜多,在难以两者兼顾而选出合适水泵的情况下,可酌情放大管网中个别管段的直径。
四、网中水塔的管网
当农村中心的地形较高或为了靠近大用户,水塔设置在管网中间,构成网中水塔的给水系统。根据网中水塔在管网中的位置,可有两种工作情况,如水塔靠近二级泵站,并且泵站供水量大于泵站和水塔间用户的用水量时,情况类似于网前水塔,不出现供水分界线;但当水塔离泵站较远,以致泵站供水量不够泵站和水塔间的用户使用时,必须由水塔供给一部分水量,这时情况类似于对置水塔,会出现供水分界线,整个管网的控制点可能在网中的C点,也可能在网后的B点。综上所述,网中水塔给水系统的水泵扬程和水塔高度的确定,应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能照网前水塔和对置水塔的有关公式计算。
五、设加压泵站的管网
随着给水区的扩大和用水量的增加,以致二级泵站的扬程不能满足用户的水压要求时,可在管网水压不足的地区设置加压泵站;当二级泵站的扬程提高后,引起泵站附近地区的压力远高于所需水压致使供水能量浪费很大时,可设加压泵站;当农村管网延伸很长而地势又平坦,建造水塔的费用很高,甚至不能考虑时,或者由于用水量的增加,旧的水塔将失去调节作用时,均可设置加压泵站,这样,可将一部分地区的水压提高,而二级泵站的扬程不一定提高,以节省动力费用。设置加压泵站后,整个给水区的水压比较均匀。此外,通过调度使加压泵站在高峰用水时开泵,在用水量小时停泵,以使二级泵站能经常处于高效率下工作。
加压泵站的位置越靠近二级泵站,则二级泵站的扬程就越低,但这时所需加压的水量就越多。反之,加压泵站位置离二级泵站越远,虽然加压的水量少,但二级泵站的扬程降低不多。因此,在选定加压泵站位置时,应作技术和经济方面的比较。当加压泵站位置已定时,加压泵站的增压高度是,在平坦地区等于泵站到控制点之间的水头损失;如地形不平,则须计算加压泵和控制点的高程差。
六、消防时的管网水压
前已述及,管网的各管段直径是根据最高用水时流量确定的。在消防时,额外增加了消防流量,必须通过核算,以确定按最高用水时流量定出的管径和水泵扬程是否适用。
按照消防时的管网压力,可分为高压网和低压网两种。高压网是消防时不仅保证应有的消防流量,并且有足够的水压,当从消火栓接出水龙带时,即能射流灭火。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是低压网,即管网只保证消防时所需流量,而消防所需的水压则由消防车从消火栓取水自行加压来达到。火警时,管网内通过大量消防流量,水头损失明显增大,着火地区的管网水压必然下降。根据规定,消防时管网自由水压不得低于10米。因此,管网除了在平时满足最高用水时的水压外,还须满足消防时的水压要求,这些都需要通过管网计算来确定。
消防时的水压,按无水塔、网前水塔和对置水塔等情况说明如下:
消防时水泵所需扬程(假定在控制点C失火)等于:
(米) (15)
式中:——消防时允许的管网最低水压,米;
、、——消防时水泵吸水管、输水管和管网中的水头损失,米。
将消防时式(15)与最高用水时式(11)的水泵扬程加以比较,可以看出:一方面,消防时水头损失增大;另一方面,消防时要求的自由水压通常比最高用水时为小,如果增加的水头损失大于两者的水压差(),则消防时的水泵扬程比最高用水时为高。视水泵扬程增大的程度,有时需考虑安装专用消防泵,有时只须安装一台或几台与最高用水时同型号的水泵,在火警时并联使用。相反,最高用水时的水泵扬程也有可能大于消防时(即消防时控制点的自由水头将超过10米),这时则不必考虑设置专用消防泵。此种情况在低压消防中是有可能出现的。
根据消防时的自由水压和管网的水头损失,消防时的水压线可能比水塔水面高,也有可能低。消防时水压线高于水塔时,水塔的进、出水阀必须在火警时及时关闭,以免水塔不断溢水而管网的水压无法提高。如果消防时水压线低于水塔,则水塔仍可起流量调节作用,此时进、出水阀无需关闭。
水塔设置在管网中间时,随着泵站和水塔之间以及水塔以后的管网中供水量的大小,所起的作用可能同网前水塔对置水塔。下面讨论对置水塔的管网在消防时的情况:
假定着火地点在水塔附近,因为消防时所需水压低于最高用水时,所以水塔存水可供消防时使用,但因水塔容积小,很快就会放空,故消防水泵的选择与无水塔的管网消防时相同。消防时所需水泵扬程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最高用水时的水泵扬程。
从以上分析可见,管网应根据水塔的有无及其位置、管网形状、消防时的考虑等,按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和设计水压计算,并按下列情况核算:
(1)消防时的情况,按最高时的生活、生产用水量(淋浴用水按15%计算,浇洒和洗刷用水可以不计)加消防用水量核算;
(2)最大转输时(只限于设置网中水塔或对置水塔的管网)的情况,按最大转输时的流量进行核算;
(3)事故情况,即最不利管段损坏时的情况,按通过70%设计流量(包括消防用水量)进行核算。
通过核算,最后定出管网所需的水泵扬程和水塔高度。
七、调节水塔及水池的容积计算
供水与用水的关系
1、二级泵站与流量的关系
农村供水量通常是按最高日用水量设计的,但无论是生活用水或者是生产用水,其每小时的用水量是变化的,在这种情况下,既要满足最高日最高时用水,又要满足各小时的用水变化情况,如果完全靠调节二级泵站的流量来适应这种变化,就会给运行管理带来困难,同时也不经济。因此,常需修建水塔和水池来调节水量,解决供水和用水量变化中的不平衡,使水泵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