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最佳靜坐修持法的入門方法介紹
最佳靜坐修持法的入門方法介紹
————修道之法,有初由靜功入手者,有由動功入手者,實不可以偏概全。動靜相習,實為修道之成規。靜坐乃修道之不二法門,小者可修身祛疾,中者可修存心 養性,大者可由此入道。此學也我心之所好,雖習之無成,但孜孜以修。於網海道、佛、儒等相關網站論壇流覽多年,其中雜偽頗多,初入此者多不識真際,迷頭認 影,我也摸索多年,今方自認能略識路徑。所能言者只幾句話:初學靜坐最忌有為法(如守竅、煉氣等等)如靜中無聊甚則意識紛飛,可背誦自已喜歡的文章,久之 即靜,此為我入手的方法。靜坐就是要靜(什麼是六耳不傳的秘訣,這就是秘訣),在靜中養其生機,不的死機(“靜極陽自生”是為驗證,“陽”就是生命能); 不要相信一句口訣,片響即能成就;世間上好多事是騙死人不花本錢的;最初的即是最後的。此學實為身心修命的修煉,不是理論的堆析。以下輯錄片章實為最最最 基礎的東西,字字真言,句句可法,深入者可以借鑒,淺嘗者可識真趣。
————初學靜坐者建議以從陳櫻寧先生之《去病延齡方便法》入手,參考南懷瑾先生之《如何靜坐》(摘自《南懷瑾的理念》候承業著1995年)。有得則其次 習數息隨息法(心息相依)(此為有為法,需知時知量,不可執),又其次則修觀心法門(此法實為道佛靜坐之骨杆)。基礎如固,或喜道喜佛之靜坐法,依止明 師,得師指點,一日千里。
明代大詩僧蒼雪大師有首詩曰:南臺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
螢火蟲謹記 於二○○七年七月二十二日
南懷瑾先生談《如何靜坐》
摘自《南懷瑾的理念》候承業著1995年
“沒有辦法坐雙盤足,就用單盤好了。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或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如單盤也不行,沒有關係,就把兩腿交叉架住就好了。注意,把坐墊弄好,坐下 去時,臀部下麵要稍微墊高一點,免得身體重心向後仰。脊樑直堅,自然一點,不要過分用力。兩手圈結在小腹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兩手心身上,把右手背平 放在左手心上面,二個大拇指輕輕相柱,左右兩肩稍微張開,使其平整適應就好,頭要正,後腦稍微向後收放,前鄂內收,好像半開半閉的視若無視。目光放在座前 七、八尺處。舌頭輕微舐抵上鄂。把腦神經及全身神經與肌肉放鬆。臉上笑一點。另外不要讓風直接吹到身上,把毛巾蓋在雙用腿上。好,就是這樣。”
“一棵樹木,盤根曲折在泥土之下;得到日光、空氣、水,以及土壤的營養,才能生長茂盛。人呢!卻和植物顛倒相反,他的根在頭部,他的土壤就是虛空。人體的 兩足,好像人參的枝叉,所以把兩足盤曲起來,等於把一株人參或松枝捲曲成結,使它的生髮能力,不致再向外面分散;返歸根本而培養它的本源,因此使其本身更 加健壯。所以盤足曲膝,不但無妨人體的健康,而且從適當的練習開始,對於健康長壽,是絕對有利而無害的。
坐著並不難,而是如何用心。如果把一念空了就好了,如何把心念一下清靜下來,方法很多,如眼睛平視前方,對著前面的人或像,或一個目標,眼盯著看,心念就 會慢慢清淨下來。如果有妄念,思想,不要設法去除妄念,每一個妄念來時,不去理它,它自己會跑走的,不用我們去管它。如果我們上座後,都想把妄念空掉,多 笨,如果妄念空得掉就不叫妄念了。因為它本來空,是假的,既然是假的還理它幹什麼嘛!為什麼在那裏空妄念?縱然你把妄念空了,那個空的境界,也是一個大妄 念,況且你那個空的境界,如果不作功夫,不打坐,也就沒有了,又變走了,可見空也是妄念。心念靜下來,就可以學習“定”,什麼是定呢?大家認為什麼都不知 道叫定,覺得自己還清醒,就不是定。既不散亂,又不昏沉叫定。既不散亂,又不昏沉到底是什麼樣子?若說沒有樣子,那你正昏沉,若說有樣子,那你正散亂。若 說你坐在這兒,像藍天一樣的清明,即是上幻想境界,要真做到沒有身心的存在,而與天空一樣的清,無界無邊,既不散亂,又不昏沉,若能如此,差不多了。還有 一個重點,一切妄念都是妄想,當你知道是幻想,那個幻想已走了,不要另外用個方法,如觀想啦,煉氣啦等等,去除那個幻想,那些方法也是幻,為什麼?因為作 功功夫才有,不作就沒有,所以是靠不住的。”
我們平常的生活習慣,一點都解脫不了,放不下來,轉不了。我們作功夫修行要自己反省檢查,找出自己的毛病,管理自己,改正自己。我們自己檢查一下,打坐不 落在散亂,即落在昏沉,再不然落在簡略,做不到作意的專一。作意就是注意,修止修定的初步,非要作意不可。修定的第一步,要作意才能得止,道家的守竅,密 宗的觀想,淨土的念佛,禪宗的參禪,參話頭,都是作意的意思。第六意識沒有堅固形成一個境界以前,是不能得止的。心境沒有專一,不能得定,如果你修空定, 一切妄念不管,能看住這個妄念,把這個作意畢竟專一,也算是得定。打起坐來,表面上看來嚴然修道的樣子,實際上心裏頭的貪嗔癡等心所牢固得很,根本煩惱、 隨煩惱都來了。也就是你所有的心,妄念,貪嗔疾等心理行為他們一點都沒有轉化的話,怎麼能得定呢!
現在一般學禪的,盤起腿來,坐上半個鐘頭也好,一個鐘頭也好,都在內守幽閒;再不然就是空心靜坐,連頑空都不如。所以修持要有成就,必須要有所緣。這個有 所緣,就是知覺部分,就是把第六意識部分,緣在一點上面。先是這一念無中生有,觀起來是“假觀”,就是作意。把他觀成了以後,身心忘了以後,再把自己造作 的所緣空掉,就是“空觀”。到空觀現前,放下萬緣的空,才是真正的空。然後要空就空,要有就有,這就是“中觀”;在道理上叫作能真空,能妙有,變化無量。 總之,非經過這個修持不可。
什麼是頑空修法呢?上座後,心裏頭什麼也不想,只念一個“空”,一路空下去,把神經都放鬆了,腦子也放鬆了,有人就用這個法子治好了緊張的毛病。
現在再回轉過頭來講,我們修“止”,必須要修所緣,意識假造一個東西。比如緣呼吸,為什麼要心息相依呢?就是把呼吸變成一個所緣的對象。
我們盤起腿來,都在搞身體上的感覺,腰發酸,腿發麻;再高明一點,覺得這時清清靜靜,這清靜也是感覺上發出來的,我們多半被感覺拉著走,再加上看過書,學 過密宗,唔,要通夾脊了;嗯,命門這關通了;都是第六意識後來加進來的知識配合,在那裏製造境界。打坐坐在那裏忙得很,道家的,密宗的,都搬進來,然後自 己還要加上注解,加上自己的幻想,把自己的幻想又加上注解,而且把這個當成功夫。真正修持,就要嚴格檢查自己的這種心念才對。你必須堅定於所緣,不被氣脈 的感覺牽走,身上有一點感覺反應,要統統不理,這個就要靠智慧解脫了。真正達到不受感覺的牽制,真能不理這個感覺時,真氣脈就來了。這個時候,我們生理上 的感受境界是真的,不是假的,但大多的人想專一於意識境界的所緣境,都做不到。
坐在那裏,一念求定,靜靜坐下去,知道自己妄念來了,知道自己散亂,知道自己昏沉。散亂、昏沉來了就知道;沒有散亂、昏沉也需要知道,永遠保持這個,就是 我們的所緣境界,但是我們就做不到。打坐無所成的人,其原因為他們第六意識作意的所緣境界,始終沒有達到專一。不要以為能靜坐幾個鐘頭,氣脈也有一點反 應,就算是什麼成功,沒有用的,靠生理來的不是道。因為生理機能一衰退就沒有了。如果一上座就保持自己的靈明覺知,不用什麼假想,那是最好了。因為假想往 往會配合生理上的變化,產生很多幻境,幻境就是魔境,看見什麼光,聽到什麼聲音,聞到什麼味道,等等都來了。這些幻境,都是我們阿賴耶識下意識裏存在的觀 念所造成,自己並不知道。幻境每個人不同,因為各人所帶來的阿賴耶識種子不同的緣故。有些人看到魔,有些人看到鬼,實際上都是我們下意識的鬼名堂,自己很 難檢查出來。
其實真正靈明清淨很容易,只要上座的第一下保持著就行了,但這也是所緣,要永遠保持這一念,中間不落於昏沉雜念思想中,就保持這一知,不過有了這一知,心 心念念知道清淨,心心念念保持那一知,那一知就成了妄念。第一刹那那一知,就是了。如果還一直念著,我要保持這一知,那就又過頭了。我們知道這一知清靜, 清淨以後就不理了,就過去了,不就對了嗎?如果還一直念著清靜這一知,就又不對了。這樣保持以後,生理是自然起變化,這就是四禪八定一步一步的修持功夫, 都離不開這個身體。
現在以見地、修證、行願三樣一起來講,我們修行的真正目的就是行願。什麼叫行願?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行為。我們的思想,起心動念是沒有發出來的行為,一切 的行動是思想的發揮。我們想求得它,這是在追求一個形而上的問題,追尋能夠發生思想的根源。在行為上,思想上真正作到了空,幾乎是不可能的。假定有人做到 思想完全空,變成無知了,那又何必修道呢?所以空的道理不是這樣。
我 們做功夫,打坐不能進步,以為方法不對,拼命找名師求方法。不是的,不要受自己的騙。功夫不能進步,為什麼不能得定?是因為心行沒有轉。心理行為一點都沒 有改變的話,功夫是不會進步的,見地也不會圓滿。我們修行,先看空這個人世間,所以先求出離,跳出來不管,因為跳出來不管,慈悲就作不到。所以口口聲聲談 慈悲,自己檢查一下心理看看,慈悲作到多少呢!第二,貪嗔癡慢疑,我們又消除了多少。還有功夫作得好的人,靜坐的境界儘管好,下坐以後,所有的行為同靜坐 的境界完全相反。理論講得好,作出來完全相反。有些人,只要學佛打坐三天,然後“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起來了,這個心行沒有一點轉,怎麼能得定呢!修道沒 有證果,不能證到空,就是心裏行為自己轉化不了。所以坐起來,只抓到意識境界造成的一點空,以為那就是道了。真正作到謙,才真能做到菩薩的慈愛。道家老子 雲:“我有三寶,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謙。佛家講到什麼程度呢?講到“無我”,謙虛到了極點就是無我。
所以我們在靜定中,隨時要檢點自己,什麼是修行人?是永遠嚴格檢查自己的人。隨時檢查自己的心行思想,隨時檢查自己的人,才是修行人。所以不要認為有個方 法,有個氣功,什麼三脈七輪啊!或念個咒子啊!那是不正常的,我們要真正地去反省自己,檢查自己。我們多行一點善,念頭轉善一點,你的定力自然就增加一 分。所以我們打坐為什麼靜不下來?檢查起來就是煩惱。煩惱裏頭隱藏許許多多罪惡的種子,許多罪惡的因素,都是由煩惱而來。假如我們轉掉了煩惱這個東西,完 全轉清了,這個時候,心境會比較清明一點點,然後我們才能夠檢查自己念頭的起滅。
自己每一天要隨時檢查自己,看看心理的行為中,煩惱罪惡的狀態解除了多少,檢查今天善行作了多少。功夫到了氣住脈停,只能說明心的功能,證明唯心所造的功 能,的確可成就這些功夫,神通等。願呢?更難談了,行願不到,見地不會到的,換句話說,行願不到,修證功夫也不會到。坐的好有什麼用,我們打坐是在那裏偷 盜,而同一時間,社會上那麼多人卻為我們在忙碌,所以我們檢查自己,我們的行願就是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也就是說,隨時要想到不如我的人的痛苦,要想 到怎樣去幫助他們。可是我們做到沒有?
我們要從心理行為上改進自己,漸漸地,功夫、見地自然進步。這不是說教,是我的親身體驗,不從這裏下功夫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不會證果的,心行的改變比打 坐,比修證重要的多,而且只要心行改正一天,你的定力,打坐就隨之進步一天。所以說,為什麼不能得定,甚至連打坐都坐不住呢?你在心行上去追求,不要在功 夫上去追求,在功夫上追求是空的,偶然可以,過了幾天就沒有了,盤腿打坐與定沒有絕對的關係。至於坐在那裏,你身心能不能轉過來呢?其實道不在打坐的姿 勢,要在心行上檢查自己才是究竟,才能夠談到定。見地到了就是法身,修證到了就是報身,行願到了就是化身,三身都在一念之間,這個修證不到,不談!現在社 會上,一般講的功夫都有問題,因為全世界都在心理變態的狀態中,幾乎沒有一個人真正證到,都是自欺欺人之談,你們自己好好去體會一下吧。”
以上都是老師單獨教導學生所說的話,我在旁邊聽過好幾次,也在老師的書上《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及《如何修證佛法》看到過,同時也會背,所以特別抄在這 兒,為的是使大家知道,打坐不是就坐在那兒,而是要由心裏,自已的行為上做修正,打坐只是方法不是目的。南懷瑾老師曾經說過,我們要仔細檢查自已,假如平 常思想習氣裏有壞的念頭,必須自已能截得斷,這是修行的初步,這也就是行願。還沒有生起的壞念頭,要防止它生出來。大家隨便講禪宗,什麼宗,一份功德沒有 生起,你想進步一分,做不到的,不可能!如果心中轉了一分,生起一分善境界,智慧就會跳進一分。修行人要自我測驗,自利利他與善行都是由佈施、持戒、忍 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萬行做起。其實這當中,任何一點都很難做到,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行施等都是很難的,見義就要勇為,毫不猶豫地去做,要修最慈 悲的行為。
觀心法門
——南懷瑾先生著作摘錄
禪宗認為心是什麼呢?活著的就是心,死掉了就是靈魂。思想會不會自己作主呢?思想動力的來源是什麼呢?自己固有的嗎?他人給予的嗎?禪,就是用獨特的方法 來研究這個“東西”。 除了感覺和知覺以外,你還有一個“東西”:那個“能知道”自己在感覺、在知覺的那個“東西”。這又是什麼呢? 這個“東西”也就是我們從小感覺到肚子餓了就要吃飯,冷了就要穿衣,即:那一個知道現在的我應該要怎麼去做的那個“東西”。
禪,就是要我們找出這個“東西”。我們要瞭解人生有一個生命的真諦,這個“東西”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這個“東西”是什麼呢?這個“東西” 就是禪!也就是禪宗所說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找到了,禪宗就說這個人是大徹大悟了。 我們能知道現在自己在講,自己在感覺,自己在煩惱、歡樂,那個能知之性並沒有動過。各位知道自己在這裏聽,聽些什麼?過去了;可是,那個能聽之性沒有變 動。
中國禪宗,自五祖弘忍開始,教人念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便可由此人道,一變達摩大師以《楞伽經》印心的教學方法,這只能說是教授法的改變,對於禪宗的 宗旨,並無二致;《金剛經》以明心見性為主旨,處處說明般若(智慧)性空的真諦,其中的修行求證方法,以"善護念"三字為重點,以"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 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而說明性空實相,了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為指標。我們把起心動念分成三段,就是三際,譬如我一講話,你們一聽到就沒有了,這是前 際,下麵要講的你還沒聽到,這是後際。前念已滅,後念不生,當體即空。這是《金剛經》所講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能把自己 的身心煩惱思想妄念,一下前後際斷,無前無後,當下即空嗎?不空,怎麼不空呢?無前無後沒有說中間啊!中間非空非不空。說空的,前面念頭過去了,沒有了, 後面念頭沒有來,中間一定是空。這個空的就是自性現前,正是有。這個有不是世間的有,所以唯識法相叫這是勝義有。這是身心修持最基本的法門。
你知道在這個境界裏,而且知道妄想在這個境界裏生生滅滅,飛來飛去。你已經知道了。這一知,就是觀。所以,他的觀和天臺密宗其他宗派不同。哪里不同?放任 自然,自然的觀。等於太陽出來了,有光明自然會照。既然是光,無有不照者。心光普照。什麼心光?再明白一點講,不管諸位有沒有悟道,我現在講話,你都明 白,心頭明白得很,自然這就是心光,何必另外再去找一個心光。嘿!你這個心光認清楚了,暫時不去管它!假的當真的玩。慢慢的,久了以後,假的終歸是假的, 它會壞掉的,一壞掉了,你的真光就呈現了。禪宗所走的路線,就是這麼妙!這麼自然!那些公案語錄只是給你作個參考,不要被口頭禪騙了,各有各的路。“丈夫 自有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
你要保持這個明白了心理上意識思維的狀態以後,經常在靜中動中,保持這一段昭昭靈靈的靈明覺性,猶如萬裏晴空,不留點翳的現象,那就夠你受用去享受了,你 才真會懂得人生的真諦,找到真正歸宿的安身立命之處,可是你不要認為這樣便是禪宗的明心見性了!更不要認為這樣便是禪宗所謂的悟道了!因為你在這個時候, 正有一個昭昭靈靈、靈靈覺覺的作用存在,你還不知它的來去與起處呢!這個時候,正是明代憨山大師所說:“荊棘林中下足易,月明簾下轉身難”!
三 藏十二部大小乘經教歸納起來,有兩條路,就是“頓悟”與“漸修”。禪宗過去是標榜“頓悟”。頓悟談何容易,所以六祖說:“我此法門,乃接引上上根人。”上 等根器還不算,要上上根器,最上等智慧的人。言下頓悟,一句話就頓悟了。另外一條路是“漸修”,慢慢來,一步一步來。沒有漸修,哪來的頓悟?有了頓悟,還 要漸修。所以,不要妄想,亂說頓悟,那麼簡單!每一個佛,每一個菩薩,每一個祖師,每一個大禪師都吃過苦頭來的。你說六祖呢?六祖也是吃過苦頭來的呀!舂 了三年米,然後頓悟了。悟了以後,還要跑到獵人隊中漸修,默默無聞度過十二年。然後,再出來弘揚佛法。那麼簡單!不漸修,行嗎?
佛經上有四句話:“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什麼是諸行?行並不是我們在這裏走路,在這裏轉就叫行。心理上的思想,外在的行為,物質世 界的一切環境,一切關係,家庭兒女人生,都謂之“行”。行者動也。一切都在動態中。宇宙萬有的現象,包括我們的身心,隨時都在動態之中,都在變動中,沒有 不變的事。這一切“行”無常,不能永恆。這不永恆的都是生滅狀態,一起一落,一生一滅。就像我們的思想、念頭,前一個思想過去了,抓不住。“事如春夢了無 痕”,過去了,像水上的花紋一樣,再也抓不回來。上午的時間過去了,抓不回來;上午的思想過去了也抓不回來。世界上的人死了又生,生了又死,那麼多死死知 生,都是生滅。花開花落,太陽下去了,月亮出來了,都在生滅中。所以,先體會內心的生滅,你的思想、念頭一個一個連續不斷地來,也連續不斷地滅。心念不斷 地生生滅滅,你做不了它的主。它呢?也做不了你的主。它生起之後,又跑了,它也沒奈你何。觀心,觀察自己的心念。初步要做到,前一個念頭過去了,讓他過 去。後一個念頭還沒有來,你不要去想它,它就不來了嘛!它來了,你就讓它過去,前面的念頭過去了,已經過去了,後面的念頭還沒有來,中間這一段,能夠保持 乾淨、清淨、安詳、寂滅。說起來容易唷!做起功夫,體會一下看看。幾十年來,你做到了就有點眉目了。寂滅是什麼?寂滅就是涅槃。就是小登科嘍!證到前念已 滅,後念未生,中間一段空。《金剛經》不是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把這三個階段的心一切斷,寂滅現前。到這個時候差不多了,寂 滅為樂。世界上的快樂、享受、幸福都是相對的,都是生滅法,都是靠不住的。只有寂滅境界才是樂。連“樂”都沒有,有個“樂”又是苦。若找不回來自己這個東 西,那真是“空向人間走一回”哦!這是初步的漸修。
那個如如不動的,不管它有妄念無妄念。自己保留那個能生萬法如如不動的境界,自己知道有妄念無妄念。經常保持這個,但是不要有意去保持。只要能保持這個, 就是“大止”,止的境界大。許多的妄念在這個境界裏,雖然象現在的蚊子飛來飛去,但是,它到底抵不住光明。天一亮了,這些蚊子趕快逃了,沒有落腳處的。禪 是不是止呢?也求這個止。不過,禪的止,境界放得大。若要勉強分辨的話,普通各宗派的止,入手的境界放得小。其他的宗派止於一念,例如初步念佛就是止於一 念。禪宗不用這一念,不用妄想把它留住,只要在理上認識透徹。就在這個不動不靜的如如境界中,動也無妨,動也是不動。你們現在有些人已經體會到這個影子 了。影子也不錯唷!能夠找到影子,就一定能找到那個主人。就怕你連影子都找不到,如何能找到主人?
你就定在那裏,不要再去求那個。那麼,怎麼觀呢?不要另外想個辦法去觀。你知道在這個境界裏,而且知道妄想在這個境界裏生生滅滅,飛來飛去。你已經知道 了。這一知,就是觀。所以,他的觀和天臺密宗其他宗派不同。哪里不同?放任自然,自然的觀。等於太陽出來了,有光明自然會照。既然是光,無有不照者。心光 普照。什麼心光?再明白一點講,不管諸位有沒有悟道,我現在講話,你都明白,心頭明白得很,自然這就是心光,何必另外再去找一個心光。嘿!你這個心光認清 楚了,暫時不去管它!假的當真的玩。慢慢的,久了以後,假的終歸是假的,它會壞掉的,一壞掉了,你的真光就呈現了。禪宗所走的路線,就是這麼妙!這麼自 然!那些公案語錄只是給你作個參考,不要被口頭禪騙了,各有各的路。“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
那麼你說道理我懂了,但是做不到“寂滅為樂”呀!所以只好練習打坐嘍!練習修定了。慢慢地心平氣和了。不管身體,哪里氣動了!哪里脹啦!頭昏腦脹呀!都不 要管。你曉得是四大皆空嗎!我們身體給我們的累贅太大了,它總是給你找麻煩,一身都是病,一身都是業,不要理它。你若跟著它,這裏動動,那裏搖搖。你那個 心已經跟著動了,跟著生滅了。不去理它,然後,安祥,觀心,觀這個念頭。不是在那裏想,不去製造念頭,也不排除念頭,看著念頭來來去去,不是去理它,也不 去掃除,讓它“一任自來還自去”,你仍然看著它,這就是心經上所詳的“觀自在菩薩”。慢慢功夫作深了,“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 一切苦厄”。依照這個觀照的方法去修行,慢慢功夫深了,智慧開發的時候,忽然像天亮一樣,電燈開了一樣,就照到身心內外一片空靈。此中無苦亦無樂,度一切 苦厄。這是觀照法門,無論禪宗、淨土、密宗、天臺、華嚴,任何宗派,不走此路,永遠不通。從漸修而到頓悟。“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那麼,你說:你這個老傢夥!我問你:我生滅滅不了,怎麼辦?內心生生滅滅的念頭死不了,怎麼辦?你看!禪宗的臨濟祖師要走的時候,徒弟們說:“師父啊!你 總要留點話給我們呀!”他拿起筆就寫了:
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離相離名人不稟,吹毛用了急須磨。
你說他說些什麼?頓悟漸修都告訴你了。“沿流不止問如何?”我們的思想念頭妄想,生生滅滅,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浪花滾滾,像流水一樣,永遠斷不了。沿流不 止,沿的什麼流?沿的三界人欲之流,眾生欲望之流,業力之流。沿流不止,停不了,不能切斷,不能得定。問如何?怎麼辦呀!注意第二句唷:“真照無邊說似 他”,哪個“真照”?什麼“真照”?注意啊!不要注意我哦!注意你們自己的心裏。其實啊!我昨天都講了,都告訴你們了,什麼是“真照”?你們體會哦!我們 的妄念來來往往,生生滅滅。但是,你知道哇!知道有個生滅心,知道有妄念往來。那個“能”知道它生滅,“能”知道它煩惱的,他本身並不煩惱,對不對?他也 不在生滅中,這個念頭來了他也知道,那個念頭去了他也知道,“那個東西”!注意!那個東西是會照的。譬如你是學密宗的人,起了很多妄念去觀想,觀想者,借 用妄念也。那個能知道自己在觀想,那個能知道自己觀想不成功的“那個東西”是什麼?譬如你是念阿彌陀佛的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自己儘管在念阿彌陀佛。 同時又曉得自己在念阿彌陀佛,那個能曉得自己在念的是什麼?那個就是淨土,不垢不淨,那個就是“真照”。嘿!都告訴你了,我學了這幾十年佛,就是這點本 事,都露給你了。真露給你啦!這個真照的境界是無量無邊無際的呀!但是,你不要以為那個就是“道”。不過,也差不多了,所以叫“真照無邊說似他”。你認清 楚了那個東西,也就差不多了,勉強說有點像他了。“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
那麼,真如本體究竟是怎麼樣呢?“離相離名人不稟”啊!他是沒有境界,沒有形相的。你若有了什麼境界,什麼樣子,錯了!所以《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切境界都不是,離相。離名,什麼名?你叫他是道,叫他是聖,叫他是真如,叫他是心,叫他是菠菜,哦!般(音撥) 若,講錯了,叫他是般若,都不對。這些都是假名。“離名離相人不稟”,一般人本來都有如來本性,自己認識不到。不稟者,自己搞不清楚。
“吹 毛用了急須磨”,告訴你用功的方法。什麼是吹毛?又不是吹風機,吹什麼毛?古代的寶劍,最鋒利的叫作“吹毛之劍”,那寶劍拿起來不要動,拔了一根頭髮毫毛 下來,放在刀口上,“噓”這麼一吹,就斷了,鋒利到這個程度,所以叫“吹毛之劍”。如此鋒利的寶劍,用了之後,還須趕緊磨利擦淨。不怕你能幹,不怕你會用 功,不要認為自己很高明,隨便跟著妄心亂轉。不可以呀!即使如吹毛之劍一樣,每次用了之後,不要以為自己是利劍,還是趕緊磨銳利啊!“吹毛用了急須磨”。 換句話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隨時隨地都要注意。他把佛法的“體”“相”“用”都說完了。然後,把筆一丟,走了,涅槃去了。這就叫生死來 去自由。
大慧杲禪師要涅槃的時候,兩腿一盤,告訴弟子說:“我要走啦!”徒弟們跪下來哭:“師父啊!你留個偈子給我們,古來的大師們要走的時候,都留了偈子,你沒 有寫偈子。”他已經死了,弟子們一哭一叫,這下子把他從死中又氣活了。把眼睛瞪開:“沒有偈子就不能死啊!拿筆來。”他就寫了首偈子,把筆一丟,又走了。 你看他生死操之在我。所以,能夠生死一如者,可以為聖賢,可以為仙佛,可以為忠臣,可以為孝子,可以為大丈夫。可以出世,可以入世。能夠這樣,才不會“空 向人間走一回”唷!
三際托空以後該如何?答:三際托空是佛學禪學的名稱,太專門了,超出靜坐的範疇。那是把心分作三段處理,前一個念頭讓它過去,後面的念頭未來,中間的這個 念頭當下就空靈了,這個叫三際托空,並不是佛法的究競,而是最初步的空念頭的練習。實際上,中間這個念頭的空靈還是意識境界的空靈,這裏頭還要起慧觀,就 是智慧的觀察。所謂一切方法,皆如夢如幻,這是假觀;一切方法即假即有,這是幻觀、也是假觀。然後一切方法的本體即有即空,即幻即空,這是空觀,還屬於三 際的前後兩頭;然後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至性本來能生萬法,亦能空萬法這就進入中觀,中觀以後,中字還要舍掉,即是達到畢竟空,空還要畢竟舍掉,這些都屬 於佛學的範圍。
慢慢功夫作深了,“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依照這個觀照的方法去修行,慢慢功夫深了,智慧開發的時候,忽然像天亮一 樣,電燈開了一樣,就照到身心內外一片空靈。此中無苦亦無樂,度一切苦厄。這是觀照法門,無論禪宗、淨土、密宗、天臺、華嚴,任何宗派,不走此路,永遠不 通。
現在再告訴你們,真的成佛到圓滿果海,大休大歇時,也還是三際托空,這些話你們聽懂嗎?
如何靜坐問答錄
南懷瑾
本文為最近在美國東部華盛頓近郊蘭溪行館拍攝南師示範"如何靜坐"錄影帶時,當場參加學生的問答錄音謄錄。特錄如下,以供初學靜坐者之參考。(陳運生志)
一、一般問題
一、沒有師父指導,可不可以自己修學靜坐?會不會走火入魔?
答:可以啊,沒有什麼不可以。現代人最流行講走火入魔,其實沒有什麼火,也沒有什麼魔。只是靜坐的理論、靜坐的方法搞不清楚,再加上下意識裏有些神秘觀 念,以發精神、思想不純淨,自己造成幻境,這便叫走火入魔。像宋明理學家們大都講究靜坐,從來沒有走火入魔過。因為他們靜坐的要旨重在養心,講究的是思想 純淨,所以沒有什麼走火入魔這些鬼話。
二、是不是在佛堂才能靜坐?靜坐是否一定要燒香、穿法衣再入座?
答:不一定,隨便哪里都可以坐,無處不可坐。信仰佛教的人才要在佛堂、禪堂靜坐。不是信仰佛教的人,哪里都可以坐,什麼衣服都可以,什麼形式都可以,靜坐是共法,是佛法和一切其他宗教外道們的共法。
三、有家庭兒女、為生活奔波忙碌的人可不可以靜坐?
答:當然可以啊。靜坐是最好的休息。
四、生理上天生有病或肢體殘障可不可以學靜坐?姿勢不能完全達到標準有沒有問題?
答:靜坐主要的目的在心靜,並不一定在乎姿勢。心靜了就是靜坐,所以當然可以。
五、靜坐可不可以使身體恢復健康?
答:可以。
六、過度疲勞、愛困的時候可不可以靜坐?
答:疲倦想睡的時候靜坐是休息。假使要做功夫的話,最好是精神好的時候,睡醒以後再靜坐。
七、靜坐是不是一家要吃素?在家人吃葷可不可以靜坐?
答:都可以。
八、什麼時候靜坐最好?是否需要在固定的時間靜坐?
答:什麼時間都可以。道家喜歡子午卯酉,那是配合陰陽家(不是易經)的物理自然法則,注重時辰靜坐,是做道家煉丹功夫用的,平常沒有時間的限制。
九、感冒生病時可不可以靜坐?
答:當然可以。感冒生病會好得快些。
十、很嘈雜的工作環境可不可以靜坐?
答:可以"靜",不一定要靜坐,在嘈雜的環境裏擺出靜坐盤腿的姿勢,人家看你是怪相。其實心靜在哪里都可以。
十一、有便秘、痔瘡或者駝背的人可不可以靜坐?
答:可以。心靜對一切病都有利。
十二、懷孕的人可不可以靜坐?
答:可以。可是沒有練過盤腿的孕婦最好不要盤腿靜坐。懷孕以前有盤腿習慣的人,當然可以盤腿,這都沒有關係。
十三、有精神病的人(包括先天及後天受環境影響)可不可以靜坐?靜坐後對他有沒有幫助?
答:這個要看情形,也需要有人輔導。理論上靜坐對精神病者絕對有好處。但是沒有適當的人照顧輔導,有時候反而引起他更多的幻想,不太好。
十四、靜坐的人可不可以常喝冰水?
答:看習慣而定。依照養生之道,最好是少喝為妙。
十五、靜坐後可否立即洗澡?
答:這個沒有問題。
十六、吃飽後可否立即靜坐?
答:初學靜坐的人,剛剛吃飽了不能靜坐,因為腸胃正在忙著消化,不適合靜坐。對靜坐已經有心得的人來講,吃飽了馬上去靜坐,一下子就消化了。初學的人最好吃飽以後休息半個鐘頭到四十分鐘以後再上座。至於肚子餓的時候可不可以靜坐?初學的人最好是不要太飽也不要太餓。
十七、房事過後可不可以靜坐?
答:可以。不過對初學的人來講不太適合,最好是房事過後、休息好,精神足了再靜坐。
十八、靜坐以後是不是有助於房事?
答:現在我們學的是靜坐,不是學房事。如果把靜坐積蓄起來的能量用來行房,拼命的動,同靜坐的原則相反,損失更大。
十九、不洗臉、不漱口可以靜坐嗎?
答:靜坐同這些瑣事關係不大,暫不討論,免得浪費時間。
二十、小孩子可不可以靜坐?
答:也可以啊!靜坐是養心,靜下來就對了,如果是好奇,想求神通,那當然不好,就不要他靜坐。
廿一、應酬喝酒後可不可以靜坐?
答:應酬喝酒醉了,你要他靜坐,他也不幹。要等他酒精消耗完了,消化好一點,安靜一點的時候再靜坐,靜坐為的是養心。
廿二、初學靜坐有那些正確的參考書?或讀哪些佛家、道家的經典?
答:現在有關靜坐的書很多,正確的有摩訶(大)止觀,小止觀。學佛的最好走這個路線,或者是"佛法要領",其次是老古公司出版的這幾本。學道家的最好看"性命主旨"、"悟真篇",不過注解不要亂看,各家注的不同。其餘的道書丹經很多,最好要審慎選擇。
廿三、靜坐以後可不可以參加喜慶宴會等俗務應酬?或看無關修道的雜誌文章和電視電影?
答:這些都沒有關係,靜坐並不妨礙普通生活。靜坐以後去打滾都可以,你要跳舞也管不著。
廿四、為什麼要靜坐?
答:這就要反問你自己了。
二、生理部分
一、靜坐時如何知道自己的姿勢是否正確?
答:這要憑個人自己的感覺。從外在來講,最好每個人對生理學、解剖學、醫學都有點瞭解,甚至看看醫學上標準的人體骨骼圖片。內在方面,自己對不對要憑感 覺。假定一個人對自己身體感覺都不靈敏,當然有問題。可是世界上對自己身體內部感覺很靈敏的並不多。這要經過靜坐訓練、相當有功夫的人,才會對自己內部身 體感覺很清楚。這樣可以養生、健康、長壽,所以主要的關鍵還是看自己。
二、靜坐時身體會顫動、發冷、發熱、發汗?
答:假使是因為靜坐的影響而有這種現象,這是病態的發露,因為內部本來有病,因靜坐而引發宿疾,就使你感覺清楚。如果病很輕微,因靜坐發冷、發熱、顫抖 (動),身體就會自然好轉。如果病比較嚴重,自己有醫學知識的就曉得治療,不然的話,要找醫生研究。這是靜坐的自然現象,不是靜坐引起的毛病。這是好現 象,自己就知道怎麼樣去保養治療。
三、靜坐後體重增加或減輕怎麼辦?
答:不要太注意體重的變化。體重是受情緒、心理、生理、氣候和飲食的影響,隨時在變化。靜坐不要注意這個,否則就是太注重身體,偏向唯物思想了。靜坐是養心。
四、靜坐後精神奕奕,晚上睡不著怎麼辦?
答:靜坐坐得好,本來可以斷除睡眠。不要太重視這個問題。晝起夜眠和一天三餐一樣,都是習慣問題所養成,不一定非要如此不可。學佛的人,視睡眠是魔障,是蓋緾。如功夫到了不睡,一天當兩天用,豈不更好。
五、靜坐中,有時不由自主的氣動,身體搖擺不已,會跳動,或打神拳,該讓它繼續或停止?
答:那要看情形。人可以分為兩部分,一個是知覺(思想),一個是感覺。氣動帶來的現象屬於感覺狀態。身體裏的氣機發動,可以說是好現象,也可以說不是好現 象。身體裏哪里有障礙,氣血流通時,它就自然反應發生這種現象。至於要讓他發展或制止他,就要靠智慧來判斷了。有的人頭腦很清醒、很正常,為了他的身體, 可以讓他繼續、鼓勵他動,等於是最好的內在運動,使他身體恢復健康。如果是精神有問題,或是思想傾向神秘性的,最好立刻制止,不然演變下去變成乩童、跳神 的人,再加上神秘思想,就變成病態,不應該如此。任何一件事的好壞都看人的運用。
六、為什麼靜坐後反而感覺腰酸、背痛、腳麻、覺得混身是病,而且很容易受風寒感冒?
答:那是本來就有那麼多病。和前面的問題一樣,因靜坐而反應出內在的病,並不是靜坐引出你的病。腰酸背痛就是腰部有問題,如果自己不懂的話,趕快去看醫生。
七、靜坐後會打呃、放屁,是否有問題?在佛堂靜坐時可不可以放屁?
答:靜坐的時候最容易打呃放屁,那是中宮的胃氣要通了。普通人飲食過度,食道和胃腸都不大通的,多半有消化不良或者胃酸過多的問題。靜坐坐得好,胃氣通 了,身體健康,上行是打呃,下行到腸子,腸子不健康的話,有很多廢氣在裏頭,自然要放屁。道家有許多觀念,認為放屁是元氣漏了,不管哪一種屁,拼命夾著肛 門,不讓屁漏出來,這是很危險的事。有些廢氣必須把它排泄掉,如果腸胃有問題,又忍屁不放,往往引起中毒的現象。可是對完全辟穀的人而言,不吃東西,腸胃 清了,功夫到某一極點的時候,有一種屁是很難得的,不能放,放了會有漏精現象。究竟哪種屁是元氣,哪種屁是精氣,哪種屁是廢氣,要靠自己的智慧去體會,最 好有廢氣就把它排掉。至於在佛堂裏打呃放屁,這是生理自然的現象,沒有什麼不敬的問題。所謂不恭敬,是故意造成的便不恭敬。如果是生理自然的反應,佛難道 不慈悲嗎?一個病人到佛堂,說這個病人很臭,應該趕出去,或者讓他忍屁而死,那還叫做大慈大悲的佛嗎?
八、靜坐後可不可以有性關係,是否必須戒絕房事?
答:這是個嚴重的問題。一般人學靜坐有很多不同的目的,包括健康、長壽、修道、求神通、學佛、練功夫,不管是什麼目的,基本上,靜坐是要守戒的不能漏精、 射精,這是基本原理。但是有許多人學靜坐就是為了性行為。尤其是男性,希望藉著靜坐把性工具練得堅強牢固,征服女性,以此為神通、快樂。如果是為了這種目 的,則是自求早死,這是絕對不好的事。至於普通人靜坐以後能不能有性行為,就看你自己靜坐的目的是為什麼?一般來講,正常的性行為是可以的,不過要節制才 是,不要隨時隨地去"做人",太縱欲是有害的。
九、靜坐後,生理機能旺盛,性欲勃起,如何調服?是否有徹底解決的辦法?
答:這是最難的問題了,也是靜坐第一關。大家學靜坐,不管是為了健康長壽,或是修道、學佛,碰到這一關幾乎都過不了,就自然會去做性行為。《楞嚴經》上也 講到這一關很重要。所謂性欲勃起,就是淫根勃起,佛經上把男女性器叫做身根、也叫做外淫根。實際上真正的淫根不是這個工具,而是心念。最好的調服方式就是 把心念空了,如果能空掉心念,這個不是問題。許多人心念空不了,在工具上面想辦法練氣功、練各種調服,是很難達到效果的。當然也有各種特殊的方法,以修道 的立場來講,最好的方法是減少飲食,腸胃空一點就很容易調服。念頭一空就回轉了。回轉來就變成身體最好的營養。
十、女性月經期間,可不可以靜坐?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答:對一般初學的人來講,最好是休息幾天。如果是學佛的人,走心地法門,念佛參禪,看空了身體的,那麼,月經期間靜坐,一點妨礙也沒有,只有好處沒有壞 處。至於道家和其他做功夫--所謂練氣血的,就是要考慮一下,在這個時候故意鍛煉氣血,恐怕逆流反走,就形成氣血不順暢,反而變成病態,至於功夫好的人, 就看她自己的經驗了。只能說到這裏,高深一層,以後再說。
十一、老年人(尤其更年期的人)靜坐是否有需注意事項?
答:沒有什麼特別需要注意的。多注意心地法門,信佛教的最好念佛,信其他宗教的,也要以他的宗教信仰為主,這樣靜坐,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十二、為什麼靜坐後,有時會聞到檀香味?
答:這有兩種情況,大部分是自己體內的變化,譬如說,靜坐坐得好,效果達到脾胃淨化,就會產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