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经雨乾坤万籁鸣 哲学双峰---郭沫若、马宝善》
---百年中国哲学,巨匠双峰 郭沫若、马宝善哲学思想研究
作者:陈文 陈殿起 龚克
百年中国哲学----巨匠双峰
郭沫若 1892年生(清朝光绪18年9月27日)
马宝善 1941年生(民国30年)
明朝正统13年进士著名文人 夏寅“海门东山望江峰,经雨乾坤万籁鸣”,寓意:万象更新,百花齐放!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革命思想家。尽管他不是以哲学家的面貌出现在中国舞台上,也未曾留下过哲学专著,但在他数以千万字计的文学作品、学术论著中,却贯穿着他独具风貌的哲学思想和方法,充满着哲学的思想内容,并以哲学为武器,投身社会实践,指导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为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新文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马宝善是继郭沫若之后,中国当代文化战线上又一光辉旗帜。马宝善在梳理中华文化血脉源头的基础上,形成独家之说,其“对应统一”思想,精辟独到,立意深刻,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郭沫若人物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当代杰出的哲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古文字学家和文学家,建国后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联首任主席。1944年,他发表了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作为中央整风运动的重要文献,广受推崇。
郭沫若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文史论集》、《先秦天道观之演进》。他在现代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要诀,誉为郭体,书艺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他书写的“故宫博物院”、“中国银行”等堪为大家之作。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在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成就显著,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8字要诀,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
上世纪 20年代末,郭沫若旅居日本,由金文甲骨入手,以字辩史,借史鉴今,谙熟了祖国文字、书体的演进轨迹,创立了古文字研究的科学模式。1937年归国抗战,在民族危难之中,其诗词创作常与书法相结合,笔墨间饱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他为人慷慨,广闻博识,郭沫若笔迹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
郭沫若并非专门的书法家,但其书法艺术成就却有目共睹。他的书法风貌精气饱满,显出激情洋溢、涤满乾坤的浪漫风采,形成风靡神州的“郭体”书法,成为20世纪学者型书法家的一个典范。
二、郭沫若国学成就及其哲学思想
李初梨曾经指出:“郭沫若是首先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来研究中国古代的一个,他天才地一个一个地揭开了那些古代的神秘的谜,为我们的理性开辟了一条通到古代人类社会的大道,不管它或许包含着一些缺点,甚至个别的错误,然而它的成果,毫无疑义地成为一切后来研究的出发点。”
在古史辩派的基础上,郭沫若深入到了古代的思想及制度,使传统的经学研究一变而为社会的、文化的和哲学的研究,他不仅开辟了《易经》研究的新领域,而且也成为用《易经》打开认识“古代真实”大门的第一人,也是较早地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来研究《易经》的学者。
郭沫若的《易经》研究成果主要有《〈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和《〈周易〉之制作时代》。其易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了一些令人信服、能自成一家的观点,解决了易学研究史上的一些极为重要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一)道出了八卦神秘的主要原因
郭沫若认为八卦之所以神秘,是由于它有着二重的秘密性:一重是生殖器的秘密。即郭沫若认为八卦的根柢是古代生殖崇拜的孑遗,画——以象男根,分而为二以象女阴。这与钱玄同所说“原始的易卦,是生殖器崇拜时代的东西。‘乾’‘坤’二卦即是两性的生殖器的记号”不期而同。章太炎先生也提出了男根女阴说,但与郭沫若出发点不同。章太炎是从阴阳两种性质的观念(玄学)出发,而郭沫若则是从唯物论出发,指出了卦画的物质根据。另一重是数学的秘密。这一见解是很有道理的。易学史上的许多论著就是从数学的角度去研究《易经》问题的,虽然我们不能把现代的高科技或数学知识强加于《易经》,但《易经》中的数学知识却不能被简单地否定。郭沫若的二重论断彻底揭开了八卦的神秘外衣,这一说法不仅得到了人类考古学的证明,也为许多易学研究者所认同。是以科学的态度研究《易经》的著名论断。
(二),指出《易经》是古代卜筮的底本
郭沫若认为所谓的“易历四圣”说只不过是为了更增其神秘性而已,认为伏羲画卦说、周公重卦说都是不可靠的。他认为:“《易经》是古代卜筮的底本,就跟我们现代的各种神祠的灵筮符咒一样,它的作者不必是一个人,作的时期也不必是一个时代。”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后来的一些学者也都沿袭此说。如闻一多认为:“卦爻两辞,本非出自一手,成于一时,全书卦爻异义之例,异不胜数?”李镜池通过卦卜辞的分析,认为《易经》“是卜筮之书”,“是编纂而成的”。
(三)全面阐述了《易经》时代的社会生活
自从古史辨派把《易经》拉下神学经坛,恢复《易经》的本来面目便成为易学研究领域的新课题。而古史辩派只迈出了第一步——疑古辨伪,把经书还原为史料,却没有深入到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及制度的层面。郭沫若的研究,揭示了史料背后所隐藏的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迈向了“考古证史”的领域,从而对《易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郭沫若本着“让《易经》自己来讲《易经》”的原则,从卦爻辞出发,从生活基础(渔猎、牡畜、商旅、耕种、工艺等五方面)、社会的结构(家族关系、政治组织、行政事项、阶级等四方面)、精神的生产(宗教、艺术、思想等三方面)等角度,条分缕析,系统阐述了《易经》时代的社会生活,揭示出《易经》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为人们认识古代中国提供了新的门径,并突破了以往徘徊于象数、义理的老路,也不同于仅做文字上的解释,更不同于以传解经的做法,使易学研究深入到了古代思想文化的层面,使传统的经学研究一变而为社会的、文化的、思想的研究,使后人的易学研究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四)较早地阐述了《易经》、《易经》中朴素的辩证观
郭沫若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一文中分析了《易经》、《易传》中的朴素的辩证观。他认为从《易经》中可以找出不少相对立的文字,如吉凶、祸福、远近、出入、进退、得丧等等,《易经》中也有人们总结出来的“小往大来,大往小来,无平不陂,无往不復”等观点,这些都是古代人从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辩证观,是《易经》作者从自然现象中观察得出的,是客观实际的。在对《易经》分析的基础上郭沫若进一步分析了辩证观在《易传》中的展开情况:a.辩证的宇宙观;b.辩证观的转化;c.折衷主义的伦理;d.《大学》、《中庸》、与《易传》的参证。郭沫若的这一分析极具创新特色。尽管我们不能说《易经》、《易传》中有唯物辩证法,但其中所包含的朴素的辩证观是不能否定的。而这也更是此前易学研究者所无法企及的。
郭沫若易学成就的另外一方面是他有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
这是郭沫若易学研究的科学方法之一。郭沫若在评价自己的研究时说:“这是‘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的草创时期的东西。”正是用科学的方法作为指导思想看待和研究《易经》中的一些问题,才使他的研究成果令人信服。如男根女阴说,《易经》非一时一地一人所作及其对《易经》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分析。通过唯物主义的历史分析,使人们对《易经》时代的社会形态、生产生活状况及上层建筑情况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这也是我们在今后的易学研究中应当借鉴和吸收的思想精华。也正是运用了科学的历史观,郭沫若才开辟了新的研究角度,取得了科学的结论。这一点再一次说明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是我们进行研究时所必须遵守的方法。
(二)经传分治的方法
郭沫若在研究中还贯彻了经传分治的思想,这使他的研究更为清楚和科学。比如在对《易经》进行社会分析时,他指出:“让《易经》自己来讲《易经》,揭去后人所加上的一切神秘的衣裳,我们可以看出那是怎样的一个原始人在作裸体跳舞。”“《易经》的挂名次第,那简单的程度也不过如像杜鹃的叫声一样。……我们可以说《易传》的观念是传《易》人自己的观念,他以自己的观念输入那卦序里面……”他明确地认识到了经、传是不同的,他们代表了各自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思想,以传解经是靠不住的。
经传分治的观点是很了不起的,只有经传分治,我们才能更清楚认识经传的性质,才能进行更科学的研究,这是我们在易学研究中应当坚持和遵守的方法。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学者将经传合治,这使易学中的许多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起来。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提出了科学的治易方法——去其卜筮成分而取其哲学内核
在《〈周易〉的制作时代》一文中,郭沫若认为《易传》主要出自荀子门徒,并注意到了《易传》思想的复杂性。他指出作《易传》的人是无法确定的,但那些作者和子弓不同的地方是存心利用卜筮以掩盖自己的思想色彩。并提出研究《易传》,应该抛撇了卜筮的成分,而专挹取它的思想精华,为以后的《易传》研究指明了道路。现代的易学研究中的一些观点与郭沫若的看法是一致的,如李镜池认为:“‘传’虽然是解‘经’的,但作者们从卦画和卦爻辞分析综合、引申发挥,研究宇宙问题和人生问题,……很清楚,《易传》是哲学书。”(李镜池《周易探源·周易筮辞考》第154页)。朱伯崑的《易学哲学史》也指出:“同《易经》相比,《易传》的显著特点是将古代的卜筮之书哲理化。”
由于是创始之作,郭沫若的《易经》研究还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所以他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后,引出了俞平伯和李星可的两篇批评文章,后来陈梦家和李镜池则批判了他的第二篇文章的主要观点——认为《易经》是由馯臂子弓所作。客观地说,其不足之处主要有:
(一)材料的时代性未能划分清楚,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如郭沫若在《〈周易〉之制作时代》一文中认为:以乾坤相对立便是以天地相对立,然而以天地相对立的这种观念在春秋以前是没有的;“中行”是春秋时晋国的荀林父,从而推断《易经》不能产生在春秋中叶以前。对此,陈梦家给予了批评:天地上下对立的观念发生很早,卜辞中有牝牡上下和书,左右对称等例,有“天上若”(金文亦有)等,此即上天下地之意。郭沫若以春秋前不可能存在天地对立的观念而证明《易》之不产生于春秋以前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至于“中行”,陈梦家指出,所谓“中行”见于《易》的五条,都当作行道之行,“中行”犹在道。“中”为副词,“中行”即“行中”。以卜辞自相印证,知“中行”决非人名。李镜池指出:因其有其他较后的著作同出一墓中,就断定他们是同一时代的作品,那是不科学的。从如上名家对郭沫若的评价中可以看出,郭沫若在研究一些问题时对一些材料的时代混淆不清,有草率下断语的毛病。
(二)疏于考证,有臆测成分
郭沫若提出:“八卦是即成文字的诱导物”这一观点,在证明过程中,除了沿袭传统说法解释几个字外,对不能解释的字,更是附会臆测,如艮,“据《说卦传》艮有门阙之象,更想到从艮声之字有限,有‘门榍’的含义,大约艮的卦形是由门字省略而来。”对此学者们基本上是否点的态度。在郭沫若的《易经》研究中,还存在着对古文字不加考证,而以己意臆测的错误,如在证明《易经》时代是母系社会、有女酋长的存在时指出:“母系制度的社会,酋长多是女性。《晋》六二:‘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这王母二字并不是祖母,也不是王与母,更不是所谓西王母,应该就是女酋长。母系制度的残存此其证二。”对于“王母”一词,作者并未加考证,就让他来充当了女酋长的角色。实际上据于省吾先生考证:“‘王母’一词金文称母或曰王母,王乃尊大之称。”
(三)求新趋时的论断
郭沫若指出《易经》和《易传》中有辩证的思想存在,这是很正确的。但他进一步套用辩证法思想,把《易经》中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拔高、体系化,他认为《易经》和《易传》中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易经》中是辩证法思想,到了《易传》中就继承发展为折衷主义、改良主义和机会主义。这都带有明显的趋时、附会时代的色彩。如他通过“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就得出了折衷主义;“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就得出了改良主义;“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就得出了机会主义。这都具有明显的时代色彩。
对自己著作中的缺陷与不足,郭沫若在自己的著作中也曾给予剖析:“这是‘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的草创时期的东西,它在中国古代的社会机构和意识形态的分析和批判上虽然贡献了一些新的见解,但主要由于材料的时代性未能划分清楚,却轻率地提出了好些错误的结论。”因而在人民出版社1982年再版《郭沫若全集·历史篇》时对有些自相矛盾的地方作了校改。这种勇于批判自我、改正错误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的。
从总体上来看,郭沫若的《易经》研究的成就是巨大的,如他所提出的阴爻阳爻分别为女阴男根的象征,卦爻辞非一时一人之作;经传应分治;对《易传》要去其卜筮成分而取其思想精华。尤是他运用卦爻辞综合分析《易经》时代的社会生活,对经传哲学思想的分析等等。当然,他提出的是战国时期的馯臂子弓所作。八卦是既成文字的诱导物等观点也是靠不住的,这在学术界都已有了定评。但毕竟郭沫若的《易经》研究在20世纪的学术史上是具有开拓意义的,毕竟他是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观点来研究《易经》的第一人,董作宾曾评价郭沫若的研究说:“不用说,大家都知道的,唯物史观派是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领导起来的。……他把《诗》、《书》、《易》里面的纸上材料,把甲骨卜辞、周金文里面的地下材料,熔冶于一炉,制造出来一个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我们后来的研究都是沿着他开拓的道路前进的,这是我们总结20世纪的易学史时所必须承认的。
应当指出的是,郭沫若涉猎领域广泛,在诸多领域均有卓越贡献,但正因如此他不可能专一研究《易经》,因此在研究中难免出现一些瑕疵,但这无损于他对易经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
三、马宝善人物简介
马宝善,字守昌,号易明,1941年生于山西。中国易道奠基人之一,独创马体易道书法。现任中国行为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天台易道研究院院长,易明书画院院长,同时兼多所高校或研究中心顾问与国学教授。
马宝善先生始创易道书法,独特的似反非反易道书法艺术,成为中国易经哲学中一道美丽的文化奇葩。1993年正式出版中国第一本易道书法书籍——《易道书法》,作品曾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全国书法展览中被评为社会名家第一名,并作为第三届齐白石国际艺术节特邀首选参展作品展出。2011年,易道书法作品漂洋过海,为大英帝国皇家博物馆作为东方文化珍品奇品收藏。
马宝善哲学著作体现了对应统一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勤求古易,博采众学,集前人之大成,揽三代之精华,其哲学名著《易道太极说》开象数论易之新径,为中国哲学思想体系贡献尤甚,意义深远。
四、马宝善国学成就与哲学思想
马宝善先生长期潜心研习中国古代哲学,将研易、收藏、书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统一于《易道》系列,先后出版《易道收藏》、《易道卦说》、《易道爻说》、《易道太极说》和《易道象数逻辑》等系列专著。马宝善先生演释易经,刊千古相承之误,宜群经未传之蕴,断千秋未定之案,开诸儒未解之惑。从古哲学理论与体系建设角度,科学发掘易经与太极象数内涵。以才情横溢,大气磅礴的太极说震撼哲学界,在易经研究领域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点。
文化的精髓是哲学思想,《易经》作为“群经之首”、“三玄之冠”,是中华文化的根源,研究其哲学思想是传承中华文化,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易经》是一门顶级科学,一般自然科学含义相对狭窄,而易经含蕴含了宇宙天、地、人三才的形成与发展规律,是认识历史,研究现代,预测和指导未来的思想锐器。
按照中华传统文化,《易经》的哲学理论就是“易道”; “哲学”概念系从西方翻译而来,中国古代称之谓“道”。易道,即易经的哲学。道,即事物发展的规律;“易道”即易经体系及其蕴涵的哲学思想。
其一,揭示了人们对《易经》以及“易道”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并重新进行了解读。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的易经认识混乱,大部分人仅理解为八卦、算命及风水,一提道便与道教挂钩。甚至部分专家学者也把易经仅仅理解为卦名、卦辞及爻辞。因此,马先生呼吁,作为一名易道研究者,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为中国易经及易经研究正名,摘除封建迷信的帽子、摈弃道教等字眼,让社会各阶层人士正确理解和认识易经及其价值。
易道研究要从文化大树之根说起,这是一个逻辑体系。而文化大树的根,离不开伏羲、文王、周公、老子与孔子这几位对中国易道研究作出贡献的主要人物,只有沿着这几位老圣人的思想,才能把中国易道或者易经哲学思想发扬光大。
关键是出发点要正确,究竟什么是易经?说卦名加卦辞和爻辞就是易经,显然错误,卦辞和爻辞本身是解读易经的;把乾坤的乾和坤这个名当作易经也不对,名称仅仅是一个代号;只有伏羲符号系统,一阴一阳按逻辑规律组合起来,形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这一完整的体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易经。从这一符号系统中解读出来的规律、原则和法则,就是易道。
其二,关于易经的预测功能。
有史以来,自夏、商、周到现在,很多学人及社会大众都用易经去算命,过去称占卜,文字上称预测。夏、商、周开始有占卜,文王作卦辞就是为算卦服务,这说明易经有预测功能。孔子认为《易经》不仅具有占卜功能,重要的是蕴涵宇宙哲学思想。孔夫子提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然而后人没有解释怎样的准法、如何弥纶天地之道?这尚需我们的专家、学者研究,以解困惑。
马先生认为预测准确度与人的学识、经验、易理知识、悟性、道学以及人的德性高下有很大影响。
易经哲学、易道研究必须面对现实,这不仅仅是专家、学者的困惑,也是社会上的困惑。
其三,伏羲符号系统与易经的产生。
易经的产生,历史上有很多神话故事,孔夫子在“十翼”中提到,古代伏羲王天下之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始作八卦。我们认为这种提法更可靠,更科学,因为它从实践中而来。
伏羲符号系统涉及的问题很多,一个阴爻,一个阳爻,两个不同类型的符号形成异性组合。阴阳组合形成八卦,八卦生成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形成三百八十四爻体系。严密的异性符号组合结构,反映的是宇宙生成与发展规律。
其四,“对应统一,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以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为代表的近、现代哲学家普遍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
对立统一的观点,在近代历史上由黑格尔达到了顶峰,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师徒也提出来是对立统一。
然而马先生提出,对立的双方永远不可能统一。
这里涉及到什么叫对立,什么叫对应的问题。对立之意有两个条件不能缺少:第一对立双方互相斗争;第二对立的双方互相排斥;而对应的双方应该是相互吸引,而非互相斗争的;其次,它也不是互相排斥的,互相排斥便不能对应。
物理学定率为东、西方公认,“异性相吸,同性相斥”。阴阳自然也是异性。一个统一体必然是对应的。对立在物理学上属同性相斥,是对立的,说它统一便不符合物理定律。从古希腊开始,“对立统一”到现在还坚持着,跟物理定律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原理是背道而驰的。
其五,老子的道与孔子的道
老子的《道德经》从头至尾没有提到易经一词,因此常被大家认为是一部哲学专著,与易经无关。而 “十翼”则从头到尾谈易经,孔子提出一阴一阳谓之道,孔子为易经哲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前,易经仅停留在占卜、预测、算卦水平,由于孔子的论述,将伏羲的符号体系内隐存的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挖掘出来,从而将易经从占卜上升到哲学层面。但这里抹杀了老子的贡献。
细读老子《道德经》内容,不仅与易经有关,而且是把伏羲的阴阳观念发挥的淋漓尽至,无论是上下、左右、粗细,还是里外、长短、高下等等,都涉及到阴阳观念,可以说老子把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思想领域,学术领域,实际生活领域,进入社会应用领域。
老子把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思想领域,学术领域,实际生活领域,进入社会应用领域。孔夫子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即老阴老阳,也就是天和地。那么太极之前是什么?孔夫子没有说,但老子说了,是无极。转了一圈回来了,复归于无极。“有生于无”,有是从无那里生出来的,这都是伏羲阴阳观念发挥的具体应用。
综上,马先生易经理论精炼而丰富,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开拓了易经研究的学术视野,为人们开启了一扇通向《易经》的大门。
五、《易经》哲学在世界上的影响
《易经》哲学的影响是广泛的,它是中国古文化的精萃之一,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在它的基础上,中国产生了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而影响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可以说,许多国家和人民都在自觉不自觉中应用我国的《易经》。
今天,我们研究哲学,《易经》的思想不可或缺,我们并非要去学习《易经》中的占卜或算命方法,而是研究《易经》的本质--以人为本,并将和自然高度地统一起来,以及《易经》中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易经》的思想道德体系,从而,更科学地认识世界,并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这或者就是《易经》的科学价值的真正所在!
遗憾的是,我们对易经的传承研究工作重视不足,目前国家易经研究尚处于民间自发式、分散的研究现状,大量的易经研究成果没有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建议国家成立专门的易经研究机构或院所,召集易经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对易经哲学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并将研究理论和成果迅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以理论成果指导社会实践。培养大批易经专业人才,使易经这一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能够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同时在宣传上做好普及工作,投入经费,做好易经文化的普及宣传,使易经文化真正深入到人们的思想认识中,指导人们的行为准则,提高国人的文化素质。
1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