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SHANGHAI UNIVERSITY
毕业设计(论文)
UNDERGRADUATE PROJECT (THESIS)
基于国际案例的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Study of Shanghai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Platform Construction Based On International Cases
学 院 悉尼工商学院
专 业 工商管理专业
学 号 10124837
学生姓名 倪翔
指导教师 吕康娟
起讫日期 2014.4~2014.5
基于国际案例的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Study of Shanghai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Platform Construction Based On International Cases
倪翔
学 院 悉尼工商学院
专 业 工商管理专业
学 号 10124837
学生姓名 倪翔
指导教师 吕康娟
起讫日期 2014.4~2014.5
目 录
绪论 11
第一节 研究意义 11
一、研究背景 11
二、研究意义 11
第二节 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
一、公共产品理论 12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12
三、第三部门理论 12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13
一、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13
二、研究方法 13
三、预计的研究难点 14
四、创新点 14
五、论文框架 15
第一章 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16
第一节 公共文化服务的概述 16
一、公共文化的概念 16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 17
三、公共文化服务的构成 17
第二节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理论基础 18
一、政府主导型理论基础——公共产品理论 18
二、政府服务型理论基础——新公共服务理论 20
三、社会力量参与型理论基础——“第三部门理论” 23
(一)第三部门理论框架 23
(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意义 23
第二章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国际案例分析研究 26
第一节 英国“一臂之距”式三级行政分权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27
一、垂直分权与水平分权的供给结构 27
二、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公益彩票基金 28
三、公众参与其中——公众巡演 28
四、分权结构下的多部门配合 28
五、英国模式新趋势——用信息中心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29
第二节 美国非行政干预完全市场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30
一、政府扮演的角色——便利提供者 30
二、多元化的资金来源——税收优惠引导企业基金会、非营利性组织 30
三、公民参与其中——鼓励社区艺术 31
四、与英国模式的比较 31
五、英美模式差异背后的价值观差异 32
第三节 西方公共文化治理机制 32
一、 公共文化托管制 32
二、公共文化招投标制 33
三、公共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制 33
第三章 上海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必要性研究 34
第一节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使新媒体走出低俗文化 34
一、低俗文化 34
二、新媒体与低俗文化 35
第二节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使公共文化服务走出信息孤岛 36
第四章 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38
第一节 上海近年公共文化服务成果 38
第二节 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不足 39
一、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足 39
二、资金投向结构不合理 39
三、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不高 40
第三节 系统性问题剖析 41
第五章 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及创新 42
第一节 上海借鉴英国三级分权行政模式 42
一、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 44
二、上海市群众艺术馆 44
三、上海市东方社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 44
四、区县文化馆 45
五、街镇及社区文化艺术中心 45
第二节 上海借鉴美国模式 46
一、基金会制 46
二、美国式公共文化治理机制 46
三、招标案例 46
四、托管案例 47
五、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案例 47
第三节 “上海特色” 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 48
一、公共文化配送模式 48
二、长宁“邀标造戏”模式 50
第四节 “上海特色”与英美模式的比较 52
第六章 建议上海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思路 54
第一节 参与主体 55
一、各类文艺创作团队 55
二、各类数字内容提供商 55
第二节 平台理念 55
一、产品导向 55
二、市场选择 56
三、资源整合 56
四、内循环式价值链 57
第三节 具体职责 57
一、整合现有子平台 57
二、建构版权交易市场 59
三、政府部门颁布扶持政策 59
四、选定第三方监管机构 59
五、引导媒体宣传 60
第四节 资金募集 60
一、互联网彩票 60
二、支付渠道收费 60
三、流量变现 61
第五节 三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对于平台建设的影响及建议 62
一、 美国模式为何没有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62
二、 英国模式为何没有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62
三、 上海模式对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影响 62
四、上海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具体步骤 63
五、上海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议 64
(一) 专业公平的管理是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 64
(二) 专项政策法规的制定是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 64
(三) 构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是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措施 64
结论 65
参考文献 67
附录: 69
图表目录
表1 上海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39
图1 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制组织机构一览图---------------------------42
图2 上海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基本思路---------------------------54
图3 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各子平台职能结构图---------------------------57
摘要
目前上海正处在经济结构提升、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城市功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专家统计,目前我国文化消费量有3000~4000亿元人民币的结构性缺口。随着我国公民对公共文化需求的迅速上升,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广大公民对公共文化设施、文化娱乐活动、出版物的阅读、广播影视服务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对实现自身文需求的愿望也更为迫切。这就要求城市的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适时的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来满足公民的文化需求,因此研究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过程中的趋势和规律,必将对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及社会进步有着积极的意义。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当今时代,新媒体在公共文化传播中的地位日趋提升,其受众之多,传播范围之广,对于公共文化影响之深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新媒体私有性的本质导致其逐利性。不法分子为实现其私人利益最大化,通过新媒体传播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低俗文化日渐蔓延,逐步侵蚀着民众之心,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以矫正视听,对于低俗文化产生振聋发聩的影响。因而,当今时代迫切需要加强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尽管近年来上海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其仍存在许多不足。例如人均公共文化设施不足,资金投向不合理,公民满意度不高,现有各文化平台各自为阵,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等方方面面仍有不足。
因此,建议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以整合现有平台资源,重组资金构成,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效率。故而,本课题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主要运用公共产品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第三部门理论及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本论文通过对以英国为代表的“一臂之距”三级分权行政管理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和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完全市场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深入研究,通过对其供给主体,供给体制,治理机制,资金来源等方面的分析,深入剖析两种模式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并针对上海的现实状况,梳理上海搭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路及发展脉络。解析上海如何在自身历史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吸取英美模式各自的精华,创造性地改良,发展具有上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对于上海公共文化配送平台,对于长宁“邀标造戏”模式等具有上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之举,进行深入分析,给予中肯评价。
论文创新:基于上海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思路,提出整合现有公共文化资源,以线上线下联动的O2O方式,通过建设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以进一步提高上海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并从平台参与主体,平台理念,政府职责,现有资源整合,平台资金募集等方面,给出具体的建设性方案。
关键词:上海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管理 公共政策 公共产品配置
ABSTRACT
Currently, Shanghai is in the upgrading of economic structure, economic system transformation, social transformation, critical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functions,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Experts to statistics, China’s cultural consumption in 3000~4000 structural gap billion yuan. With the cultural needs of our citizens on the rapid rise of public compared with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majority of citizens in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cultural and recreation activities, publications, reading, radio and television services, and many more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aspirations of their own culture and more urgent quest. This requires that the city managers and policymakers to provide timely public cultural products to meet the cultural needs of citizens, so of Shanghai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trends and patterns, Shanghai is bound to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and social progress has a positive meaning.
Enh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s the necessary requirement of developing Socialism advanced culture and constructing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which is the major pattern of developing, maintaining people’s fundamental cultural equity. It has important sense in raising the standard of ethnic and science and construct a modern society, which is rich,democratic and harmoniou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new media has played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spreading of public culture, which has a wide population, an extensive scope, profound influence in public culture,the extent of which is hard to imagine before. However, the personal owned nature of new media brings new media the nature of selfish.Pornographic and violent content are widely spreading through new media, which is eroding people’s will and undermine the safety of a society. Enh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can purify the society, and prevent the spread of vulgar culture.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enh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e. Notwithstanding the fact that Shanghai has attained great achievement in recent years and acknowledged by the world, it still has many shortages. Lack of cultural facility, unreasonable investment, lack of satisfaction and separation of existing cultural platform and lack of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are major problems. This graduation thesis gives suggestion of constructing a public cultural platform to integrate existing resources, reconstruct capital, which can help raising efficiency of public cultural system. Therefore,this graduation thesis deserves important sense.
Public Products Theory,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Third Department Theory as well as other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are used in this graduation thesis to study, analyze and conclude the status quo of Shanghai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There are two major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patterns in the world. One is ‘an arm’s distance’ three classes decentralized administration pattern represented by Britain, and the other is total competitive market pattern represen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In contrast to the two different patterns of their providers, supply systems, governance mechanisms, resources of capital, this graduation thesis deeply analyzes the pros and cons of both patterns, with the intention of providing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Notwithstanding the fact that Shanghai is short of cultural facility in historical conditions, Shanghai assimilates the essence of both British pattern and American pattern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public cultural system, improve the patterns in a creative way, which lives up to the status quo of Shanghai, and gradually forms Shanghai features. The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public cultural distribution platform, and the creative pattern of Changning District ‘to create a drama based on invitation to bid’ and several other creative actions taken by Shanghai government, shows that Shanghai is improving the public culture supply pattern and creates its own system.
The creative point of the graduation thesis is that suggest creating Shanghai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platform, so that it can integrate existing resources and use O2O pattern to further improve the standard of Shanghai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This graduation thesis also gives specific constructive proposals about the platform in terms of its providers, idea,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way about how to integrate resources and how to raise capitals.
Keywords:
public government public policy public product configuration Shanghai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上海近十年来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中国的一线城市,上海需率先从单纯的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向富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全面发展。近年来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对文化发展产生了剧烈的冲击,信息量的剧增和传播速度的加快导致了多元文化的发展,而以数字传播为媒介的商业性媒体的出现大大加强了公众参与社会的机会,这两个趋势导致社会上低俗文化的盛行以及潜在的部分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出现。
上海目前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主要局限于三馆一站(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站),主体较为单一,而且目前的这些单位往往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单军作战,影响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导致了信息孤岛效应的存在,大大影响了信息传播效率的社会影响力。 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出现主要服务于纯商业发展的需要,社会公共文化传播基本上丧失了这一新的传播阵地,导致在社会群体事件以及大量网络围观现象方面,政府往往觉得力不从心。
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需要健康的、高端的文化为其提供智慧源泉,同时还需要强大的以新媒体为依托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引导社会价值导向,为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研究意义
目前上海正处在经济结构提升、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城市功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论文的意义在于深度剖析分别以英,美模式为代表的两种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解析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已经取得的成果,与尚且存在的不足。为上海进一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O2O平台提供了参考性意见,帮助上海抵御低俗文化的侵袭,解决信息孤岛所带来的不便。因此,研究该课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第二节 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公共产品理论
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谬尔森曾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文中首次使用“公共产品”的概念。他认为,纯粹的公共产品或劳务是这样的产品或劳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由于市场失灵状况的存在,不完全竞争和外部效应等生产或消费无效率的情况在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着,政府的干预,由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是保证经济正常运行的唯一手段。相比私人产品,公共产品有三个显著特性:非分割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在经历了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后,美国著名公共管理学家罗伯特·丹哈特,在《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新型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管理者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集中于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他们的工作重点既不应该是为政府航船掌舵,也不应该是为其划桨,而应该是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
三、第三部门理论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思路来源于“第三部门”理论的兴起。第三部门的概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学者对社会构成“两分法”的重新审视和再划分,由美国学者利维特首次提出。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又称为志愿部门(Voluntary sector),意指在第一部门或公部门(Public sector),与第二部门或私人部门(Private sector)之外,既非政府单位、又非一般民营企业的事业单位之总称,如俱乐部、慈善组织、科研机构、工会等以服务公众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所得不为任何个人牟取私利的机构。这是相对于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而提出的概念。第三部门的产生,普遍认为与两个“失灵说”密切相关,即“政府失灵说”和“市场失灵说”。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一、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主要有以下四点:其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国际案例研究,找到具有代表性的模式,分析其参与主体,监管方式,融资渠道,治理机制,并客观评析该模式的优点,缺点,推测使用该模式会取得的效果;其二,分析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取得的成果,存在的不足,及上海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必要性;其三,分析上海模式借鉴国际各模式的具体表现,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参与主体及职责划分;分析上海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特色,及创新点;其四,基于上海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设计架构具备上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有创新点且具有可实行性。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调研与归纳法
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仔细研究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其应用现状,深刻理解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相关理论。在研究前人研究成果及其方法思路的基础上归纳出面向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理论。
(2)比较与综合分析法
通过对不同国家之间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比较分析,从供给主体、服务模式、监管方式、资金来源等方面出发,系统分析各国模式的优势与不足,为上海进一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及机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3)专家访谈与咨询法
在研究过程中不定期地访问与咨询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专家学者,广泛参考各位专家的意见、建议,并及时获得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4)网站调查法
选择对上海既有的各类公共文化子平台进行网站调查,比较、分析和掌握这些典型信息服务机构的功能、特色服务、优势与不足,及其管理和运行模式。
三、预计的研究难点
本论文预计的研究难点,有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国际案例的准确分析,材料获取方面有难度;其二,对于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现状的准确评估;其三,客观评价上海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比较其在具体哪些思想上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模式,在哪些模式中融入了中国实际情况,需要对于供给模式进行解析,推测其后续发展可能;其四,基于上海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设想,需要切合中国实情,具备可实行性,同时具有创新及特色。
四、创新点
本研究主要有三点创新,主要为观点创新
第一,基于国际案例,分析了当今世界公共文化服务两大供给模式,比较了以英国为代表的“一臂之距”三级分管供给模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完全市场导向模式各自的优劣之处,分析了其提供主体,供给模式,资金来源,治理机制等方面,并指出其值得上海效仿和借鉴之处。
第二,客观评价了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状况,阐述了上海在近年内取得的成果,存在的不足。分析了上海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借鉴英美模式的具体表现。指出上海模式在借鉴英美的同时,基于上海实情的模式创新之处,改良之处,例如:“购买制”取代“拨款制”,公共文化配送模式,长宁“邀标造戏”模式等,并预测上海模式后续可能的发展。
第三,提供了上海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新思路,基于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支付渠道外包,互联网彩票等方式,提出了除去财政投入外,架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新可能,亦即用完全价值量化的方法,通过市场对于具体文化产品进行定价,通过吸纳公众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架构基于平台的价值链,将平台建设成一个公共文化产品可以自由流通的市场。 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是当代中国深化改革开放,体制创新的一种新尝试。
五、论文框架
本文共分为七个章节:
第一章节主要说明了研究背景、目的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界定了相关概念,梳理了相关研究成果,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框架。
第二章节主要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的梳理和阐述理论基础。梳理了公共文化的概念,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公共文化服务的构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理论基础,包括:政府主导型理论基础——公共产品理论,政府服务型理论基础——新公共服务理论,社会力量参与型理论基础——第三部门理论。
第三章节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国际案例进行了分析。以英国为代表的“一臂之距”三级分权行政管理模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完全市场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通过对其供给主体,供给体制,治理机制,资金来源等方面的分析,深入剖析两种模式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第四章节是针对上海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必要性的研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使新媒体走出低俗文化,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使公共文化服务走出信息孤岛。
第五章节是上海公共文化现状阐述。客观地阐述了上海近年来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还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及对这些问题不足之处的系统性梳理。
第六章节是上海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创新之处。用具体的案例说明了上海是如何借鉴英国模式和美国模式的精华之处,怎样应用到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之中。上海模式针对于英美模式的改良之处。上海特色的公共文化配送体系,配送平台,以及长宁区正在试点的“邀标造戏”模式,及其亮点所在。
第七章节是基于上海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思路,提出整合现有公共文化资源,以线上线下联动的O2O方式,通过建设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以进一步提高上海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并从平台参与主体,平台理念,政府职责,现有资源整合,平台资金募集等方面,给出具体的建设性方案。
第一章 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2006年9月,《“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下一步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术界,目前还没有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概念的统一定义,理论体系也并不完善。
第一节 公共文化服务的概述
一、公共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不同的人对“文化”有不同的定义,通常文化包括文字、语言、地域、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大致上可以用一个民族的生活形式来指称它的文化。从本质上来讲,文化具有“社会交往意义上的公共性”,公共性是文化的重要甚至是核心属性。[1]对于城市而言,北京大学教授李杨认为城市文化公共性问题不是城市自身问题,它和国家政策、城市发展的目标息息相关,城市公共性的匮乏决定了国家公共性的匮乏。[2]
公共文化属于文化的一种特殊范畴,它既具有表层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物质形态,又具有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所折射出的精神内涵和人文内涵。[3] 从内涵来看,公共文化是整体性、公开性、公益性、一致性等内在公共性的文化,它体现着人们群体的公共观念和文化价值,目的是追求文化的和谐发展以及文化整合。从在具体形态上看,公共文化主要表现为以文化馆、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为载体,实现群众参与、资源共享的文化。就公共文化的本质而言,中国社科院公共文化学者王艳芳指出,公共文化是用优质文化引导大众精神消费,培养长期需求,同时关注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张力和差距,关注弱势,扶持原创,提升本土文化的活力和影响力,以期提高公民素质、增强公民文化认同。[4] 根据哈贝马斯的观点,公共文化还有社会整合的作用,市民社会的公共文化是与经济、政治领域相互独立而又牵制,它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将积极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通过群体性的文化活动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维护社会安定。[5]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公共服务,是当前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科教文卫事业,为公众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等提供服务保障。公共服务强调政府的服务功能,强调公民的权利。公共文化服务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服务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的总称。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公共文化服务”这一概念的理解趋于一致。闰平(2007)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 [6]曹爱军(2008)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和由此产生的“公共文化需求”与满足公共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7]王霞(2007)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为主体创办的,非赢利性的,传播先进文化和保障大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各种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旨在满足大众的多层次,多样化,整体性的公共利益"。[8]王春娥(2009)在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主体研究中,将政府这个比较泛化的概念进行了细化,提出主导主体是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级文化行政部门,执行主体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执行机构,单位与组织;参与主体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9]
三、公共文化服务的构成
第一,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和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者,理所当然地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构成主体。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政方针,战略规划,提供必须的资金,人力,政策方面的扶持和保障;另一方面,政府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提供主体的多元化,鼓励市场中有序,公平的竞争,从而提高公共文化建设的效率。
第二,公共文化服务对象与客体。全体公民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与客体,原则上享有平等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享受权利。然而,受制于地理环境,所在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客观原因,事实上在服务享有状况上存在客观差异,且城乡差异较为明显。
第三,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内容。—般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所满足的应当是人民群众基本而非所有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具体而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及服务供给、组织支撑、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及经费保障等。[10]
第四,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监督。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监督是定期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及运行情况,实行客观,有效的评估和反馈,以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发展和公共文化设施利用效率的有效提高。评估对象包括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收支分离结构,年报,财务审计,综合绩效审计等多个方面。
第二节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理论基础
一、政府主导型理论基础——公共产品理论
(一) 公共产品理论框架[11]
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谬尔森曾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文中首次使用“公共产品”的概念。他认为,纯粹的公共产品或劳务是这样的产品或劳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由于市场失灵状况的存在,不完全竞争和外部效应等生产或消费无效率的情况在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着,政府的干预,由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是保证经济正常运行的唯一手段。
(二)公共产品特性
相比私人产品,公共产品有三个显著特性:非分割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非分隔性
公共产品的消费是保持其完整性的前提下,由众多的消费者所共同享用的。所有消费者所享有的公共产品,为同一完整产品,不可分割。例如,新闻媒体所提供的资讯信息是无法分隔的。
非排他性
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