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巫山女神,也称巫山之女。传说为天帝之女,一说为炎帝(赤帝)之女,本名瑶姬(也写作姚姬),未嫁而死,葬于巫山(在今四川、湖北两省边境,东北一西南走向,高1000余米)之阳,因而为神。
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梦与女神相遇,女神自荐枕席,后宋玉陪侍襄王游云梦时,作《高唐赋》与《神女赋》追述其事。神女为“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美貌仙女。此后,“巫山神女”常用以比喻美女,“巫山云雨”、“阳台梦”遂成为男女欢好之典,千古付诵。
【传说】
神女瑶姬,是王母娘娘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她心地纯洁,相貌美丽。王母娘娘特别疼爱,把她当成一颗掌上明珠。可是,瑶姬偏偏人小心大,多思好动,就像云中的雁,关不住。她嫌屋里闷,常悄悄出门,到那瑶池旁去看荷花,攀上蟠桃树去摘星星,有时候,还偷偷在天河里游水呢。这些事传到了王母娘娘耳朵里。王母娘娘就劝阻女儿,可又没办法,怕说轻了,她笑;说重了,她噘嘴。
一天,王母娘娘心里烦,就出南天门来散心,恰好碰上瑶姬正拨开白云朝下边望哩。王母娘娘一见,气得直冒火,说:“天上任你玩,也就算了,怎么看起下界来,那会污了你的眼,别看!”
瑶姬不信,瞪起大眼,指着下边飞的白鹤说:“这鹤洁白如玉,天上哪有?我要像它一样,到处飞,到处走,看看下界到底是什么样子?”
王母娘娘见她动了邪念,更火了,大声喝道:“不要胡思乱想,快回禁宫去!”
瑶姬从没见过妈妈发这么大脾气,感到委屈,又不服气,她横下心,往白云下边就跳。王母娘娘急忙伸手把她拉住,勉强压住心头火,将冷脸换成热脸,开导说:“下界苦海无边,你是金枝玉叶,千万下去不得!”
瑶姬越发觉得稀奇,就干脆坐在云头上,朝下细看,果然看见人们大多是住的茅屋,吃的糠菜,穿的破衣烂衫。她叹气说:“是真苦啊!”
王母娘娘一听,暗暗高兴,又说:“还是天上好,有吃不完的山珍海味,穿不完的绫罗绸缎……”
不料王母娘娘越说,瑶姬却越觉得刺耳;王母娘娘越比,瑶姬越不好过。她一狠心,拿定了主意:到下界去!王母娘娘扭她不过,心想:男大当娶,女大当嫁,也许是想去找女婿哩,不妨将计就计。于是,就嘱咐女儿到东海龙宫去走一趟。
东海龙王早就打过瑶姬的主意,也向王母娘娘求过婚。只是当时瑶姬还小,没有说定。眼下见她来作客,格外殷勤。
东海龙王陪着瑶姬进龙宫,走到哪里,哪里的海水就向两边分开,成了水晶巷子,通明透亮,看得见里边的鱼虾游来游去,水草轻轻的摆动;还有各种珊瑚、贝壳,把瑶姬的眼睛都看花了。进了后宫,她觉得格外亮,原来到处挂着夜明珠,一串串,一溜溜,小的像星星,大的像月亮。东海龙王请瑶姬坐进黄金交椅,让人把琼浆玉液放在玛瑙桌上。他亲自斟酒,恭恭敬敬地说:“为仙女接风,请!请!”
瑶姬见座上再没有别人,心里怦怦直跳。东海龙王暗暗靠拢她,献殷勤地说:“门当户对,美女少年,天生的一对儿。王母娘娘让你来,不是明明有意吗?”
瑶姬一听,脸“刷”地红了,晓得是中了圈套,一气之下,离开了龙宫,连天上也不回去了,直奔人间。她来到巫山下,碰上很多的人,拄着讨饭棍,提着破竹篮,挽着老的,背着小的,哭哭啼啼,往外逃难正想上前打听,忽见上空乌云滚滚,狂风呼啸,有十二条孽龙正在兴风作浪。它们一瞪眼,就是一道闪电,使人的眼睛发花,站不住脚;一声吼叫,就是一声炸雷,使房倒屋塌,村庄成了废墟;一个翻身,就是一阵大暴雨,使山洪暴发,淹没了田地,打翻了行船。瑶姬看着,心想:这不都是东海龙王的属下吗?怎么能这样猖狂,随便害人!
瑶姬赶紧驾云,靠近那些孽龙,好言好语,劝说它们回东海里去。
孽龙听到空中有说话的声音,抬头一看,只见白云驮着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它们说:“黄毛丫头,你懂啥,别多嘴!我们高兴怎么玩,就怎么玩,碍你的什么事?”一边说,一边闹腾得更凶了。
瑶姬再也忍不住了,从头上轻轻拔下了一支碧玉簪,朝着十二条孽龙一挥,一道闪光之后,立刻风停雨住,云散天开,十二条孽龙全死了,坠落到地上。
可是孽龙死后还害人,它们的尸体变成了十二座高山,就是巫山,挡住东去的江水,这里便成了一片海洋。百姓们还是不能安居乐业。瑶姬看到百姓受苦,不忍离开他们,也就留下来了。
后来,大禹到这里来劈山开峡。瑶姬知道了,便交给他一本《黄绫宝卷》,教他用锤、钎凿石,造车、船运土。大禹在她的帮助下,带领众人,凿石运土,苦累了几年,到底把三峡开通了,使江水流进了大海。据说现在巫山城外的授书台,就是当年瑶姬授书的地方。
再说,王母娘娘知道瑶姬毁了东海龙王这门亲事,又杀死了十二条孽龙,又气又恨。听说她留在荒山野谷,又是心疼。于是,她把天上的二十二个女儿找到跟前,对她们说:“我想念小闺女,你们快到人间走一遭,把她找回来!”
二十二个姑娘便乘云驾雾来到巫山,找着了瑶姬。姐妹们久别重逢,又是喜,又是悲个个都成了泪人儿。姐姐们对她说:“妈妈想念妹妹,想得心儿都快碎了,你还是和我们一起回去吧。”
瑶姬说:“女儿望妈妈,眼睛也望穿了。但我不能回去,我要照顾受苦的百姓。”
姐姐们埋怨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你怎么不爱天宫、龙宫,偏要呆在这荒山野谷里呢?”
“姐姐,你们看,百姓在受苦,我能忍心走开不管呀!” 瑶姬一边说,一边指着远处。只见那山坡上,有虎豹追人,越追越近,快要追到了。瑶姬赶紧弯腰抓到泥沙,撒过去。泥沙变成了几十支箭,把虎豹射死了。看到这,有几个姐姐点了点头,便不再劝瑶姬回去了。
一会,山脚下有人爬上来,一步一哼哼,抬脚像登天,病得快死了。瑶姬马上从头上拔下几根头发,撒在他的面前。头发立刻变成了起死回生的灵芝草,救了他的命。看到这,又有几个姐姐点了点头,不再劝瑶姬回去了。
一会,江里又过来了上水船,纤夫的腰都快弯到了地上。瑶姬慌忙朝西吹了口气。立时刮起了顺帆风,要船飞驰起来。看到这,姐姐们都点了点头,不再劝瑶姬回去了。
眼看着姐姐们都体谅了她,瑶姬很高兴,正要劝她们自己回去,忽见田里的禾苗一片枯黄,不由又皱紧了眉头。瑶姬想,天旱得太厉害了,以后人们的日子怎么过呀?瑶姬想着想着,难过得哭了。流下的眼泪,顿时变成了雨,哗啦啦,哗啦啦,下个不停,很快就把塘下满了,把堰下平了。禾苗得了雨水,田里又是一片青。
姐姐们都看得眉开眼笑,都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觉得应该帮助百姓,愿意陪着瑶姬留下来;也有的离不开妈妈,不赞成。瑶姬数了数,一边十一个,正好是对半。她说:“妈妈年纪大了,要照顾;百姓们太苦了,要保佑。姐姐们就一半回天上,一半留人间吧。”
于是,大家高高兴兴地分手了。留下来的是翠屏、朝云、松峦、集仙、聚鹤、净坛、上升、起云、飞风、圣泉、登龙和瑶姬自己。后来,她们便变成了巫山十二峰。
紧临着长江,耸入蓝天的是望霞峰,又叫神女峰。透过缭绕的烟云,可以看到那峰顶上有一个俊秀美丽的影子,若隐若现,像石头又像人,在天上又在人间,那就是神女瑶姬。
【有关文学作品】
《神女赋》
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王寝,果梦与神女遇,其状甚丽,王异之。明日,以白玉。玉曰:“其梦若何”王曰:“夕之后,精神恍忽,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目色仿佛,乍若有记:见一妇人,状甚奇异。寐而梦之,寤不自识;罔兮不乐,怅然失志。于是抚心定气,复见所梦。”王曰:“状何如也?”玉曰:“茂矣美矣,诸好备矣。盛矣丽矣,难测究矣。上古既无,世所未见,瑰姿玮态,不可胜赞。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须臾之间,美貌横生:晔兮如华,温乎如莹。五色并驰,不可殚形。详而视之,夺人目精。其盛饰也,则罗纨绮绩盛文章,极服妙采照四方。振绣衣,披裳,不短,纤不长,步裔裔兮曜殿堂,婉若游龙乘云翔。披服,脱薄装,沐兰泽,含若芳。性合适,宜侍旁,顺序卑,调心肠。”王曰:“若此盛矣,试为寡人赋之。”玉曰:“唯唯。”
夫何神女之姣丽兮,含阴阳之渥饰。披华藻之可好兮,若翡翠之奋翼。其象无双,其美无极;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近之既妖,远之有望,骨法多奇,应君之相,视之盈目,孰者克尚。私心独悦,乐之无量;交希恩疏,不可尽畅。他人莫睹,王览其状。其状峨峨,何可极言。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湿润之玉颜。眸子炯其精郎兮,多美而可视。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素质干之实兮,志解泰而体闲。既于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宜高殿以广意兮,翼故纵而绰宽。动雾以徐步兮,拂声之珊珊。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奋长袖以正衽兮,立踯而不安。澹清静其兮,性沉详而不烦。时容与以微动兮,志未可乎得原。意似近而既远兮,若将来而复旋。褰余而请御兮,愿尽心之。怀贞亮之清兮,卒与我兮相难。陈嘉辞而云对兮,吐芬芳其若兰。精交接以来往兮,心凯康以乐欢。神独亨而未结兮,魂茕茕以无端。含然诺其不分兮,扬音而哀叹!薄怒以自持兮,曾不可乎犯干。
于是摇佩饰,鸣玉鸾;奁衣服,敛容颜;顾女师,命太傅。欢情未接,将辞而去;迁延引身,不可亲附。似逝未行,中若相首;目略微眄,精采相授。志态横出,不可胜记。意离未绝,神心怖覆;礼不遑讫,辞不及究;愿假须臾,神女称邃。徊肠伤气,颠倒失据,黯然而暝,忽不知处。情独私怀,谁者可语?惆怅垂涕,求之至曙。
宋玉《高唐赋》
战国时,巫山神女暗慕楚襄王,私下凡尘相会,襄王一见之下, 惊为天人,欲效连理,唯仙凡阻隔,未能如愿。襄王返宫后对神女仍念念不忘, 巫山神女为解襄王一片痴心,在梦中与襄王结合后,赠玉佩而别。 襄王其后踏遍巫山,再访佳人,神女再现法相,解说前缘已了, 勉楚王收拾情心,专心社稷,遂辞别返天庭。
【巫山神女峰】
在巫山县东巫峡北岸,是巫山十二峰之一。从远处眺望,此峰宛如一位矫健的少文,亭亭玉立,俯视长江。因为她站在群峰云巅,每天第一个迎朝霞,最后一个送晚霞,所以江名望霞峰。
巫山十二峰各有特色,有的若金龙腾空,有的如雄狮昂首,有的像少女亭亭玉立,有的似凤凰展翅,千姿百态,妩媚动人,其中以神女峰最秀丽最有名。神女峰闻名古今的原因有三: 一是宋玉在“神女赋”中虚构了一个 楚襄王与神女幽会的故事,一是神女瑶姬下凡助禹治水的传说,一是峰侧确实有一石耸立,形如少女。历代骚人墨客都慕名而来,为此峰写了许多诗词歌赋。唐代诗人刘禹锡游神女庙后赋诗说:“巫山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晓雾乍开疑卷幔,山花欲谢似残妆。星河好夜间清佩,云雨旧时带异香。何事神仙九天上,人间眸就楚襄王。”李商隐一首无题诗中,有“神女生涯原是梦”一句,也是源出于此。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神女峰是西王母幼女瑶姬的化身,曾助夏禹开錾河道排除积火,水患消除后,毅然决定留在巫山,为行船保平安,因而博得后人尊敬奉祀。根据「巫山县志」记载:「赤帝女瑶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为神女。」神女峰对岸飞凤峰下现存授书台,据说是瑶姬授书夏禹处。县城东西原有神女颂,后来改名凝真观。
【巫山神女像】
2003年,巫山县规划委员会一致同意建造巫山神女塑像。
这尊“神女”的高度最终被确定138米,将远远超过91米(底座45米、塑像自身高46米)的美国纽约自由女神像。巫山想要把这尊塑像建设成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和三峡平湖的人文新景观。塑像将建在原巫山老县城的巫山中学附近,矗立河边,与巫峡峡口和碧波荡漾的大宁河河口湖泊相望,游船可直接开拢其脚下。
据悉,巫山“神女”耗资将在4亿元上下。
耗资4亿在三峡建造一座巫山神女塑像,4亿元,可以建多少个希望小学,这对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我们心目中的三峡又意味着什么,消息一出,新浪网上骂声一片。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在张家界建第一天梯也罢,在某地建世界第一高楼也罢,官员们拍拍脑袋就一致通过了,拼着老命也要建个标志性建筑,是为了让自己“千古流芳”,还是定个4亿元的预算开支好让自己捞到点好处?不,当地的官员们一定会说,此举为了增加新的旅游景观,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然而,三峡是中国的三峡,甚至是全世界的三峡,其自然和人文景观应该受到严格的保护。如此巨大的工程,不能是地方上想搞就可以搞的。如果大家都头脑发热,在三峡乱搞各种人造景点,要不了几年,三峡也就不成其为三峡了。
自由女神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高,而巫山神女的美则在于它的自然,如果硬要把两者联系起来,硬要让后者比前者高,硬要耗巨资别有用心地用水泥或别的材料去做个假的神女像矗立在雄奇三峡中,其结果可能不是“平添”一道靓丽风景,而是大煞风景。
2004年重庆巫山县已决定停止“巫山神女塑像”项目的实施,转而深度开发神女峰景区,其中,神女溪游等新项目预计在今年5月推出。
2003年下半年,巫山县建138米高(世界最高)的“神女塑像”消息传开,立即引起全国数十家媒体关注。今年1月,重庆市长王鸿举在全市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这一人造塑像将有损三峡自然景观。他告诫要尊重自然,对这一项目建设要慎重。
巫山县旅游局局长龚立说,该项目只做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从2004年开始就明显冷了下来,日前县里已正式决定停建该项目。
虽然停建这一塑像,但巫山旅游还将围绕神女峰来做“文章”。龚立说,神女峰景区开发包括两方面:一是巫山准备从5月初推出神女溪旅游线,在溪上游客还可漂流。二是徒步攀登神女峰。游客可在不同的高度欣赏高峡出平湖的景致。
【注音】huáng tiān hòu tǔ
【解 释】 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亦作“后土皇天”。
【出 处】 《尚书·武成》:“予小子其承厥志,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左传·僖公十五年》:“君履后土而戴皇天。”
【用 法】 联合式;作宾语;指天神地祗
【示 例】 这话~,实所共鉴,有渝此盟,神明殛之。(《儿女英雄传》第十回)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实所共鉴。(李密《陈情表》)
【后土考证】
后土原本是道教神名,全称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亦名“承天效法土皇地祗”,这位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是道教尊神“四 御”中的第4位天帝。中国古代有“皇天后土”的说法,可见主宰大地山川的后土神是相对於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是尊贵的大神。
后土对民间来说,并不是一个不熟悉的神,她其实就是人们俗称的“地母娘娘”。
《礼记·郊特牲》:“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这种对地神崇拜的原因的解释,还是比较朴素。也就是说,古代人类祭祀地神,是为了酬劳它负载万物与生养万物的功劳。
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1《后土皇地祗》条所载:“天地未分,混而为一;二仪初判,阴阳定位故清气腾而为阳天,浊气降而为阴地。为阳天者,五太相传,五 天定位,上施日月,参差玄象。为阴地者,五黄相乘,五气凝结,负载江海山林屋宇。故日天阳地阴,天公地母也。《世略》所谓‘土者,乃天地初判黄土也,故谓 土母焉。’庙在汾阳,宋真宗朝大中祥符5年7月23日,诰封‘后土皇地祗’,其年驾幸华阴亲祀之。今扬州玄庙观,后土词也。殿前琼花一株,香色柯叶绝异, 非世之常品也。真宗皇帝封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按:应为徽宗)。”
关于后土神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传说。《国语·鲁语》说神明是共工的儿子,能平定九州,成为地神。《左传》又说是神的名称:“土正曰后土”《周礼·大司乐》称“地示”。《礼·月令》称“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如果我们把一些汉代以前的著作集中就可让我们看到,汉代以前“后土”信仰其实已是一种土地信仰。
《左传》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孔疏:“以地神后土言之。后土着,地之大名也。”
《周礼·大宗伯》曰:“王大封,则先告后土。”郑注:“后土,土神也。”
《礼记·檀弓》曰:“君举而哭於后土。”郑注:“后土,社也。”
《周书·武成》曰:“告於皇天后土。”蔡传:“句龙为后土。”按《五礼通考》曰:“此以后土为人神。”
《礼记·祭法》曰:“共工氏之霸九州,其子曰后土。”孔疏:“共工后世之子孙,好后土之官。”《五礼通考》曰:“此以后土为土官。”
《礼记》:“南郊祀天,则北郊祭地矣。祀天就阳位,则祭地就阴位矣。”
无论如何,我们如果注意到这些汉代之前的著作,我们会发现,当时后土曾是专指由历史产生的神明名字,而且“后土”是一位男神的名字。这位男神有个在中国神 话中有名的父亲。他的父亲即是与黄帝争帝,怒触不周山的共工氏。后土又有一个神话中有名的孙子,即曾位锲而不舍追踪太阳的理想家“夸父”。
《左传》昭公29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社。”
《山海经,海内经》:“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同上《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郝懿行注:“后土,共氏之子句龙也见昭公29年《左传》,又见《海内经》。”
《海内经》:“共工生后土。”
《国语·鲁语》云:“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看来即《山海经》“共工生后土”神话之历史化。
在所有这些有关后土的记载中,我们以为最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经》的记载。根据这一记载,“后土”掌管的是死者的世界。
山海经的原始版本应是周朝官府所收藏的地理档案。早在1929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茅盾以“玄殊”为笔名写作《中国神话研究ABC》,即曾以《山海经》的内容与《楚辞》互相对证,发现到在春秋时代。根据《楚辞》的《招魂》一篇,后土是主治地下幽都之神。
《山海经》的《海内经》说:“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郭注:言丘上人物尽也),有大幽之国,有赤胫之民(郭注:膝以下尽赤色)。”
茅盾以为这里所说“幽都”之内,凡物皆黑,颇与希腊神话中说的冥国内阴惨无光相仿。原始人对於死後世界的观念大都是惨厉的。但《山海经》的“幽都”神话并不完全。茅盾还是要引用王逸注《招魂》的内容,才能说明后土是幽都之王:
“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王逸注:地下幽冥,故称幽都。)土伯九约,(王逸注:土伯,后土之侯伯也。约,屈也。)觺觺些。(王逸注:言地下有土伯执 卫门户,其身九屈,有角,主触害人也。觺,利貌)敦肱血拇,(敦,厚也;肱,背也;拇,手拇指也。)逐人骀骀些。(骀骀,走貌。)参目虎首,其身若牛 些。”
【皇天后土庙】
皇天后土庙又名坤柔圣母庙,原址在山西省吉县城东北的榭悉村,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始建于宋天圣元年(1023年),现存建筑建于元代,年久失修已顷塌。1996年,在城南挂甲山上又依1:1之比例仿建了一座,面宽进深各3间,结构极为巧妙,整个建筑基本不用钉、铆等固定物,建造工艺为古之少有。
庙内塑有伏羲、女娲巨像,下以制陶、渔猎等群塑铺之,再现往古先人之原始生活,庙下台阶建钟鼓楼各一,钟铸于金代天眷元年,重达千斤,发声清越洪亮,可达数十里之远。
编辑词条
开放分类:
词语、汉语、中华文化、成语词典、古代神话
参考资料:
1.
贡献者:
【恋爱实习生】、 flyingship、981059152、 Jacksparrow007、bawin、 一统神界、 金钻世家、改变神话的人、苍天人才、高贵公主、小魏博客、 啄B木W鸟、 DrakknighT、1袁泉2、xztlsy、绿林黄巾赤眉郎
“皇天后土”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来源:百度词典):
1.Heaven and Earth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共1条):
·神话实在太多,有很多古籍中都有,云笈七签中提到,抱朴子、黄帝、炎帝、黑帝、白帝、青帝、其中炎、黄二帝大家都比较熟悉其实三帝就相对比较陌生,但他们的神话故事有可能大家都听过。还有就是传说世上有十洲三岛,我记得唐玄宗李隆基在安禄山反了后他就失踪了,杨玉环为他哥杨国忠缢死于路祠,而李隆基为避难而奔蜀,后来就不知去向了,有人说他后来成仙了不知是真是假 172587156 07-29 00:40
虚耗
【简介】
虚耗,古代神兽之一,虚耗是给人招来祸害的恶鬼。传说虚耗身穿红色的袍服、长有牛鼻子,一只脚穿鞋着地、另一只脚挂在腰间,腰里还插有一把铁扇子。
【传说】
唐玄宗曾经在梦中见到一个小鬼偷盗了自己地玉笛和杨贵妃的香袋,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称叫“虚耗”、喜欢偷盗他人的财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欢乐、使他变得忧郁。玄宗大怒,立即唤人,于是有一个大鬼出现将虚耗撕成两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钟馗。
【“虚耗”鬼的由来】
完整记载钟馗捉住虚耗并将其吃掉的故事是《唐逸史》,南宋理宗时人陈元靓编《岁时广记》卷四0“梦钟馗”条引了该书,可知小鬼虚耗擅长盗窃人之物品和破坏人家喜事,与妖孽同类。
唐末《辇下岁时记·灶灯》说,都人至年夜,祀灶后,“夜于灶里点灯,谓之照虚耗”。此虚耗是灯照的对象,当是鬼名。
虚耗成为鬼名与钟馗信仰密切相关。高国藩考察了唐代的钟馗信仰,他根据初唐至盛唐时王仁煦《切韵》“钟馗,神名”,全唐文所载张说《谢赐钟馗及历日表》中“屏祛群厉,绩神像以无邪”,刘禹锡《为淮南杜相公谢赐钟馗历 日表》中“伏以图写神威,驱除群厉”等文献记载,认为“钟馗信仰产生于初唐,并在盛唐、中唐广泛流传”,旨在“驱除鬼邪”。又根据敦煌唐写本斯二零五五《除夕钟馗驱傩文》、伯三五五--<<郎伟》提出,“钟馗是在岁末统领大众‘驱傩’之神.这就说明钟馗信仰,是从周代一直流传下来的驱傩风俗演化而来的”(高国藩《敦煌古俗与民俗流变》第331~333页)。在斯二零五五《除夕钟馗驱傩文》中有句:“感称我是钟馗,捉取江游浪鬼。”前引张说、刘禹锡文中钟馗所降之物为“群厉”。关于“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厉之不如。”杜预注:“厉,恶鬼也。”所以“群厉”即为众恶鬼的意思。根据这些记载,盛唐以前的钟馗信仰中,尚未发现虚耗鬼名,或至少不流行,“虚耗”鬼名流行于盛唐以后。
【“虚耗”研究】
事实上,虚与厉有着更深的内在联系,虚是产生厉的根源,厉作为被驱除之物,也应当放在傩的礼俗中理解。《尚书·尧典》说:“宵中星虚,以正仲秋。”即北方玄武七宿之一的虚星巡天,时值仲秋。陆思贤先生指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少嗥专事司秋,居住在西方日落之地,立杆测定日落之景。此时太阳在西,晷影在东,先民们谓之“反景”,并引《山海经·两次三经》:“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华按:少吴即少嗥)居之……实惟员神*[石+鬼]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认为“*[石+鬼]字从鬼,‘鬼氏之宫’即‘鬼宫’、‘鬼国’,先民们创作鬼神话,从秋分开始,到冬至结束,占领整个西北天。过了冬至,《礼记·郊特牲》说:‘天子大蜡八’,‘蜡也者,索也’。大傩驱鬼,鬼统治的节令才算过去”(陆思贤《神话考古》,第221~222,文物出版社l995ff-)扳)。傩与送阴气及虚星也有密切关系。《汉书·律历志》说,秋为西方,属少阴;冬为北方,属大阴。秋冬季正是阴气兴盛之时。《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东汉郑玄注:“此傩,傩阴气也。傩阴始于此者,阴气右行此月之中,日历虚、危,虚、危有坟墓、四司之气,为厉鬼,将随强阴出害人也。”唐孔颖达疏:“虚、危有坟墓、四司之气者,熊氏引《石氏星经》云‘司命二星在虚北,司禄二星在司命北,司危二星在司禄北,司中二星在司危北’。史迁云:‘四司,鬼官之长。’又云:‘坟四星在危东南’,是危、虚有坟墓、四司之气。”可知二十八宿北宫的虚宿因北有司命、司禄、司危、司中这作为鬼官之长的四司,若阴气在十二月出来,意味着厉鬼“随强阴出害人”,所以要行大傩以逐除之。因此,虚是厉的根本,厉是虚造成的,虚厉可作为一个词汇看待,是厉鬼的意思。
下面来看耗。耗字与耗字通,所以《康熙字典》说耗“《说文》本作耗,稻属”。又讲耗“《音补》通作耗,减也,败也,虚也”。耗与虚相同。耗又有“恶”义,《后汉书·章德窦皇后纪》:“家既废坏,数呼相工问息耗。”注引薛氏《韩诗章句》日“‘耗,恶也’。息耗犹言善恶也”。耗还是恶神,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地真卷》有“月建煞耗之神”之句,煞为凶神,耗有恶义,可见当时有某月煞耗之神控制的观念。煞耗之神,当是凶神恶煞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有“耗磨日”习俗。前引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史料后接着记载:“《异苑》日;虚耗鬼所至之处,令人损失财物,库藏空竭,名为耗鬼,其形不一,怪物也。”文中所说《异苑》,为南朝彭城人刘敬叔所作志怪小说集,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异苑》,卷八记载了两则有关虚耗鬼的故事:
余姚县仓封印完全,既而开之,觉大损耗,后伺之,乃是富阳县桓王陵上双石龟所食,即密令毁龟口,于是不复损耗。
琅琊费县民家,恒患失物,谓是偷者每以扃钥,常周行宅内,后果见篱一穿穴,可容人臂,甚滑泽,有踪迹,乃作绳驱,放穿穴口,夜中忽闻有摆扑声,往掩,得一髻,长三尺许,从此无复所失。
由此可知,《一切经音义》文中的“《异苑》日”,系慧琳总结之语,并非原文。《异苑》的这两则故事系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九年的故事之后,也应当是记载南朝刘宋时代之事。前一则故事明言龟怪可“损耗”官府仓库之物,后一则故事中的髻怪也能在锁上门的民家偷物,慧琳对《异苑》虚耗鬼故事进行的概括是准确的。《异苑》的上述故事说明,南朝刘宋时人们已有虚耗鬼怪损耗、偷盗财物的观念。而且前一则故事讲的是官府仓库被损耗,它实际上是后世所说“耗磨日”习俗的滥觞。
唐代已有“耗磨日”记载。唐人张说《张燕公集》四有《耗磨日饮二首》:
其一:
耗磨传兹日.纵横道未宜。 但今不忌醉.翻是乐无为。
其二:
上月今朝减,流传耗磨辰。 还将不事事,同醉俗中人。
可知自古流传有耗磨日,亦日耗磨辰,该日官府“不事事”,官员有饮酒之俗。根据《异苑》记载,此俗可上溯南朝刘宋时,它来源于古代的虚耗鬼观念。又据后来记载,耗磨日是正月十六日。如宋代袁文《瓮牖闲评》卷三记载:“《嘉佑杂录》云:‘正月十六日大耗,京师局务如都商税务亦休务一日,其令如此。’然《稿简赘笔》所载耗日,止是耗磨耳。故唐张说诗云:‘耗磨传兹日,纵横道未宜。’又诗云:‘上月今朝减,人传耗磨辰。’如此则止是耗磨,磨茶、磨麦等合忌之.官司局务去处何必休务耶!”则宋代耗磨日又称耗日、大耗,忌磨茶、磨麦及诸业务,官司局务停业。宋代在正月十六耗磨日,掌财物的部门要放假一天。明代杨慎《丹铅总录》卷三“耗磨日”条:“正月十六日谓之耗磨日……此日必饮酒,官司不令开库而已。”明人冯应京辑《月令广义·正月令》也将正月十六日作为耗磨日,并引“《野记》:‘正月十六日谓之耗磨日,官私不开仓库。”’可见耗磨日最忌亏损,仓库等与钱财关系密切之处尤其如此。张说讲此日吃酒“不忌醉”,是指衙门仓库全关起来,不必担心减损了。看来耗是仓库减损的原因,小鬼虚耗善盗基于耗的本义和耗磨民俗,自然耗也被人们视为恶。所以十六日耗磨日之耗,也被作为虚耗,后世有在是日禳除虚耗之俗。《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第十五卷“孟春部”载直隶元氏县志书说:“十六日夜半用杵遍杵宅院,谓之捣虚耗。”
关于虚与耗相通的关系,前面已经涉及,这里补充一些例证。《史记·天官书》说旗星之“中六星日市楼。市中星众者实;其虚则耗”。唐张守节正义:“市中星众则岁实;稀则岁虚。”“耗,贫无也”。星稀即虚意味着耗即农业歉收。《天官书》又说:“故候息耗者,人国邑,视封疆田畴之正治,城郭室屋门户之润泽,次至车服畜产精华。实息者,吉;虚耗者,凶。”虚耗二字因意思相通而联结为一个词,这里含义是空虚。《抱朴子·内篇·微旨卷》记载:“夫阴阳之术(按:指房中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其理自有极,安能致神仙而却祸致福乎?”此处的虚耗也是一个独立的词,指身体的亏损、消耗。上述事例表明,汉代和晋代已有虚耗一词,表示空虚、亏损、消耗。虚耗的这一含义,正是产生《唐逸史》中“望空虚中盗人物如戏”、“耗人家喜事成忧”的小鬼命名“虚耗”的基础。
虚与耗为鬼还表现在文字方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魑,耗神也;从鬼虚声。”此“魑”即虚耗鬼,魑从鬼旁说明属于鬼类,虚声说明从虚而来。根据因声求义的原则,魑鬼当含有虚厉,使空虚、亏损的意思,魑即耗。魑也是夔即鬼,章炳麟先生《小学答问·夔即魑也》说:“古言鬼者,其初非死人神灵之称,鬼宜即夔。《说文》言鬼头为甶,禺头与鬼头同。禺是母猴,何由象鬼,且鬼头何因可见,明鬼即是夔……魑为耗鬼,亦是兽属,非神灵也。韦昭说夔为山缫,后世变作山魈,魈亦兽属,非神灵……故鬼即夔字,引申为死人神灵之称。”沈兼士进一步论证:“魃:扬雄《甘泉赋》,‘捎夔魖而抶獝狂’。张衡《东京赋》,‘残夔魖除与罔象’。《说文》,‘夔,神魖也,如龙,一足,从炙,象有角’。按魖即夔也。”(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第l88页"、192页)
明白了虚耗之鬼“魖”即夔,有助于理解钟馗捉鬼故事的产生。明杨慎《丹铅总录》卷十三“钟葵·钟馗·终葵”条引《北史》:“尧暄本名钟葵,字辟邪。”认为“后世画钟葵之门,谓之辟邪,由此附会也”。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二“钟馗”条说:“《金石录》晋、宋人名以终葵为名,其后讹钟馗。”还引陈心敬的观点,指出“钟馗当作终夔”,因“古文夔一作馗”,“夔,山鬼”,“穷治邪鬼,故称终夔耳”。此说实乃真知灼见!根据我们以上分析,终夔之“穷治邪鬼”也就是治夔,即治虚耗之鬼。
【除“虚耗”的习俗】
钟馗捉鬼的故事产生于唐代,自唐代中后期开始,钟馗信仰迅速传播。北宋时代,禁中旧有吴道子所画钟馗,其卷首有唐人题记。题记说唐玄宗奖赏吴道子,批日:“灵祗应梦,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知。以祜邪魅,兼静妖氛。仍告天下,悉令知悉。”(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钟馗捉鬼的故事经过官府颁发图像,告示天下,而广为流传。唐玄宗时代开始,岁暮向大臣赐钟馗图和历日,并为五代和宋朝继承,这也促进了钟馗信仰的普及。
虚耗也伴随着钟馗的普及而普及。唐末《辇下岁时记》记载了都城长安的“照虚耗”习俗,至宋代,禳除虚耗的习俗进一步流传。禳除虚耗与逐除疫鬼的驱傩有密切关系。由于驱傩为冬至后特别是腊日的活动,唐代行腊晦傩,即除夕行驱傩。宋以后除了继承除夕驱傩外,祀灶固定在腊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三日),祀灶日也是驱傩的重要时期。所以祀灶日和除夕是禳除虚耗的主要日期。用灯照是禳除虚耗的主要形式之一,正月十五日是灯节,而十六日为耗磨13,故元宵日也是禳除虚耗的重要日期。加上冬至和填仓节,攘除虚耗主要在从冬至到来年正月的冬季期间进行。
禳除虚耗的形式主要是用灯照、击鼓吓、给食物以及示以钟馗,即照虚耗、打耗、饲耗、除耗等,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照虚耗
依进行时间不同分别介绍:
(1)除夕照虚耗。《辇下岁时记》讲唐代“年夜”以“灶灯”照虚耗,唐代祀灶取晦祭说,故此处的“年夜”是大年三十的除夕。此条资料《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收在除夕部,也是一个证明。
宋代除夕照虚耗的记载颇多。宋阙名《异闻总录》四:“京师风俗,每除夜必明灯于厨、厕等处,谓之照虚耗。”吕原明《岁时杂记》记北宋习俗:“交年之夜,门及床下以至圊溷(q-n9 htm),皆燃灯,除夜亦然,谓之照虚耗。”(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九“照虚耗”)周密《武林旧事》专记南宋临安风俗,其卷三《岁晚节物》说除夕“又明灯床下,谓之照虚耗”。宋代照虚耗的场所是厨、厕、门及床下。前三个场所是唐代文献中未记载的,其中厨与灶相联系。明代照虚耗习俗,见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0《熙朝乐事》,说除夕夜杭州人“燃灯床下,谓之照虚耗”。明代地方志存世不少,但在笔者经眼的数百部方志中,尚未发现照虚耗的记载,拙见这或许是方志风俗志记载习惯造成的,并不说明明代各地无此俗。清代地方志除夕照虚耗的记载明显增加。
照虚耗是通过燃灯实现的,地方志也记载有些地区除夕燃灯,但名之日“照岁”、“照年”等。例如在明代,万历浙江《黄岩县志》卷二《舆地上·风俗》说当地“燃灯照岁”。崇祯福建《龙溪县志》卷四《风俗》记载岁除:“家家燃灯焚旧灯,檠以迎新,谓之照年。”在清代,康熙福建《寿宁县志》载除夕:“人家遍屋张灯,谓之照年。”道光福建《罗源县志》说腊月二十九:“燃灯满室,日照岁。”光绪浙江《永嘉县志》:“至夕,燃烛遍室,谓之照岁。”在名为“照岁”或“照年”的习俗中,一般在室内“燃灯”或“燃烛”,这一习俗尤以福建地区流行.那么“照岁”是否就相当于“照虚耗”呢?先看清同治修两部湖南方志记载。《安仁县志》说:除夕“迎灶神,多设香烛以照邪祟”。《临武县志》讲除夕“每房及闲屋舍皆具灯”。我想后者具灯的意义同前者一样是“照邪祟”,与“照虚耗”的目的是一致的。再看同治修江西《新城县志》:除夕“燃灯于各室及楼上,鸡埘、豕芰皆遍,谓之照岁耗”。照岁耗,可视为“照岁”与“照虚耗”的合一。因此,“照岁”、“照年”是驱除邪祟行为,主旨同照虚耗一致。
(2)祀灶日照虚耗。《辇下岁时记·灶灯》所记载的照虚耗因系“灶里点灯”。与祀灶关系密切。宋代照虚耗分别在腊月二十四祀灶日和除夕进行,而以腊月二十四日为盛。除前引《岁时杂记》、《武林旧事》外,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白牧《梦粱录》均记载于“交年”的腊月二十四日祀灶照虚耗,前者日:“夜于床底点灯.谓之照虚耗。”后者云:“其夜家家以灯照于卧床下,谓之照虚耗。”
清代的情形,祀灶日照虚耗场所除了与除夕相同者外,强调灶里、灶上以及釜中.河北永平府特殊,是在田间燃烛。
(3)元宵节照虚耗。前面提到的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照虚耗是在“孟春望夕”.即正月十五日灯节。清代江西方志中多有元宵照虚耗的记载,例如同治《安义县志》说元宵“点灯灶上”,“其即照虚耗之意欤”。同治《东平县志》:“十五夜,闲房别室皆燃灯烛,谓照虚耗。”同治《萍乡县志》:“至元宵,暗室皆燃灯,谓之照虚耗。”同治《分宜县志》:元宵“又于窗户暗室均点蜡烛,名日照虚耗”。同治《都昌县志》:元宵“又或点灯釜中,谓照虚耗”。此外,顺治浙江《颖上县志》:上元“夜则张灯于门,谓之耗灯”。耗灯,即照虚耗之灯。浙江也有元宵照虚耗的习俗。
(4)天仓节照虚耗。天仓又写作填仓、添仓,正月二十日、二十五日是其节期。清光绪山西《左云县志稿》记载:“二十日俗谓小天仓。是夜各户仓房燃灯,日照虚耗。二十五日谓老天仓,各家燃灯如前。”同治山西《阳城县志》卷五《风俗》也记载:“新正念日前夕,各家以梁黍为屑作饼,虔祀仓官,名日补天穿,俗日添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