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八)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说明:标“★”题难度稍大,意在提醒学生慎思慎做,教师可对这些题目进行选讲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西城区期末)王韬认为:“当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文中的“默深先生”是指( )
A.林则徐 B.魏源
C.曾国藩 D.李鸿章
2.(2012·温州八校联考)右图是一幅漫画作品《如此“修墙”》,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粘在墙上。下列表述与该漫画的讽喻意义一致的是( )
A.“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
B.“遗其体而求其用”
C.“然欲自强,必先理财”
D.“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3.★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下列历史人物中使“它”在中国“进门”“落户”的有( )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4.(2012·西城区期末)“孔子拨乱升平,托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这段材料出自( )
A.《新学伪经考》 B.《天演论》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
5.★中国近代有人指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责,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与上述材料相吻合的思想观念是( )
A.中体西用
B.革命是除旧布新之良药
C.君民共主
D.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6.(2012·广东六校联考)下图为1904年驻日大使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午战争后,国人的救国观念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B.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
C.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晚,科技不如欧美发达
D.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
7.(2012·长沙一中月考)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
1865年
李鸿章说:“机器创造一事,为今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实现中国工业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推动中国近代化 D.启蒙与救亡并重
8.★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材料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 )
A.李鸿章 B.冯桂芬
C.康有为 D.陈独秀
9.(2012·浙江联考)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说,我原来在学校里的名字是胡洪骍。有一天早晨,我请二哥代我想一个表字。二哥深受当时风气的影响,想了一个“适”字。我很高兴,就用“胡适”二字。胡适所说的“当时风气”应该是( )
A.封建伦理道德遭到批判,三纲五常的束缚开始摆脱
B.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强音,“物竞天择”思想被宣传
C.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新文化运动兴起,“民主与科学”的呼声趋于强烈
10.★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
A.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B.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C.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1.(2013·合肥模拟)毛泽东同志说:“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从中得出的结论是( )
A.学习苏俄,走社会主义道路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C.坚持国共合作,赢得人民信任
D.动员全国人民,解放全中国
12.(2013·温州模拟)“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 )
A.五四运动爆发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D.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兴起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二者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有何不同。(4分)
(2)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有何进步?(6分)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材料四所述现象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6分)
(4)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4分)
14.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夷务”到“洋务”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材料二 从“淫巧”到“长技”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材料三 从“臣民”到“国民”
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
(1)依据材料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2)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6分)
(3)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6分)
(4)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全球史观认为,自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指出三方面变化与“世界潮流”的关系。(6分)
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八)
1. 选B 由“‘师长’一说,实倡先声”可知“墨深先生”提出了“师夷长技”的思想,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由“与洋人交际未深”可知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意思,可以排除。
2. 选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清朝官员主张用“西方先进技术”来修补封建制度,这是洋务派的主张。B项“中体西用”的正是洋务派的核心主张,符合要求;A项是顽固派的主张,应排除;C项和D项虽然也是洋务派“求富”和“自强”的主张,但是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不符合题干“讽喻意义”的要求,故也应排除。
3. 选D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主张,材料中的“它”即“西用”,意指西方科学技术。林则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并迈出了第一步,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符合题意。康有为、李大钊分别宣传维新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不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4. 选D 康有为为了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由此可知D项正确。《新学伪经考》将被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A项错误;严复的《天演论》主张适者生存,B项错误;梁启超的《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变法图存的思想,C项错误。
5. 选C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议院使君主“无所施其虐”,官员不能擅权。这与君主立宪制相似。A、B、C、D四个选项依次是近代中国洋务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维新派、激进民主派的主张。C项符合题意。
6. 选A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救国思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重文科学习,主要是因为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的破产,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科技不能挽救民族危亡,故转而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所以选择A项。B项说法有误;C、D两项与题意无关。
7. 选C 近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社会思想理性化。李鸿章、郑观应主张学习西方的工业和商业,章太炎主张革命,梁启超主张启蒙,只有C项全面反映了表中不同人物的共同诉求,故答案为C。
8. 选D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根据对“思想界”“清道夫”“启蒙”“孔孟”“痛骂”这些关键词语理解,可知材料说的应该是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题目所给选项中只有陈独秀符合题意。
9. 选B 本题考查学生解析材料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二哥深受当时风气的影响,想了一个‘适’字。我很高兴,就用‘胡适’二字”指的是受当时传播的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强音。
10. 选B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功绩。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由材料信息“先将……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可知本题应选B。
11. 选A 十月革命之后,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B项是1927年到1936年;C项国共合作指代不明,没有具体指出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国共合作;D项人民解放战争,是从1946年到1949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就是学习苏俄,走社会主义道路,选择A项。
12. 选B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根据题干“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说明发源的国家地理位置靠近北极地区,处于近东,“民国七年”是指1918年,由此判断应是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选B项。
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确四则材料各是哪一派别的观点。第(1)问由材料一中“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可知这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观点;由材料二中“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和“张之洞”可知反映的是洋务派的观点,然后说明不同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三中两位“先生”的信息,可知这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观点。第(3)问,根据材料四中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可得出答案。第(4)问应结合四则材料来归纳。
答案:(1)材料一认为外来侵略是中国面临的大祸;材料二则认为中国的大祸是国内的“民权之说”。
(2)材料一只认识到西方技术先进,材料二反对西方民权学说,两者本质上都是在维护封建统治。而材料三主张冲破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形态的束缚,倡导民主与科学,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的基础。
(3)联系:材料四是材料三中所述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影响:李大钊宣传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旗帜,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4)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提升的过程。
14.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并能正确对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及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注意清朝时前后对外国的称呼不同,据此归纳总结回答。第(2)问态度的变化依据材料相关信息回答;态度变化的原因可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剧烈变化作答。第(3)问由“臣民”到“国民”的变化必须意识到这是属于思想上由封建思想到民主思想的一种转变,再结合当时促进思想变化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回答。第(4)问根据题干提示“社会转型的角度”回答发展趋势;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造成的冲击有关,回答出三方面的变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即可。
答案:(1)统治者抛弃“天朝上国”意识,学习西方,逐渐形成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平等对外交往的理念。
(2)变化:由排斥到接受。
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西学东渐。
(3)戊戌变法传播了启蒙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解放。
(4)发展趋势: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近代化)。
关系:从“夷务”到“洋务”反映了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中外联系的加强;从“淫巧”到“长技”反映了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从“臣民”到“国民”体现出世界政治民主化对中国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