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 学 设 计
黑石中学 苏艺
课 题
第11课 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
授课时间
2013年6月26日
教材分析
《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1课的内容,本课是从宋代的城市发展、衣食住行、娱乐、节日活动等方面介绍宋代的社会生活。
两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宋代城市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及其丰富,城市的习俗多姿多彩,呈现出中国传统农业习俗在城市生活孕育之下的新发展,使中国的城市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在第二单元“民族政权竞立和南方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总结和延伸拓展宋代社会风貌的作用。此时期的许多社会风尚都是值得后人赞叹或传诵的,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因此,此课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自己的思想及特有的观点;但是,刚刚迈入初中的他们,知识结构还很零散,分析、整理、概括的能力还不强,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设问的角度和深度,要注意引导其分析,帮助其整理,鼓励其概括,以期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虽然他们对历史学习有着一定的距离感,在历史课堂的学习上容易僵化学习内容。如何搭建一个图文结合的平台,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挖掘和锻炼他们的观察、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他们与历史的距离,就成为了教学活动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城市的发展,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是学生知道在节庆日放烟花爆竹不仅不安全、而且还是违法行为。
通过让学生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城市生活情况,以及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理解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由于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善于想象,喜欢直观有趣的事物,有一定自主探究能力。所以我计划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体验中愉快学习;2.提供直观形象的资料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3.小组竞争,激发活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认识宋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2.认识到中华文化内涵是丰富多彩的,要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要弘扬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3、通过衣食住行,特别是妇女缠足现象的剖析,使同学们了解这是在摧残,虐待、残害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触犯了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
4、通过对节日的了解,使同学们知道在节日里燃放烟花爆竹,对环境卫生造成了污染,触犯了环境保护法;还让同学们知道随意燃放烟花爆竹非常危险。;还让同学们知道随意燃放烟花爆竹非常危险。
教学重点
宋代的服饰和瓦子。
难 点
分析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解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
学习方法
阅读观察、分组探究、讨论交流、角色扮演等。
教具准备
课本插图、ppt课件、《清明上河图》视频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师 生 互 动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一、 导入新课:(大约4分钟)
1、 同学们:平日里我们大家喜欢做的事都有哪些呢?那老师今天邀请大家一起去河南开封游玩,大家愿意吗?我们今天不但要去开封玩,我们还要穿越时光隧道去看一看两宋时期开封的繁荣景象。大家准备好了吗?
2 播放《清明上河图》视频,学生观看,你从影片中能看到宋朝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 图上的人在做什么?
3.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反映了宋代东京城(今河南开封)的繁华景象。那么宋代人们的吃、穿、住、行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这一课。
二、学习与探究新课
(一)城市的发展(大约6分钟)
1.让学生自读P55-56相关内容,说说宋代城市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看P15的唐朝长安城平面图与P55的北宋东京城平面图。引导对比,说说长安城与东京城有什么不同,完成P60的“参与园地”。
3.指名介绍南宋杭州城的情况。
(二)衣食住行的变化(大约15分钟)
1.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学习课本内容,小组分别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衣—宋代服饰的特点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
食-宋代南北方饮食习俗有哪些差异?
住-宋代的民居有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行-宋代主要有哪几类交通工具?
2.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出示相关图片依次按衣食住行的顺序引导学生学习新课,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衣:
①指名让学生说说宋朝服饰的特点
②课件显示:宋初皇帝服饰、宋中后期皇帝朝服、宋代皇后礼服、宋代贵妇礼服、宋代文官服饰、宋代普通妇女服饰、宋代劳动者服饰等图片。
③补充:宋朝官员朝服颜色小常识
品级
官品颜色
一品至三品
紫色
四品至五品
红色
六品至七品
绿色
八品至九品
青色
④假如我们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宋朝之后,会看到一些女子走路摇摇摆摆,而且她们的脚特别小,为什么呢?
课件显示小脚与大脚、精美的小鞋子等图片,然后提问学生:你怎样看待缠足?你欣赏什么样的美?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价和总结。
⑤归纳宋代服饰的特点:
过渡:欣赏了宋朝人的服饰,让我们再来看看宋朝的饮食情况怎么样呢?
食:
①指名让第二组学生说说宋代南北方饮食有那些差异。
②课件显示开封灌汤包子、米饭、羊肉、鱼肉、鱼羹、东坡肉、腊八粥等图片,讲解“宋五嫂鱼”或“东坡肉”的做法。
③总结出宋朝饮食特点: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方的肉食以羊肉为多,南方人吃鱼多。宋朝最重要的饮料是茶和酒。
住:
①指名让第三组学生说说宋代的民居有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②师课件显示一些住宅图片,从图片上,你能分辨出以下图片中哪幅是乡村房屋,哪幅是城市平民的房屋吗?请说明原因。
贫穷人家:茅草房
城市平民:以瓦顶平房为主
达官贵人:园林式建筑
过渡:假如我们吃饱喝足了,想去逛街,但又不想走路,有什么代步工具可以选择呢?
行:
①指名让第四组学生说说宋代的主要交通工具。
②课件显示船、牛车、驴子、轿子等图片让学生辨认,引导学生认识宋朝主要有哪几类交通工具。
③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在使用的交通工具方面有何差异?
人们多用牛车,也有驴车。达官贵人出门乘轿,士大夫一般骑驴或骡。
④宋朝的平民百姓不可能骑马、赶马车。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宋朝缺吗的原因。
⑤过渡:如果你是北宋时期东京城里的一位导游,你会带游客去哪里玩呢?瓦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所?
(三)市民文化的发展和热闹的节日(大约10分钟)
娱乐
1.指名让一学生朗读课文相关内容,其余同学跟着看书并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什么叫瓦子?
②什么叫勾栏?
③瓦子和勾栏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④瓦子和勾栏的出现反映了什么问题?
2.课件显示:“说书”、“木偶戏”、 “杂剧”、“猴戏”、“角诋”、 “卜卦”、“蹴鞠”等图片。让学生想一想:两宋时期,瓦子迅速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3.过渡:平常,宋朝城市人民的生活都挺热闹了,到了节日就更热闹了!宋朝有哪些节日?他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节日:
1.看课件图片,让学生说说宋朝人的主要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2.让学生齐读P59的小字内容,感受宋朝人是怎样过春节的,我们今天又是怎样过春节的。
3.课件显示: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中提到的春节习俗。
提醒学生,烟花爆竹声虽然很美很喜庆,但是如果我们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会对环境卫生造成危害,触犯了环境保护法,而且还会带来一些安全隐患。
三、小 结 (大约3分钟)
分别指名两人角色扮演:
1.假如你是宋代北方的一个农民,你的衣食住行是……过年的时候,你到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瓦子去玩,你会看到些什么娱乐活动?
2.假如你是宋代南方的一位官员,你的衣食住行是…… 你们那里是怎么过年的?
四、课堂巩固练习 (大约2分钟 )
1.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根本原因是:
A.各民族的融合进一步加强 B.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南移
C.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繁荣 D.社会经济的发展
2.大家来找茬!
端午节前,农民王五和同伴骑着马前往京城临安赶集,只见路上行人个个衣着光鲜,远远的便闻到临安城内羊肉飘香,一行几人大饱口福后,便来到最热闹的瓦子里,观看了一场精彩的篮球比赛,回家时王五深感不虚此行!
五、课后实践(任选一题)
1.写一写所见所闻:
以《梦回东京》、《临安一日游》等题目为题,写写你的所见所闻!
2.做一做东坡肉
“洗净锅,少着水,慢着火,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苏东坡《食猪肉》
板书设计
第11课 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
一、城市的发展(坊、市隔绝被打破;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的繁华)
二、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由节俭到奢侈;
受少数民族的影响;
缠足
2.食:北方:面食,羊肉
南方:稻米,鱼
3.住:邸店;茅屋、瓦房、四合院、私人园林
4.行:轿子、牛车、驴车、船等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
2.节日: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教学反思
1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