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班儿歌教学中的策略
——小班语言活动《小树叶飘呀飘》课例分析
一、背景
秋天来了,树叶飘飘落落的动感与幼儿跃动的心灵天然地契合,小班的孩子对这一自然现象非常感兴趣,他们只能用简单的语句来表达,通过儿歌的学习让他们用儿歌中优美的语句来展现这一自然美景,使幼儿能够直接感知儿歌,容易理解儿歌的内容,使幼儿知道因为有落叶让秋天更美,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小树叶飘呀飘》这首儿歌有一定的韵律,读来朗朗上口,但小班幼儿年龄小,接受能力不太好,那么老师如何才能把一个儿歌教好,又如何才能让他们学好呢?我发现小班儿歌教学有其自身的学习特点与规律 , 针对这些特点我在儿歌《小树叶飘呀飘》教学中运用了一些教学策略。
二、实践对象
班级:小2班
三、活动实录
u 活动名称:小树叶飘呀飘
u 活动目标:
1、愿意跟着老师一起念儿歌,能边念儿歌边做动作。
2、让幼儿初步感受秋天的落叶的自然现象,培养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u 活动准备:
与孩子一起捡的小树叶、小树叶飘落在校园的课件、地毯、韦你软件
u 活动过程与分析
活动环节
活动实录
策略运用
一、引出小树叶
师:秋天到了,秋风一吹,大树妈妈飘下了一件件礼物送给我们叮叮班的宝宝们,猜猜这个礼物会是什么呢?
幼:是蛋糕、是小树叶
设置情境的教学策略,为学习儿歌做好铺垫。
策略:情境的创设
二、感受儿歌内容
师:(播放韦尼软件落叶飘的场景)秋风一吹,大树妈妈的宝宝——小树叶怎么样离开妈妈的?
幼:飘下来的
幼:落下来的
幼:用动作——身体扭动
师:秋天到了,小树叶慢慢长大慢慢变黄了,一阵风吹过来,小树叶摇摇摆摆地落下来离开了树妈妈,我们的小手做树叶,(幼儿模仿飘的动作)我们用一句很好听的句子说:“小树叶飘呀飘”,看哪个宝宝的说的好听做的好看?引导幼儿学说:小树叶飘呀飘。
幼:小树叶飘呀飘(动作:边用自己的手做小树叶)
播放有音乐的背景,让孩子对落叶的情境产生共鸣,进入儿歌的意境。
策略:音乐的播放
用创编的动作很适合儿歌的学习,每个孩子都会用自己的小手从头顶上飘落下来,在做动作的同时加深对儿歌中“小树叶飘呀飘”语句的学习。
策略:动作创编
策略运用的效果:
孩子在活动之中始终跟随老师一起,注意力很集中,他们会随着音乐一起和老师感受落叶飘落的意境,在很自然的状态下开始学习儿歌,初步理解了“小树叶飘呀飘”这句话的含义和意境。
师:你们说的好听做的好看,大树妈妈送给你们的礼物要拿好,拿到别人的礼物要说声什么?(幼:谢谢)我们一起让小树叶飘起来吧,我们一起说:“小树叶飘呀飘”“哇!小树叶飘下来啰……”(进入设计好的场景——草地上)
幼:小树叶飘呀飘(一边飘洒树叶)
师:小树叶飘在哪里呀?
幼:飘在我的头顶上
幼:飘在我的头发上
幼:飘在我的衣服上
幼:飘在我的脚上
幼:飘在我的鼻子上……
师:小树叶飘的累了,我们让它飘到地上睡大觉吧!
和孩子一起进行游戏活动,在游戏的进程中,孩子自然而然的学会儿歌,运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孩子投入到活动之中,有自己的语言说儿歌。
策略:游戏互动
策略运用的效果:
每个孩子手里有一片树叶,在设置好的特定场地中,孩子和老师之间进行游戏活动,在互动的基础上,让孩子不在是枯燥的学习儿歌的内容,而是融入游戏中,主动的用儿歌的句式回答。
三、幼儿学儿歌
师:小树叶还会飘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一起来看电视。(播放韦尼软件:小树叶飘呀飘)
幼:小树叶飘在头顶上
幼:小树叶飘在肩膀上……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电视机里的儿歌《小树叶》
幼:好的,幼儿跟念儿歌
师:我们用小手做小树叶。
幼:(站起来动作)小树叶飘呀飘,飘在我的头顶上……
师:老师的手做树叶,怕飘在哪里你用儿歌的话来说
幼:小树叶飘呀飘,飘在领头上
幼:小树叶飘呀飘,飘在肚子上
师:我请小朋友来试一试
一幼儿做动作,全体幼儿说
全体:小树叶飘呀飘,飘在耳朵上
全体:小树叶飘呀飘,飘在……
跟着课件一起学念儿歌,对小班的孩子来说活动的画面能调动孩子的兴趣。
策略:动画效果
策略运用的效果:
孩子观看了韦尼课件后,对活动的画面感到有趣,能跟着一起念儿歌,对儿歌的记忆较好,在第二次念完儿歌后,个别幼儿能单独完整的学会儿歌的内容,完成了今天学儿歌的目标。
四、创编动作
师:小树叶除了飘在我们的身体上,我们散步的时候,你们看到小树叶还飘到了哪里去了?(出示PPT)
幼:小树叶飘呀飘,飘在草地上
幼:小树叶飘呀飘,飘在游泳池里
幼:小树叶飘呀飘,飘在小路上
师:那我们下次再来编儿歌吧!小树叶飘呀飘,让秋天更美了,让我们一起来唱吧!播放音乐《秋天》,幼儿一起边做动作边唱。
结合日常的情境,让幼儿有一个思维的拓展,在一个特定环境下学习儿歌内容。
策略:情境的再现
策略运用的效果:
孩子对日常观察到的现象经过老师PPT的重现后,能够运用儿歌里的句式进行创编,对小班的孩子来说有了一定的语言环境,能够学说优美、完整的话。
分析与思考:
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我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需要有情节、情感的教学过程,这样孩子易受影响、易投入活动,当孩子有了情感的满足后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抓住这一点,在教学设计中,始终围绕这一关键点,我在整个活动的设计中要调动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主动投入到活动中去,在情感上满足孩子,知道小树叶是大树妈妈的宝宝,以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产生共鸣,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借助不同的教学用具,有多媒体制作、韦尼课件的动画效果、小树叶飘落的游戏等满足孩子玩的需要、激发孩子说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孩子对儿歌能学会了能用自己学到的语言创编了,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在这次的儿歌教学中,我体验到了一种教学后的快乐,看看孩子在一个个的环节中始终有一个关注的事物,对小班的孩子来说直观性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具的生动性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具的运用好是教学成功的一种教学策略。针对小班孩子学习儿歌的规律和特点,我进行了一些儿歌教学中教学策略的归纳。什么是教学策略呢?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也就是说在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各个环节中使用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策略一、 配合音乐学儿歌
越是小的孩子对音乐似乎有天生的敏感,他们再吵闹听到音乐会停止,我们小班的孩子也是如此,老师一放音乐,孩子会安静下来。在《小树叶飘呀飘的》的教学中,配合落叶的音乐《秋日私语》孩子一下子就到了这样的情境,体验到“小树叶飘呀飘”的美感,对这一句也自然而然脱口而出了。在平时的教学中,合乎心律的音乐 , 会引起幼儿的心理快感 , 激起幼儿的情感共鸣。因此 , 为儿歌选择合适的音乐 , 会使儿歌本身的音乐性更强、意境更美、情感更浓 , 而且更加便于幼儿理解、接受、记忆。可以播放音乐中,老师先示范念儿歌 , 然后试着让小朋友跟念儿歌 ,每次用相同的音乐配合播,久而久之孩子自己会念了。 如:儿歌《小动物》,每次音乐一响,孩子自然会念儿歌。又如儿歌《小白兔》:“小白兔 , 白又白 , 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 , 蹦蹦跳跳真可爱。”我和孩子们在学习时 , 配上音乐《小兔子乖乖》 , 在跳动而又轻快的音韵中学习儿歌 , 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与心里特点。因为他们刚刚离开家庭 , 对亲人的依恋很强烈 , 对幼儿园的环境非常生疏 , 而这种氛围就能够满足他们的心里需求 , 这样他们对儿歌的感受、理解会更加深 , 记忆起来更加容易了。
策略二、在情境中学儿歌
小班幼儿处于直觉行动性思维阶段 , 他们的学习必须是在具体的感性的活动中 , 通过多种感官进行。 情境的设置有很多,场地情境的设置、角色情境的设置、问题情境的设置等,在《小树叶飘呀飘》中,我们就采用场地情境的设置,让孩子在特定的场地中——草地体会树叶飘落的情境,激发幼儿对儿歌内容的理解学会表达。问题情境“秋天到了,秋风一吹,大树妈妈飘下了一件件礼物送给我们叮叮班的宝宝们,猜猜这个礼物会是什么呢?”孩子的兴趣都在猜礼物上了,很快的从旁边的注意物转到老师这里了,在小班儿歌的开始加入这样的暗示,也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式。由礼物引发出小树叶飘落就很自然。在平时还可以采用设置情境的形式来学习儿歌 , 可以使幼儿容易了解作品的内容 , 体验角色的情感特征。如儿歌《下雨了》:“刮风了 , 下雨了 , 幼儿园里放学了 , 快去看看谁来了 , 妈妈打着伞来了 , 回头找 , 门口站着张小宝 , 微微笑 , 把手招 , 于是伞下多了一双脚。”在学习这首儿歌前我设置了一个情境表演:我拿着一把小花伞扮妈妈去接孩子……然后 , 张小宝又走进了我们的伞里 , 于是伞下又多了一双脚。情境表演完了 , 再让孩子们接触儿歌的内容 , 他们很容易就理解了。
策略三、创编动作学儿歌
有的儿歌很适宜创编动作学习。动手、动脚、动嘴、动眼、动耳、动脑可以使幼儿更有兴趣、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儿歌的过程中去 , 也可以更好的帮助幼儿掌握学习内容 , 同时为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儿歌《小树叶飘呀飘》中,运用小手做树叶的方式,放在身上的不同部位,孩子会模仿进行编儿歌。运用动作可以提示下一句是什么?对小班的孩子来说很有效果。又如儿歌《等爸爸》:“小月牙 , 天边挂 , 我在门口等爸爸。我的好爸爸 , 工作辛苦啦 , 我要请他快坐下 , 喝上一杯茶。”孩子们用手比划着 , 指着天上的月亮 , 双手放在大腿上 , 做等爸爸的样子。教师表演 , 幼儿朗诵;或幼儿表演 , 教师朗诵;或幼儿之间交换进行 , 动作与语言先相辅相成。
策略四、运用动画来学念儿歌
小班的孩子对直观、生动的形象记得牢、动态的画面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果儿歌本身缺乏趣味性,那选用课件进行或自制的FLASH动画更有助于儿歌的学习,对内容能很快的通过动画效果理解,如《小树叶飘呀飘》中,树叶“飘”的动作就是在课件中充分体现的动态感,单凭老师的讲,无法为孩子解答,这样有动画的配合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儿歌内容可以直现在小班孩子面前。又如儿歌《小雪花》中“咦!怎么不见了?只留下一个,圆圆亮亮的小水点。”对小班的孩子来说理解“融化”比较难,老师也难以说清楚,但是运用动画就很快的解决这个问题了,使他们有更深刻的认识。
策略五、游戏互补学儿歌
配合游戏学儿歌对小班的孩子来说百玩不厌。有些儿歌常常可以和游戏结合起来学习。在《小树叶飘呀飘》中就可以看到,老师和孩子进行的游戏活动,边玩边说——
师:小树叶飘在哪里呀?
幼:飘在我的头顶上
幼:飘在我的头发上
幼:飘在我的衣服上
幼:飘在我的脚上
幼:飘在我的鼻子上……
师:小树叶飘的累了,我们让它飘到地上睡大觉吧!
又如儿歌《顶锅盖》:“顶锅盖 , 油炒菜 , 辣椒辣了不要怪 , 噗 , 一口风 , 噗 , 两口风 , 噗 , 三口风。”在教学中我们边朗诵儿歌 , 边做这样的游戏:一个幼儿伸出手掌做锅盖 , 另一个(几个)幼儿伸出食指顶住锅盖 , 儿歌说完了 , “锅盖”就去抓“手指” , 抓住了“手指” , 抓住了就交换角色玩游戏 , 幼儿边做游戏边学习儿歌 , 兴趣盎然。
除了以上的策略,还要重视教师和幼儿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同样的教幼儿念儿歌。一节活动中掺杂音乐 , 设置了情境 , 幼儿的兴趣很浓厚 , 很快的就能掌握这首儿歌 , 以至背的滚瓜烂熟。而另一节活动 , 没有在教学中掺杂任何情趣的东西 , 很死板的让幼儿多跟念几遍。对于小班幼儿来说 , 这样的教学方法可想而知是没有兴趣的。幼儿的儿歌教学取决于教师的正确指导 , 只要肯花功夫 , 全心全意的为幼儿服务 , 效果就会非常明显。
2010、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