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房山与耆英的生前身后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房山区委员会
耆英,是中国近代史赫赫有名的人物。他自十一岁步入官场,历嘉、道、咸三朝,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成为显赫一时的宗亲硕辅。早年,耆英曾在良乡县西置庄产一区,为之打理农活的庄户依土而居,形成一个小村,当年叫“庄户”,即今青龙湖镇的西庄户。庄产东边有清溪一道,名叫柳叶河,耆英曾在柳叶西岸建别墅一座,称为“耆宅”,现在这里是阎村镇小马村地界。咸丰元年(1851)以后,耆英官场失落,一度在耆宅中闭门隐居。咸丰八年(1858),耆英惨遭杀身之祸,悬绵而终,最终葬身于自家庄园的松林坡。如今,知道耆英与房山这段渊缘的人并不多。崇墓无踪,耆宅荒草,而一些耆族后裔至今还守在这片乡土。
赫赫帝胄 父子拜相
清耆英为清东阁大学士禄康之子,乃清显祖宣皇帝塔克世七世孙。 始祖塔克世为中国明朝后期女真建州左卫领袖,塔克世生年不详,明万历十一年(1583),同其父觉昌安试图赴古埒城劝降叛明的内弟阿台,不料尼堪外兰破城后纵兵屠城,塔克世与觉昌安均死难。清顺治五年(1648),追尊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 塔克世共有五个儿子,长子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穆尔哈齐,另外还有第三子舒尔哈齐,第四子雅尔哈奇,第五子巴雅拉。
二世祖穆尔哈齐,塔克世第二子,清太祖努尔哈赤异母弟。出生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明万历十一年(1583)四月,努尔哈赤以十三幅遗甲起兵,穆尔哈齐随同征伐“骁勇善战,每先登陷阵”,战功卓著,为爱新觉罗家族的兴起,立下了汗马功劳。卒于清天命五年(1620)九月十日,终年六十岁。太祖努尔哈赤亲奠。葬于虎栏哈达之郝图阿喇(今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老城村)。天命九年(1624年)四月一日迁葬于辽阳城东北阳鲁山岗。
穆尔哈齐有子十一人,有封有爵者、有嗣者六人,分别是:第二子达尔察,奉恩辅国刚毅公,其后裔分隶左翼正蓝旗远支宗室第七族。第四子务达海,奉恩固山襄敏贝子,其后裔分隶左翼正蓝旗远支宗室第九族。第五子汉岱,奉恩镇国公,其后裔分隶左翼正蓝旗远支宗室第二族。第七子塔海,奉恩辅国公,其后裔分隶左翼正蓝旗远支宗室第十三族。第九子祜世塔,奉恩辅国公,其后裔分隶左翼正蓝旗远支宗室第五族。第十子喇世塔,奉恩辅国公,其后裔分隶左翼正蓝旗远支宗室第十二族。
第一子萨哈廉、第三子硕弼基、第六子噶巴喇,第八子唐喀、第十一子欢齐费扬古五人无嗣无爵。
三世祖祜世塔,穆尔哈齐第九子。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六月十五日,清顺治八年(1634)三月晋封辅国公,康熙二年(1663)三月初五日卒,享年四十九岁。祜世塔生了十一个儿子,有后裔传至今日的为长子祜世布、四子伊尚阿、七子越龄和八子鄂蜜。
高祖越龄,祜世塔第七子。顺治十年(1653)三月生,康熙三十九年(1700)九月二十七日卒,享年四十八岁。曾祖常祥保,越龄第二子,康熙三十三年(1694)正月二十六日生,雍正三年(1725)授七品笔贴式,乾隆五年(1740)十二月授宗学副管,二十一年(1756)十一月初十日卒,享年六十三岁。 祖父炳文,常祥保长子,雍正八年(1730)二月二十八日生,乾隆十九年(1754)三月授七品笔贴式,三十五年(1770)七月授御史,嘉庆十三年(1808)十二月赐头品顶戴、郎中俸,嘉庆十七年(1812)十月初十日卒,享年八十三岁。炳文有五子:长子禄丰,授监察御史。次子禄康,三子禄钟。四子禄清,曾任职主事。五子禄廷。 父禄康,炳文次子。乾隆二十一年(1756)五月二十五日生,十八岁授七品笔帖式,历任宗人府副理事官、理事官。乾隆四十六年(1781),擢山东道监察御史,稽核该省刑名案件,并负责稽察刑部和太医院。乾隆五十一年(1786),吏科给事中,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乾隆五十二年(1787),盛京礼部侍郎,乾隆五十七年(1792),盛京户部侍郎、兵部侍郎。 嘉庆四年(1799),授刑部右侍郎,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刑部左侍郎兼镶黄旗满洲副都统、兼公中佐领,吏部右侍郎。嘉庆五年(1800)十月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期间,奏奉天省仓储米石请仍照旧例出陈入新,以便民食,得嘉庆帝旨允行。是年授正黄旗汉军都统,从一品。掌本旗户籍、田宅、教养、营制、兵械以及选官序爵、操演训练等军政事务。嘉庆六年(1801)正月授兵部尚书,掌全国军事及武职官任免,并赏紫禁城骑马。二月擢刑部尚书,七月充经筵讲官。七年正月授步军统领,全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掌京师正阳、崇文、宣武、安定、德胜、东直、西直、朝阳、阜城九门内外及近郊的守卫巡获任务,并赏戴花翎。禄康以步军统领衙门与刑部有交涉事件,不便兼摄,具折恳辞,嘉庆帝嘉许,命专办步军统领事务兼正黄旗汉军都统,并赐南海淀寓屋一所。 嘉庆九年(1804)二月京察届期,嘉庆帝赞谕:“禄康职任度支兼管步军统领,办事勤妥,交部仪叙”。是年七月授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嘉庆十年(1805)五月,西洋堂人德天赐等刊书传教。嘉庆帝命禄康偕尚书长麟、侍郎英和管理西洋堂事务,并共同妥定章程奏入,嘉庆帝允行。是年十一月授内大臣。 嘉庆十一年(1806)五月,充国史馆正裁官。十月命为阅兵大臣,解步军统领,授东阁大学士,管理户部事务。十四年(1809)仍授步军统领,户部尚书,管理三库大臣,管理户部三库事务。嘉庆十六年(1811),授崇文门正监督,管理右翼宗学,正黄旗汉军副都统,管理圆明园包衣三旗官兵事务。嘉庆十八年(1813),授热河都统、正白旗汉军都统、正黄旗汉军都统、宗人府副理事官。是年因失察所属兵丁曹幅昌参加天理会坎卦教首领林青攻进皇宫事件被革职。嘉庆二十年(1815)十二月十六日卒,终年六十岁。
穆尔哈齐家族,至禄康、耆英父子步入巅峰。嘉庆、道光两代,父子相继授大学士,入阁拜相,成为显赫一时的宗亲贵胄。 授大学士入内阁拜相是清朝入关后参照明制,大学士均加殿阁衔,称“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是为三殿三阁。 内阁职掌“钧国政,赞诏命,厘宪典,议大礼”。“赞理机务,表率百僚。” 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自雍正八年始,满汉大学士俱定为正一品,大学士成为清朝最高级别的官员,以授大学士为拜相,犹如历朝的丞相,通称为中堂,位居文官之首,享有最高荣誉。此外尚??尚书及总督授以此衔,仍任本官,如遇有大学士缺出,即尽先递补。
清朝自开国以来,百数十年,宗室成员中未有入阁拜相者。嘉庆十一年耆英父禄康授东阁大学士。清宗室庄亲王绵课之子、清代满族文学家奕赓的《佳梦轩丛著》称:“此宗室入相之始也”。
事隔二十八年后,道光二十五年(1845),耆英授协办大学士。三年后道光二十八年(1848)授耆英文渊阁大学士。父子两代,相继入阁拜相,在清代绝无仅有。难怪奕赓在《佳梦轩丛著》中感叹:“父子相承,开我宗室未有之荣,实佳话也。”
一代硕辅 埋骨松坡
耆英,字介春,清太祖努尔哈赤二弟穆尔哈齐六世孙,永字辈,隶满洲正兰旗。据《爱新觉罗宗谱•丁册》第7184页记载可知,耆英生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二月三日,由于他生长在封建社会中极富权力的宗亲贵胄之家,自幼聪明过人,并且受到了一般人难以得到的良好教育。他不仅继承了满族人特有的善于骑马张弓,能打善战的尚武传统,而且受到乾隆后期满族贵族崇尚汉族文化之风日盛的影响,精通诗文、绘画和书法,当时就被誉为京城第一才子。此后,仕途得意,官场上直步青云。
嘉庆元年(1796)年仅十岁的耆英奉恩诏荫六品官。嘉庆十一年(1806)二十岁的耆英被授为宗人府额外主事。后历任山海关监督、崇文门监督、太仆寺少卿、副都统、都统、内务府大臣、宗室总族长、经筵讲官、国史馆清文总校官,兵部、工部、户部侍郎、步军统领,理藩院、礼部、吏部、户部、工部尚书,盛京将军、钦差大臣、协办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等职,曾授十五善射、紫禁城内骑马、赏戴双眼花翎、紫禁城内乘坐肩舆。是道光朝“历五部之权衡,掌九门之管钥”的重臣。 道光二十年(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进犯江宁(今南京)。耆英于二十二年(1842)出任广州将军兼钦差大臣,受全权赴江苏与英国代表璞鼎查谈判,根据清廷密旨被迫接受英方提出的条件,签订《南京条约》。是年任两江总督、兼管苏、浙、闽善后通商事宜。二十三年(1843)与英国在香港签订《五口通商章程》,继而签订《虎门条约》。二十四年(1844)调任两广总督,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黄埔条约》。二十八年(1848)离粤回京,任文渊阁大学士。
咸丰元年(1851)咸丰皇帝即位,耆英失宠,九个月后,被贬任五品员外郎。咸丰八年(1858)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奉旨赴天津交涉。由于英人曾在攻入广州城内获得耆英辱骂英人和如何对付洋人办法的奏折,对耆英怀恨在心,惧怕耆英为谈判设置障碍而达不到侵略目的。英公使额尔金、法公使葛罗为达到与毫无外交经验的桂良、花沙纳会谈的目的,而拒绝会见耆英。耆英恐在天津久留,使“抚局决裂”,随奏清皇上“面陈机宜”。未等咸丰帝同意,便立即起程回京。咸丰帝以其“不候朕旨”、“擅自回京”为由,“传旨令伊自尽”。是年七十二岁。耆英死后,葬于良乡县西的庄户,今属于房山区青龙湖镇西庄户村。
耆英墓俗称耆大人墓,位于青龙湖镇西庄户村东的松林坡正东脚下,墓址坐西朝东,程“人”字形向外展开排列,中央坐落着三个宝顶,正中最为高大,为耆英墓冢,北侧宝顶葬其长马兰总兵兼管内务府大臣庆锡,南侧宝顶葬其次子通政司参议庆贤。宝顶以三合土层层盘踩,夯实而成。
庆锡、庆贤宝顶以下为土坟。排在庆锡脚下的乃庆锡之子四品衔副理官德竣及德宝、德深、德涵。庆锡共有九子,另有德昌、德崇、德基、德厚、德全五子葬于它处。庆贤共三子,均葬于脚下,分别是监察御史、鸿胪寺少卿德本、笔帖式德弼、凤翔总兵德祜。
墓地正南另有“小坟地”一区,葬耆英家族小妾及夭折子孙。 耆英墓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远眺西北,大房山蜿蜒曲折,峥嵘峻拔,气势磅礴。俯视东南,则一马平川,沃野无边。连绵起伏的丘陵自西、北、东北将墓地环绕,松柏盈坡,翠影连天。墓前有柳叶河自西北流向东南,花岗岩石桥跨水而踞,尽显出墓地的庄严。正所谓“半环青山钟佳气,一条玉带揽乾坤”。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时局动荡,耆英墓多次被盗,民国十九年(1930)最后一次惨遭盗掘。“文革”期间的1968年,村民将墓地的三座宝顶七座土坟全部平毁,至使耆英墓荡然无存,松林如画的松林坡更成为历史的记忆,如今当人们置身松林坡,看到的只是满眼荒坡,不见一棵松树。惟有柳叶河不见了溪流和波影去,花岗岩石桥静静地躺在那里,“耆宅茔地”的青石界向人们诉说耆英墓的苍桑。
耆宅可征 守土有人
耆英故宅,在耆英墓东南两华里,即花岗岩石桥以南的柳叶河西岸,今属阎村镇小马村西。当年,耆英择良乡县西经营庄产,名曰庄户,即今西庄户村。而筑宅其东,以为乡下别墅,号称耆宅。 耆宅坐南朝北,分前院、中院和后花园三部分。前院正房七间,中为过厅。东西厢房各三间。北房五间,中为大门,设有报事房。 进大门,步入正房过厅,进入中院,中间有南北甬路一条,高出地面尽余,方砖铺墁,直达中院南面正房,正房七间抱厦,为耆英起居会客之所。内设会客厅、书房、暖阁。室内金砖墁地,上罩桐油,有地炕。地炉及火道设在抱厦房屋后两侧。冬温夏凉,不落灰尘。中院房前、转角、四周以游廊贯通,即使风雨天,也畅行无阻。耆英在道光年间深得皇帝恩宠,荣及一时。咸丰元年(1851)咸丰皇帝即位,耆英的政治命运出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仅仅九个月后,便由一品大员的宰辅贬为五品员外郎,政治失意的耆英,为避政局,离开事非之地的京城,来到良乡庄园的耆宅,居家不出,过起隐居生活。咸丰八年(1858)第二次鸦片战争,耆英以七十二岁的高龄,临危受命,奉旨赴天津与英公使额尔金、法公使葛罗为达交涉未果,由于宫廷内斗,悬绵而终。葬在庄户村东的松林坡。家人将其影像供奉在他生活居住过的抱厦房内。影像按真人大小,由精木雕制而成,穿戴真衣、真帽,脚踏机关操纵,能立能坐,奇巧绝伦。 穿过抱厦房,就是后花园。园内种有各贵花木。花园西南角有“望青楼”一座,二层小楼,上下均为三间,登上望青楼,远山近景,墓地宝城尽收眼底。
耆宅尚有东跨院一区。院内有下人住房、待客房、农具房、碾房、磨房及牲畜栏。院外东侧有水井和供牲畜饮水的大石水槽。 耆宅四周由高墙所围,筑墙时,墙体内用木栅作支撑,外砌青砖,异常坚固。
随着耆英的政治跌宕和满清王朝的没落,耆英子孙每旷愈下,以至后来结束了“黄带子”的权势地位,耆宅竟成了他们最终的避难所。
耆英有二子,长子庆锡,次子庆贤。
庆锡,生于嘉庆十五年(1810)七月二十四,道光十五年(1835)十月由庙生补主事用,历任主事、副理事官、内阁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镶白旗蒙古副都统、正红旗汉军副都统。道光二十八年(1848),乃父耆英入阁拜相,庆锡的政治生涯也到达了巅峰,是年十二月受马兰总兵,兼管内务府大臣,成为正一品大员。咸丰元年(1851),耆英被贬,三年以后的咸丰四年(1854)十二月,庆锡即遭革职,发往黑龙江充当苦差。庆锡在流放地过了二十年的苦役生活,直到同治十三年(1874)十月才所转机,奉旨从流放地返回京城,照原奉降二级,用三品衔。光绪十八年(1892)二月二六日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庆贤,生于嘉庆二十年(1815)二月二十四日,道光十一(1831)年四月赏三等侍卫,二十一年(1841)二等侍卫班领,二十九年(1849)七月侍卫著开缺,以五品京堂候补,咸丰三年(1853)二月授通政司参议。咸丰四年(1854)十二月,庆锡即遭革职,庆贤因此受到诛连,交部议处。翌年二月降笔贴式,同年十一月,以理事官补用,同治元年(1862)十月授理事。
耆英共有十二孙。因家道中落,自庆锡以后,耆英家族远离清王朝统治核心,子孙无位高权重。庆锡九子,有功名者仅三人,长子德峻,同治朝笔贴式。二子德昌,同治朝泰陵主事。五子德厚,光绪朝效力笔贴式。三子德崇、四子德基、六子德全、七子德宝、八子德深、九子德涵,均无功名。庆贤三子,虽有功名,但和庆锡诸子一样,在场官上也是位卑职低。长子德本,同治、光绪朝历任员外郎、浙江道监察御史、四川道监察御史、鸿卢寺少卿等职。二子德弼,同治朝效力笔贴式。三子德祜,光绪朝历任笔贴式、刑部候补主事,宣统朝凤翔知府。
耆英曾孙中,德峻长子长宜曾任光绪朝户部主事;德本长子长绍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授瀚林院庶吉士,宣统朝安庆知府。
耆英身后,家族以长子庆锡主持,尚且维持着大家族的生活。光绪十八年(1892),八十三岁的庆锡阖然辞世,这个人口众多、矛盾百出的家族,终于走到了尽头。北京东四北大街钱粮胡同的耆府,原本是一座豪华的相府豪宅,中、东和西三院部局,进深六重,宅邸高深,彩绘和谐,雕花精工,大小数百间。家族中人,一贯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随着家族的败落,经济收入日陷窘境,家族的分离日迫一日。有的凭借老关系取得了外放知州、知府的职位,有的依仗自己的苦读,考得头榜头名的荣誉,但遵于满不点元的祖制,只能进入翰林院,成为清廷的御用文人。耆英曾孙长绍就是进入了翰林院后,接触朝廷重臣,得到赏识,下放安庆知府的。而大部分居京人丁只能依宗室待遇,按时领取钱粮月米。由于清廷的衰败,这有限的钱粮越来越少。享受贯了的宗室子弟们,过不惯这种日渐清贫的生活,便典当衣物、盗卖家中什物,由此进一步激化了家族矛盾,最终导致了家族的分裂。
耆英孙、庆锡第八子德深和耆英曾孙、德弼第二子长纪叔侄两家人,先于清未脱离大家族,离开北京东四的耆府,来到良乡城西祖坟,在耆英墓旁的耆宅生活。不久,耆英另一个曾孙、德本子长绍,结束了官场生活,也回到了祖茔边的小马村耆宅度日。耆英墓周围有大片的树林和荒地,德深与长纪、长绍叔侄三家,联合开垦数十亩荒地,伙耕分收,定居了下来。由于不纳租赋,收成足够日常用度,比起城里坐吃山空的族人来,也算小康之家了。
德深嫡室苏勒洪呵之女苏佳氏早亡,续娶良乡黄辛庄汉族女子李氏,育有三子一女,改穆姓,长子穆长荫,二子穆长华,三子穆长瑞。一女穆菊芳。是为耆英在良乡耆宅所添曾孙。耆英曾孙长纪三子寿庸,在小马村耆宅为耆英添了天民、天才、天佑三个六世孙。民国十二年(1923),德深在耆宅中病逝,葬于耆英墓庆锡脚下。战乱连年,兵来匪往,家中衣物用品抢劫一空,连仅有的一头毛驴,也被散兵抢去吃了。当年,普通旗人受到歧视,加之匪徒的抢掠,耆英的后人在小马村耆宅难以继续生活下去。于是举族迁往德深妻李氏的娘家黄新庄村。后来的岁月,小马村耆宅日渐荒圯,最终荡然无存。
耆英曾孙穆长荫后改名穆江山,又名润生,字大正。1914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出生于小马村耆宅。载字辈。七岁在黄新庄外婆家入家塾读书,学习四书五经,后从族兄翰林学士长绍精修古典文学。三十年代曾在良乡县城的乡村师范读书。“九一八”事变后,他毅然到二十九军从军,任第二十九军佟麟阁副军长的司书,参加了卢沟桥抗战,“七七事变”后化装进城曾任北京聋哑学校高级班教员。后经人介绍认识了地下党员高炎、罗铮夫妇,在他们的引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曾任地下党报《正报》社的编辑、记者,《新建设日报》主任秘书。在此期间,曾从日本监狱中救助过地下党员,并冒着生命危险,为解放区买过药品。解放后,历任中央招待所所长、华北人民政府工商部长姚依林同志的行政秘书,首都图书馆参考研究部馆员等,1977年离休。1998年4月3日在北京去世。穆长荫有三子:穆和平、穆知平、穆安平,是为耆英五世孙,均生活在北京城内。穆和平有子女穆桐、穆阳,是为耆孙六世孙。
曾孙穆长华,穆长荫二弟。出生于小马村耆宅,曾定居良乡四街,后到北京西单商场任美工,直到退休,现仍健在,生活在北京。穆长华在良乡育有三子一女:穆增、穆长、穆旺、穆珍。在北京另在穆嘉宁、穆庆宁、穆双宁、穆天宁四子女。是为耆英五世孙。 五世孙穆增,出生于良乡,居良乡四街,务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去世。穆增有二子一女:穆劲松、穆红宇、穆红霞,是为耆英六世孙。长子穆劲松,现在房山区西南物流中心本工作。二子穆红宇,现在房山区审计局工作。女穆红霞,现在区国土分局工作。穆劲松有女穆丹,穆红宇有女穆彤,是为耆英七世孙。
五世孙穆长,穆增二弟。出生于良乡,务农,现居良乡西潞园。有子穆红伟,区城管大队工作;女穆红丽女,嫁通州。是为耆英六世孙。穆红伟有子穆樊,是为耆英七世孙。
五世孙穆旺,穆增三弟。出生良乡,务农,现居阎村镇焦庄。有二女,穆红超,嫁平谷;穆红杰,东阎村。是为耆英六世孙。
曾孙穆长瑞,穆长荫三弟。出生良乡,装甲兵工程学院退休,现居良乡城内文化路。育有一子二女,子穆明,原涿州物探局党委书记,现居涿州;女穆辉,房区工业公司退休;女穆悦,北京中法工作。是为耆英子五世孙。穆明有一子穆小松,生活在天津;一女穆红梅,现居涿州。是为耆英六世孙。
六世孙常天民,庆贤五世孙,寿庸长子。1930年1月2日出生于小马村耆宅。1949年7月毕业于良乡察哈尔省立北岳第三中学师范班。1949年月分配到良乡县二区佃起学区任小学教师。1949年冬天,曾参加土改工作,被推选为良乡县二区人民代表。1950年3月13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应征入伍。历任飞行助教、飞行教员、中队长、副大队长、团副参谋长、副团长等职。1964年授予大尉军衔。曾获军级通令嘉奖、荣获三等功各一次。现退休,安居北京。常天民有四子,常青、常林、常悦、常江。是为耆英七世孙。
七世孙常林,1965年12月生,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分校图书馆学系。曾任首都图书馆副馆长、北京文化热线网络管理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现任北京市文化局政策法规处处长。
耆英祖先与努尔哈赤共同创立了大清王朝,作为爱新觉罗宗亲,耆英家族随着清王朝的兴起风云一时,又随着大清帝国的衰落走入历史,以至沦为云云众生。在历史的沉重与悲怆中,留给人们的除了反思还有感慨。
杨亦武:区政协专委三室干部。
9
展开阅读全文