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南怀瑾白话讲解《楞严经五十阴魔》
性空正觉的基本认识
佛说:“一切众生灵妙光明的自性本觉真心,本来是圆满的。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众生们因为迷此真理,才有变相作用的妄心,
发生痴迷与贪爱。生了痴爱以后,就普遍地遮障了自性本觉的光明。于是自性真空,迷妄变化不息,形成世界万有形形色色种种的存在。所以这十方世界之内,所有物质和精神的存在,凡是未得到无漏果的人,都是痴迷于顽固性的妄想而生存成长。应当知道:虚空生汝心内,(自性本觉的真心)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如果有一个人能够证悟到真心自性,返还自性本无之体,这十方虚空,就完全销殒。所谓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只因一切凡夫智慧昏暗,所以觉不到它变迁的迹象。如果是已经证得果位的大菩萨、阿罗汉等,彼此心精相通,当处湛然清净。其他鬼神魔精怪之流,自然会感觉不安,便要向你扰乱不休。他们虽然震怒,向你扰乱,但是他们在尘劳烦恼里,你若能住灵明妙觉的自性寂照中,好像: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销殒。他们虽然依靠神通之力,等于外客想来喧宾夺主,是否能够成就破乱,全在你心中的五阴主人。如果自己心中着迷,不能自主,外来的客邪,就得到方便了。若是能够在禅定境界中,当下不迷,即使群魔乱舞,也就无奈你何。否则,就会为之迷惑,堕入魔道,以形神俱灭,无可哀救。 “(以下说明修习禅定的功用过程中,精神发生心理生理的变化,自己误认为已经得道,著于幻觉错觉的魔境,吾佛慈悲,故一一加以分析。)
色阴区宇--生理与心理互变范畴的魔境
佛说:“在禅定静虑的当中,消灭一切杂念。如果杂念真能舍离无存,一切精明了然,动中静中,自然都不变移。忆念妄念,还是一样。当你停留在这种禅定的境界上,正像一个开着眼的人,处在很幽暗的房间里。虽然自性心精灵妙清净,但是真心还未发生光明。这种境界,名为色阴区宇。如果像开眼去看晴明,十方洞开无遮,再也没有幽暗的存在,就名为色阴尽。这个人就能够超越劫浊。可是若仔细观察这种来由,还是因为坚固为它的根本作用。(以下列举色阴区宇的十项魔境,佛都说:“并非已经得证圣道,如果心里不认为是证圣境,那是很好的境界。假使认为这证得圣境,就会落于群邪。)
(1)在色阴区宇里,精诚研究它的玄妙灵明。觉得自己这个四大之身,忽然脱离羁绊似的。顷刻之间,身体能够脱离障碍,优游自在。这是精明流溢到眼前的境界。只是功用的现象。暂时得到如此,不可以执著为是。
(2)又因为此心精诚研究它的玄妙灵明,可以彻见身内的一切。自己竟能在身体的内部,捡拾出蛲蛔等虫。可是自身仍旧安然
无恙,也不会受到伤毁。这是精明流溢到身体上去,只是精诚专一修行所致。暂时得到如此,不可以执著为是。
(3)又因为此心向内外精诚研究,那时候的魂魄意志和精神,除了还把握住有这个身体以外,其余的地方,都可以互相涉入,而且还可以互为宾主。这时,忽然听到空中说法的声音,或者听到十方虚空中,同时有人在演讲奥妙的至理。这是精神魂魄互相分离,却与别的精神魂魄互相和合的作用,也可以成就一种善根。暂时得到如此,不可以执著为是。
(4)又因为此心的澄清皎洁,发露出自心的光明。看见了十方世界,都变成紫金色的光明。一切物件,都化为佛身,或者在那
个时候,忽然看到毗卢遮那佛踞坐在天空中的光台上面。还有千佛围绕着,虚空中的无数国土和莲花,都同时出现。这是心魂灵悟,引发平时闻听所习染的境界。因为自心光明的发起,照到一切世界。暂时得到如此,不可以执著为是。
(5)又因为此心精诚研究它的灵明虚妙,一直不停地在起观察作用。过分地抑制按捺,想要降伏妄念,自然会引起超越制止作用的相反力量。于是,忽然之间,看见十方的虚空,同时都变成七宝或百宝的光色,青黄赤白,各自显现,彼此不相障碍。这是抑制按捺的功力太过于用力所致的现象。暂时得到如此,不可以执著为是。
(6)又此心研究到澄清透澈的境界,自心的精光,再不散乱妄动。在夜半暗室之中,犹如白天一样,忽然可以看见种种的物象。
而且暗室中的东西,依旧照样存在。这是此心功用细密所致。使能见的功能澄清,可以使它洞见幽暗中的现象。暂时得到如此,不可以执著为是。
(7)又因为此心契合圆通 ,与虚无相融化,觉得四肢同于草木一样,就用火烧刀斫,也没有感觉。用火烧他的身体,不能着热,用刀割他的肢肉,犹如削劈木头。这是生理本能的物理尘性的并合,排除了四大(地、水、火、风)的种性。一直趋向而入于纯一的现象。暂时得到如此,不可以执著为是。
(8)又因为此心力求成就清净之果,净心的功力达到极点,忽然看见十方大地山河,都变成了佛国。并且具足七宝,各色的光明又遍满虚空之间。同时又看见无数的佛,遍满在虚空之间,都有非常华丽的楼殿。而且下见地狱,上观天堂,都没有障碍。这是平常欣慕佛国胜景,厌恶人间浊世的思想所凝结。日累月积,凝想久了,精神就变化成功这种现象。暂时得到如此,不可以执著为是。
(9)又因为此心研究至于深远之极,忽然在夜半,可以看见远方的市井街巷,或者亲族眷属等人。甚之,还可以听到他们的说
话。这是用功急切,迫逼此心太过,使令心神飞出,所以不受障碍远隔,也能够看见一切。暂时得到如此,不可以执著为是。
(10)又因为此心研究到精细之极,看见善知识的形体变移不定,刹那之间,无端有种种迁改。这邪心含受了魑魅,或者是遭遇天魔入于心腹。甚之,会无端说法,通达一切妙义。自己若不认做已经证得圣心,这种魔事,就会渐渐销歇,不可以执著为是。
“以上所说的这十种禅定中的境界现象,都是色阴的生理与心理,和物理的交感互变,所以显现这种情形。因为众生迷顽无知,不
自加忖量,遇到这种现象,就迷不自识,自己说是已经跻登圣人的地位。于是便成为大妄语,结果堕于无间地狱。当我灭度以后,你们应当依我所教,在末法时期中,宣扬其中义理。莫使天魔得其方便,保护扶持一般修学的人,得成无上大道。“
受阴区宇--感觉变幻范畴的魔境
佛说:“在修止观、禅定的止定境界中,色阴已尽者。身心的物理互变净尽了,就见到一切佛心,宛如明镜当中,显现出影像,如像似有所得而未能生起作用。犹如睡梦中被魔魇的人,手足宛然存在,见闻之性了不迷惑。只是些以被客邪所魇触面不能动。这种境界,名为受阴区宇。例如被魔魇的人,如果魇力消歇,其以就可离身,可以返观其面,来往去住自由,再元留碍之处,就名为受阴尽。这个人就可以超越见浊。可是若仔细观察这种来由,还是因为妄想虚明为它的根本作用。
(1)在这种禅定境界中的人,得到大光明的照耀,其以有所发明。因为内以抑制过分,就在这境界上,发起无穷的悲以,乃到看见了蠢动蚊虻,都犹如自己的赤子,心里发生怜悯 ,不觉泪流。这是功用摧抑过度。悟则无咎,并非真正证得圣果。只要觉了不迷,久之自会销歇。如果见解上,认为这便是已经得道的圣人境界,就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就悲,啼泣无限,从此就失于正受而致沦坠。
(2)又在禅定中的人,自见色阴销尽,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然在这蹭,生起无限的勇气,其心猛利无比,志齐
诸佛,认为三大阿僧只劫,自己已经在一念之间,就能真如超越。这种境界,名为功用陵越,草率过分。悟则无咎。就可明白这种境界,并非真正证得圣果。只要觉了不迷,久久自会销歇。如果见解上,认为这便是已经得道的圣人境界,就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就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从此就失去正受,而致沦坠。
(3)又在禅定中的人,自见色阴销尽,受阴明白。前进得不到新的证验,退后又遗失了原来已经得到的境界。以致智力日益衰
微,而堕入不进不退的中隳之地,再无新的见地,心中忽然发生一种大枯竭的境界。在一切时,沉忆不散,自己竟认为这就是勤精进的现象。这种境界,名为修心无慧而自失其心。悟则无咎,就可明白那并非真正证得圣果。如果见解上,认为这便是已经得道的圣人境界,就有忆魔入其心腑,时刻撮紧此心,悬在一处,从此失于正受而致沦坠。
(4)又在禅定中的人,自见色阴销尽,受阴明白,慧解过于定力,因此失于猛利,落在智者过之之病。以驾陵一切好胜的个性,
怀在心中。疑心自已就是报身佛。因此就得少为足。这种境界,名为用心修行,而亡失恒常反省审察之过。溺于少得的知见,就自命为究竟。悟则无咎,就可明白那并非真正证得圣果。如果见解上,认为这便是已经得道的圣人境界,就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已证得无上第五义谛,从此失于正受而致沦坠。
(5)又在禅定中的人,自见色阴销尽,受阴明白,新的证验未能获得,从前的心得又已亡失,历览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三际,自己就发生求道多艰难阻的想法。心上忽然发生无尽忧愁,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他人令害其命,以便早得解脱。这种境界,名为失却修行方便对治的法门。悟则无咎,就可明白那并非真正证得圣果。如果见解上认为这便是已经得道的圣人境界,就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喜欢舍断自己的寿命。或者常怀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从此失却正受而致沦坠。
(6)又在禅定中的人,自见色阴销尽,受阴明白。处在清净的境界中,此心得到安隐以后,忽然自有无限的喜悦产生。心中以欢悦,不能自止。这种境界,名为在轻安境中,却无智慧以自禁。悟则无咎,就可明白那并非真正证得圣果。如果见解上,认为这便是已经得道的圣人境界,就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就笑,在衢路旁自歌自舞,自谓已经证得无碍解脱,从此失去正受而致沦坠。
(7)又在禅定中的人,自见色阴销尽,受阴明白。自谓菩提道业,已经满足,无端生起大我慢。(谓我已成佛)这样乃至生起
慢与过慢,(谓自计自己胜于一切。)或增上慢,(稍见其理,即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或卑劣慢。(对有道的贤者前,却自甘卑劣,不肯去求学上进。)这些慢心,同时发起,对于十方如来,却加轻视。更何况下位声闻缘觉之流。这种境界,虽略有殊胜的见地,但又无智慧可以自救。悟则无咎,就可明白那并非真正证得圣果。如果见解上,认为这便是已经得道的圣人境界,就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向他人说:“这些都是泥塑木雕,或者金铜打造的偶像。只有此现在的肉身,方是常住的真佛。为什么不崇拜自己,却来崇敬土木之流,实在是一大颠倒等云云。有些人也深信其言,也跟着他毁碎佛像,埋弃地下。因此使一般众生,自取疑误,入于无间地狱,从此失于正受而致沦坠。
(8)又在禅定中的人,自见色阴销尽,受阴明白。在一灵不昧的精明境界当中,圆满地悟到真理,得到一切大随顺的感觉。其
心就忽然生起无量的轻安,自言已经成圣,得到了大自在了。这种境界,名为因慧解而获得轻清。悟则无咎,就明白那并非真正证得圣果。如果见解上,认为这便是已经得道的圣人境界,就有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已经满足,更不再求进步。这些人多做无闻的比丘,自误误人,因此随入无间地狱,从此失于正受而致沦坠。
(9)又在禅定中的人,自见色阴销尽,受阴明白。在明悟的境界中,得悟虚明之性。就在悟中归向永灭,认为世间根本没有
因果作用的存在。一直认为什么都空了,就是最高的成就。因此空心现前,内心生出断灭的见解。悟则无咎,可明白那并非真正证得圣果。如果见解上,认为这便是已经得道的圣人境界。就有空魔入其心腑,反而毁谤持戒的人,称他们为小乘。自谓是修菩萨道的人,只要悟到了空就是了。在空的蹭,有什么戒可持,又有什么叫做犯戒呢?这种人就经常在信仰他人家,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为魔力的缘故,震慑住信仰他的人们,对他不生怀疑毁谤的心。如此鬼心久入,或者自吃屎尿,也会同酒肉一样。认为同样都是空的,又何必有香臭之别。破了佛所教导的戒律和威仪,引致他人入于罪行,从此失于正受而致沦坠。
(10)又在禅定中的人,自见色阴销尽,受阴明白。尝到虚明的感觉,深入身心骨髓之间。他的内心忽有无限的爱念生起。爱
极发狂,便成为贪恋淫欲。这种境界,名为定境安顺入心,缺乏智慧的行持,误入于一切欲念之中。悟则无咎,就可明白那并非真正证得圣果。如果见解上,认为这便是已经得道和圣人境界,就会有贪欲之魔入其心腑,便一向说贪欲就菩提大道,不修欲事反不能成功无上正道。于是教化一般人们,平等行欲。能多行淫欲者,就名为修持正法的王子。他们因为受神鬼之力的支持,所以在末世之中能够摄收凡愚等人,多至百千万众,等到魔心生厌,离开了他的身体,魔境中的威德一日丧失,就身陷国法王难。这样去疑误众生,必入无间地狱,从此失于正受而致沦坠。
“以上所十种禅定中的境界现象,都是受阴的感觉作用。用心太过,与外魔的交感互变,所以显现这种情形。因为众生迷顽无知,
不自加忖量,遇到这种现象,就迷不自识,自称已经跻登圣人的地位。实在都是大妄语,结果堕于无间地狱。当我灭度以后,你们也应当依我所教,在末法时期中,宣扬其中义理,使一切众生,都能明白这种道理。莫使天魔得其方便。保护扶持一般修学的人,使其得成无上大道。 ”
想阴区宇--想念中精神幻觉范畴的魔境
佛说:“在修止观、禅定境界中,受阴已尽者,虽然没有达到烦恼漏尽的果位,而此心可以离开形体以外。犹如飞鸟出笼,顿时已
能由此凡夫肉体之身,刹那之间,上历菩萨道六十圣位的阶梯。得成意生身,随往他方,一切无碍。譬如在熟睡中说梦话的人,虽然他对于其他一切并无知觉,但是他说的话,却是音韵清晰可辨,使在旁不睡的人,都能懂得他的语意。(换词言之:即使不利用这个肉质形体机能,也能够做到想象中所要做到的事情。)这种境界名为想阴区宇。如果妄自起心动念的妄心净尽了,乃至轻微飘忽的浮想也消除了,自性本觉的光明,就会自然显现。犹如久受沉埋的明镜,一时之间,去掉尘垢一般。视一切众生死生始终来去之迹,都如明镜似的了然圆照。这种境界,名为想阴已尽,这个人就能超越烦恼浊。可是若仔细观察这种来由,还是以粗浮妄想为其根本,使身心内外发起融通自在的作用。
(1)当受阴已很清虚灵妙,再不至于被感觉所惑而遭受邪虑,在明朗而圆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贪爱圆明的境界,使精微的思想更为敏锐,借以贪求善巧方便,那时天魔就候得其便,飞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觉之间,口说经法,而且并不觉得为魔所着,反自说已经得达无上涅磐(自性圆寂)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说法。他的形体,由别人看来,在顷刻之间,有时会变为出家比丘的形状,有时变为天主,或者妇女,或者出家的比丘尼等。有时他身卧暗室之中,会放出光明。一般愚昧无知的人,就迷信他是菩萨化身,至诚地想信他的教化。他摇荡了人心,破坏了佛所教的戒律和威仪,暗中实行贪欲之事。口中又好说些灾祥祸福变异的事实,或者说某佛在某处出世,或说世界的劫数到了,某时某地要有刀兵战祸的灾难。以种种耸人听闻的危言,使人自相恐怖,致使他们的家财,无故耗散完了。这种境界,是被年老成魔的怪鬼所恼乱。等到魔心满足讨厌了,就离开了他的身体。他自己与弟子们,都会陷于国法王难。所以你先知先觉,便不致堕入轮回。倘若迷惑不知,便会随之堕在无间地狱。
(2)当受阴已很清虚灵妙,再不至于被感觉所惑而遭受邪虑。在明朗而圆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贪求游历,那时天魔就候得其便,飞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觉间,宣说经法,而且并不觉得为魔所着。反自说已经得达无上涅磐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说法。他自己的形体不变,而听他说法的人,会忽然看见自身坐在宝色的莲花上面,觉得自己整体化为紫金光团一样。一般在卒听法的人,也都是如此,得到平常所未曾有的经验。那些愚昧无知的人,就迷信也是菩萨化身。淫逸其心,破佛律仪,暗地里实行贪欲的事。而又好说诸佛应化等事迹。指出某处某人,就是某佛化身来的,某人就是某菩萨化生人间。于是使见到他们的人,就从内心发生虔诚的信仰,渐使邪见秘密兴起,消灭了佛性的种子。这种境界,是被年老成魔的魃鬼所恼乱。等到魔心满足讨厌了,就离开了他的身体。他自己和弟子们,都会陷于国法王难。所以你应当先知先觉,才不致堕入轮回。倘若迷惑不知,便会随之堕入无间地狱。
(3)当受阴已很清虚灵妙,再不至于被感觉所惑而遭受邪虑。在明朗而圆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爱着绵密的妙境,殚精竭力,去澄清他的精思,贪求契合于佛心或菩萨境界中的妙用,那时天魔就候得其便,飞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觉间,宣说经法,而且并不觉得为魔所着,反自说已经得达涅磐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说法。他自己的形体和听他说法的人们,在外表上都没有什么两样。但使一般来听他说法的人,还未闻听他的说法以前,心里就自有的悟似的。念念之间,密密移易。或者得宿命通,知道自己前生的事情。或得他心通,知道别人心里所想的事情。或看见地狱的现象。或知道人间好恶等事情,或口里出言便成为绝妙的诗词偈语。或自会涌出一部很好而有道理的经文。大家都各自欢喜,觉得是从来所未曾有。一般愚昧无知的人,就迷信他是菩萨化身,生起迷恋他的心理。破坏了佛的戒律和威仪,暗中实行贪欲的事。口里好说佛有大小之别。某佛是先佛,某佛是后佛。其中还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的分别。又说菩萨也是如此的。使见了他的人,抛弃了本心,跟着入于邪悟的境界里去。这种境界,是被年老成魔的魅鬼所恼乱。等到魔心满足讨厌了,就离开了他的身体。他自己和弟子们,都会陷于国法王难。所以你应当先知先觉,才不致堕入轮回。倘若迷惑不知,便会随之堕入无间地狱。
(4)当受阴已很清虚灵妙,再不至于被感觉所惑而遭受邪虑。在明朗而圆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爱想追究万物的根本的知识,深深观察万物的变化性能的究竟原因,自心精明开爽,贪求辨别和分析,那时天魔就候得其便,飞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觉之间,口说经法,而且不觉得为魔所着,反自说已经得达无上涅磐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说法。他的身体自然地具有一种神秘的威力,可以摧伏一般来求法的人。他们虽然还没有听到什么,却自然地就心里佩服他。他们认为佛法所说的涅磐、菩提、法身,就在我们的肉身上。父父子子,历代相生不绝,就法身常住不绝了。并且指称现在的世界,就是佛国。另外并没有别的净土,也别无光明相好金色佛身。于是使一般接受想信的人,亡失了以先的信心,竭其身命去归依他,觉得是从来所未曾有。一般愚昧无知的人,就迷信他是菩萨化身,研究追寻他的心意所喜。破坏了佛所教的戒律和威仪,暗中实行贪欲之事。口里好说眼耳鼻舌等,都是净土。男女的两根,就是菩提涅磐的真实所在。他们一般无智慧的人,就想信这些谬论。这种境界,是被年老成魔的蛊毒魔胜恶鬼所恼乱。等到魔心满足讨厌了,就离开了他的身体。他自己和弟子们,都会陷于国法王难。所以你应当先知先觉,才不致堕入轮回。倘若迷惑不知,便会随之堕入无间地狱。
(5)当受阴已很清虚灵妙,再不至于被感觉所惑而遭受邪虑。在明朗而圆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爱好预知与遥远的感应之妙,精细去周流研究,贪求冥感作用。那时天魔就候得其便,飞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觉间,口说经法。而且并不觉得为魔所着,反自说已经得证无上涅磐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说法。他能够使一般听众,暂看见他的身体犹如百千岁以上的人。心里就生出爱慕之念,不能舍离。自己愿意献身为其奴仆,诸般供养,不觉疲劳。并且会使其在座的各人心里,觉得他就是前生的先师,本来就是他的善知识。特别生出一种法爱,如胶如漆黏着不舍,觉得是从来所未曾有的。一般愚昧无知的人,就迷信他是菩萨化身去亲近他。破坏了佛所教的戒律和威仪,暗中实行贪欲之事。他的口里好说我在前世,在某一年中,先度某某人。某某人又是我的妻妾或兄弟,所以我今世再来度他。现在与你相随不舍,回到某世界去供养某佛。或者说另外有一个大光明天,佛就住在那里。一切如来也长期在那里休息。一般无知的人,相信他这种虚诳之言,就遗失了自己本心。这种境界,是被年老成魔的疠鬼所恼乱。等到魔心满足讨厌了,就离开了他的身体。他自己和弟子们,都会陷于国法王难。所以你应当先知先觉,才不致堕入轮回。倘若迷惑不知,便会随之堕入无间地狱。
(6)当受阴已很清虚灵妙,再不至于被感觉所惑而遭受邪虑。在明朗而圆融的定境中,如果贪爱知见,勤苦研究寻求宿命的来源,那时候天魔便候得其便,飞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觉间,口说经法。而且并不觉得为魔所着,反自说已经证得无上涅磐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告诉某一俱说:你现在虽然还没有死,但是已经变了畜生。同时又命令另一个人,在他的后面,凭空地可以踏住他的尾巴,前面这个人果然就站不起来了。于是大家都自然而然会衷心敬仰他。或者有人偶然在心里起了一个心念,他当下就会知道他的意思。他们除了在佛所说的戒律和威仪以外,却更加多做许多难能的苦行。诽谤出家的比丘,骂詈他徒众。揭发别人的阴私,不避任何讥嫌。口里好说还未发生的祸福事情。到时果然如其所说,毫厘不差。这是被年老成魔的大力鬼所恼乱。等到魔心满足讨厌了,就离开了他的身体。他自己和弟子们,都会陷于国法王难。所以你应当先知先觉,才不致堕入轮回。倘若迷惑不知,便会随之堕入无间地狱。
(7)当受阴已很清虚灵妙,再不至于被感觉所惑而遭受邪虑。在明朗而圆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爱求更深的定境,严格克制自已,辛勤求道,喜欢住在阴寂的地方,贪求静谧的境界,那时天魔就候得其便,飞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觉之间,口说经法,而且不觉得为魔所着,反自说已经得达无上涅磐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说法。在他说法的地方,会忽然无端的得到大宝珠。或者在那时候,魔鬼变化成一个畜生,口里衔着宝珠,掺杂着其他珍宝或简册符牍等奇珍异物。先将这些东西授予他们,后来再附着在他身上。或者诱惑一般听众,令其藏在地下,果然看见地下明月珠在照耀着。使这些听众们,觉得是从来所没有的奇迹。他们多服食药草,平常不大肯吃常人们的好饮食,或者每天只吃一麻一麦,可是他的身体,还很强壮。这些现象,都因为是魔力所支持而形成的。他诽谤出家的比丘,随意骂詈徒众,不避任何讥嫌。口里好说各地的矿藏所在,乃至十方得道圣贤潜迹的地方。如果跟着他去看,往往也会看见些奇异的人在那里。这是被年老成魔的山林土地城隍山岳鬼神等所恼乱。或者宣讲淫秽之行,破了佛的戒律,与一般跟他学习的人,暗中实行五欲的事情。或者也能很精进地修道,完全吃食草木,做事没有定则。等到魔心满足讨厌了,就离开了他的身体。他自己和弟子们,都会陷于国法王难。所以你应当先知先觉,才不致堕入轮回。倘若迷惑不知,便会随之堕入无间地狱。
(8)当受阴已很清虚灵妙,再不至于被感觉所惑而遭受邪虑。在明朗而圆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爱求神通的种种变化,而研究变化之元,贪求神力,那时天魔就候得其便,飞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觉之间,口说经法,而且不觉得为魔所着,反自说已经得达无上涅磐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说法。他或者拿着火把,用手撮弄,将火光分放于在声听众们的头上。这些听众们的头顶火光,都会自长数尺,可是既不觉得热得难受,也不会焚烧到身上,他或者在水面上行走,如履平地,或坐在空中,安然不动。或钻入瓶内,或住在囊中,乃至隔着窗户与墙垣,都可自由出入而没有障碍。只有对于兵器,还不能自在不怕。自说已经是佛,身着普通人的衣裳,接受出家比丘的礼拜。诽谤禅静和戒律,随意骂詈徒众。揭发他人阴私,不避任何讥嫌。口常说神通自在,或者也可使人们旁见佛国。这些都是被鬼力所迷惑着的人,其事并不真实。他们赞叹行淫,并不要你戒掉粗秽的行为。而且把猥亵的事,作为传法之用。这是天地间大力的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或是一切草木等的积劫精魅,或是龙魅,或是寿终之仙,复活成魅。或者仙寿将终,自己计算将应死亡,他的形体不化,被其他精怪所附,年老成魔,来恼乱这些人。等到魔心满足讨厌了,就离开了他的身体。他自己和弟子们,都会陷于国法王难。所以你应当先知先觉,才不致堕入轮回。倘若迷惑不知,便会随之堕入无间地狱。
(9)当受阴已很清虚灵妙,再不至于被感觉所惑而遭受邪虑。在明朗而圆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爱着寂灭,研究变化之性,贪求入于寂灭深空的定境,那时天魔就候得其便,飞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觉之间,口说经法,而且不觉得为魔所着,反自说已经得达无上涅磐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说法。在大众之中,他的形体忽然空了,大家都不能看见他,再从虚空里,突然现出。如此存没可以自在。有时或显现出他的身体,空空洞洞的犹如琉璃一样。或者垂下他的手足,发出一种旃檀的香气。或者他大小便,犹如厚石蜜一般。他诽毁一切戒律,轻贱一般出家人。口里常说无因无果,一死就永远寂灭。根本没有转世后身的事,更没有什么凡夫与圣贤之分。他虽然得到空寂的功力,而仍然在暗中实行贪欲。并且使一般接受了他共同行欲的人,也能够得到空心的感觉和享受,拨置因果的道理。这是日蚀月蚀的时候,或是植物中的金玉芝草,或是动物中的麟凤龟鹤,偶然得到日月的天然精气,经过千万年而不死,变化成为精灵,存在于人世之间,年老成魔,来恼乱这些人。等到魔心满足讨厌了,就离开了他的身体。他自己和弟子们,都会陷于国法王难。所以你应当先知先觉,才不致堕入轮回。倘若迷惑不知,便会随之堕入无间地狱。
(10)当受阴已很清虚灵妙,再不至于被感觉所惑而遭受邪虑。在明朗而圆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爱求长寿,辛苦研究,贪求长
生永岁之道,想避免转世的分段生死,希望从变易生死中,使细微的寿命之相常住,那时天魔就候得其便,飞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觉之间,口说经法,而且不觉得为魔所着,反自说已经得达无上涅磐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说法。他好说在各方世界,可以往返无阻。或者经历万里,瞬息之间,便再转来。而且果然在那边足资征信的东西。或者在一个地方,一间屋里,几步之内,要人东边走到西边,你就是拼命快走,经年累月也不能走到。因此使人心里发生信仰,疑心他是真佛在前。他口里常说:十方众生,都是我的孩子。我出生一切佛,我出生这个世界。我是最初的元佛。我的出世,是自然而来,并不是靠修行而得到的。这是住世的自在天魔,使令他的眷属,如遮文茶(奴神、嫉妒女)以及四天王所管属的毗舍童子(啖精气鬼神)等,候得尚未发心的人们利用他虚明清净,盗食他的精气。或者不因师教,使修行人自己可以亲见虚空中有佛现身,与他说法。自称为持有如金刚坚固的长生不死之术,可不到一年,就会使他肝脑枯竭。只听他口里自言自语,不知说些什么。旁人听起来,好像与妖魅对话。这个被魔魅的人,自己根本不知道原因,多半会陷于国法王难,而且不等遭到刑戮,就先已干死。如此被魔所困恼,以至于殂殒。你应当先知先觉,才不致堕入轮回。倘若迷惑不
知,便会随之堕入无间地狱。
“以上所说的十种魔,时当未世的时候,在我的佛法中,出家修道。或附在人身上,或自己现形,都说已成正遍知觉。赞叹淫欲,
破了佛所教的和威仪。先由魔师与魔弟子们,以淫欲为修持的方法,彼此相传。都被这些邪精之类,魅惑了他的心腑。近则九生,多至百世,使令一般真实跟他修行的人,都成为他的魔眷。等到命终之后,心为魔民。更丧失了正遍知,堕入无间地狱。你现在不须要先取寂灭,即使得到无学的果位,也应当发愿留住世间,入于末法之中,发起大慈大悲之心,救度一般具有正心的深信众生。使他们不要着魔,而能得到正知见。我现在已经度你跳出生死。你应当依我所教,才是报佛之恩。这十种禅定中的境界现象,都是想阴的欲求太过,与外魔的交感互变,所以显现这种情形。因为众生迷顽无知,不自加忖量,遇到这种现象,就迷不自识。反说已经跻登圣人的地位,实在是大妄语,结果堕于无间地狱。当我灭度以后,要把这种道理,传示于末法时期。普遍地使大家开悟其中义理,莫使天魔得其方便。保护扶持一般修学的人,使其得成无上大道。
行阴区宇――心理生理的本能活动与对宇宙心物认识的偏差
佛说:“在修止观、禅定的止定境界中,想阴已尽者,此人平常的梦想消灭,寤寐一如,昼夜都住在光明虚静的境界中。犹如晴空
无障,朗然清明,再没有粗重的前尘影事来往心中。看一切世间的山河大地,犹如明镜照映物象。来了无所黏,过了也无踪迹。只是一片清虚,照了一切事物。当下适应,了然无碍。再没有过去存留的习气。唯有那至真之精灵,了了常明。因此一切万有生来根元,都披露无遗。见到了世界中的十二类众生,都能够了解他的种类。虽然还不能通晓他的每一个生命根本的由来,但是已经看到了其共通的生命本能。这个生机犹如游动不定的微明光体,像太阳焰影光照一样。捉摸不定而又清明存在有扰扰摇曳的现象。这就是为生理心理活动本能究竟机枢的窍穴。这种境界,名为行阴区宇。如果经由这个既清明而扰扰微明发光的本元性能,再进而入于自性元本澄清之境,元来习性一经澄清,有如波澜平息,化一道清流。这种境界,名为行阴尽。这个人就能超越众生浊。可是若仔细观察这种来由,还是因为妄想潜伏为其根本作用。
(1)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凝明正心,以上所说的十类天魔,就不能候得缠绕的机会。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界中,
精细研究,穷究各类生命的本元。在本类之中,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在活动,于是在这圆常之中,妄自生起计(推理)度(想象)。这个人就会堕入两种无因论:(一)这个人见到一切万物,本来是无因而自生的。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到此程度,生机已经完全破了。由于眼根本来具有的八百功德,看见了八万劫外,所有的众生,在生命业力之流中,犹如一湾流水的回环往复,死于此而后复生于彼。只见一切众生,如轮转一样回旋其处。而对于八万动外,都涉冥无有所见。因此便有了这种见解。认为这个世间,十方所有的众生,八万动以来,本来是无因而自有的。由推理想象,忘失了正遍知,堕落成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觉的真性。
(二)这个人见到一切结果都是无因而来的。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个人对于生命的来原,自己认为既已见到它的根本,知道了人本来生人,鸟本来生鸟,老鸦本来是黑的,鹄鸟本来是白的,人与天人们本来是站立起来的,畜生们本来是横伏行走的,白的既不是靠洗成,黑的也不是靠染造。自从八万劫来,根本就没有改变过。等到这个形体寿命完了,也依旧还是这个样子。我本来就见不到什么菩提正觉之性,哪里更有什么成菩提的事实呢?他认为应当知道现在的一切物象,本来都是无因而的。由此种推理想象,他就亡失了正遍知。堕落成外道,迷惑了正觉真性。像这样的人,就名为第一外道,建立无因的理论。(这种理论,宇宙万有的根本,是冥然无因而自生的。万有现象,都是自然的规律。起初既无为什么目的之因,终亦无有因之果,相同于自然物理论者的一部分理论。)
(2)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凝明正心,以上所说的十类天魔,就不能候得缠绕的机会。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界中,
精细研究,穷究各类生命的本元。在本类之中,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在活动,于是在这圆常之中,妄自生起计(推理)度(想象)。这个人就会堕入四种遍常论:(一)这个人穷究心和心境所生的性能,两处都是无因的。由此修习心空,能够知道两万劫当中、十方空间里所有众生的生灭现象,都是死此生彼循环不息的作用,根本未曾散失。因此就推想心境性是经常存在的。(这种理论,相同于精神不灭论。)(二)这个人穷究四大的本元,认为地、水、火、风,物质四大种类的本元性能是经常存在的。由此修习物元,能够知道四万劫当中,十方空间里怕有众生的生灭现象。四大性能之体,本来都是经常存在,根本未曾散失。因此就推想四大的性能,是经常存在的。(这种理论,相同于物质不灭论。)(三)这个穷究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与生命俱生的我执)和所有身心的执受作用,执著心意识初动之处的本元来元,认为它的性能就本来经常存在。由此修习此本元,能够知道八万劫当中,一切众生都是循环不已。本来就永远存在,始终未失。因此就推想本元性能是经常存在的。(四)这个人既已灭尽妄想的本元,生理上再没有流动远转的作用。生灭的妄想心,已经永远消灭。所以认为在理性中,自然也会是不生不灭。因为他们以为心的推理,设想一个超越妄想的理性,却是经常存在的。总之,他们因为推理想象某一事物的经常存在,而亡失了正遍知,堕落成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觉的真性。像这样的人,就名为第二外道,建立圆常的理论。
(3)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凝明正心,以上所说的十类天魔,就不能候得缠绕的机会。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界中,
精细研究,穷究各类生命的本元。在本类之中,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在活动,于是对于自他之间,(主观的我和客观的外境,)生起推理和想象。这个人就会堕入四种颠倒的见解,生出一分无常,一分常论:(一)这个人观察自己的灵妙灵明之心,遍满于十方世界,就以这个澄澄湛湛的便是最究竟的神我。由此推想,我本来遍满十方空间里的一切处,无怕不在,凝明不动。一切众生都在我心中自生自死,唯有我的心性,才是常存的。其他一切,则有生有灭的,是毕竟无常性的。(这种理论,是瑜伽学术的根源。)(二)这个人不肯反省观察自心,只遍观十方无数无量的国土世间,见到劫运毁坏的时候,无一物可以存在,名之为毕竟是无常的种性。那个空界的性能,却不受劫运影响而毁坏的了,所以就名之为究竟的常存之性。(三)这个人别自反省观察自心,确是精细微密,犹如物质的微尘一样。(相同于物质的原子能)虽然周流六虚,变动不居,天然的性能,根本没有移改。它却能够使这个身体,即生即灭。它自己本来是不坏的,因此名我性是常存的。那个从我天然之性流出的生死作用,就名为无常之性。(四)这个人自己知道想阴尽了,见到生命本能活动的行阴的流行不息,就推理行阴就是经常存在的常性色(心物的光和能)受(感觉)想(思想)现在都已经灭尽,可以就名这些都是无常的。(这种理论,大体相同于现代自然科学和部分哲学中所说的理论。认为主观的物理世界是不存在的,客观宇宙是存在的。)由此堕落成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觉的真性。像这样的人,就名第三外道,一分常存的理论。
(4)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凝明正心,外魔就不能候得缠绕的机会。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界中,精细研究,穷究各
类生命的本元。在本类之中,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在活动。于是对于时间和人我,生起推理和想象。这个人就会堕入四种有边论:(一)这个人心里推想生命活动的生元,是本能地浒不息,可以推测到过去和未来的,就名为有边。推测现在的心,是念念相续不断的,就名为无边。(二)这个人可以看到八万劫初,就有众生存在。对于八劫以前,寂然不闻不见。认为八万劫以前无闻无见处,就名为无边。当八万劫开始有众生时,就名为有边。(三)这个人认为自己遍知一切,已经证得无边性。其他一切的人,都显在我的能知性之中。但是我却不知其他人等能知之性的边际。于是认为别人都不能得无边之心,只是具有有边之性而已。(四)这个人穷究行阴的空性,就依他所见到的,自心加以计算和想象。认为一切众生的一身之中,都有两面的作用。一半是生起作用的;一半是空的。因此认为世界上一切所有,也是一半有边,一半无边。总之,他们都由此去推理想象有边与无边,堕落成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觉的真理。像这样的人,就名为第四外道,建立有边际的理论。
(5)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凝明正心,外魔就不能候得缠绕的机会。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界中,精细研究,穷究各
类生命的本元。在本类之中,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在活动,于是在他所知所见的境界当中,生起推理和想像。这个人就人坠入四种颠倒的见解。就矫说另有一不死的存在。随便建立四种矛盾对立的理论,自己反遍计其所执的谬论:(一)这个人观察生命本能活动中的变化之元,见到迁流不息的,就名之为变。见到相续运行的现象,便名之为恒。见到自己所见之处,就名之为生。见不到能见的根本,便名之为灭。在相续运行的基本原因中,认为另有一具不断的性能,就名之为增。正在相续运行之中,其间有空隙隔离之处,便名之为减。见到其各个存在处,就名之为有。见到其各个亡失处,便名之为无。这些道理,都由用心观察所得而发生差别的知见。如果有求法的人来问他的义理,他就答说:我现在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在一切时,都乱其言语,模棱两可。使来问的人,茫然不解,反而遗失其本来要问的问题。(二)这个人仔细观察其心,都各自没有固定的存在。认为自己因无而证。如果有人来问,就只答他一个“无”字。除了无之外,就没有其他言语可说了。(三)这个人仔细观察其心,都各自有他动念的起点处所。认为自己因有而得证,如果有人来问,就只答一具“是”字。除了是之外,就没有其他言语可说了。(四)这个人见到了有与无。但是他的境界却陷于矛盾之中,其心也因之而乱。如果有人来问,他就答说亦有就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其辞,使人无法穷诘。总之,他们都是由推理和想象,矫揉乱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