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耕织图景区历史变迁展
总前言
耕织图的历史变迁
二百五十余年前,这里稻田棋布、桑叶葳蕤、机杼声闻、野鹭乱飞,乾隆皇帝将清漪园中这处极富江南水乡征貌的景区命名为——耕织图:一幅洋溢着男耕女织淳朴风韵的天然图画!
一八六О年,耕织图毁于英法联军的野蛮劫火;一八八六年,以培养满族海军人才为宗旨的昆明湖水操学堂在耕织图的废墟上应运而生,但短短九年后,水操学堂便在深重的国运蹉跌中退出了历史舞台……
又经过一百余年的风雨剥蚀与功能变换,耕织图地域重归昔日皇家园林的怀抱。经过专家论证、政府批准和近两年的紧张施工,一处既体现了耕织图风貌又融合了水操学堂旧观的历史景区,终于又闪耀在昆明湖畔!
北京市园林局颐和园管理处
2004年7月
第一展室
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农事景观
以耕织为中心的农业是中国传统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升斗庶民为求生存,固然胼手砥足日夜操劳;励精图治的统治者为了江山的长治久安,也未尝不是念兹在兹不遗余力。关重农桑的时代主题,甚至深刻地渗透在一般人们认为是仅供帝王游乐的园林特别是清代的皇家园林中。从入关的第一位皇帝顺治起,到康熙、雍正及乾隆即位初年,先后在西苑、承德避暑山庄以及圆明园等地设置了不少具有耕织内容,意在重农观稼并表率天下的景区。这为清漪园耕织图景观的创作积累了经验。
一、 清代帝后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1、 雍正皇帝祭先农坛图(部分)
从顺治十一年(1654年)起,清廷延续了明代即有的每年春耕前于先农坛祭先农神,行耕籍礼的仪式,称为“亲耕”,是封建社会十分神圣而又重大的国家典礼。
2、 孝贤皇后祭先蚕图(局部)
在“男务稼穑,女勤织紝”的时代,养蚕缫丝是妇女的专职,因此,祭祀先蚕神嫘祖,便成为母仪天下的正宫皇后所主持的最高级别的礼仪活动。这幅出自清代宫廷画家之手的历史纪实画卷,描绘了乾隆皇后富察氏于乾隆九年(1744年)在西苑的先蚕坛举行祭先蚕礼的场面。
二、西苑中的农事景观
1、清代西苑图
西苑又称三海(中海、南海、北海),是清代在金、元、明时代遗构的基础上兴建的一座皇家园林。顺治皇帝最早曾在瀛台西面建了几间小屋,亲自养蚕;后来,康熙皇帝又在瀛台勤政殿西面特地修建了丰泽园,建数间小房养蚕,栽种桑树数十株;又辟有稻田十亩一分,闲暇时到此亲自耕种,并于每年三月间在这里举行演耕之礼,成为清代的定制。丰泽园景观“黍高稻下,左右区分;蚕屋桑畴,后先相望”,颇有田舍风味。
2、雍正皇帝农装像
康熙“演耕”时还让诸皇子随同,曾要皇四子(后来的雍正皇帝)不耕完一亩不止。雍正、乾隆从其父祖那里接受了重农务实的教育,即位后继续在丰泽园举行“演耕”,并将原来的“三推”(三个往返)增加到“四推”。
三、承德避暑山庄中的农事景观
1、清代承德避暑山庄图(清·冷枚)
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年间,供帝王消夏避暑,实际上是清代皇帝处理民族事务,举行各种政治活动的场所。清前期的几位皇帝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在此居住。
2、《避暑山庄七十二景诗》之“莆田丛樾”(清·钱维城)
“莆田丛樾”景观位于避暑山庄湖区和平原区的交界处,设一座攒尖顶单檐方亭,内置宝座,是皇帝围猎和观赏田园时休息的地方,其北边有康熙开辟的御瓜圃。康熙常将所产瓜果赐予臣下,又于亭之东开辟了御稻田,进行培育优良稻种和向口外推广的尝试,并获得成功。
四、 圆明园中的农事景观
1、圆明园中的农事景观沙盘——(根据《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制作)
圆明园是清代前中期皇帝处理政务和居住游憩的著名大型皇家园林,并非仅以富丽精美的皇家气派见长,以田园风光为主和富有田园风味的景区至少有六、七处之多。此沙盘反映的是乾隆初年圆明园四十景中的“映水兰香”与“澹泊宁静”两处景致。
澹泊宁静景区的主建筑为一座结构别致的“田”字型大殿,其北有稻田数亩,共同传达出田园的主题;映水兰香景区的主要建筑多稼轩、观稼轩、稻香亭等皆临水田而建。雍正、乾隆、嘉庆等常在这里凭窗观览耕作景象,或与老农交谈农事。元代画家程棨摹宋代楼瓙所作《耕织图》当年即存于多稼轩中。
2、《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杏花春馆”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创作于乾隆九年(1744年),全部图画为当时的宫廷画家唐岱、沈源奉旨绘制,与大臣汪由敦书写的乾隆皇帝咏赞每处景区的御制诗,共同合成一景一诗的四十景图咏。《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原件原藏于圆明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掠走,现藏法国。
杏花春馆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始建于雍正年间,乾隆初年扩建,为仿照唐朝诗人杜牧“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意营造,是一派矮屋疏篱、杏林灼灼的村野烂漫景象;景区中还辟有菜圃,种植蔬菜瓜果。乾隆皇帝对景赋有“最爱花光传艺苑,每乘月令验农经”的诗句,表达了借以考察农业生产节侯的用意。
3、《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水木明瑟”
景区中的建筑有耕织轩、贵织山堂等,其中耕织轩殿宇外檐悬挂有雍正亲题的“知耕织”匾额,贵织山堂则是祭祀蚕神的所在。
4、《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多稼如云”
隔水与稻田相望,乾隆称其有“田家风味”。
5、《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鱼跃鸢飞”
景区中有成片的稻田,河流萦绕如带,两岸村舍布列,一派天机野趣。
6、《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北远山村”
稻田弥望,沿河两岸为仿乡村农舍而建的竹篱茅舍,故称北远山村,有绘雨精舍、水村图、稻凉楼等御笔题额,皆与农事相关。自雍正七年(1729年)起,此地成为园中的植桑养蚕之处。乾隆九年(1744年),曾拨这里的养蚕民妇5户去西苑先蚕坛当差;乾隆十七年(1752年),又拨蚕户到万寿山织染局(即耕织图)当差,并要留驻的蚕户将所抽蚕丝交万寿山织染局进行加工。
7、《雍正行乐图册》中的农事景观
画中人物为雍正皇帝,地点应是圆明园。画中建筑简朴,正对稻田,或有水牛、牧童行于阡陌,颇具乡野气象。
教育重点:
(1)以耕织为主的农业生产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关乎国计民生大事,历代都给予重视,现在依然是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命脉。
(2)皇家园林中屡屡出现的农业生产景观,既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表现,也是对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视。教育青少年在欣赏园林美景的时候,关心国家的农业生产动向,关注、关心农民的社会地位与作用。
(3)教育青少年通过观看农具模型,这些清代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在中国的现代的农业生产中一直还有应用,这些工具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具有极强的科学价值和意义。
(第二展室)
清漪园中的耕织图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开始兴建清漪园,利用昆明湖与玉泉山之间稻田水网密布,景色酷似江南的自然环境条件,因地制宜,修建了耕织图景区,并将宫廷织染机构——内务府织染局迁来,为这片秀美淳朴的山水田园景观注入了更加丰富的艺术气息和人文内容:耕夫织妇劳作的真实景象与廊壁间的石刻《耕织图》交相辉映;轧轧机杼声与船橹声互相应答;稻田、桑林、织房、农舍参差错落……耕织图集景观游赏、耕织生产与国本宣教三者于一体,是古代皇家园林中艺术化表现农事景观的造极之作。乾隆皇帝赋诗道:“北屏万寿南明湖,就中最胜耕织图”,视之为整个园林中最精彩的一景!
一、明代的风景名胜地
1、 明代诗文中对前耕织图地区地理风物的记载
早在明末清初文人的笔下,瓮山、西湖(今万寿山、昆明湖)一带就已经是景色酷似江南、文人诗酒流连的名胜之地了。
《长安客话》——蒋一葵:
“西湖(注:今昆明湖)去玉泉山不里许,即玉泉龙泉所瀦。盖此地最洼,受诸泉之委,汇为巨浸。土名大泊湖。环湖十余里,荷蒲菱芡,与夫沙禽水鸟,出没隐见于天光云影中,可称绝胜……近为南人兴水田之利,尽决诸洼,筑堤列塍,为菑为畬,菱芡莲菰,靡不毕备,竹篱傍水,家鹜睡波,宛然江南风气,而长波茫白似少减矣。”
《宛署杂记》——明·沈榜:
“西湖在(宛平)县西二十里玉泉山下,泉水瀦而为湖十余里,荷蒲菱芡与夫沙禽水鸟出没隐映于天光云影中,实佳境也。”
“西湖十景——泉液流珠、湖水铺玉、平沙落雁、浅涧立鸥、葭白摇风、莲红坠雨、秋波澄碧、月浪流光、洞积春云、壁翻晓照,相传名为十景。”
《帝京景物略》——刘侗:
“度山(注:瓮山)前小桥而南,人家傍山,临西湖(昆明湖),水田棋布,人人农,家家具农器,年年农务,一如东南,而衣食朴丰,因利湖也。”
《西山十记》——袁中道
“……树益茂,水益阔,是为西湖也。每至盛夏之月,芙蓉十里如锦,香风芬馥,士女骈阗,临流泛觞,最为胜处矣。”
“……见西湖明如半月,又如积雪未消,堤柳一带,不知里数,嫋嫋濯濯,封天蔽日。而溪壑间民方田作,大田浩浩,小田晶晶,鸟声百啭,杂花在树,宛若江南三月时矣。”
《西湖诗》——文征明
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
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
思家忽动扁舟兴,顾影深怀短绶惭。
不尽平生淹恋意,绿荫深处更停骖。
2、昆明湖沉积物:水稻粉孢子
1990年昆明湖清淤时,于湖底获得地层沉积物,中有大量的水稻粉孢子,是这一区域早在元、明时期就大面积种植水稻的有力物证。
3、明代万历皇帝游西湖
万历十六年(1588年),明神宗朱翊钧谒十三陵返京途中,带后妃乘龙舟游览西湖。为了令这位长期隐身后宫、不理朝政的皇帝开心,太监们暗中将事先抓住的大鱼用绳系定在湖中并处处作出标记,在龙船经过时则奏请撒网。鱼网撒下,只见众鱼腾越水面,鳞光闪耀,引得万历皇帝龙颜大悦。
二、清代宫廷稻田厂所在地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清朝成立“玉泉山稻田厂”,隶属内务府,简派司员管理,廨宇设于青龙桥,每年所产的优质稻米供宫廷食用,直至清朝灭亡。
“稻田厂,康熙五十三年始建,仓署在玉泉山之东青龙桥,前后四重,房六十有四楹。[臣等谨按]稻田厂廨宇建于玉泉山之青龙桥,向存贮米石,仓廒及官署、碾房具备焉。又官场二处,一在功德寺,西房四间,一在六郎庄,南房十六间。司其事者员外郎一员,笔帖式三员,催长、领催等十名,种地蚕蛮子十三名。玉泉山官种稻田十五顷九十余亩。”
——《日下旧闻考》卷七十一
三、乾隆皇帝营建清漪园耕织图景区
1、 乾隆皇帝朝服像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清漪园的设计者。
2、 清漪园修建前后的湖山位置关系及地貌风光略图
在清漪园建园前,万寿山称瓮山,昆明湖名西湖,基本上是一种山东湖西的自然状况,明弘治七年(1494年),明宣宗的乳娘助圣夫人罗氏在瓮山南坡的中央部位即今天的排云殿区域建圆静寺,圆静寺的左面是一片田畴绿野,右面才是碧波浩淼的西湖。(需点出瓮山、西湖、西堤、龙王庙、圆静寺、青龙桥、功德寺、后来的耕织图等地点以及大片的稻田。)
3、清漪园修建前后的湖山位置关系及地貌风光略图
昆明湖经过开拓、改造之后,完全改变了原西湖的东岸正对着瓮山中央部位的原始形态,而构成山嵌水抱的形势:万寿山仿佛浮出于水面的岛山,为造园提供了良好的地貌基础。
4、乾隆命将内务府织染局迁至开始兴建的清漪园的记载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命将城内地安门一带的内务府织染局迁至万寿山清漪园,使这一带原有的自然稻作景观与人力设置的织染景象融合一体,构成了一幅男耕女织的生动画卷,乾隆为其题名为“耕织图”。
《日下旧闻考》卷七十一(可按古籍页面式做成墙面喷绘):
织染局旧隶工部,康熙三年,归内务府管理。是局原建于地安门内嵩祝寺后,乾隆十六年,奉旨移于万寿山之西,与稻田毗近。立石曰耕织图。原机上织染局三字,今改为耕织图。
——《日下旧闻考》卷七十一
5、《日下旧闻考》中关于耕织图景区建筑布局和功能的记载
治镜阁北湖岸为延赏斋,西为蚕神庙,北为织染局,其后为水村居。清漪园册
[臣等谨按]延赏斋在玉带桥之西,前为玉河斋,左右廊壁间嵌耕织图石刻,河北立石勒耕织图三字。蚕神庙每年九月间织染局专司祈祀,又清明日于水村居设祀,织染局内前为织局,后为络丝局,北为染局,西为蚕户房,环植以桑。又西隔玉河皆稻田,河水自此西接玉泉为静明园界。
——《日下旧闻考》卷八十四
6、清代乾隆年间的《日下旧闻考》刻本
7、道光、咸丰年间的清漪园平面图
四、耕云织雨学东吴
——耕织图是对江南水乡景观的模写
1、 《康熙南巡图》(局部)——(清)
江南地区的农村风光,是耕织图景区的写仿对象。
2、 《畿都水利图》中的清漪园耕织图景区——(清)爱新觉罗·弘旿
耕织图景区左邻具有浓郁的杭州西湖风情的昆明湖与西堤六桥,右接一直延续至玉泉山下的大片水稻田;它还是清代帝后乘船往来清漪园与玉泉山静明园之间的必经之路。
3、 部分乾隆皇帝咏耕织图的诗歌
从乾隆皇帝的诗歌可以看出,耕织图是对江南鱼米之乡景观的模写。
泛舟玉河至静明园三首(之三)
吴越曾经风物探,每教位置学江南。
请看耕织图中趣,一例豳风镜里涵。
——乾隆十七年
耕织图口占
玉带桥西耕织图,织云耕雨学东吴。
水天气象略如彼,衣食根源每廑吾。
——乾隆二十年
题耕织图
堤界湖过桑苧桥,水村迎面趣清超。
润含植稻连农舍,响讶缫丝答客橈。
柳岸风前朝爽度,石矶雨后涨痕消。
分明一段江南景,安福舻(原注:南巡所御船名)中引兴遥。
——乾隆二十九年
昆明湖上(之三)
种齐夏稻闲眠牸,缫得新丝罢绩蚕。
桑苧桥边鸣桂棹,溪村何疑过江南。
——乾隆二十九年
水村居口号
水村本是肖江南,稻未发秧迟育蚕。
有暇索绹都弗力,胥资官养亦何堪。
——乾隆五十二年
水村居口号
点缀乡居学水村,农桑时远静无繁。
目经却忆豳风旨,播谷於茅个里存。
——乾隆五十九年
四、 就中最胜耕织图
——耕织图是清漪园中最受乾隆青睐的景区
1、 《玉带桥诗意图卷》——清·徐扬
乾隆年间的宫廷画家创作的这幅图画,是今人所能看到的唯一清漪园耕织图的具体形象。
2、 部分乾隆皇帝咏耕织图的诗歌
在乾隆的笔下,耕织图是清漪园中最具吸引力的景区。
自玉河放舟至玉泉山(之二)
玉带桥边耕织图,织云耕雨肖东吴。
每过便尔留清问,为较寻常景趣殊。
——乾隆十八年
自石舫进舟由玉河至静明园溪路浏览即景成短言三章
卧波玉蝀接长堤,舟过前川径向西。
咿呀机声杂鸣橹,分明江国景堪题。
——乾隆十九年
泛舟至玉泉山(之二)
入画偏欣耕织图,鸣机声里过飞舻。
醉鱼逐侣翻银浪,野鹭迷群伫绿蒲。
——乾隆十九年
玉河放舟至玉泉(之二)
蜗庐蟹舍学江村,桑叶荫荫曲抱原。
诗意画情神会处,疑披合幅阅王孙。
——乾隆二十年
诣畅春园问安后遂至万寿山即景杂咏(之四)
镇波金牸饮溪流,镜影新开一放舟。
耕织图边恰舣岸,从人漫拟女与牛。
——乾隆二十年
登望蟾阁极顶放歌
……
畅春东望神仙区,西山真是西竺如。
北屏万寿南明湖,就中最胜耕织图。
黍高稻下总沃若,是真喜色遑论余。
——乾隆二十五年
昆明湖泛舟至玉泉山(之三)
育蚕种稻学江南,率欲因之民务探。
耕织图边看活画,四明楼瓙较应惭。
——乾隆二十六年
昆明湖上作
山景都来水面铺,几余耐可泛轻舟。
柳金桃绮春风梦,蚕陌鳞塍耕织图。
三岛忽疑移此地,六桥原不异西湖。
骋怀游目真佳处,较禹翻惭无间吾。
——乾隆二十七年
水村居
茅屋竹篱象水村,水村幽事略堪论。
棹舟见则耕还织,绕舍孽惟鸡与豚。
夏仲林阴深石径,雨过涨影到柴门。
不输向者江南景,爱戴民情意默存。
——乾隆三十年
水村居
矮屋踈篱带野汀,乘舟来舣岸旁亭。
丁星杂卉侵阶紫,飒丽垂杨蘸渚青。
吟牖自开入蝴蝶,钓竿闲置立蜻蜓。
西邻东舍隔流水,摩诘诗情绘有灵。
——乾隆三十六年
水村居
农务蚕功尚未兴,於茅那藉暇之乘。
安居老幼都无事,唤作画中人亦应。
——乾隆五十五年
玉河泛舟至万寿山清漪园
低处稻田高大田,容容入望绿云连。
图过耕织看活画,十日前思未敢然。
——嘉庆元年
3、 《乾隆御制诗文集》
乾隆皇帝几乎每来清漪园必至耕织图游览并赋诗作。在乾隆咏清漪园的1500余首诗作中,咏耕织图景区的就有近百首。
4、耕织图建筑的陈设册(嘉庆朝、道光朝)
从嘉庆、道光时期的耕织图景区陈设册可以看出,延赏斋内的陈设相当丰富华美,其它各处建筑的陈设也显示出皇家的身份和规格。
第三展室
清漪园中的耕织图
一、 耕织勤劳体验中
——耕织图中有农桑生产的实际内容
1、有“耕织图”标识的织品
清代织染局是负责为宫廷织造丝织物品的专门机构,所出织品的机头部位皆织有“织染局”字样。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命将城内地安门一带的织染局迁至万寿山清漪园。从此,织染局所出织品的机头部位都织有“耕织图”字样。
2、清漪园古桑树和标本
西堤古桑,是当年织染局的蚕户们饲蚕所用桑叶的来源,也是现存的清漪园耕织图活的文物,
4、 祀谢蚕神的场所
蚕神庙和水村居,当年分别是织染局的官员和蚕户们于每年的九月和清明节祭祀蚕神的地方。
5、部分乾隆皇帝咏耕织图的诗歌
在乾隆皇帝所作的咏耕织图的诗歌中,关心、系念农时、农事是最常见的内容。帝王提醒和标榜自己关重农事,其实正是其在皇家园林中设置农事景观的主要目的。
泛舟昆明湖遂至玉泉
位置溪村率就成,披来卷轴百千横。
本缘寓重农桑意,引胜还娱揽结情。
——乾隆十七年
自玉河泛舟至玉泉山
渚宫通一水,泛览乘余闲。两岸耕织图,民务取次看。
新蚕已分箔,初秧绿针攒。林翠藏鸟声,啁噍复间关。
半月未命游,景光顿改观。浩劫浴佛日,视此一指弹。
——乾隆十八年
自玉河泛舟至玉泉山即景杂咏
耕织图边一舣舟,来观织作岂来游。
万方衣庇吾恒愿,张氏还嗤为己谋。
——乾隆二十年
玉河泛舟
玉带桥西放舸舟,新蝉叫树绿荫稠。
麦田收毕黍苗起,得趁心闲事畅游。
耕织图边画意横,蚕忙已过稻秧生。
雨旸虽好新丝贵,遥为勾吴一系情。
(原注:闻吴中因夏初骤热,蚕事颇减分数,故云。)
——乾隆二十年
初夏万寿山杂咏
长堤几曲绿波涵,堤上柔桑好养蚕。
为重女功劝燕北,漫猜画意肖江南。
——乾隆二十一年
雨后万寿山二首(之一)
夏初景逼润,雨后晓犹凉。湖水新添涨,山花歇未芳。
白蚕才上箔,绿稻欲分秧。耕织图常揽,而非赵子昂。
——乾隆二十一年
夏日昆明湖上四首(之三)
耕织图边川路斜,绿荫霭霭接桑麻。
溪塍水足插秧罢,却虑西成日正赊。
——乾隆二十三年
自玉河放舟至石舫(之二)
水态山光意相投,载阳天气惠风柔。
恰从耕织图边过,一岁农桑自此筹。
——乾隆二十四年
昆明湖泛舟拟竹枝词(之二)
前朝微雨润如酥,今日春烘耕织图。
那为无端供问景,所廑紝妇与耕夫。
——乾隆二十五年
自玉河泛舟至石舫得句(之二)
岸转横陈耕织图,耕临候矣织犹须。
艰哉衣食勤民本,此志何时可暂无。
——乾隆二十八年
舟过万寿山不泊依舲杂咏(之二)
玉带桥西耕织图,插秧犹待采桑无。
暄和已遞佳消息,揽结行将奉懿娱。
——乾隆二十九年
恭奉皇太后游万寿山清漪园即景得句
润濯园林小雨余,烟光畅好暮春初。
无边景奉慈颜豫,有愿山同万寿如。
溪畔室闻鸣织杼,岸傍田见起耕锄。
天家行乐宁殊异,乐与民间每相於。
——乾隆三十一年
昆明湖泛舟作(之四)
插秧尚早育蚕未,北地由来节候迟。
耕织图边花柳意,待人著语是便宜。
——乾隆三十一年
水村居
沙岸维兰舫,水村叩竹扉。径多红花护,屋有绿杨围。
驱马稻秧布,育蚕桑叶肥。非关闲缀景,藉以验民依。
——乾隆三十一年
自玉河泛舟至昆明湖即景杂咏
玉泉流注玉河溪,画舫轻移柳转堤。
堤外稻塍分左右,爱看一例绿芃齐。
耕织图中阅耕织,绿秧插就白丝成。
心闲赢得延清听,轧轧机声答棹声。
——乾隆三十二年
自玉河泛舟至石舫
竹篱风送枣花香,鱼舍蜗寮肖水乡。
陌上从新桑叶长,新丝缫得过蚕忙。
——乾隆三十三年
水村居
舟往仍须舟与还,沿缘棹过水村湾。
竹篱茅舍春增趣,蚕事农功时尚闲。
墙外红桃才欲绽,岸旁绿柳已堪攀。
蓄鸡放鸭非无谓,借以知民生计艰。
——乾隆三十四年
自玉河泛舟至昆明湖即景得句
来往必经耕织图,耕夫织妇廑勤劬。
饲蚕浸种时虽早,此意宁当一刻无。
——乾隆三十五年
水村居
几家连郭外,一水到门前。左右鸡豚社,高低黍稻田。
可以验民计,益且祝丰年。茅土风犹在,小停著系船。
——乾隆三十五年
耕织图(476页)
稻将吐穗茧缫丝,耕织来看类过时。
却是望霖盼晴里,愁多暇少故因迟。
——乾隆三十六年
玉带桥
界湖饮练卧长虹,堤上肩舆路可通。
何必留之资印老,偶然同耳藉苏公。
玉泉津逮溯回始,西子春光想象中。
耕织图犹近咫尺,勤民意寓豫游丛。
——乾隆三十六年
自石舫登舟泛湖之作(部分)
翦纨忽度镜桥镜,捩舵底用楼船楼。
逦迤耕织图前过,织情耕况频咨诹。
蚕宜晴而稻宜雨,大凡两美兼难收。
宁只是哉皆若是,吾亦安能忘先忧。
——乾隆三十八年
玉河泛舟至石舫登岸(91页)
北地养蚕后南国,缫盆今始报丝收。
机房轧轧声鸣处,数典何妨效女牛。
——乾隆四十六年
二、 石版嵌廊摹程启
——耕织图与《耕织图》石刻
1、渊远流长的《耕织图》传统
以图画表现农桑生产的场面在中国有渊远流长的历史。南宋时楼瓙绘制了反映当时南方农桑生产全过程的《耕织图》45幅,每图都配诗加以说明,标志着《耕织图》创作的系统化和成熟化,对推广农桑技术和后世的《耕织图》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后元、明、清的《耕织图》创作皆以此为范本,尤其是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诸帝十分重视农桑生产,其表现之一便是他们都曾命画家绘制《耕织图》并在其上亲笔题诗钤印。
元代画家程启摹楼瓙《耕织图》两幅
2、 康熙《耕织图》册页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命宫廷画师焦秉贞绘制,《耕图》、《织图》各23幅,康熙皇帝亲撰序文并题诗,故名《御制耕织图》。
3、 雍正《耕织图》册页
雍正为皇子时命人绘制,《耕图》、《织图》各23幅,每幅均有雍正亲题五言诗一首。尤为有趣的是,图中的主要人物均为雍正及其福晋等人。
4、 乾隆《耕织图》石刻拓片册页——耕织图景观建成的标志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乾隆在元代程棨摹楼瓙所作的45幅《耕织图》每图的空处依楼瓙诗原韵加题御制诗一首,外加御题识跋等共四十八幅,命人用阴刻法上石,镶嵌在耕织图景区延赏斋前的廊壁上。这标志着耕织图景区完全建成。从此,耕织图的景观更加完美,内涵更加丰富。
5、 部分乾隆皇帝咏耕织图的诗歌
关于在清漪园耕织图景区摹刻安置《耕织图》石刻的时间、目的、过程及效果,乾隆皇帝在自己的御制诗中有着明白的记述。
自玉河泛舟至昆明湖即景杂咏
迤逦舟经耕织图,织耕时尚待斯须。
近吟程棨卌五首,泐石行将示要模。
(原注:近取程棨耕作图二十有一,蚕织图二十有四,订正装潢,藏于御园之多稼轩,并令摹鍥贞珉,置于此处。)
——乾隆三十四年
延赏斋(478页)
程棨双图弆御园,此教泐石列前轩。
(近日题次程棨耕织图诗,既合装原卷貯御园多稼轩中,而以摹成石刻列置于斋之前轩,是地本名耕织图,得此尤为名实相副。)
宁因缀景成佳话,重织勤耕意并存。
——乾隆三十四年
耕织图(476页)
图非柳绿与花红,耕织勤劳体验中。
石版嵌廊摹程棨,重民本务古今同。
(原注:向曾辨订程棨摹楼瓙耕作、蚕织二图,即用瓙韵题各图,既合弆多稼轩中,并命工摹勒上石,嵌是间廊壁。)
——乾隆三十六年
昆明湖泛舟由玉河至静明园沿途杂咏
似罫溪塍始插秧,茅檐帘下值蚕忙。
今朝耕织图名副,为尔廑怀正未央。
——乾隆四十年
三、一耕一织两处《耕织图》立体实景
四、耕织图的毁灭
被英法联军烧毁后的清漪园(照片)、乾隆耕织图石碑(照片)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三山五园,耕织图景区沦为废墟,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乾隆御书石碑。
二、三展教育重点:
(1)清漪园耕织图的历史情况。是唯一全部融合耕与织的历史文化景观,也是帝王关注民生、体验农活的重要手段和地方,对宫廷、王公重臣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教育的直观感受场所。
(2)通过《耕织图》,包括刻石,教育青少年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欣赏这些图画,既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开发教育,也是一种中国古代农业科普宣传画形式,起到传播先进农业技术,发展经济的作用。南宋楼瓙的耕织图,是中国最最早的农业科普宣传画。
(3)通过对原颐和园周边环境的描述,教育青少年要保护环境,特别是带有历史遗迹、人文文化特点的历史文化环境,教育大家热爱自己的祖国、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民族才会复兴。
(4)通过历史图片,可以讲述英法侵略者的劣行,烧杀抢掠,毁坏了中国的“三山五园”,掠夺了大量的奇珍异宝。
第四展室
昆明湖水操学堂
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政府开始在耕织图景区的废墟上兴建昆明湖水操学堂。昆明湖水操学堂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是中国最早创办的近代军事教育机构之一,反映了清朝部分较有远见的王公大臣引进西方军事科技,经武强军的强烈愿望;它更与颐和园的重建有着直接的关联,是清廷动用海军力量修建颐和园的手段之一。但是,腐朽的封建专制政治体制严重扭曲了这所学堂的近代军事教育性质,为其打上了为宫廷享乐服务的浓重色彩。某种程度上,昆明湖水操学堂堪称是中国近代海军事业乃至近代中国悲剧性命运的象征。其短促的兴亡史所蕴涵的深刻教训,永远值得后人思索和记取!
1、乾隆皇帝昆明湖大阅水操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决定在昆明湖上以健锐营前锋习演驾船水战,参加水战的有天津、福建各水师营选送的教习把总10人,水手110名,成为乾嘉时代的定制。
2、慈禧太后像 光绪皇帝像
随着光绪皇帝的成年,慈禧太后已经失去了继续垂帘听政的借口,寻建一处息肩养老的处所已经提上日程。清漪园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水环境优势,又是当年乾隆皇帝以为其母祝寿名义而建,名实两副,因此成为慈禧心仪的目标。
3、奕譞(照片)
当时负责筹备海军事务的总理大臣——光绪皇帝生父醇亲王奕譞。
4、海军衙门(照片) 海军三大臣(照片) 奕劻(照片)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沉重打击,使清政府深切感到,要想抵御日益严重的外侮,维护清朝的统治,必须学习西方列强先进的军事技术,建立强大的海军力量。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以奕譞为总理大臣,李鸿章、善庆为帮办大臣,主持海军事务。
5、南北各地兴起的海军学堂(可通过表格来表现)
当时普遍认为,培养海军人才,是海军建设的关键。因此,南北各地出现了兴办水师学堂的热潮。
1866年底成立的福州船政学堂(照片)、1881年成立的天津水师学堂(照片)、1888年1月27日正式开学的京师昆明湖水操学堂(照片)、以及其后的广州黄埔水陆师学堂(照片)、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照片)、威海水师学堂(照片)等。
6、《奕譞等奏请复昆明湖水操旧制折》(附咨文二件)(现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光绪十二年(1886年)五月,醇亲王奕譞奉命巡阅了李鸿章主持的北洋海军,深感海军建设的重要及培养满族海军人才的迫切,于是于八月十七日(公历9月14日)上疏,提出了恢复乾隆时代昆明湖水操旧制,造就八旗海军人才的建议,并得到慈禧的允准。
7、《翁同龢日记》中关于昆明湖水操学堂与颐和园关系的内容
奕譞与慈禧等之所以提出和批准在昆明湖开办水操学堂,在造就八旗海军人才的堂皇名义下还隐藏着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借海军经费为慈禧太后修建园林。这一高层机密在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的日记中有着隐晦的记录:
(庆邸<庆亲王>晤朴庵<醇亲王>,深谈时局。嘱其转告吾辈当谅其苦衷。盖以昆明(湖)易(渤)海,万寿山换滦阳也)
翁同龢照片
8、《规复水操旧制及水操内学堂试行演练咨谕稿底》
光绪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1887年1月8日)正午,在有关官员带领下,从健锐营、外火器营挑选的六十名满族学生对孔子牌位行礼,标志着昆明湖水操内学堂正式开学。
但在同件历史档案中,还耐人寻味地附录了主持内学堂开学典礼的官员随后办理颐和园中心建筑排云殿等的供梁仪式,并查看修园工匠情况的内容。这隐晦地表明了昆明湖水操学堂与颐和园重建间的紧密关系。
9、《海军衙门奏请添拨经费一百万两以补放款及三海颐和园等处工程用款折》、《奕劻奏每年由海军经费拨颐和园工程用款三十万两片》、《奕劻等奏以新海防捐款暂垫颐和园工程用款片》
这些档案,清楚地显现了颐和园重建工程挪用海军经费的事实。
10、样式雷昆明湖水师学堂地盘图
昆明湖水操学堂由南北各五进院落组成,外学堂在前,占据了原耕织图时期的玉河斋、延赏斋、蚕神庙和织染局的位置,有提调厅、外监督住房、教习住房、学生住房、饭厅、厨房、浴房等共119间;内学堂在后,占据了原水村居的位置,有总办住房、洋教习住房、内监督住房、文案住房、书手住房、钱粮房、医官住房、汉文学堂、洋文学堂、学生住房、厨茶房、浴房、中厕等共103间。按照课程安排,外学堂学生主要学习行船、布阵及施放枪炮诸法;内学堂学生主要学习西法测算、天文、驾驶诸学。
11、《海军衙门为昆明湖闸板蓄水以资水操学堂演练事致奉宸苑咨》
在昆明湖上培养大清国的海军人才,实在显得滑稽!水操学堂开学后不久,海军衙门就因昆明湖船道水浅,不能浮送船只,提请负责管理颐和园的机构内务府奉宸苑放闸蓄水。
12、拖带御舟的小火轮
水操学堂承担着拖带慈禧太后游湖御船和负责颐和园内电灯照明的任务。海军衙门在天津制造了“翔云”、“捧日”二艘轮船,供水操学堂学生拖带慈禧太后游览昆明湖时乘坐的御坐船。腐败愚昧的封建专制制度,已经严重扭曲了这所所谓的近代西式军事学堂的性质,为其染上了浓厚的为最高统治者享乐服务的色彩。
13、昆明湖水操学堂驾驶班第一届三十六名学员名单
水操学堂第一届共招收学生60人,经过五年的学习,到1892年毕业时,只有36人期满肄业,派往天津水师学堂考校,有24名学生成绩合格的学生被留在天津进一步深造,余下的11人回旗自谋生路。留津学生中,又有12人被神机营调用,剩下的一半后来上“通济”号练习舰实习。最后3人在练习舰训练尚未结束前,又被神机营调走,最终学完海军全部科目的仅9人。
15、《奕劻等奏昆明湖水操内外学堂各员请奖折》(一档)
五年教育,仅培养出了24名学生,海军衙门却利用这一机会,大肆保举请奖,这不过是清朝官场腐败的通病。
16、中日甲午海战场面
海军衙门奏请裁撤该衙门及内外学堂的奏折
1895年,清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被日本打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海军衙门被裁撤,隶属海军衙门的昆明湖水操学堂也被停办,走完了自己短暂而又扭曲的历史轨迹。
17、康有为、梁启超等关于海军经费被挪用颐和园工程的记述《记海军经费移筑颐和园事》(出自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建造颐和园,是中国近代史上引人注目的重要事件,也是后来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排击慈禧太后的政治宣传中最具鼓动性的内容之一。 关于修建颐和园挪用海军经费数目的研究,长期以来却是众说纷纭。目前,史学界的研究结果大约集中在400万——800万两之间,更为精确、权威的数字的得出,还有待新的历史材料的发现。
《著海军衙门发给昆明湖水操内学堂管轮水手等号衣谕》(一档)
教育重点:
(1)昆明湖水操学堂是中国最早创办的近代军事教育机构之一,反映了清朝部分较有远见的王公大臣引进西方军事科技,经武强军的强烈愿望;同时它与颐和园的重建有着直接的关联,是清廷动用海军力量修建颐和园的手段之一,使学堂带有为宫廷享乐服务的浓重色彩。某种程度上,昆明湖水操学堂堪称是中国近代海军事业乃至近代中国悲剧性命运的象征。教育青少年我国有广大的海防线,海防的重要性是挨打总结出来的,一个国家不仅要有强盛的海防军事实力,更得有健康、有效的国家管理远见和能力。
(2)讲述永和轮的简单历史。日俄在中国东北发生战争后,清朝政府暗中资助日本食盐,日本战胜后送给慈禧的礼物,是国耻的历史见证,是中国重要的蒸汽轮船文物。
(3)通过请奖一事,反映出慈禧时代清廷官场的腐败。制度的腐败,必然导致国势衰败,中日甲午海战,败是历史的必然,侵略者可恶,腐败的统治阶层更可恶。
第五展室
耕织图景区的恢复
前言
在昆明湖水操学堂被裁撤后的百余年中,该区域的功能和隶属几经变更:为学校、为机关、为工厂、为生活区大杂院,景观风貌丧失殆尽。为了维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完整性与真实性,1998年底,在各上级部门和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颐和园收回了这片最大的历史失地。经过严格的规划设计、专家论证、政府部门审批过程及三年的紧张施工,一处融合了清漪园耕织图景观风貌和颐和园昆明湖水操学堂建筑遗存的景区终于在废墟瓦砾中破颜而出。“园林盛衰,乃国家盛衰之征候”,耕织图景区250余年的变迁历程,再次为这一历史规律增添了生动的注脚!
一、 景观的失却
1、 20世纪50年代企业兴建的职工礼堂
2、 企业生产厂区一角
3、 生产车间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