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强夯技术要求 项目号:文件号: -DP01-0001 修改:0第 1 页 共 20 页项目名称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惠州炼油二期22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及100万吨/年乙烯工程装置名称业主文件号主项公用工程区强夯地基处理设计阶段详细工程设计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惠州炼油二期22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及100万吨/年乙烯工程公用工程区强夯地基处理技术要求 编制: 校核:审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201322820强夯技术要求 项目号: 文件号: -DP01-0001 修改: 0第 页 共 14 页1工程概况拟建惠州炼化二期公用工程区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石化区中海油惠州炼化一期场区西侧
2、石化大道南侧。平面布置详见总图专业总平面布置图。按照地基处理基础设计文件及试夯结果,拟采用强夯法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设计强夯加固面积总约112万m2(除原油罐区三、四及周边已夯区域)。2自然条件2.1 气象条件2.1.1气温多年平均温度 22历年最热月平均温度 28.6历年最冷月平均温度 14.3夏季极端最高温度 38.9冬季极端最低温度 0.52.1.2 相对湿度历年平均相对湿度 77%历年平均最热月(6月)平均相对湿度 83.9%,最小相对湿度 36%历年平均最冷月(12月)平均相对湿度 67.6%,最小相对湿度 14%2.1.3风全年主导风向:NNE 主导风向频率:18%夏季(58月)
3、主导风向:SE 风向频率:32.7%冬季(121月)主导风向:NNE 风向频率:43.4%夏季平均风速: 1.7 m/s冬季平均风速: 2.6 m/s基本风压值: wp= 0.714 KN/m2地面粗糙度: A类2.1.4台风 台风影响季节月份: 511月年平均影响台风个数: 2.5个台风影响最多个数: 6个(1999年)2.1.5 降水最大年降雨量 2347.2 mm年平均降雨量 1729mm一小时最大降雨量 84.0 mm 最大日降雨量 405.3 mm2.1.6雷暴日数:历年平均雷暴日数: 87天 年最多雷暴日数: 120天 年最少雷暴日数: 55天3工程地质概况3.1地形地貌中海石油惠
4、州炼化二期22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及100万吨/年乙烯工程公用工程区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石化区中海油惠州炼化二期原油罐区西南侧。大亚湾三面环山,东倚平海半岛,西靠大鹏半岛,北枕铁炉障山脉,山势宏伟,直逼海边,西南还有沱泞列岛为屏障,海岸线曲折,岬湾相间,且多为基岩岸滩。本次勘察场地原为海域,仅有场地西北部为原海岸沙滩,现在整个场地已经回填整平,回填土为开山碎石土,回填时间为34年,后经强夯处理。本次勘察坐标范围:A=3810.004900.00m,B=1100.002350.00m,勘探点标高范围:5.327.63m,整个场地北高南低,地面地势平坦。3.2区域地质构造和稳定性拟建工程场地位
5、于五华-深圳断层和政和-海丰断层之间,总体构造方向以NE向为主,局部有微小的变化。总体来看,拟建项目场地在地质构造单元上属相对稳定地段,适宜进行本项目的工程建设。3.3场地地层结构及分布特征3.3.1场地地层结构勘察场地在最大揭露深度52.3m深度范围内的地层有四大成因类型,自上至下依次为: (1)素填土(Q4ml)(2)第四系海相沉积形成的淤泥质粉质粘土、粉细砂(Q4m)(3)第四系陆相冲洪积形成的粉质粘土、粉细砂、中粗砂、卵砾石(Q4al+pl);(4)第四系残积形成的粉质粘土(Qel);(5)基岩:为砂砾岩、泥质砂岩、泥岩(Jx)。为详细反映场地地基土的分布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便于评价各
6、装置区地基处理措施方案,将本次勘察场地分为4个区域进行详细评价:(1)罐区,(2)含油雨水监控站、污水处理厂及预留场地区,(3)预留场地北区,(4)预留场地南区。表3.3.1-1 罐区综合地质柱状图层号时代成因岩土名称层 厚(m)层底埋深(m)层底高程(m)岩 性 特 征Q4ml素填土0.7014.000.7014.006.29-7.96黄褐色、褐红色、青灰色,成份主要为碎石,局部为块石,母岩主要为砂岩、砂砾岩,粒径一般为220cm,充填物以砂为主,稍密中密。 上部为黄褐色红褐色,主要由粘性土、中粗砂组成,混少量碎石,松散稍密。1Q4m淤泥质粉质粘土0.203.406.4015.600.56-
7、9.54灰色、灰黑色,见碎贝壳,局部混粉细砂,稍有光泽,切面较光滑,韧性及干强度较高,软塑可塑。 2粉细砂0.204.003.2012.603.72-6.32灰色, 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含有少量贝壳、云母,分选中等,局部粘粒含量高,湿饱和,稍密。1Q4al+pl粉质粘土0.304.708.1017.10-1.14-11.04黄褐色、灰黄色,混多量细砂,稍有光泽,切面较光滑,干强度及韧性高。软可塑。2粉细砂0.507.202.8015.204.25-8.96灰黄色、黄褐色,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含有少量云母,局部混砾石,分选中等,饱和,稍密中密。3中粗砂0.804.108.3015.10-1.
8、39-8.73黄褐色,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含有少量云母,砂粒呈圆状或亚圆状,分选一般,局部混卵砾石。饱和,中密。4卵砾石0.4011.005.2021.801.92-15.76黄褐、灰黄色、灰白色,岩性成份为石英砂岩、石英岩,分选差,局部混漂石,多呈亚圆形,一般粒径10100mm,最大粒径约200mm,含量大约为50%,充填物为中粗砂、中细砂、粘性土。中密密实,饱和。4-1粉质粘土0.505.406.8018.200.32-12.25灰色、灰黑色,混细砂,土质不均匀,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高。可塑。Qel粉质粘土0.309.003.0023.503.95-17.10红褐色、灰色、灰褐、灰黄色
9、灰白色,为残积土,局部为粉土、粉砂,混小砾石、风化岩块,干强度及韧性中等。可塑硬塑。1Jx全风化砂砾岩、泥质砂岩、泥岩0.109.702.1027.604.52-21.00灰黄色、红褐色、灰色、灰褐色,原岩结构基本破坏,岩芯呈短柱状和碎块状,手搓即碎,已风化成粘性土或中密密实的粉土和砂土。2强风化砂砾岩、泥质砂岩、泥岩0.3025.402.9049.203.72-42.99红褐色、灰、青灰色,碎屑结构,层状构造,风化裂隙强烈发育,岩芯呈短柱状、碎块状,锤击易碎。3中风化砂砾岩、泥质砂岩、泥岩最大揭露厚度25.40m最大揭露深度51.20m红褐色、灰、青灰色,碎屑结构,层状构造,风化裂隙发育,
10、岩芯多呈柱状。岩芯采取率4095%,RQD=1090。表3.3.1-2含油雨水监控站、污水处理厂及其预留场地区综合地质柱状图层号时代成因岩土名称层 厚(m)层底埋深(m)层底高程(m)岩 性 特 征Q4ml素填土9.5016.409.5016.40-3.55-10.91黄褐色、褐红色、青灰色,成份主要为碎石,局部为块石,母岩主要为砂岩、砂砾岩,粒径一般为220cm,充填物以砂为主,稍密中密。 上部为黄褐色红褐色,主要由粘性土、中粗砂组成,混少量碎石,松散稍密。1Q4m淤泥质粉质粘土0.204.4010.9017.20-5.07-11.45灰色、灰黑色,见碎贝壳,局部混粉细砂,稍有光泽,切面较光
11、滑,韧性及干强度较高,软塑可塑。 1Q4al+pl粉质粘土0.405.0012.0018.60-6.35-12.76黄褐色、灰黄色,混多量细砂,稍有光泽,切面较光滑,干强度及韧性高。软可塑。2粉细砂0.702.5014.1017.10-8.12-11.16灰黄色、黄褐色,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含有少量云母,局部混砾石,分选中等,饱和,稍密中密。3中粗砂1.203.1015.1017.00-9.29-11.08黄褐色,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含有少量云母,砂粒呈圆状或亚圆状,分选一般,局部混卵砾石。饱和,中密。4卵砾石0.508.1013.3025.00-7.69-19.16黄褐、灰黄色、灰白色,
12、岩性成份为石英砂岩、石英岩,分选差,局部混漂石,多呈亚圆形,一般粒径10100mm,最大粒径约200mm,含量大约为50%,充填物为中粗砂、中细砂、粘性土。中密密实,饱和。4-1粉质粘土0.603.1015.9019.20-9.85-13.75灰色、灰黑色,混细砂,土质不均匀,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高。可塑。Qel粉质粘土0.604.0013.0021.20-8.74-15.30红褐色、灰色、灰褐、灰黄色、灰白色,为残积土,局部为粉土、粉砂,混小砾石、风化岩块,干强度及韧性中等。可塑硬塑。1Jx全风化砂砾岩0.2016.5013.5036.70-9.24-31.29灰黄色、红褐色,原岩结构基本
13、破坏,岩芯呈短柱状和碎块状,手搓即碎,已风化成粘性土或中密密实的粉土和砂土。2强风化砂砾岩0.2019.9014.5041.40-10.24-35.73红褐色,碎屑结构,层状构造,风化裂隙强烈发育,岩芯呈短柱状、碎块状,锤击易碎。3中风化砂砾岩最大揭露厚度12.20m最大揭露深度46.50m红褐色、灰、青灰色,碎屑结构,层状构造,风化裂隙发育,岩芯多呈柱状。岩芯采取率4095%,RQD=1090。表3.3.1-3 预留场地北区综合地质柱状图层号时代成因岩土名称层 厚(m)层底埋深(m)层底高程(m)岩 性 特 征Q4ml素填土6.5014.706.5014.700.02-8.02黄褐色、褐红色
14、青灰色,成份主要为碎石,局部为块石,母岩主要为砂岩、砂砾岩,粒径一般为220cm,充填物以砂为主,稍密中密。 上部为黄褐色红褐色,主要由粘性土、中粗砂组成,混少量碎石,松散稍密。1Q4m淤泥质粉质粘土0.402.508.8012.80-2.13-6.60灰色、灰黑色,见碎贝壳,局部混粉细砂,稍有光泽,切面较光滑,韧性及干强度较高,软塑可塑。 2粉细砂0.302.907.6013.90-0.64-7.63灰色, 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含有少量贝壳、云母,分选中等,局部粘粒含量高,湿饱和,稍密。1Q4al+pl粉质粘土0.502.809.5015.30-3.17-8.62黄褐色、灰黄色,混多量细
15、砂,稍有光泽,切面较光滑,干强度及韧性高。软可塑。2粉细砂0.604.8010.6015.00-4.17-8.53灰黄色、黄褐色,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含有少量云母,局部混砾石,分选中等,饱和,稍密中密。3中粗砂0.604.009.4016.70-2.54-10.02黄褐色,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含有少量云母,砂粒呈圆状或亚圆状,分选一般,局部混卵砾石。饱和,中密。4卵砾石0.409.9010.0021.00-3.60-14.62黄褐、灰黄色、灰白色,岩性成份为石英砂岩、石英岩,分选差,局部混漂石,多呈亚圆形,一般粒径10100mm,最大粒径约200mm,含量大约为50%,充填物为中粗砂、中细
16、砂、粘性土。中密密实,饱和。4-1粉质粘土0.805.1012.8016.30-6.46-10.03灰色、灰黑色,混细砂,土质不均匀,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高。可塑。Qel粉质粘土0.508.6010.9021.00-4.03-14.32红褐色、灰色、灰褐、灰黄色、灰白色,为残积土,局部为粉土、粉砂,混小砾石、风化岩块,干强度及韧性中等。可塑硬塑。1Jx全风化砂砾岩、泥质砂岩、泥岩0.207.5013.7024.80-7.24-18.12灰黄色、红褐色、灰色、灰褐色,原岩结构基本破坏,岩芯呈短柱状和碎块状,手搓即碎,已风化成粘性土或中密密实的粉土和砂土。2强风化砂砾岩、泥质砂岩、泥岩0.402
17、7.5015.2051.00-8.53-44.62红褐色、灰、青灰色,碎屑结构,层状构造,风化裂隙强烈发育,岩芯呈短柱状、碎块状,锤击易碎。3中风化砂砾岩、泥质砂岩、泥岩最大揭露厚度11.80m最大揭露深度52.30m红褐色、灰、青灰色,碎屑结构,层状构造,风化裂隙发育,岩芯多呈柱状。岩芯采取率4095%,RQD=1090。表3.3.1-4预留场地南区综合地质柱状图层号时代成因岩土名称层 厚(m)层底埋深(m)层底高程(m)岩 性 特 征Q4ml素填土7.2015.207.2015.20-0.87-9.11黄褐色、褐红色、青灰色,成份主要为碎石,局部为块石,母岩主要为砂岩、砂砾岩,粒径一般为2
18、20cm,充填物以砂为主,稍密中密。 上部为黄褐色红褐色,主要由粘性土、中粗砂组成,混少量碎石,松散稍密。1Q4m淤泥质粉质粘土0.203.608.8016.70-2.11-10.9灰色、灰黑色,见碎贝壳,局部混粉细砂,稍有光泽,切面较光滑,韧性及干强度较高,软塑可塑。 2粉细砂0.403.209.2012.90-2.78-6.71灰色, 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含有少量贝壳、云母,分选中等,局部粘粒含量高,湿饱和,稍密。1Q4al+pl粉质粘土0.304.8012.0017.70-5.72-11.78黄褐色、灰黄色,混多量细砂,稍有光泽,切面较光滑,干强度及韧性高。软可塑。2粉细砂0.503.
19、8011.5018.10-4.88-11.88灰黄色、黄褐色,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含有少量云母,局部混砾石,分选中等,饱和,稍密中密。3中粗砂0.403.2011.5017.10-5.25-10.58黄褐色,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含有少量云母,砂粒呈圆状或亚圆状,分选一般,局部混卵砾石。饱和,中密。4卵砾石0.409.0012.0022.40-5.68-16.61黄褐、灰黄色、灰白色,岩性成份为石英砂岩、石英岩,分选差,局部混漂石,多呈亚圆形,一般粒径10100mm,最大粒径约200mm,含量大约为50%,充填物为中粗砂、中细砂、粘性土。中密密实,饱和。4-1粉质粘土1.702.4016.0
20、016.80-9.89-10.77灰色、灰黑色,混细砂,土质不均匀,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高。可塑。Qel粉质粘土0.505.6013.4020.60-7.10-14.70红褐色、灰色、灰褐、灰黄色、灰白色,为残积土,局部为粉土、粉砂,混小砾石、风化岩块,干强度及韧性中等。可塑硬塑。1Jx全风化砂砾岩、泥质砂岩、泥岩0.1010.9012.8027.80-6.56-21.47灰黄色、红褐色、灰色、灰褐色,原岩结构基本破坏,岩芯呈短柱状和碎块状,手搓即碎,已风化成粘性土或中密密实的粉土和砂土。2强风化砂砾岩、泥质砂岩、泥岩0.3024.3013.7045.80-7.44-39.81红褐色、灰、青
21、灰色,碎屑结构,层状构造,风化裂隙强烈发育,岩芯呈短柱状、碎块状,锤击易碎。3中风化砂砾岩、泥质砂岩、泥岩最大揭露厚度16.20m最大揭露深度48.00m红褐色、灰、青灰色,碎屑结构,层状构造,风化裂隙发育,岩芯多呈柱状。岩芯采取率4095%,RQD=1090。3.3.2承载力特征值和压缩模量建议值根据本次勘察原位测试成果和室内试验结果,提供场地各区各层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fak和压缩模量Es建议值如表5.3.5-15.3.5-4。表3.3.2-1 罐区岩土层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指标一览表层号1212344-1岩性素填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粉细砂粉质粘土粉细砂中粗砂卵砾石粉质粘土fak(kPa)150
22、90110120130200460160Es(MPa)6.03.05.05.56.07.010.06.5层号16.57.52 3 3 3 岩性粉质粘土全风化岩强风化砂砾岩强风化泥质砂岩强风化泥岩中风化砂砾岩中风化泥质砂岩中风化泥岩fak(kPa)18532070065060020001500800Es(MPa)3.3.2-2 含油雨水监控站、污水处理厂及预留场地区岩土层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指标一览层号11234岩性素填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粉细砂中粗砂卵砾石fak(kPa)15090115140200450Es(MPa)6.03.05.56.57.010.0层号4-112 3 岩性粉质粘土粉质
23、粘土全风化砂砾岩强风化砂砾岩中风化砂砾岩fak(kPa)1601853207002000Es(MPa)6.56.57.53.3.2-3 预留场地北区岩土层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指标一览表层号1212344-1岩性素填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粉细砂粉质粘土粉细砂中粗砂卵砾石粉质粘土fak(kPa)15090110120140200460160Es(Mpa)6.03.05.05.56.57.010.06.5层号12 2 2 3 3 3 岩性粉质粘土全风化岩强风化砂砾岩强风化泥质砂岩强风化泥岩中风化砂砾岩中风化泥质砂岩中风化泥岩fak(kPa)19032070065060020001500700Es(Mpa)6
24、56.0表3.3.2-4 原料罐区岩土层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指标一览表层号1212344-1岩性素填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粉细砂粉质粘土粉细砂中粗砂卵砾石粉质粘土fak(kPa)15090100110130180460160Es(MPa)6.03.04.55.06.06.510.06.5层号12 2 2 3 3 3 岩性粉质粘土全风化岩强风化砂砾岩强风化泥质砂岩强风化泥岩中风化砂砾岩中风化泥质砂岩中风化泥岩fak(kPa)19032070065060020001500800Es(MPa)6.56.03.4水、土腐蚀性评价3.4.1地下水及腐蚀性评价勘察期间测得场地静止地下水位埋深为1.806.00m
25、场地地下水为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孔隙潜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影响,基岩裂隙水受裂隙节理的连通状况的影响,富水性一般表现为贫乏。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场地环境类型属类。综合评价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长期浸水时具弱腐蚀性,干湿交替时具有强腐蚀性。综合评价场地西侧、南侧海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强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长期浸水时具中等腐蚀性,干湿交替时具有强腐蚀性。3.4.2土的腐蚀性评价本场地地下水位以上土层为人工填土,综合判定,层素填土对混凝土结构具中等腐蚀性,856#钻孔附近素填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强腐蚀性;对钢筋
26、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按PH值评价,对钢结构具中腐蚀性,按视电阻率评价,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3.5抗震设防根据中海石油惠州炼油二期22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和100万吨/年乙烯项目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震地安证甲字第016号)(广东省工程防震研究院2010年1月),5阻尼比,本场区抗震设防参数如下:抗震设防烈度: 7度工程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0.143g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0.141工程场地设计特征周期值: 0.40s工程场地类别: II类设计地震分组: 第一组4.强夯地基处理方案设计 4.1强夯地基处理方案设计依据 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惠州炼油二期2200万吨
27、/年炼油改扩建及100万吨/年乙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海石油惠州炼油二期22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和100万吨/年乙烯项目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震地安证甲字第016号)(广东省工程防震研究院2010年1月); 中海油惠州炼化二期22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及100万吨/年乙烯工程公用工程区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报告(共八册,详细勘察,2012年11月) 中海油炼化二期22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及100万吨/年乙烯工程地基强夯处理说明书及专家审查意见 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惠州炼化二期E1、E2场区地基强夯试验ZK490夯区试夯检测、监测报告(2013年1月) 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惠州炼
28、化二期E1、E2场区地基强夯试验ZK489夯区试夯检测、监测报告(2013年1月) 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惠州炼化二期E1、E2场区地基强夯试验ZK484夯区试夯检测、监测报告(2013年1月)E1E2场区强夯地基处理试验施工总结(中化岩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月) SEI与业主就地基处理方案讨论的各期会议纪要 总图专业惠州炼化二期总平面布置图(2013.1.23) 地基处理的有关规范、标准4.2强夯地基处理方案4.2.1 各能级强夯夯区布置详见附图1强夯能级分布图。4.2.2 强夯能级1,采用8000kNm能级强夯加固处理地基。 a) 强夯区域:见附图1,主要位于公用工程区北部区域。
29、b) 夯击步骤:分五遍进行,第一和第二遍的单击夯击能均为8000kNm,第三遍夯击能为4000kNm;第四遍、第五遍满夯能级为2000 kNm,第四遍满夯每点三击,第五遍满夯每点二击。两遍主夯点呈8m8m正方形布置,第一、第二遍夯点采取隔行跳点方式进行施工,第三遍夯点在第一、第二遍相邻四个主夯点的中间插点,第四、五遍满夯夯印要求搭接1/4,以夯实地基浅部填土,并整平地基表面。夯点布置如图1。c)指标要求:要求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fak220kPa,变形模量15MPa,有效加固深度9米。 图1:8000kN.m夯点平面布置示意图 4.2.3 强夯能级2 ,采用12000kNm能级强夯加固处理地基。
30、 a)强夯区域:见附图1,主要位于公用工程区中间区域。b) 夯击步骤:分五遍进行,第一和第二遍的单击夯击能均为12000kNm,第三遍夯击能为8000kNm,第四遍、第五遍满夯能级为2000 kNm,第四遍满夯每点三击,第五遍满夯每点二击。两遍主夯点呈9m9m正方形布置,第一、第二遍夯点采取隔行跳点方式进行施工,第三遍夯点在第一、第二遍相邻四个主夯点的中间插点,第四、五遍满夯夯印要求搭接1/4,以夯实地基浅部填土,并整平地基表面。夯点顺序及间距参图2。 c) 指标要求:要求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fak230kPa,变形模量15MPa, 有效加固深度1012米。 图2:12000kN.m夯点平面布置
31、示意图 4.2.4 强夯能级3 ,采用15000kNm能级强夯加固处理地基。 a)强夯区域:见附图1,主要位于公用工程区南部区域。b) 夯击步骤:分五遍进行,第一和第二遍的单击夯击能均为15000kNm,第三遍夯击能为10000kNm,第四遍、第五遍满夯能级为2000 kNm,第四遍满夯每点三击,第五遍满夯每点二击。两遍主夯点呈10m10m正方形布置,第一、第二遍夯点采取隔行跳点方式进行施工,第三遍夯点在第一、第二遍相邻四个主夯点的中间插点,第四、五遍满夯夯印要求搭接1/4,以夯实地基浅部填土,并整平地基表面。夯点顺序及间距参图3。 c) 指标要求:要求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fak230kPa,变
32、形模量15MPa, 有效加固深度1214米。图3:15000kN.m夯点平面布置示意图 4.2.4强夯方案主要锤击指标比对见下表 表1 强夯锤击参数 能级(kN.m)遍数能级主夯点间距收锤标准1(指标双控)收锤标准2(当收锤标准1不满足时)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cm)击数击数8000一80008*81510击14击二80008*81510击14击三4000插点1010击14击四2000满夯3击1/4搭接五2000满夯2击1/4搭接12000一120009*92010击14击二120009*92010击14击三8000插点1510击14击四2000满夯3击1/4搭接五2000满夯2击1/4搭接15
33、000一1500010*102012击16击二1500010*102012击16击三10000插点1510击14击四2000满夯3击1/4搭接五2000满夯2击1/4搭接 说明:此指标依据试夯所采用的锤重和落距,工程强夯展开后,设计方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程参数。4.2.5 夯填料4.2.5.1本场地回填土质量较差,需以夯填料适时回填夯坑,以保证夯锤能够顺利挂钩和起锤,同时以适当夯填料来保证强夯加固地基效果,达到预期的承载力要求。4.2.5.2 场区内的夯填料取材须保持统一,并尽量与试夯阶段料源一致。4.2.5.3夯填料的级配按如下标准进行控制。夯填料为碎石料,夯填料中粗骨料(粗骨料:粒径2
34、cm的石料)的质量不超过夯填料总质量的70%且不低于30%;其余为细骨料,夯填料内不宜含淤泥、耕土,且其中有机质含量不宜大于5%。粗骨料中块石最大粒径不大于600mm且粒径大于100mm的颗粒的质量不大于粗骨料总质量的50%,其余各种直径的颗粒按自然级配。4.2.5.4填料时,夯坑底部可填粒径相对较大的石料,上部填粒径较小石料,在点夯施工过程中,边夯击边回填夯填料,直至收锤,并应每次将夯坑填满。 4.2.5.5 夯填料用量不宜低于下表数值,且根据具体各夯区夯点情况适时调整。 表2 强夯填料量序号能级(kN.m)每平米夯填用料方量(m3)180001.151.352120001.151.3531
35、50001.151.354.2.6场地标高控制4.2.6.1 按照目前总图,设计竖向标高东北高西南低,界区角点竖向高程分别约为西北角点6.20(A=4910.24,B=1006.41);东北角点7.50(A=4910.46,B=2140.73);7.40(A=4686.38,B=2140.72);6.90(A=4686.42,B=2370.34);西南角点5.40(A=3803.00,B=1001.70)东南角点6.70(A=3803.07,B=2370.33)最终标高以总图专业图纸为准。4.2.6.2 强夯后的有效标高,指夯后进行承载力检测,并且判断是否达到设计承载力要求的场地标高值。夯后有
36、效标高也应东北高西南低。夯后有效标高的确定,可按以下几点原则:1)对于罐区,目前按环墙式基础考虑,夯后有效标高可控制在设计竖向标高附近;2)对于预留空地,夯后有效标高可控制在设计竖向标高附近;3)对于罐区以外的道路、装置区、水处理单元等区域,考虑浅基础埋深及防渗地面做法,夯后有效标高可比设计竖向标高降低0.9m;4)对于装置或单元位置不能确定的区域,夯后有效标高均控制在设计竖向标高附近。4.2.6.3夯后完工地面标高,与夯前保持基本一致,误差不大于100MM。4.2.7 大面积强夯与试夯区域的搭接4.2.7.1 场区内试夯区域面积约2600m2,其中8000kN.m和12000kN.m能级面积
37、约1600m2。当试夯区能级低于工程强夯能级时,应予以补夯。4.2.7.2大面积强夯施工时,试夯区边线夯点与四周夯点间距应不大于试夯区内夯点间距,保证试夯区和大面积施工区域平缓过渡。4.2.7.3试夯阶段开挖的减震沟,应以素填土填实后开始强夯工作。4.2.8防震措施4.2.8.1 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7度,根据各强夯区内建构筑物的安全距离按下表取值。表3:抗震设防烈度7度时的强夯安全距离强夯能级(kN.m)强夯安全距离(m)无减震沟有减震沟80004035401200050401500050404.2.8.2 减震沟深度不小于3米,沟底宽度不小于1米,并满足放坡稳定要求。4.3.8.3 对于场区
38、北侧紧邻的油管和水管,应设置减震沟并满足安全距离,若还无法有效控制震动,则应与设计联系,降低强夯能级。4.2.9 高低能级区域间的搭接 高能级区域的最外围夯点应紧贴区域边界线,以此为基准,低能级区域的夯点与高能级夯点保持设计间距。每一夯区,应先确定夯击边角点,确定边角点后,中间夯点间距不应大于典型夯点布置间距(图1)。各标段施工单位应绘制详细的夯点布置图,由设计及业主各方确认。4.3施工注意事项 4.3.1 场区部分填土区比较松软,对重型机械的行走造成一定影响;在大面积施工中应尽可能的保证场地的平整,这样既可以保证强夯的施工速度,又可以保证强夯机械的安全,避免倾覆事故。 4.3.2 试夯阶段处
39、于雨季,施工难度大幅增加,施工效果受到影响,大面积施工应避免雨季。 4.3.3本次强夯施工面积大,所需工期较长,建议分块施工、交叉作业,合理统筹施工计划。 4.3.4 每遍强夯应注意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以保证孔隙水压力能够有时间消散。各能级的强夯前三遍,每遍间隔时间不小于两天。5工程量估算全区(除南侧泥塘区域)强夯处理主要工作量见下表。表4:强夯工作量简要统计表序号能级(kNm)强夯面积(万m2)1800022.6021200034.8731500054.78注,此面积为按目前总图估算,并且未扣除可能受公用工程界区周边影响无法实施的区域。6.强夯地基处理检测及验收61强夯地基处理效果的检测应由第
40、三方进行。62强夯场地面积较大,建议检测工作分批进行,尽早得出初期强夯结果指标,以便后续施工即时有针对性调整。63检测工作应在强夯结束24周后进行。夯后检测数据与试夯阶段各项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强夯效果。64强夯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及有效加固深度内土层的压缩模量,应通过下列方式确定确定。 6.4.1静载荷检测,确定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地基土综合承载力和变形模量。检测点标高为夯后有效标高。检测点均匀布置于全部强夯区域或由设计指定。对于能级1 ,每1800m2布置一个检测点。对于能级2 ,每900m2布置一个检测点。压板尺寸不小于1.5x1.5米。 6.4.2重型动力触探,检验深度应深于设计要求加固有效深度2米,以判断地基的夯 后承载力特征值和压缩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